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253节

而且司马炎自己也喜欢喝琼浆酒,哪怕上朝时也是披头散发,这样更容易散发喝琼浆酒带来的热量。

如果是回到宫中,那更是了不得,穿着一件随时可以脱去的睡衣就到处随机挑选嫔妃作伴。

“下一盘吧。”王娥没有兴趣争宠,而且还有意回避司马炎,相比后宫争宠,她更想回到燕国自由自在。

猜子过后,王妙执黑棋,第一手居然下在天元。

虽然这个时期的围棋只有十三格,下天元的失分没有十九格那么严重,但无论如何也是一步蠢棋。

王娥也只当王妙这是在让一先,没有多想。

下到后面,王妙的大龙被困住,一路向着天元方向逃跑,最后还靠着原本落在天元的那颗棋子逃出生天,然后黑龙返身回咬,将紧追不舍的白龙拦腰切断。

“天元,还有这种下法。”王娥投子认负,她居然被一手天地大同给击败了。

简单聊了聊家常后,王妙觉得气氛有些尴尬,由于年龄太接近,又是从小一起玩的玩伴,所以两人之间不像是长辈与晚辈,反而更像是红颜知己。

王妙向王娥告辞:“侄儿……先告辞了。”

王昭仪靠着王妙离开的背影,久久不语,等到王妙彻底离去后,一旁的宫女才出言提醒:“昭仪,燕世子已经出宫。”

离开皇宫的王妙按照之前的计划,先是拜访三公九卿,然后又拜访了各个世家士族,最后还顺带拜访了一下洛阳的一些富商。

这样一个流程下来,已经过去了大半年,王妙的名声也逐渐传遍了洛阳,许多达官显贵也知道了王妙是燕国世子,甚至是被大晋朝廷排斥的竹林七贤也顺带拜访了一下,但跟他关系最好的,还是大晋棋圣张华。

张华此人出身寒门,围棋造诣极高,多次出谋划策,还力劝司马炎坚持王珏的四路伐吴战略。

但也因为他出身寒门,所以被世家大族们排斥,每次张华被司马炎升官封爵时,都会有许多世家子弟站出来反对。

如今的大晋王朝,让一个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比让世家吃屎还难受。

官员中,最权贵者,莫过于贾充,贾充的女儿贾南风是当朝太子妃;世家中,最有名望者,莫过于弘农杨氏,司马炎的皇后便出身弘农杨氏。

为了获得世家士族的支持,司马炎进一步修改了九品官人法。

以前的九品官人法是【才能】在前,【家世】在后,现如今,【家世】在前,【才能】在后。

意思就是说,选官任职时,首先看你的家族背景,在家族背景差不多的情况下,优先录取有才能的。

这跟以前首先看才能,在才能差不多的情况下优先录取家族背景更好的时候,有着天壤之别。

如果说,袁赵时期的九品官人法比后汉末期形同虚设的察举制更好,那么大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就跟后汉末期的察举制半斤八两了。

唯一不同的是,察举制的潜规则虽然也是优先看家世背景,但没有人敢明着说自己举荐人才时是优先看中被举荐者的家世,都会说自己看的是才能。

等到现如今的九品官人法,举荐者终于可以明着对天下人说,我举荐这个人,就是看中这个人的家世,不看中他的才能。

察举制是实际上正在做不公平的事,然后嘴上还要假惺惺地说自己很公平,九品官人法是明着跟你说,我就是要不公平,你能怎样?

第410章 犁庭扫穴(十二)

当王妙正在长安拜访一众权贵时,纪年已经来到了燕侯七十一年冬,今年的冬天,草原突然遭遇大规模雪灾,漠北的坚昆等部族无法承受雪灾的损失,于是脱离漠北都护府的管辖,擅自南下劫掠漠南的鲜卑诸部。

而大晋朝廷显然没有能力来一次漠北大决战,不可能再来一次草原大征服。

由此,漠北都护府已经不复存在。

而漠南都护府的鲜卑诸部,有些选择硬撑着挺过雪灾,有些则选择铤而走险,叛离中原,南下劫掠生活物资。

燕北草原的鲜卑三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终于有了自己的名称,分别是宇文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

