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却说还行,实在是太不要脸了。
每一个上位者果然都有一副厚脸皮。
好似没见到大家异样的眼神,李世民脸不红心不跳的问道:“朕进来之时,你们在谈论什么?”
听到李世民如此一问,李景桓几人心若寒萱,有些惊惊战战,枉议国事那可是忌讳,他们当然不敢说出来。
杨帆却没有那么多顾忌,毕竟他本来就要阻止和亲,正好这是一个契机。
即使不能让李二陛下马上放下和亲的想法,但也必须在他心中种下一颗不能和亲的种子。
但这种事情又不能平铺直述的说出来,因为直白的话语很容易让人反感。
想到这儿,杨帆开口说道:“启禀陛下,刚才我们在讨论什么是国之气节?”
第二百一十一章打不还手
果不其然,这话题一下子引起了李世民的兴趣。
一双虎目缓缓在程处默他们几三粗的身上扫过,心头乐呵呵一笑!
最后目光又回到杨帆身上,有些鄙视地问道:“哦!你们几个臭小子居然还会谈论如此高雅的问题,那汝说说,什么是气节?”
显然,李世民根本不相信这几个憨货能说出什么有高度的见解。
杨帆缓缓拿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水,脑中组织了一下思绪,不急不缓的说道:“说到气节,这就包括到方方面面,但大致可以分为大小两种,不知陛下想听哪一种?”
“汝说呢?”
李世民的好心情顿时被杨帆这厮给破坏了,有些咬牙切齿的蹦出了几个字。
他发现只要跟杨帆聊天真的很难心平气和。
因为这小子从来不按照常理去说话。
如果是一般人,皇帝问话,你只要面面俱到、仔细徐徐道来便行,哪还要让皇帝做选择的?
作为皇帝,一切要尽在掌握之中,满朝文武只有这混不吝的小子才敢让朕做选择。
见李世民神色有些变化,杨帆暗暗鄙视。
这人的脾气也太古怪、太让人难以琢磨了,动不动就发脾气,也是让人给惯出来的。
李二陛下又没有来大姨妈,干嘛非得跟中年妇女一样的臭脾气。
想来不管男女都是有更年期的说法。
杨帆心中虽然吐槽不已,口中却是不慢:“以微臣之见,气节大致可以分为个人气节与国之气节。”
“哦,那汝具体说说,朕倒想听听汝有什么高见,说得好,重重有赏,说得不好,赶紧滚犊子去多读一点书,不要丢人现眼。”看杨帆很上道,李世民龙颜稍缓,反而配合起来。
虽然清楚杨帆很有才华,但李世民根本不相信一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能懂气节这种高大上的东西。
说到气节,都是那种七老八十、垂垂老矣亦或者有过某种经历的人才有资格说出来的话。
杨帆不慌不忙,缓缓说道:“陛下可知道汉朝张骞出使西域的典故。”
李世民点了点头,虽然没有学的学识,但张骞通西域的典故还是知道的。
只听杨帆徐徐说道:
“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张骞任皇宫中的郎官。
建元三年,汉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
张骞于长安出发,经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
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
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
张骞出使西域本为贯彻汉武帝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之战略意图。
但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
因而,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历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张骞对开辟从中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举世称道。
不过依微臣看来,张骞更让人敬佩的却是个人气节。
张骞两次被匈奴俘虏,随行的人员死的死降的降,但他坚持本心,拒绝了匈奴***俸禄的诱惑。
这宁死不屈的精神,就是个人的高风气节。
这也是世人由衷佩服的原因,所以其典故广为流传,可以称之为个人气节之典范,陛下以为然否?
李世民深以为然,点头赞同。
随即杨帆继续说道:“如今大唐比汉朝更兴盛、更繁荣,但却甚少有这样的高风亮节之辈,甚至很多人卑躬屈膝,腰杆子直不起来,例如上次遇见的欧阳率更。”
李世民见杨帆又扯到了欧阳询的身上,皱着眉头问道:“为何汝对欧阳率更如此不喜?上次他都被汝气得在床上躺了半月有余。”
杨帆憋了憋嘴,说道:“微臣的话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根本就看不起这一类人,仁者爱人,人恒爱之,顶天立地者,人恒敬之!”
李世民对杨帆的话显然有些不赞同,帮衬道:“怎么说欧阳率更也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作为后辈,岂能随意说他的不是?”
杨帆有些无语,心说,自己哪是单独对欧阳询不满,而是对提出和亲的所有人都不满,只是不能明着说出来。
既然李世民要摊到个人头上,杨帆当然也不虚,开口反驳道:“名气高、岁数大就能胡言乱语么,一个人如果做人毫无气节,如何让人尊敬,即使才华再高,也是如浮云一般漂浮。”
李世民倒也没有生气:“今时不同往日,如今大唐也算国安民定,张骞之类的事很难出现,而欧阳率更教书育人,一门心思扑在学问上,对大唐也是诺大的贡献,没有功劳,也有苦劳。”
“微臣没有否认这些老前辈的学问和贡献,但是这种人毫无气节,自己又是个软骨头,教书育人想来也培养不出有气节的学生,恐有误人子弟之嫌!”杨帆不以为然,鄙视地说道。
显然,杨帆话里有话,若有所指,作为人精的李世民当然能听出来。
只是没想到杨帆会有如此大的怨气,于是喝斥道:“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如此阴阳怪气绕来绕去,汝以为朕是昏聩无能的君王?”
