颇感意外的看了李承乾一眼,杨帆真没想到这个软弱的太子殿下居然有如此见识。
当初杨帆也跟吴王李恪说过自己的想法。
既然要在吐蕃那边建厂、建交易中心,当然要把路面拓宽、整平。
杨帆从来没有想过能够修一条水泥大道通往吐蕃,因为他知道这个工程实在太巨大了。
所耗费的人力和物力绝对是天文数字,毕竟大唐可没有像后世那样现代机器。
以大唐的生产力和工业基础,还没有达到机械化的地步。
杨帆当然不可能让这个时代大步跨越,一旦步子迈得太大,直接推行机械化,可能会扯到蛋。
不过,既然李承乾提出来了,杨帆也没必要藏着掖着:“殿下的想法与我当初的想法不谋而合,只是实施起来有些困难。”
李承乾没想到杨帆居然与他有相同的想法,顿时欣喜若狂。
要知道杨帆这小子做事随心所欲,却也不是一个喜欢湖弄人的家伙。
能够与父皇夸赞的宰辅之才想到一块儿,就说明自己的想法没有错。
于是李承乾急切地问道:“是不是水泥生产很困难,若是如此,孤会加派人手,只要忠义侯肯把生产工艺卖给孤。”
杨帆摆了摆手道:“殿下莫要着急,其实水泥的生产工艺直接送给殿下也无不可,而且水泥的生产工艺很简单,随便建一个作坊都能够完成。”
“只是从长安城到吐蕃何止千里,不说要花费的物力,这么多劳工也不可能筹齐。”
闻言,李承乾愣住了!
是啊!
从长安城到吐蕃原来的都城逻些城,六千里的路程。
即使人走到那儿,都需要好几年时间,更不用说一些地方还要开山挖路。
看来是自己想的太美好了。
顿时,本来神采奕奕的李承乾一下子变得有些颓废。
好不容易能够想出一个好点子,却根本不能实施,怎能不让他失望。
李承乾的这副模样反倒让杨帆有些不忍心起来。
其实李承乾这样的想法是极好的。
要想富先修路,在哪个时代都是通用,可惜缺少人!
说到‘人"时,杨帆脑中一道闪电掠过,好像抓住了什么东西。
大唐真的缺少人么?
其实不然。
大唐的百姓除了种庄稼就是服兵役,剩下的时间,有七、八个月的时间根本事干。
如果把这些人和七八个月时间合理利用起来,绝对能够创造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些人并不需要过多的报酬,只要给口饭吃,再许以少许的工钱,这种活计一定有人抢着干。
再者,即使大唐的这些人不能全部利用起来,不是还有吐蕃以及吐谷浑这些人。
放羊牧牛也不需要这么多人,这些剩余劳动力只要给口饭吃,他们一定会争先恐后。
想到这儿,杨帆开口说道:“殿下,其实劳力的问题也不是不能解决,可这里面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可能有些不好处理。”
“哦?忠义侯快说来听听,只要切实可行,孤一定竭尽全力。”李承乾又升起了希望,一脸希异。
当杨帆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众人都震惊了。
大唐的户籍管理其实是很严格的,如果百姓跨州,都要向官府报备和申请。
一旦大规模的进行用工,一定会有很多人流窜,那岂不是乱了套?
见到众人一脸难以置信,杨帆也不知道怎么弄。
毕竟没在基层历练过,根本不知道这些门门道道。
不过,杨帆的话,让李承乾心动了,咬着牙后座道:“请忠义侯放心,孤一定向父皇力谏,请他同意这个方桉,孤要把水泥路铺向大唐的每一个村落。”
杨帆也被李承乾的豪气震住了。
没想到自己搞出了水泥,却让李承乾有了村村通水泥路的想法。
不过,若是能够早一千多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一定能大大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既然李承乾有这样的梦想,杨帆打算再助他一臂之力。
于是把后世对于公路收费、分段承包……的一些举措说了出来。
这些东西虽然只是半吊子,但也把李承乾哄得一愣一愣的。
点子虽然有些损,但对于能够劝阻李世民实施村村通提高了机率。
谁让李二陛下喜欢钱呢!
如果修路真能赚钱,李世民根本没有拒绝的理由。
仔细咨询杨帆以后,李承乾再也待不住,着急慌忙的跑回长安城。
杨帆的嘴角扯了扯,忙个毛线呀?
虽然想法是好的,要想完全实现,起码需要几十上百年的时间……
第三百七十二章 封赏的争论
太极殿内,李世民听着李承乾的奏请,怎么都不敢相信。
怔怔的看了李承乾一会儿,李世民皱着眉头说道:
“乾儿,大唐疆域辽阔,山高路远,交通不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朝廷每年也命令各州县不断整修官道,如今已经比前朝的道路好了很多,现在皇儿为何要刻意提修膳官道一事?”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是一脸意外,想听听这位太子殿下为何头脑发热,修膳全国的官道岂是儿戏?
