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75节

现在见辽东这般谨慎,也只能作罢。

不过也有少量匈奴人选择把自己捆绑起来,然后乖乖地被吊到城墙上,从此成为三大家族的奴隶。

毕竟鲜卑人一直在后面追杀,他们没得选。

大量匈奴人在鲜卑人不断地侵扰下,不断地向长城以南迁徙,想要依靠大汉的长城躲避鲜卑人的锋芒。

曾几何时,长城还是汉人用来防备匈奴人的,如今居然成了匈奴人用来防备鲜卑人的了。

在匈奴人不断向南迁徙的过程中,辽西郡、渔阳郡、上谷郡、代郡,都发生了大规模汉匈冲突。

汉人原住民和新迁徙而来的匈奴人发生矛盾,常常大打出手。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少年英杰依靠着抗击匈奴获得名望,比如辽西的公孙瓒。

第283章 党锢之祸(一)

一年半后

延熹八年春(公元165年)

雒阳

南宫

砰!

“哼!”

皇帝刘志气愤地看着手中的奏疏。

“朕被跋扈将军梁冀控制的时候你们不帮忙,朕好不容易靠着宦官扳倒了外戚,你们现在又来向朕要官,对朕罗里吧嗦,摘桃子也没你们这么摘的,简直岂有此理!”

在梁冀的控制下,刘志隐忍多年,好不容易扳倒梁冀后,他便彻底放飞自我,要把之前不敢享受的生活好好享受享受。

他的身体不太行,所以他自己也感觉自己活不长。

当然,正因为他身体不行,所以才会被大将军梁冀立为皇帝,如果身体好,他根本不可能当上皇帝。

扳倒梁冀后,他对宦官们大肆封赏,大量收集美女到后宫,每日享乐。

然而,这样的享乐生活仅持续了两三年,天下就大乱起来。

鲜卑人每年都要南下侵扰,南匈奴难民涌入幽州,羌人再次大规模叛乱,青徐扬三州吃不饱饭的饥民在鸿雁道的蛊惑下又又又又造反了。

这么多麻烦事下来,朝堂也不让人安心。

士族大臣们对宦官的憎恨超过了对外戚的憎恨。

士人们不断上疏,让他学习上古的圣王,不要重用那些宦官,而是要重用士族贤臣,这样才叫明君。

起初,他不想跟这群士族闹掰,所以贬官了几个宦官,还撤销了那几个宦官的侯爵,希望以此向士族们释放善意,大家君臣和谐,一同建设美好大汉,不要相互内斗啦!

然而,士族们依旧不满意,继续上疏,要皇帝把剩下的宦官也全部撤职,最好直接把宦官通通弄死,这样大汉才能国泰民安。

宦官外戚都是小人,只有我们士族才是贤臣,陛下要亲贤臣、远小人呀!

“该死的,一群不交税还要反过来吸食大汉血液的寄生虫,也好意思说自己是贤臣,一群在光武帝开国之初就敢造反抗税的玩意,还好意思上疏让朕亲贤臣、远小人!该死的玩意!要是连你们都算贤臣,那朕就是千古一帝!”

在皇帝刘志眼里,如果宦官是小人,那士族们十个有九个都是反贼,而且这些士族早在光武帝【度田案比】时就有造反抗税的先例在,这些士族可比宦官的危险性大多了。

“不给你们一点颜色看看,你们还真把朕的皇权当摆设了?光武帝治得了你们,难道朕就治不了你们?”皇帝刘志恶狠狠地看着士人们的上疏,已经准备彻底跟士人们闹掰。

“陛下,奴婢认为,朝廷必须对这些士人出重拳,将他们逮捕入狱,最好是杀几个士人杀鸡儆猴,只有这样,剩下的士人才会老老实实,不敢继续叽叽喳喳!”一旁的宦官也咬牙切齿地建议道。

你清高,你纯洁,就你们士人是贤臣,我们宦官就都是小人,我们宦官到底怎么你了?天天想着要除掉我们宦官?你们士人不给我们活路,那我们也绝不手下留情!