“微臣想说的是,极个别人无气节是小,但如果影响到他人或者对朝廷大事指手画脚就让人看不起了,人一旦无气节,会让国也无气节?”杨帆浑然不惧。
李世民诧异地道:“国家也有气节么?那一个国家怎么才算有气节?”
绕了一大圈,终于问到了点子上,杨帆暗暗松了一口气。
杨帆缓缓站起身来,双手背于身后,装逼地踱步走来走去,说道:“国之气节就是气节最淋漓尽致的体现,也是个人气节的升华,微臣归纳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第二百一十二章 和亲不代表和平
本来杨帆还以为装的这个逼可以得到热烈的掌声,可等了许久却悄无声息。
转头扫了李景桓他们一眼,却见几人不停用袖袍擦拭额头的虚汗,不断向他挤眉弄眼示意。
这让杨帆有些发懵,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
难道这几个家伙被自己盗窃来的豪言壮语给震惊到了?
还没来得及发问,便听咣当一声,身后的桌子已被李世民掀翻。
锅碗瓢盆散落一地,几个瓷碗当场碎裂。
李景桓几人大惊失色,脸色煞白,身子如同筛糠一般抖个不停。
这位兄弟也实在太大胆了,难道不知道渭水之盟么?
李二陛下当初可是赔款以后突厥才退的兵。
虽然李二陛下后来把东突厥消灭,也算一雪前耻。
但这也成为了李世民一生的痛,谁也不敢触及。
如今杨帆居然敢说不赔款、不和亲才是国之气节。
这不是赤裸裸的打李世民的脸么,明显是暗骂李二陛下是一个毫无气节的人。
即使脾气再好,谁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指桑骂槐。
更何况李世民还是掌握生杀大权的皇帝。
不过大家倒是冤枉杨帆了。
虽然觉得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的明朝是汉人骨头最硬的朝代。
但也只是以其誉意而已!
明朝虽然最后消亡在历史长河之中,但有明一朝,确实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的凌云壮志。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样的豪情壮句听起来有冲天的气魄,甚至充满着绝世的豪情,但却令李二陛下怒不可遏。
如果仔细看,李世民虎目圆瞪,连眉毛都竖了起来。
谁让杨帆揭了他的伤疤,还是在几个小辈面前。
天子一怒,赤地千里,这种思想古人早已经根深蒂固。
看见李世民怒发冲冠,李景桓他们吓得不轻。
随即听见李二陛下冷冷一笑大怒道:“几个无知小辈居然敢枉议气节,这就是你们几个讨论的结果,李君羡何在?替朕把这群无知鼠辈的舌头给割掉。”
“诺!”李君羡单膝跪地,应声应道。
口中应着好听,只是手上却没有一丝想要动手的意愿。
作为李世民的心腹爱将,李君羡当然了解李二陛下的脾气。
虽然李世民看起来怒火中烧,但以房玄龄、程咬金等人的功劳和资历。
即使程处默这几个小子触犯到了李二陛下的虎威,最多是揍一顿则罢了,更何况还有杨帆这个未来女婿。
如果真傻不拉几的动手,不说李二陛下事后会怪罪,房玄龄几人的怒火也不是李君羡能承受得了的。
见李君羡的举动,李世民心中的怒火逐渐平静了下来,恶狠狠的盯了杨帆他们好一会儿,气犹未尽。
指着杨帆说道:“把这小子先留下,其他人都带出去,杖。”
这次李君羡倒是很爽快,挥手让潜伏在暗处的几个侍卫进来,架着几人便往外走。
程处默几人面色煞白,高声呼道:“陛下恕罪……”
距他们上次被杖罚没过去多久,如今屁股上的疤都没有痊愈。
如果再被打一顿,这个春节可就真不好过了,喝酒更是成问题。
“住手!”杨帆大喝一声。
然后转头对李二陛下单膝跪地恳求道:“陛下的怒火乃是由微臣引起,若迁怒于无辜,岂不有损陛下的英名,还望陛下三思……”
杨帆根本没想到李世民的反应这么大,总不可能见几个兄弟春节都在床上躺着渡过。
押着程处默的侍卫闻言,回头见李二陛下未出声,便停下脚步,等待指令。
李世民咬着牙关,一步步走到杨帆面前,怒视着杨帆讽刺道:“汝平素无视君王,即使行礼也只是随意而为,今日居然为兄弟情义诚心拜服于朕,实为难得!”
杨帆朗声道:“微臣非是因为怕兄弟受苦而跪,而是为陛下的千秋盛名而跪。”
见杨帆居然还敢狡辩,李二陛下心头的怒气再也压制不住,抬腿就是一脚,狠狠踹在杨帆的肩头。
一下将杨帆踹了坐屁股,然后大脚丫子不分轻重,一脚连着一脚往杨帆身上连连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