这三个鲜卑部落联合南下,劫掠幽州。

刚上任的幽州刺史张华上书请求征讨燕北鲜卑,皇帝司马炎同意了。

为了更好地击败燕北鲜卑,司马炎还以宗主国的身份,下诏让燕国出骑兵三千,从东面夹击燕北鲜卑人。

燕侯王霜欣然同意,于是,便了有半年后,也就是燕侯七十二年秋的北伐。

燕北鲜卑三部在汉城一战中损失惨重,如今修养了这么多年,还有骑兵两万。

大晋朝廷出兵三万讨伐燕北鲜卑,包括中原骑兵五千,羌胡仆从骑兵五千,南匈奴仆从骑兵五千,鲜卑仆从骑兵一万,燕国骑兵三千,幽州本地突骑两千。

高显城

已经四十五岁的王霜,统率着三千燕国骑兵准备出征。

这三千骑兵,是燕侯王霜东拼西凑出来的。

辽东本土只有三千步卒和一千骑兵,其中轻甲步卒两千五百,重甲步卒五百,轻甲骑兵八百,具装骑兵两百,这是燕侯王霜能够直接掌控的全部力量,还想要更多兵力,就只能从海外各个城主那里征调,亦或是临时招募乡勇。

每个城市都被分配了征调名额,离得近的纷纷派遣士兵参战,离得远的直接用钱抵消。

这样东拼西凑下,才拼凑出三千轻甲骑兵。

虽然燕国整体的实力一直在上升,但燕侯的实力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能够掌控的始终只有辽东。

王霜王雪两姐妹夺权后,轮流执政,每三年轮流一次,王雪为燕侯时,王霜做尚书令,王霜为燕侯时,王雪做尚书令。

好在姐妹俩亲密无间,所以这样轮流执政下,并没有产生什么矛盾。

不过散装燕国却苦恼了司马炎,他一直搞不懂燕国到底谁说了算,怎么连燕侯这种位置都还能轮着坐。

经过十几年的休养生息,辽东大部分城池已经修缮好,无人耕种的荒田也安排了新的移民耕种,各种在战争中损坏的水利设施、道路桥梁、民居村舍、坊市楼阁也都重建好了,现在只剩燕宫和燕都的扩建还没有完成。

除了休养生息,王霜王雪姐妹俩还进一步完善了燕国的宗法制度,以免将来出来继承权上的混乱,导致又发生大规模内战。

依照姬周礼法,诸侯以封地为氏,故而,燕国宗室,当为王姓燕氏。

凡王家子弟,有家族议会名额者,皆可称之燕氏,无名额者,可称之王姓,其后代亦可随意改姓,不复为燕国宗室子弟也。

这是打算通过更加严苛的宗法制,将王家旁支从燕国宗室除名,使旁支也如同普通百姓一般需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养活自己,而不能坐享其成,要不然,宗室子弟太多的话,就会养不起。

(后世之明朝,宗室子弟太多,又优待宗室和士绅,以至于普通百姓和食利者的比例过于畸形,导致整个社会结构越到后期越不稳定)

因此,在正式场合,王霜都是称呼称呼自己为燕霜,亦或是燕侯霜。

燕霜并没有急着去燕北草原攻打鲜卑人,而是在等待,等待燕北的鲜卑人被宗主国大晋的军队打败以后,她再带着三千轻骑去燕北草原劫掠牲畜和奴隶。

牲畜可以使用,奴隶可以迁徙到海外开垦种植园。

随着燕国放开了海外开荒的限制,允许私人船队前往海外开垦种植园,奴隶的需求量也不断高涨。

以前王家担心私人开垦的种植园难以控制,所以是不允许私人开垦的,最多就是承包给私人代理开垦,开垦结束后,种植园还是王家的。

现在,燕国官府已经没办法控制那些城主,那些城主们,他们自己想要联合各个行会去南海诸岛开垦私人种植园,燕侯也没办法拦住了,唯一的好消息就是,起码他们自己开垦的种植园还是愿意缴纳赋税的。

“报!燕北鲜卑大败,仓皇向北逃窜!”

这时,哨骑前来禀报最新的情报。

“草原的财富大门已经向我们敞开,勇士们,随我杀!”

燕霜大喜,带领三千轻骑杀向毫无防备的燕北草原,一定要抢在大晋天兵之前去抢劫鲜卑人,去晚了,牲畜和奴隶就被大晋朝廷抢光了。

三千燕国骑兵顺着西辽河往上游而去,这条路,他们祖祖辈辈已经走过几百年,每一次犁庭扫穴都要走这条路。

燕北草原的游牧部落,仿佛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源源不断地给燕国提供牲畜和奴隶。

不过,偶尔遇见燕国内乱时。燕北草原的游牧也能趁机反杀,但这种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时候,燕北草原都属于被吸血的一方。

四百多年时间里,王家对燕北草原一共进行了八次犁庭扫穴,平均六十年一次。

被犁庭扫穴的燕北游牧,他们往往要在童年时期经历一次恐怖,然后在老年时期,再经历一次恐怖。

一天一夜过后

三千燕骑终于抵达离得最近的宇文鲜卑,正好看见宇文鲜卑的老弱妇孺们牵着牛马羊群准备向着北方迁徙,去北方暂避锋芒。

不过,现在正处于小冰河时期,气候一年比一年冷,他们就算去了北方,用不了多久也会再次回到南方。

对于这些手无寸铁的鲜卑老弱妇孺,燕霜自然不会手下留情。

“只要是没有跪在地上乞降的,全部杀,不留活口!”

