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闹事的,高低只要服个软,还是能去考科举的。
只有他们几个....做官的前途是没有了。
但是不能做官,能做什么呢?
杜如崇叹了一口气:“早知道这样,老老实实去新学的教材,去考个秀才当个官就好了。”
吴信中看了杜如崇一眼,也是一叹。
谁说不是呢.......
“吴兄,如今你我都被皇帝惦记上了,这官是没得做了...我看大明朝廷也不似前朝,还是很按规矩做事的,虽然没得官做了,但是回乡躬耕还是能得安稳。”杜如崇叹了一口气,“不如就此别国,我回四川老家,你回江西。”
吴信中也有些不甘心啊。
他们闯荡出这么大的名声是为了什么啊。
还不是为了做官么。
现在名声是有了。
官没了....
吴信中看向繁华的广州大街。
这个时代和之前已经大有不同了。
在大明朝。
言路空前的宽。
而且还有个【礼】摆在上头。
似乎只要按照规矩来做事。
就不用担心前清灭门的知县破家的知府之类的事情....
吴信中想到这里,看向杜如崇说道:“杜兄,你知道我这些天看到最多的是什么吗?”
“是什么?”
“报纸!”
吴信中从包袱里面抖出大量的报纸。
从比较严肃的报道各种政治、军事新闻的。
到刊载地方新鲜事,连载小说的。
还有刊登一些小H文的...
应有尽有。
“这几天我看过了,在广州城,什么报纸都有。这里天高皇帝远,百姓又有钱,言路之宽,亘古未有。”
吴信中说道。
杜如崇看着手中形形色色的报纸,抬头看向吴信中。
“吴兄是说...想要办报?”
“正是!”
吴信中掏出一份【风月报】。
“就这样一份报纸,文章粗制滥造,内容匮乏,排版也不甚好看,你知道卖多少钱?”
吴信中说着,也没等杜如崇回答,而是伸出三根手指:“三块铜元!”
“我看过一个报摊,这样的一份报纸,光是一个报摊一上午就卖出了一百多份了,这广州城大街小巷,这报摊至少数百。”
“就算是一百个报摊,每个报摊卖出一百份【风月报】,那就是三万铜元,三千明元的每日销量!”
“三千明元!”
杜如崇深吸一口气,心里已经盘算开了。
在四川老家种地,家里就算是有一百亩上田,租给农人种,一年能收上多少谷子?
不过区区一两百明元而已。
这一份【风月报】,在广州城居然一天能卖出一万份?!
“吴兄,这【风月报】赚钱,和咱们也没什么关系啊,【风月报】都是写一些下流文章的勾当,你我岂能去写这种文章赚钱?更何况,这【风月报】是当地大报,你我要办报纸,又岂能和【风月报】对比?”杜如崇稍微想了想,就想到了不少问题了。
【风月报】在广州深耕多年了,名气逐渐由小到大,而且人家是专做“风月之事”的文章的。
老色批无论何时都是相当多的。
因此人家能办起来也不意外。
“如何不能比?你我现在是什么身份?”吴信中说道。
自从不能做官之后,这位历史上嘉庆年的状元郎思想就活泛起来了。
不能做官,只能赚钱了。
不是有句话说的...千里做官只为财么。
现在如果有发财的机会,那不能做官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能是什么身份,彻底没有做官指望的穷书生呗。”杜如崇苦笑。
“不不不,杜兄,你我是君子!”
“君子?”
“对!名满天下的六君子之一...呃,之二!”吴信中道。
“这又如何?”
“如何?这意味着你我名气很大,特别大!比这【风月报】大得多!”吴信中微笑着说道。
这是自然的。
虽然六君子被朱皇帝明确表示不会招募为官。
但是在天下士子之中。
六君子的名气是很大的。
他们的同情者也相当多。
“这...这和办报纸有什么关系?”杜如崇不解。
“杜兄,你看这些报纸,能看出什么门道?”吴信中问道。
杜如崇看着桌面上的几份报纸,微微皱起了眉头,若有所思。
“没错,这些报纸的种类各不相同,但每一类的报纸,通常也就只有一两份占比较大的....市场份额!”
吴信中想了半天,居然想出了市场份额这个词。、
“所以...我们可以办一个,之前没有出现过的类别的报纸!”
“什么类别?”
“专门评论朝廷政策,对朝廷政策进行批评的报纸!”吴信中说道。
“这...这....”杜如崇左右看了看,压低声音:“这不是和朝廷唱反调么?”
“就是因为之前没有和朝廷唱反调的报纸,咱们办这个...才有市场啊!”吴信中说道。
“不行不行不行。”杜如崇头摇得像是拨浪鼓,“你不要命了,大明朝廷派出锦衣卫拿人可怎么办。”
“这不可能!”吴信中笃定的说道。
“大明之礼摆在这里,只要咱们不造反,不攻击皇帝,只是对某些具体政策进行评论,何罪之有?依礼,除谋反、攻击皇帝、皇室之言论之外,其余言者无罪!”
“这个...能行吗?”杜如崇有些犹豫。
“怎么不能行?杜兄!这【风月报】都能卖到一万分一天了,咱们的报纸,至少也不能比这【风月报】差吧?!”
这倒是真的。
天下士子何其多,光是这广州城内,同情当日午门士子的读书人就不知道有多少呢。
而且...
日赚三千,扣除成本,怎么也能有个几百块吧?
一天就赚几百块啊!
这比当官还要赚啊。
“那咱们这个报叫什么?”
杜如崇问道。
“你我有君子之名,不如就叫做....君子报!”
第323章 拿破仑大胜,新沙皇登基
时间到了光复五年,公元1795年7月。
大明,中都。
天气逐渐变得炎热起来。
大明天子朱道桦也因此没有在空气条件越来越不好的中都皇宫办公。
这中都的南岸都是工业区。
这东南风一吹,刚好就把各种废气什么的吹进了皇宫了。
因此,这些时日,朱皇帝都搬到了江北的避暑行宫里面办公
这里是一片被开发出来的富人区。
诸多大明勋贵、豪门富户,都在此处置办了宅邸,就挨着大明天子的行宫。
这一处的地产虽然距离中都核心城区有些距离。
但是价格可不低谁让这里是和皇帝做邻居呢。
因此朱皇帝的大明皇室财团,就靠着这卖房子,就狠狠的赚了一大笔。
让内阁十分的眼馋。
这大明皇室财团都快成为了大明的影子政府了。
主导大明工业化的发展,成为大明经济举足轻重的领头雁。
不过虽然眼馋,但是大明朝是以礼治国的,朝廷的归朝廷,皇帝的归皇帝。
分得很清楚。
朱皇帝也从来没有直接把国库和自己的内帑联系起来。
他即使是给国库支持,也是通过购买低息国债的方式来支持的这未来都是要还的。
把朝廷和自己的钱分得这么清楚的皇帝,历史上倒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