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79节

“如果我们能把信仰扩散到上层,那么,我们就可以腐蚀、控制帝国的上层,从而兵不血刃地掌控天下,起码也能降低造反的难度。”

落脚歇息后,弟子张角对老道士这般说道。

“孩子,我们都是天帝在人间的使者,如果把自己信仰的名义都改了,我们对得起天帝吗?对得起历代先知吗?”老道士是个传统的鸿雁道信徒,在他看来,改名字这种事实在是太过离经叛道,因此他对张角继续批评道:“几百年前,鸿雁先知【俊】降生在人间,他在落月原饱受折磨,然而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炼狱般的痛苦中领悟世间真理,得到了鸿雁天帝的启迪。”

“师傅,第一代先知【俊】的全名是什么呀?”另一位青涩青年问道,他叫张宝。

“我也不知,已经相隔几百年,无人知晓,只知道他叫俊,又是天帝的第一代使徒,所以我们都尊称他为【帝俊】。”老道士满脸虔诚地回答道。

“师傅,落月原是哪里呀?”一旁的一个少年不解问道,他的名义叫张梁。

“我也不知道,这是一代代鸿雁道信徒口口相传的地方,但已经没有人知道具体在哪里了,只知道那里是人间炼狱,有着世间最恐怖的存在。”老道士缓缓说道。

“弟子还是觉得要改名才有前途。”张角在一旁继续说道,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本《太平清领经》,也称《太平经》,这是鸿雁道众多经书之一,其余经书还有《赤眉经》《黑帝经》《白帝经》《蜉蝣经》《落月经》《章经》等等。

“好了,改名的事不要再说了。”老道士阻止了张角,然后跟往常一样,带着一众弟子开始温习经书:“现在我们开始温习《落月经》。”

“冥冥而生,闻,万物烬,烬有甲。”

“悦悦而伴,享,众生哀,哀有丙。”

“……”

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老道士温习完经书,又开始给弟子们讲授历代先知的伟大故事。

“第一代先知在炼狱中受到天帝启迪,创建了鸿雁道。”

“第四代先知在武帝残暴期间,曾经统率起义军纵横天下。”

“第九代先知辅佐申屠圣,建立鸿雁天国,差一点就推翻汉庭,建立一个属于天帝的国度。”

“第十二代先知,曾经统领赤眉军,打得新莽大军节节败退。”

“第十三代先知,不幸中了光武帝刘秀的阴谋诡计,被汉庭残害。”

“第十四代先知向刘秀乞求投降,想要朝廷诏安,却在被诏安后惨遭汉庭屠戮。”

“第十五代先知,曾趁着刘秀与豪强士族内斗之际起义,却在汉庭与豪强士族的内斗结束后,被士族们联合朝廷军队镇压。”

“之后的几代先知,只能东躲西藏、隐姓埋名,直到安帝时期。外戚把持朝政,羌人叛乱,第二十代先知才有机会起义,但不幸又被朝廷镇压。”

“顺帝时期,第二十二代先知,曾经辅佐扬州闯王章河发动起义,但是却被一个叫王云的士人镇压。”

“桓帝时期,我们的第二十五代先知在青州徐州发动起义,但不幸被一个叫皇甫规的人镇压。”

“现在,我作为鸿雁道第二十七代先知,有责任,也有义务,拯救这个天下,拯救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贫苦百姓。”

“我死后,你们当中有人将成为第二十八代先知,希望你们将鸿雁道的道统发扬光大,一定要推翻苍天,建立一个属于鸿雁道的天!”

老道士说了很长的话,说的时间很久,说着说着,他的弟子们都睡着了,只有他一个人还在喃喃自语。

第二天

踏踏踏!