轰隆隆!

三千燕骑没有对弱者的怜悯之心,以锋矢阵冲杀进了人群之中,对着慌乱的鲜卑人一顿乱砍,像是切割豆腐一样,将他们切割成两块。

这一刻,燕北的游牧们,终于回想起被辽东王家支配的恐惧。

第411章 血色衣冠(三)

七年后

燕侯七十九年冬(289年

中原的百姓很久没有享受过如此长的太平岁月,虽然算不上什么盛世,毕竟世家的盘剥越来越严重。

但是呢,被世家盘剥,也比在汉末乱世里给军阀当粮食吃肉肉更好,难道不是吗?

在汉末乱世里,被当成粮食吃肉肉的百姓何其多也,如今,百姓不用被吃肉肉了,终于有资格当牛做马了,终于有资格成为奴隶了,从尸体变成奴隶,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太平之治。

好与坏都是对比出来的,皇帝司马炎算不上什么明君,但在他的统治下,中原并没有出现类似曹操之类的大规模屠戮,也没有出现黄巾军之类的大量流民打砸抢烧,各国发行的专门用来收刮民间财富的货币也被取消,相对良心的五铢钱重新成为了官方货币。

之前,袁赵、孙吴、蜀汉,都发行过劣等货币,类似王莽的货币改革,专门收刮民间财富,尤其是蜀汉的直百币,一直用到了亡国。

由于货币体系混乱,而且官府发行的货币特别坑,所以在汉末和袁赵时期,整个社会都倒退回了以物易物的文明阶段,边疆的老百姓宁愿逃荒去草原当蛮夷,也不肯留在中原被剥削。

天下的一统、五铢钱的恢复,让中原的城市经济重新发展,洛阳、邺城、蓼城、建业、襄阳、许昌、下邳、寿春、成都,这九个城池,成为了大晋城市经济蓬勃发展的地区,大量手工业者聚集在城市内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

对于生活在商业繁荣的后世之人而言,是无法理解,在一个小农经济占据主导的社会里,出现城市经济是多么的一枝独秀。

简简单单做个买卖,弄个交易市场,有手工业者不种田,反而出卖自己的劳动技能来赚钱,这种后世非常平常的生产活动,在自然经济社会是非常少见的。

其中,青州乐安国蓼城县,原本只是黄河入海口一个普通的县城,却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了燕国与中原贸易的主要区域,因此兴起了城市经济,这里的许多人不再从事耕田,而是做起了倒买倒卖的小生意,亦或是成为了一个码头搬运工,赚些五铢钱,然后用五铢钱找燕国在蓼城的商铺购买商品。

蓼城县的甲下邑,原本只是个小渔村,如今已经发展成了港口坊市。

乐安国(郡)的许多富商们纷纷搬家到甲下港,使得甲下港的地价日益高涨,原本不值钱的荒地,现在比其它地方的良田还贵。

大量来自燕国的货物被卸载到甲下港,然后被中原的商贾们用船只,通过黄河河道运送到沿岸各地。

同样的,来自中原的各种原材料,诸如硝石、硫磺、青蒿、麻黄被运往甲下港,然后被燕国商船运走。

总体而言,燕国从中原购买的多为原材料,偶尔也买人口和牲畜,中原从燕国购买的多为手工业产品,尤其是一些奢侈品。

其中,产自巴东地区(重庆)的青蒿最受燕国欢迎,几乎很难有存货,一经出现就会被燕国订购。

已经病逝的张仲景,在几十年前发现青蒿能够有效地防治瘴气,是海外开荒的必备药材。

不过燕国的地理环境不太适合青蒿种植,虽然在甘蔗岛种植了一些,但生长慢、周期长、产量少、质量低,所以主要还是得依赖益州巴东地区的供应。

巴东的青蒿会通过长江运往江陵,然后通过汉水运往襄阳,再通过陆地转运到洛阳,然后从洛阳的黄河河道一路向东运往甲下港。

一斤青蒿药材,在巴东的收购价为一千钱,等运到甲下港时,燕国的收购价为一万钱。

整整十倍的利润,即便抛去运费和人工等成本,利润也是高达三倍,试问谁能不心动?

在中原、草原、燕国的三边贸易中,三方的产出与需求如下:

【中原

产出:人口、工匠、医者、美女、粮食、盐、纸张、丝绸、布帛、陶瓷、铁器、药材、书籍、具装铠甲

需求:琼浆酒、燕璃、玉石、宝石、人口、粮食、具装铠甲、美女、水果、皮毛、羊毛布、药材】

【草原

产出:牲畜、人口、铁矿石

首节上一节253/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