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说的是……”李靖和程咬金赶紧承认错误。
杨帆也尴尬一笑:“来来……喝酒,刚刚小子不过是吹吹牛皮,大家不要放在心里,咱就想赚赚小钱,当当小官,不学人家附庸风雅,也不想去当什么英雄豪杰,某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就行……”
程咬金郁闷了,你小子到底是站在哪一边呀?要不是附合你小子刚才的话,咱也不会被李靖针对。
不过程咬金哪里知道,其实他是给杨帆顶雷了!
显然,李靖这家伙是对杨帆刚才拒绝他而气未消呢!
怔怔的看了杨帆一会儿,李二陛下不知如何接话。
若有所思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李二陛下心里头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杨帆这个家伙显然是话里有话!
如若杨帆这小子真有当咸鱼的心思,李二陛下还真有些遗憾,不过又有些安心。
虽然心头的一块大石头放了下来,但又有些气不顺。
杨帆这小子这么优秀,如果自己前怕狼后怕虎时刻提防,真怕这小子以后撂挑子不干。
这棒槌可是拉着不走,打着倒退的蛮牛,难得这家伙有兴致,就让他自由发挥吧。
犹豫了半响,李二陛下好像做了某种决定:“忠义侯,此次出征吐蕃,朕允汝押送粮草之重任,希望汝不负朕所望。”
“陛下,万万不可呀!”李靖和程咬金齐声反对。
当然,他们并不是故意针对杨帆,而是就事论事。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
虽然看起来押运粮草是个好差事,但其实是一个危险的任务。
因为粮草的顺畅与否直接关系着一场战争的胜败。
毫不夸张的说,押运粮草的任务一点也不比冲锋陷阵的先锋营简单。
更主要的是,押运官不仅要用最少的兵力保证粮草的供应充足,而且还要时刻提防和应对敌人大军的突袭。
因此,一般来说,粮草押运官都是身经百战的将军。
像杨帆这种从未经历过战场的人被任命为负责押运粮草,简直是前所未闻。
只是李世民已经下了决定,对于李靖和程咬金的话惘若未闻,直接摆手拒绝。
见此情景,杨帆压住内心的喜意,不卑不亢的说道:“定不负陛下所望。”
其实杨帆理解李世民的矛盾心理。
虽然李二陛下是千年难遇的好皇帝,心胸也足够开阔,但一直以来时刻提防着自己。
即使自己献上了那么多的良策,也为李世民解决了财政、粮食等危机。
但李二陛下给的赏赐与自己的贡献比起来就有些微不足道了,目的当然是打压自己的意思。
其实杨帆很能理解。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突然蹦出来一个妖孽的人物,谁又不忌惮呢?
这也是为什么李世民选择下娶高阳公主给自己的原因。
目的显而易见,就是为了把自己绑在皇家的这辆战车之上。
杨帆刚刚之所以借机透露出了咸鱼的想法,就是想让李二放下戒心。
果然,刚才的一番话,让李二陛下引动了侧隐之心,直接让自己担起如此重要的任务。
当然,并不是说李世民彻底放下了对自己的戒心。
作为皇帝,不管什么时候都会以自己皇族的利益为先。
如果杨帆真的触动了皇家的利益,到时候李二陛下也会毫不犹豫的打击和镇压。
以退为进
第二百九十章搅局
百官上朝,是以“鼓声“为号令。
李贺《官街鼓》诗中说:“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唐书》记:“日暮,鼓八百声而门闭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三千挝,辨色而止。”
官街鼓凌晨二点“敲起,相当于后世的早上5点左右。
古代天子讲究“勤政“,所谓夙兴夜寐,上朝理事,不敢懈怠。
上朝的百官们当然更要早起,因为他们散居于长安各街坊,距上朝的宫殿还有相当远的一段路程。
初起,列火满门,将欲趋朝,轩盖如市。”是形容黑夜朦胧中百官上朝的真实写照。
三月初六卯时,虽然已经入春,但天色亮得还比较晚,诺大的长安城宛若一头盘卧的巨兽蛰伏在黑暗之中。
此时星光暗淡、北风清冷,一行行举着火把的车队从各个坊的坊门走出。
汇聚到朱雀大街之后,浩浩荡荡的前往承天门,百官准备上朝。
本来平时上朝是没有这么声势浩大的,但两天前,李二陛下发出了通告,身在长安的文武大臣今天必须上朝,说是有要事相商。
消息灵通的一些官员当然能猜到是什么原因。
自从吐蕃使匠被李二陛下回决吐蕃和亲的请求之后,吐蕃大相禄东赞便怒气冲冲回去了,应该商议的事情与吐蕃有关。
果不其然,群臣刚落定,李靖便出班奏道:“咳咳……陛下,大唐四海归一,民丰物足……现如今吐蕃却因为求亲被拒恼羞成怒准备出兵攻打大唐。”
“微臣认为,朝廷应该立即派出一大将扫清寰宇,让这些蛮夷知道天朝的威仪是不容侵犯的,微臣虽已年迈,但也愿捐出老弱残躯。”
“只是现在需要派出监察使以代天督战,若有畏敌不前、耽误战机、亦或者当逃兵者严惩不殆。”
这些内容其实都是已经与李世民沟通过了的,主要是说给群臣听罢了,目的当然是选出一个人前去督战。
李靖年纪比较大,军政两界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力,让他来提简直不要太适合。
只是李靖毕竟有些年迈,再加上连日操劳以及内心担忧,不小心染了风寒,显得有些憔悴。
李二陛下连忙应声喝道:“卫国公言之有理,朕这就下旨,只是爱卿这身子可有大碍?回头朕让御医给汝瞧瞧。”
随后冲大殿内的内侍喊道:“给卫国公拿一根凳子。”
李靖心头感激不已,躬身行礼感谢道:“多谢陛下!”