“军爷,就是这里,那些鸿雁道反贼都在这里。”

一个乡民带着朝廷的官兵来到神庙。

“不好,朝廷的人来了!”张角大惊,连忙叫醒其余师兄弟。

“你们快走,我来拖住他们!”老道士坚定说道。

“师傅!”其余弟子不舍道。

“我是先知,为了天帝牺牲自己,这是我的归宿,孩子们,快走吧!”老道士毅然决然,他没有任何恐惧。

说罢,老道士提起长剑,独自一人来到神庙之外。

“就是他,在我们村传播鸿雁道信仰!”那个乡民指着老道士大喊。

“群众里有坏人呀!”看着那个面黄肌瘦的乡民,老道士心中叹气,这些老百姓,被朝廷苛捐杂税剥削着,却为了朝廷施舍的一点赏赐,去帮助朝廷举报揭发那些敢于反抗朝廷的勇士。

殊不知,朝廷给的那点赏赐,也是从他们身上剥削来的,羊毛出在羊身上。

“《落月经》第十篇有云,恶魔嘲讽我们鸿雁道不过是乌合之众,但先知【帝俊】却带着乌合之众挖了恶魔的祖坟,我们鸿雁道的使命,就是要带领这些乌合之众,战胜这个天下自以为是的统治者们!”

第290章 养寇自重(七)

第289章养寇自重(七)

又两个月后

辽东

文成城

辽东郡府

“见过府君。”

王张李三家在郡府内当吏的子弟纷纷向新任的辽东太守曹嵩行礼。

自从汉桓帝颁布《三互法》以来,辽东三大家族就再也不能直接掌控辽东了,不得不容许外人进入辽东当太守。

不过在辽东当太守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第一任辽东太守刚上任就要清查田亩人口,第二天就在乘船时不小心淹死。

第二任太守想要把三大家族的子弟从辽东郡府清除,然后征辟一些寒门子弟进入辽东郡府,然而一个月后,高句丽入侵,辽东仅有五十个郡兵,三大家族自然是不可能出兵帮助太守抵御高句丽的,就这样,第二任辽东太守刚上任一个月就被高句丽叛军杀死。

第三任辽东太守学聪明了,表面恭顺,对三大家族客客气气,却在暗地里调查三大家族这些年的罪证,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的这种小偷小摸行为最终还是被三大家族知道了,因此他在三天后的一次逛花楼时,晚上与花魁欢愉时,被花魁杀死,然后花魁当着所有人的面承认了所有罪状,承认是她从小就厌恶当官的,所以才要杀死太守,并且在说完后就畏罪自杀。

第四任太守,刚上任就想要贪污腐败,而且贪污的钱还不肯分给三大家族,想要独吞,因此没多久,就有三大家族安排的百姓成群结队地围困太守府,大声痛骂新来的太守是禽兽,在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声中,第四任太守以贪污罪被逮捕入狱,随后没多久就在监狱里被杀。

短短十四年时间,辽东换了七个太守,死于各种原因的都有,辽东太守已经成了高危职业,现在已经没人敢上任辽东太守。

雒阳往返辽东需要半年时间,任命新的太守也要朝廷花时间挑选,因此这十四年里,太守真正在职的时间累加起来不到三个月,大部分时间都是空缺亦或是在赶路。

直到第八任辽东太守曹嵩来到辽东,一切才发生改变。

新任的太守曹嵩刚来辽东,首先不是去郡府,而是先去的王家庄园,在大雪天气,跪在王家庄园外,乞求辽东王家能够见他一面。

曹嵩跪了一天一夜,整个人都被冰雪覆盖,直到第二天清晨,王家新的家丞王光才从庄园内出来,接见了曹嵩,并认可了曹嵩这个新任的辽东太守。

直到这时,曹嵩才敢安心去郡府上任。

“辽东的事,还需要诸君。”曹嵩对三大家族的子弟客客气气,脸上满满都是笑容。

虽然他是太守,郡府内这些三大家族的子弟理论上都是他的下属,都应该听他的话才行。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反过来的,作为辽东太守的曹嵩,却要对郡府主簿言听计从。

因为郡府主簿是辽东王家的家族子弟。

他也是人精,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刚上任,就把太守的权力下放给三大家族的子弟,自己做个没有实权的荣誉太守,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安稳地活到任期结束。

他有个儿子,名叫曹操,今年刚满十九岁,还没有表字,但却已经有着二代们的种种作风,喜欢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前两年还曾经跑去跟汝南袁家的袁绍偷新娘子,一时间被许多人指责。

在辽东,王家才是天,张李二家便是地!