面对李二陛下以及众大臣的目光,李承乾完全没有以往的怯懦,反而胸有成足的说道:
“父皇,路途遥远这事,儿臣也是没办法的,而且儿臣相信,随着大唐疆域越来越大,这种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但是交通不便,这是完全可以改善的。”
“如今大唐的官道,只要下一场大雨,或者下雪以后被人行马踏,整个道路便陷入到泥泞之中,哪怕是长安附近的官道,也经不起大雨和暴雪的侵袭。”
“今天儿臣前去骏扬坊慰问,却完全颠覆了以前的想法,原来道路还可以整成那样。”
“父皇您是不知道,从京畿道至骏扬坊的水泥路,简直比朱雀大街的街道更平整,所用的时间起码节约了一倍。”
李承乾真的被震撼住了,走过了骏扬坊那平坦的水泥路,对于坑坑洼洼的官道再也看不上眼。
从骏扬坊火急火燎的赶回长安城以后,就直接来到了太极殿。
正好李二招集朝中几位大臣过来商议事情,这才有了刚刚的一幕。
李世民当然也知道大唐官道的现状,作为一名常年征战的皇帝,当然知道一条好的道路对大唐的重要性。
道路的好坏,直接影响物资转运输速度不说,还能节约运输成本。
李世民若有所思,问道:“乾儿,你的意思是全部铺上水泥路?”
李承乾点了点头:“父皇,是的,要修就修水泥路!”
“况且,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修建好,不仅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更加关键的是,还能大大的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稳固朝廷的统治。”
长孙无忌几人顿时失声尖叫,惊讶莫名:“在全国修水泥路?这位太子殿下莫不是疯了?”
对于骏扬坊修建的那条水泥路他们当然听说过,对比一下建造的费用实在太大了。
不说那水泥多贵,即使是开山拓路的人工费,也不是朝廷能承担得起的。
何况,大唐这么多官道,如果都要修成水泥路的话,那朝的税赋哪怕是翻几番也不够。
水泥已经用于大明宫的建设,大家虽然不知道成本几何,但是想来不会很便宜。
再加上碎石等铺路的材料也是一大笔费用,岂不是天方夜谭吗?
李世民也倒吸一口凉气,虽然觉得自己儿子这个想法不错,但可行性太差了。
修水泥路是不是好事?
不用说,当然是利在千秋的好事。
自从知道了水泥的作用以后,李世民其实就心热的很。
骏扬坊的那条水泥路当然也刻意让百骑打探过,当时武媚娘修路的时候还曾经因占地的问题被御史弹劾。
不过,调查完以后让李二羡慕得不行,但也只能羡慕而已。
也曾幻想有一天大唐各处的官道都像那样宽敞平坦。
想和做是另一回事!
正在建设的大明宫其实也大量使用水泥,这些水泥路的好处,李世民怎能不知道?
但是为何没敢提出把官道改建成水泥路的想法呢?
实力不允许。
据说那条才几十里的水泥路就花费了几十万贯,如此大的负担国库根本就承受不起。
在大唐各地的官道都铺上水泥路,即使把他内裤档掉也筹不到这么多钱。
更何况,帝国内要用钱的地方很多,不管是天灾还是其他的基础建设,都需要很大一笔开支。
即使今年骏扬坊上缴的税赋多了一些,分摊到整个帝国,也只是杯水车薪罢了。
大唐是踩着隋朝的尸体建立起来的。
隋文帝是多么的雄才大略,李二当然有研究,到现在他也不敢说远超前朝鼎盛时期。
那为何到了隋炀帝手中,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把江山给彻底搞垮了?
三征高句丽的失败,固然是原因之一。
但是在李世民看来,隋朝的灭亡,主要是隋炀帝迈的步子太大了。
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就下令营建东都,每月征集几百万民夫,虽然一年多就完成了这项浩大的工程,但各种生产就耽误了。
紧接着,隋炀帝又下令修建运河以及各种宫殿。
特别是修建大运河,又一次动用了几百万的民夫,历,这才动了帝国的根本。
要知道,整个隋朝的人口有三千多万,征调去修运河的民夫就多达几百万。
满打满算,除去妇女、儿童以及老弱病残,隋朝的成年男性最多只有一千万不到。
一下子抽调这么多成年劳动力好几年,当然会伤国本。
这些工程工期长,再加上一层一层压迫,累死的民夫无以计数。
如此恶性循环,田地无人耕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再加上三征高丽的失败,算是灭掉了隋朝最后一口气。
所以大唐建国以来,李二对于大规模的征调民夫,都是非常慎重的。
即使征召府兵都有严格的规定,都是按照先取多丁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