宦官在心中这般咒骂着士人们。

士人们担心宦官这股新兴势力跟他们争夺贪污腐败的权力,每天都想着除了宦官,宦官也痛恨士族不让他们拥有贪污腐败的权力,所以想要除掉士族。

蛋糕就那么大,宦官们多贪一点,士族们就得少贪一点,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你说的很有道理,这些不怕皇权的士人,已经不是一般的士人了,必须对他们出重拳!”皇帝刘志冷笑着。

这时,另一位宦官继续建议道:“士族们相互联姻,互相在对方的地盘上当官,相互袒护,把持地方官职权力,一边土地兼并一边不肯交税,以至于朝廷收税越来越难,财政窟窿越来越大。”

“所以奴婢认为,应当在和帝时期规定的【本地人不得在本地当官】的基础上,再规定,有联姻的家族,不得在对方家族的户籍上当官,同时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乙州人士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对甲、乙、丙三州均需回避,郡县亦如是。”

“只要这般,则天下士族无法再互相袒护、无法再互相勾结。”

宦官的这个想法想了很久,但之前士族比较嚣张,他不敢提出来这个建议,现在士族们彻底惹恼了皇帝,他才敢提出来。

“嗯……你的这个建议不错,朕觉得不如叫它……《三互法》。”皇帝刘志沉思许久,思索着这个官员回避制度的可行性,最后微笑地同意了。

这时,又有宦官送来最新的奏疏。

皇帝刘志看了看,是跟凉州有关的。

“好!很好!”

“段纪明不愧是国之栋梁也!”

里面的内容大致是护羌校尉段击败羌人主力,剩余的羌人钻进深山老林里躲藏。

段不顾危险,继续追杀羌人,哪怕羌人躲到天涯海角,段也要把他们找出来杀光。

“重赏!重赏段纪明!”

皇帝刘志很开心,准备赏赐段。

这时,宦官在一旁趁热打铁:“段纪明这样报效国家的将领,却常常被士人们诋毁,奴婢真是为其感到可怜。”

“哼!”皇帝刘志对士人们越来越不满:“朕必须把他们逮捕!”

在凉州,有三个将领专门负责剿灭羌人,分别是皇甫规、张奂、段。

虽然三个人都出身关西地区,并且都以平定羌乱出名,但却相互间有矛盾,而且行事风格也不同。

皇甫规和张奂站队士族,而且对于造反的羌人,也是以安抚为主、剿灭为辅,他们的观点是:

【羌人不过是对雪域高原所有部落的统称,除非大汉能征服雪域高原,否则羌人是杀不绝的,就算杀死了现在这几十万上百万的羌人,过上十几年,雪域高原上的部落里那些繁衍出来的多余人口也会继续迁徙到河湟地区成为“羌人”,既然朝廷征服不了雪域高原,那就杀不绝羌人,既然杀不绝羌人,那就安抚羌人,利用现有的羌人抵挡雪域高原的准羌人。】

可以说,张奂已经初步有了【民族蜂巢】这个理论的雏形,雪域高原就是一个民族蜂巢,因为土地承载力有限,会不断地繁衍出养不活的多余人口向凉州地区迁徙。

然而段却站队在皇权和宦官这边,他对于造反的羌人,则主张把羌人杀到灭种,他的观念是:

【当初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女将王可以把乌桓杀到绝种,那为什么我段不能把羌人杀到绝种?只要把羌人杀到绝种,不就没有羌人造反了吗?】

不过他可能对乌桓绝种的真实历史不是很了解。

即便是王也没能把乌桓人杀到绝种,剩余的乌桓人只是加入了鲜卑,成为了鲜卑人而已,而且现在那片草原已经被南匈奴和鲜卑人占据,而鲜卑人的威胁是要远大于乌桓的。

所以七十年前王把乌桓杀到绝种这事,对于大汉来说其实是弊大于利的一件事。

而且,王家对乌桓的屠戮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将近一百多年的反复屠戮,也仅仅只是把乌桓人这个民族屠没了,而没能把乌桓人屠没了,剩余的乌桓人现在已经是鲜卑人了。

所以段想要仅仅依靠几场战争的屠戮来彻底解决羌人问题,理论上是做得到的,只是难度太大、时间太长、成本太高,需要大汉朝廷连续几百年地雪域高原地区进行可持续性竭泽而渔,学习王家人对海外土著人的做法。

不过很显然,现在的大汉朝廷连中原的饥民反贼都无力镇压干净,更加不可能跑去雪域高原对当地土著进行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不仅如此,段战功越高,士族们对他的诋毁就越多。

因为段是宦官阵营的人,他每立下一件战功,他背后的宦官就多一些权威。

段打仗给宦官增加权威,这是士族们绝对无法容忍的。

但是段也不是不想加入士族阵营,而是士族们瞧不起关西武人,即便是张奂和皇甫规,也是靠着精通儒家经学才勉强融入了关东士族的圈子,即便如此也只是士族圈子的边缘罢了。

段对儒家经学的研究远不如张奂皇甫规,又是纯粹的关西武人出身,这样的情况下,想要融入士族圈子可谓难如登天。

无法融入士族圈子,又不想一辈子庸碌无为,那该怎么办呢?