法,就是王家的法!

天,就是王家的天!

朝廷?那是什么?

三互法?没听说过!

太守?一奴仆尔!

“请府君放心,我等必定全心全意辅佐府君。”眼见新来的辽东太守这么乖巧,郡府内的三大家族子弟都会心一笑。

要是曹嵩跟前面七任太守一样,真把他那个太守当成一回事了,还要动用太守权力来打压三大家族。

那么,三大家族不介意让辽东多一具高贵的尸体。

看到三大家族的子弟都这么说,曹嵩也是松了口气,他也担心自己死于意外事故。

随后,曹嵩随便看了看主簿递交上来的辽东计簿。

上面记载,整个辽东郡四象县,一共有五百个人口。

是的,五百个人口,不是五百户人口。

偌大的辽东郡四象县,在统计上一共只有五百个老百姓。

不仅人口少,田亩也少,整个辽东郡四象县一共才五万亩田。

虽然人口和田亩都很少,但四象县的实际面积却很大,从四象县治所坐马车到王家庄园,需要半个月时间。

坐马车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从一头到另一头的一个县,差不多相当于中原一个州的路程,居然一共才五百个老百姓、五万亩田。

“太可怕了。”

曹嵩在内心长叹一声,这辽东王家的土地兼并实在太恐怖,表面上连一个县都没有兼并,实际已经兼并了差不多一个郡了。

论名望,经过这么多年对士人的庇护,辽东王家的名望又增加许多,现在的辽东王家在天下士族里已经排行第三,仅次于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论实力,辽东王家要远超其他士族。

虽然知道辽东郡四象县只有五百个百姓肯定是扯淡,但曹嵩却满脸赞同,他要做的是同流合污,而不是螳臂当车。

“没想到我辽东这般残破,若不是东莱诸县还有几十万人口,真不知这么点百姓要如何抵挡高句丽的入侵。”曹嵩说的很是认真,好像是这么一回事一样。

“是啊,我们四象县才五百个人,却要抵挡高句丽十万大军的入侵,实在是太过艰难。”郡府主簿在一旁唉声叹气道:“朝廷每年才调拨十亿钱给我们,根本不够呀,完全挡不住洪水猛兽般的高句丽。”

郡主簿将高句丽形容得非常强大,非常厉害,仿佛只要朝廷给的钱再少那么一点点,辽东全境就会沦陷于蛮夷之手。

“您的意思是?”辽东太守曹嵩对这位郡主簿非常尊敬,外人若是看见了,肯定会疑惑到底谁才是太守。

“若是朝廷能把每年十亿钱的【辽饷】增加到每年二十亿,我想我们辽东抵御起高句丽来一定会更加轻松点,不至于有累卵之危。”郡主簿这般说道。

“君之所言甚是。”曹嵩赞同道,对于王家子弟的话,他没有不赞同的,不赞同的前面七任太守已经变成高贵的尸体了。

第291章 王司徒(六)

第290章王司徒(六)

一年后

熹平三年(公元174年)

汝南郡

平舆县

“当今之天下,论能,当属樊子昭,论才,当属和阳士,论德,当属王子安。”

雅台之上,知名评论家许劭正在品评天下人才,他的兄长许靖在旁帮衬。

这是一个月一次的月旦评,从两年前,也就是熹平元年,段逮捕太学生开始出现。

以前,儒士们都是聚集在太学讨论天下士人和时政。

自从段把太学一锅端以后,士人们便常常按照地域聚集在一起继续讨论时政,顺带评论天下其他士人。

人的嘴巴是堵不住的,皇帝刘宏把太学给端了,也仅仅只是让士人们无法在太学嚼舌头,士人们无非是换个地方继续嚼舌头。

不仅汝南有士人聚集起来议论时政,颍川、南阳等地也有士人聚集起来讨论。

首节上一节179/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