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开局娶了武则天 第111节

很快,杨帆拍了一下脑袋,不是有一种叫炕的东西么,直接把它弄起来就行。

其实,火坑在后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只是此时的火炕与后世的火炕差异极大。

因为这时的火坑通气效果极不好,一个不慎就搞得满屋子烟熏火燎,容易走水,甚至有的光冒烟不热炕,所以普及率极低。

在唐朝,大门大户更喜欢在房间里生碳火取暖。

可是木碳很贵,不是一般百姓能消费得起的。

再一个,那就是如果通风条件不好容易引起一氧化碳中毒。

古人当然不明白一氧化碳是个什么东西,但能熏死人是知道的。

所以大户人家一般都会派仆人守在火盆一旁,过一段时间就通风透气。

杨帆作为一个穿越者,当然不希望自己床榻旁边有一个仆人整夜守着,那制作火炕就是最好的办法。谷

想到就做,杨帆让小丫鬟杏儿给武媚娘收拾了一下,而后直接起身进入书房。

杨帆虽然没有生活在东北,但在后世那信息发达的时代,倒也知道火炕的制作方法,当然不需要花费钱财去系统内兑换出图纸来。

勾勾画画用了一个多时辰,杨帆这才把火炕的图纸给画了出来。

拿着图纸走出书房,杨帆一边琢磨着建在什么地方,一边考虑需要些什么材料。

正在此时,杏儿这小丫头急匆匆跑过来禀报:“公子,前院有位道长求见,说是在玄天观与公子有过一面之缘。”

杨帆心里猛地一突,我去,这些道士怎么还追上门来了?

难道这些牛鼻子老道算出了我是‘妖孽"附体,今天是上门除妖来了?

不过是很快又否定了!

毕竟距上次见面已经有一个多月,如果这些牛鼻子真看出了自己是妖孽附体,应该早就出来收拾自己了,又何必要等到现在。

既然来了,那就见见吧!只是不知道来的是袁天罡还是李淳风?

想到这儿,杨帆说道:“让人去把道长请进正堂来。”说着转身朝着正堂走去。

没过多久,道人便被带了进来,杨帆惊得快掉了下巴。

不是杨帆不认识来人,他一眼就认出了道人就是李淳风。

不过原本满头青丝的李淳风隐现丝丝白发,本来红润光泽的皮肤也显得苍老了许多。

与一个月前那风姿卓越的得道高人模样相比起码老了十余岁。

这是发生了什么情况?

如果是化妆术也太厉害了一些吧。

杨帆很信任自己这双锐利的眼睛,因为完全看不出化妆的痕迹。

看到杨帆那惊讶的表情,李淳风神情有些黯然,当初不听从师叔袁天罡的劝说,强行算推算。

不仅没有算出个一二三,反而损了自己的道基。

要不是一个多月来袁天罡帮忙医治,可能身上的伤现在还好不了呢!

只见李淳风抚尘一甩,苦笑着道:“让忠义伯见笑了,推衍一道本就是泄露天机逆天而行,老道因强行推算受了天遣,所以损了道基,折了道行。”

杨帆很快反应过来,微微一笑抱拳道:“倒是某着相了,修道之人,身体只是皮囊而已,今日李道长仙驾莅临,怪不得这一大早府上就听到有喜鹊叫呢?”

李淳风听着杨帆这番话,嘴角一抽。

既然来拜访,当然知道杨帆的行踪,今天早上眼前这位伯爵还在宫中罚站吧!

真不知道自己的师叔袁天罡看中了这位伯爵的哪一点,居然……

两人宾主对坐,杨帆转头对着小丫鬟杏儿说道:“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去给道长泡茶!”

作为穿越者,杨帆当然不知道这个时代的人对李淳风这种得道高人的崇拜,那可不比自己的主人差多少。

小丫头正想让大唐的这位得道高人给自己算一卦呢,不过还是杨帆的话管用,憋了憋嘴,飞快的转身离去。

杨帆仔细端详着李淳风,看样子并无恶意,这才完全放下心来。

想来这老道今天不是来找碴的!

于是开口问道:“道长今日所往,不知有何指教?”

李淳风道:“指教不敢当,今日贫道登门,一方面是受师叔袁天罡所托,带一样东西给忠义伯;另一方面也是想向忠义伯讨教关于术算的……”

刚说道此处,不经意间瞥见面前的案几上放着一张洁白的纸张。

上面勾勒着几张图,线条层次分明,并辅以一种自己从未见过的字体。

图纸一看就很明了,李淳风当然知道是什么东西。

明显就是一个火炕的构造,只是比他所见到的火炕要复杂了许多。

微微俯身再仔细一看,李淳风顿时愣住了。

这次不是因为图纸,而是纸上如蚯蚓一般弯弯曲曲的数字。

这数字他认识,属于古印度发明用于术算的。

据李淳风了解,整个大唐能够认出这数字的不超。

能熟悉的书写这数字的,杨帆是第一个。

李淳风怎么也想不到,杨帆年纪轻轻怎么就能学到这么多东西。

诗才高绝、术算无算,如今居然连大唐几乎没人知道的古印度数字也能信手拈来。

难怪自己的师叔一定要道门结交好这位年轻的伯爵。

简直是妖孽!