那就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加入新兴的宦官势力,依靠宦官的提拔来摆脱庸碌一生的未来。

宦官势力需要一个会打仗的武将通过立下战功来给他们增加权威,段也需要依靠宦官们的权势来让自己在仕途上平步青云,双方只是互取所需罢了。

第284章 党锢之祸(二)

第283章党锢之祸(二)

两年后

延熹十年秋

雒阳

“爹爹,这就是雒阳吗?好美呀!”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坐在马车上,东张西望着,对雒阳城的一切都感到万分好奇:“要是我们也能住在这里就好了,就不用一辈子面对黄沙和杀戮了,最好是把牛辅哥哥也接过来住。”

“会的,总有一天,我会让我们董家人成为拥有雒阳户籍的人,摆脱卑贱的凉州人身份,成为一个高贵的雒阳人。”马车内的一个黝黑青年坚定说道。

他便是董卓,如今已经二十八岁,刚才那个说话的小女孩就是他的女儿。

刚进入雒阳,董卓小心翼翼,谁也不敢得罪,见到任何人都要微笑,生怕不小心得罪某个权贵。

毕竟是帝都,肯定是权贵云集的地方,可得谨慎行事。

“想我董卓一介微末出身,居然有朝一日能进入雒阳当个羽林郎,据说当初辽东王氏的先祖王优安就是从羽林郎做起,最后名垂千古。”董卓对于未来充满希望,他相信自己一定能够靠着辛勤努力而出人头地,让那些瞧不起他的士族子弟对他心服口服。

在陇西郡当了几年的吏,之后又被调到凉州刺史府当了几年吏,本以为一辈子也就到头了,谁能想到,几个月前他突然收到消息,朝廷让他去雒阳当羽林郎。

之后,又有人告诉他,是朝廷的一位姓王的贵人动用关系把他从没有仕途希望的凉州升迁到雒阳的。

“王姓贵人?”

董卓思索许久,最后想到了自己的老上司,前前前任陇西太守王光。

“王太守居然没有忘记我董卓这样一个小人物,真是我董卓一生的福气。”

既然来了雒阳,他就顺便把自己女儿带来见见世面,到时候把女儿寄宿到战友家中就行。

凉州有一些特别会打仗的凉州人,已经靠着战功,获得了雒阳户口,成为了一个高贵的帝都人,这些人董卓也认识一些,有些还关系不错,比如段。

董卓来到雒阳前,特地从家中带了许多钱财和土特产,等来到雒阳后,董卓没有先去朝廷报道,而是带着土特产和钱财礼物先去拜访王光。

不过他不认识王府的路,因此对路人问道:“敢问辽东王氏在雒阳的府邸在哪?”

“你也是想去拜访八俊之一的德耀先生?”被询问者是一位雒阳富商,也曾想拜访王光,假装向王光请教儒家经学,真实目的则是以后可以向别人炫耀自己也是见过名士的人。

然而,即便他花了三百万钱,却依旧连王府的大门都进不去。

因此,王光名士的声望就更高了,天下士人都称赞王光视金钱如粪土,是一位真正的淡泊名利的名士。

自从皇帝刘志开始执行《三互法》,并且打压逮捕士人们之后,其余士人们便纷纷结党对抗,并且根据士人对宦官的仇恨度以及身世评判出【八俊】,也就是天下最有名望、最两袖清风、最淡泊名利的八个士人。

而辽东王氏的王光便位列八俊之一,每天都有许多豪强富商想要拜访王光,一些寒门子弟也挤破脑袋想要见上王光一面,甚至有富商耗费百万钱,只求进王府溜达一圈,但都被王光无情拒绝。

了解到自己的老上司居然位列八俊之一,董卓心里满不是滋味。

他以前帮助王光在陇西贪污,一贪就是几亿几亿地贪,因此瞧不上富商那几百万也正常。

但这样一个贪污十亿钱的士人,居然成为八俊之一,被天下人崇拜,仅仅只是因为他出身辽东王氏。

“我们这些关西武人打生打死,却只能当一个吏,还随时会被朝廷撤职,可这些关东士族,却可以凭借着自身家世,什么都不干,也能轻轻松松当上高官,朝廷给官,他们还能大方地放弃,因为只要他们想要,随时可以再要回来。”

“苍天啊,你对我们这些寒门子弟何其不公!”

董卓在内心哀叹完以后又不禁暗自庆幸:“幸好我的老上司没有忘记我董卓,把我董卓升迁到雒阳来了,我董卓的苦日子快要结束啦!”

不久后,董卓按照他人的指引来到王家在雒阳买的豪宅。

首节上一节175/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