看着已经有些颤颤巍巍的李靖,李二陛下心头颇多感慨。
此时,李世民是真心实意的担忧李靖的身体,虽然对于李靖有些猜忌,但不可否认大唐还需要李靖这样的人。
表面看起来是赐座,其实是变相的补偿。
要知道,当初一众为李二陛下劈荆斩棘、逐鹿天下的班底,几乎都还在朝堂上,只有卫国公李靖闲赋在家。
李二陛下毕竟是一个自信、宽容、大气的皇帝,也是个念旧的人。
从李二陛下登基以后从未杀过一名功臣便可以看出来。
虽然李二陛下不相信李靖会造他的反,但李靖功劳也实在太大了,李世民真怕以后赏无可赏,所以才让李靖闲赋在家。
其实李世民也算是一个能共患难、同富贵的皇帝,从日后侯君集造反一案就可得知。
如果按照大唐律法,那可是诛九族的大罪,但李二陛下却只是杀了侯君集,其儿子只是发配岭南了事。
可以说,李二陛下是一个对手下温和爱护、优容有加的皇帝,是一个难得的好boss,李靖只是一个意外。
作为聪明人,李靖当然也能理解。
大殿上的众臣都能感受到李靖的感激和李二陛下的爱护,一时间心潮澎湃。
能有如此圣主明君,怎不呕心沥血、全身心付出?
此时又见一人出班禀奏:“卫国公所言甚是,如今情况紧急,眼下最要紧之事,乃是尽快平定吐蕃,否则一旦四夷跟风作乱,社稷危矣,现如今要立监察使,何不遣使一位皇子代表陛下威临?”
杨帆抬眼一看,却是给事中许敬宗。
因为自己的到来,皇后长孙无垢并没有因病去世,因此,并未发生许敬宗因嘲笑欧阳询丑陋被贬一事,许敬宗也算是因祸得福。
这家伙一直身处中枢,以后还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当上宰相。
但只要有自己身在朝堂上的一天,想来都不可能让许敬宗顺利上位,谁让他是自己的敌人呢?
不过这家伙现在的地位可不低。
给事中在秦汉为列侯、将军、谒者等的加官,侍从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参议政事,因执事于殿中,故名给事中。
魏或为加官,或为正官,晋代始为正官,隋、唐以后为门下省之要职,掌驳正政令之违失,掌侍从规谏,稽察六部之弊误,有驳正制敕违失之权。
因此,许敬宗‘给事中"这个官位,可是大有名堂,深得李世民的信任,算是李二比较看重的朝臣之一。
果然,此话一出口,便说出了李二的心声。
李世民问道:“许卿有何良策,不妨具体说说。”
许敬宗高举勿板,一字一句的说道:“臣闻天子亲征,战而无往不利,然陛下乃尊,不可轻易立于危墙之下,何不遣使魏王李泰代表陛下前往边疆督战,既可稳定军心,又可体现天子威严。”
此话一出,满堂皆惊。
众臣的目光唰的一下都集中到李二陛下的身上,纷纷猜测是不是李二的意思。
许敬宗此人,乃是李二陛下的近臣,最是懂得揣摩皇帝的心声,此时提出让李泰代天督察。
内中算计不言而喻,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太子之位。
据传言,许敬宗最近跟魏王李泰走的很近,难道他是想为李泰争取军功以谋取太子之位?
李承乾在李二陛下心中逐渐失势,这是不争的事实。
如若是有朝一日太子被废,哪一个皇子最有可会被立为太子?
毫无疑问,魏王李泰的可能性最大。
与太子李承乾相比,魏王李泰不缺陛下的宠爱,不缺朝臣的支持,自身更不缺能力,唯独缺少在军中的威望。
许敬宗显然是想让魏王李泰通过督战军队,以便在军中站住脚跟,甚至是谋夺太子之位!
提议
第二百九十一章 梦想破灭
虽然众朝臣心里都明白,但现在都还摸不透李二陛下的心思,只能默不作声,接下来就看李世民如何决定了。
如果李二陛下同意许敬宗的建议,则说明李世民易储之心已定。
如果不同意,则说明李世民还没有下定决心易储。
太极殿内的众臣都是官场上的老油条,这种有可能决定未来储君归属的问题谁敢多言?
如果敢附合或者反对,都是鲜明的站队问题。
不过,众人也有些意外,照理说,以许敬宗的阅历,不可能把这个问题拿在明面上来说!
虽然官员私底下支持谁,大家都心知肚明。
但像许敬宗这般直接拿在台面上来说的,也算豁出去了,完全是拿自己的前途和家族命运作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