第一百四十九章 算计

李淳风看得入神,不由自主拿起案几上的白纸仔细看了起来。

白纸上纵横交错的各种线条形象地勾勒出一个立体的图形,即使不懂看图的人,也能大概看个明白。

而一些古印度(天竺)数字标注在线条的边上,显然是表示各个位置的长度。

本来有些复杂的图纸让人一眼就能看出长宽高所需的度量,可是边上有一些计算公式李淳风却看不懂。

此图与大唐一般所用的平面图相比,这种立体制图与标注方法既方便又直观。

若是用到大型工程或宫殿的建筑上,岂不是能够让监工更加清晰,也能有条不紊的按照尺寸一步步来。

如此一来,既不会出现重复的工作,又不容易出错。

李淳风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思维渐渐跑远了。

即使李淳风自诩学究天人、见多识广,但看这些古印度数字还是有些吃力的。

特别是旁边的一些公式他根本没见过。

比如有一些+-÷的符号,让他一头雾水。

虽然有些不知所云,但看起来简直是太便利了。

看了一会儿,李淳风一脸疑惑地开口问道:“忠义伯,这图纸看起来一目了然,很是直观,可用古印度数字标注的单位和旁边的符号代表着是什么?”

看来看去,图纸倒很容易理解,可标注的数字就让他有些摸不着头脑。

这是火炕的图纸,假如按‘分"的量度建造,也太小了点,如果按‘寸"来算,又太大了。

杨帆这才反应过来,大唐此时的计量单位与后世有所不同,纸上的标注因为习惯当然是以厘米为单位。

因为大唐的长度计量单位主要,分别是分、寸、尺、丈、引,如今根本还没有出现厘米这样的计量单位。

如果换算过来,一寸大约等于3.33厘米左右,这也难怪李淳风对计量单位有些疑惑。

更让杨帆惊讶的是,李淳风居然把阿拉伯数字称为古印度数字,让他有些难以理解。

不过杨帆哪里知道,阿拉伯数字其实是古印度人发明的。

在古代印度进行城市建设、祭祀等需要计算日月星辰的运行,于是数学计算就产生了。

大约在西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流域居民的数字就比较先进,而且采用了十进位的计算方法。

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

古印度数字首先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等印度的近邻国家。

西元七到八世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崛起。

阿拉伯帝国在向四周扩张的同时,阿拉伯人也广泛汲取古代希腊、罗马、印度等国的先进文化。

随着岁月的推移,到十四世纪,中国印刷术传到欧洲,更加速了印度数字在欧洲的推广与应用。

西方人接受了经阿拉伯传来的印度数字,但他们当时忽视了古代印度人,而只认为是阿拉伯人的功绩,因而称其为阿拉伯数字。

这个错误的称呼一直流传到后世,所以杨帆才不清楚阿拉伯数字的由来。

其实阿拉伯数字在大唐时期的真实叫法是古印度数字,而且普及率极低。

对于李淳风能够认识阿拉伯数字,杨帆还是觉得有些惊讶的,这个牛鼻子道士学识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杨帆也害怕在李淳风面前露馅,不小心把自己给坑了,所以厘米这个单位当然不好解释。

毕竟这可是后世的一个计量单位。

而旁边的计算公式加减乘除都是计算材积之类的,倒是可以说一下。

看着李淳风那一双充满了求知欲的眼睛,杨帆不怎么忍心拒绝,况且等一会儿可能得向这牛鼻子问一些事。

想到这儿,杨帆开口解释道:“其实这是小时候跟一个云游老道学来的,不过他把这数字叫阿拉伯数字,这些公式是辅助计算的,而且长度计量单位也有所不同,是这样的……”

李淳风仔细倾听着,不疑有它。

事实上李淳风并不在乎这个数字叫什么名,也不在乎这计量单位是什么,他比较感兴趣的,是那几个计算公式。

虽然看不懂,但总觉得很厉害的样子。

“这就是忠义伯上次随口便能答出许章出题答案的原因?能教给贫道么?”李淳风指着那几个加减乘除的公式,眼中精光一闪,有些激动地问道。

无奈,杨帆只好硬着头皮解释了一番十个阿拉伯数字以及加减乘除的简单算法。

李淳风聚精会神的听了半天,一会儿就皱眉,一会儿沉思。

最后摇了摇头道:“这数字配上这样的算法倒是颇为新颖,但也仅此而已,并没有比咱们的算法高明呀,那汝在望月楼是如何快速算出牛车与马车混装货物那个问题的?”

杨帆当然知道李淳风说的是哪个问题。

当初与许章比斗的时候,就听许章说过,这道题也拿给李淳风请教过。

不过纸上的这些计算,是材积的公式,而那次涉及到二元一次方程,当然有所不同。

送佛送到西!

杨帆只得又接着向李淳风背出了乘法口诀,并解释了利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正所谓一通百通,李淳风很快便想通了。

作为太史令,掌管历法的修订,其实就是一个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不管天文地理都需要与大量的数据运算结合在一起。

首节上一节111/71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