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乱了顺序,武则天很有可能已经出现,找不到,是因为那股力量在作祟。
他要阻止我找到武则天,这对它来说,是一个威胁!
“交给你一个任务,查一下褚遂良是死是活,对了,还有封德彝和卢杞。”
“速去速回。”
杨昭要验证自己的猜测,一旦正确,主导权,掌握在他的手中。
“是!”
沈炼退下。
大殿中恢复安静,杨昭不紧不慢的等着。
莫约过了一炷香时间,沈炼去而复返。
“回陛下,褚遂良逃了,封德彝不知去向,生死未卜,卢杞死了。”
果然……
夜间,杨昭再次出现在徐茂公的府上。
瞧见一旁的魏征,杨昭笑了笑:
“正好,省的我多跑一趟。”
对于杨昭突兀的出现,两人吓了一跳之外,又感到怪异。
陛下出过一次宫后,似乎总是喜欢吓人……
“看看吧。”
没有废话,杨昭递出一张纸条。
夜幕降临的时候,沈炼如约而至,将崔晋逃走后续的消息传递了过来。
他不想一个人吃惊,于是迫不及待的找到了徐茂公。
分享一下心情。
两人快速扫了一眼。
随即仔细的看了一眼。
一盏茶的时间,看了不下于十遍。
杨昭也不着急,饶有兴趣的盯着两位大臣的面容表情的变化。
错愕,揉眼睛,震惊,瞠目结舌。
徐茂公嘴巴微张,说不出话。
没有什么词能形容他现在的心情。
震惊?惊恐?兴奋?错愕?
都有一些。
表情管理失控,木讷的看向杨昭。
“你们有什么看法?”
杨昭依旧是老套路,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魏征整理思绪,收敛情绪,沉吟半天,措辞道:
“李世民出现在京城外,已经证明了白天的猜想,一定是有一个帮派或组织暗中提供帮助。”
“东突厥已经除名,西突厥没有这个本事,高句丽这边有点可疑,不过太上皇三征都获得胜利,应当不会这么愚蠢。”
答案已经呼之欲出。
徐茂公缓缓道:
“当初李世民在金山消失后,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北上西突厥,要么南下吐谷浑。”
“如今看来,他当初是去了吐谷浑的地盘,获得了那里的支持。”
杨昭内心清楚和吐谷浑无关,但两人说的也给他提了个醒,里面未必没有吐谷浑的影子。
李世民能活下来,它想让李世民建立大唐,吐谷浑是最好的储备军。
而李世民的尿性,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不错,根据探子来报,的确有吐谷浑的影子。”
杨昭顺着说了下去,此时究竟背后有没有吐谷浑支持已经不重要了。
在他计划里,吐谷浑本身也要纳入大隋的板块。
那就暂时当个掩护吧。
见两人颔首,他继续说道:
“李世民贼心不死,他心里很明白光是靠外力还不够。”
第390章 时间过隙,稳步进行
“想要完美的篡位,朝中必定要有他的细作,只不过我的动作打破了他的计划,士族大乱,他又重新盯上了这次机会。”
“或许是外部力量还没有准备好,他帮助崔晋逃走,将来也是一个大患。另外,褚遂良也逃走了,封德彝生死不明,卢杞倒是死了。”
杨昭又放出一个大消息。
徐茂公和魏征都麻了,一桩桩一件件,好似冥冥之中有人操盘一般。
“陛下,李世民在召集大隋的人马,未来的谋反是肯定的,他也是找准了时机,我们暂时无法对吐谷浑动手,养虎为患啊。”
魏征叹了口气,他有些惊叹李世民的手段。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李世民还真是验证了这句话的真实性。
“养虎为患?正好,借此机会,一举拿下吐谷浑,也是件好事。”
杨昭丝毫不担心,他已经知道了大概的内幕,心中早就已经做好了计划。
有什么好担心的,他能走到今天这一步,靠的不光是系统。
系统顶多是给他一些助力,没有冷静的头脑,再强大的系统也没用。
“所以陛下料定,崔晋一定会去找回财产?”
徐茂公想到白天杨昭的部署,恍然大悟。
杨昭“嗯”了一声,说道:
“李世民还没有绝对的把握,吐谷浑有想法,缺乏实力,李世民同样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崔晋和崔氏的财产,就是最好的投名状。”
“再者,褚遂良和封德彝的消失,恐怕也和李世民有关,有了这几人,相信吐谷浑会动摇。”
两人面色严肃,一场大战,悄然之间已经拉开帷幕。
爆发是迟早的事情,好消息是,他们英明的皇帝已经洞穿了敌人的阴谋。
他们可以尽早的做出应对。
这才是最关键的。
“漕运一事需要加快,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要忙起来,朝中的官位缺失也要尽早的补上去。”
杨昭吩咐完后打算离开,徐茂公欲言又止,杨昭停下脚步,看向他问道:“徐公还有何事,但说无妨。”
徐茂公作揖,回道:
“回陛下,臣以为,如今实则依旧外忧内患,李世民已经来过京城,知晓发生的事,会不会……”
他有顾虑,看似杨昭拔除了毒瘤,一大部分的缺失,容易造成政治上的瘫痪。
收复崔氏的财产也需要时间,漕运的扩建让各地方的人手出现紧缺。
这个空白期,要是李世民来犯,对他们来说,就会很难受。
虽说不至于直接改朝换代,元气大伤是肯定的。
说不好,一直瘫痪下去,情况越来越糟,也不是没有这可能。
对此,杨昭只是淡然一笑:
“放心吧,不会的,他还没这个胆子。”
说完杨昭便走了。
他没有解释,也解释不了。
只有他心里清楚,幕后的它不是吐谷浑,李世民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足以获取吐谷浑的信任。
李世民的投名状还没送出去,他还是单枪匹马,没有威胁。
徐茂公和魏征也没有在意,心中说没有疑惑是假的,只不过,疑惑的是为何杨昭如此笃定。
但皇帝都这样说了,他们作为臣子,当然只有相信啊。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杨昭从来不会做没有把握的事情。
这样导致他们下意识的就直接相信杨昭的话。
听从安排好了。
未来的一段时间里,朝堂上更加忙碌了起来。
徐茂公、魏征、苏威、裴炬、杨义臣等人不分昼夜的开始筛选空缺官位的人员。
杨昭呢,则是投身到漕运当众。
官员的选拔有徐茂公几人看着,他很放心,全权交由他们去管。
主要原因也是他管不过来,那么多人,他也不是神仙,刚接触也不了解。
处理的方法也和徐茂公他们差不多,只要底子干净就行了呗。
这样还不如分开行动,不浪费时间。
转眼过去两个月,朝中再次恢复了生机,最重要的六部尚书人员已经尘埃落定。
徐茂公和魏征也轻松了起来。
其中,有几个不需要变动,苏威依旧是吏部尚书。
韦待价继续任户部尚书。
杨义臣的礼部尚书也不需要变动。
他们主要选出了,刑部尚书,由段纶上任。
工部尚书陈叔达。
还有一个兵部尚书,岳飞暂时担任。
倒不是岳飞不够格,而是岳飞不愿意,他更喜欢到处跑,为国家做贡献。
当上了兵部尚书,就被困在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