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末建立千年家族 第112节

“反!”

最终,一百八十个铁官徒决定反抗朝廷,他们怒吼着:“伐无道,诛暴汉!”

“伐无道,诛暴汉!”

“伐无道,诛暴汉!”

一群山呼海啸过后,最有文化的申屠圣被众人推举为首领,并自称鸿雁救世大将军!

第177章 王莽新政(三)

长安

大将军府

“我死之后,大将军之位传于王逢邦。”

奄奄一息的王鸿年躺在病榻上,安排着后事。

王莽恭敬地服侍在旁,为王鸿年悉心照顾。

“巨君,多谢你这些天的照顾。”垂危之际,王鸿年很是欣慰地看着自己的孙侄子。

“伯祖父就是我王莽的祖父,这是我王莽应该做的。”王莽谦卑道。

“咳咳!”王鸿年咳出一口血水,他已经八十多岁,身体实在不行了。

“伯祖父!”王莽将毛巾放在热水中浸泡,然后为王鸿年抹去额头的冷汗。

“太后,请安排一个官位给巨君,这是他应得的。”王鸿年对一旁的太后王政君说道。

“政君明白。”太后王政君点点头,听闻伯父王鸿年垂危,她也过来探望。

“呃!”

突然,王鸿年双眼撑圆,病逝离世。

王家最后一位第五代家族子弟离世,至于王玲,两年前就逝世了。

“伯父!”

“伯祖父!”

王政君和王莽大喊。

王家的顶梁柱,大汉的大司马大将军王鸿年,于阳朔三年在大将军府病逝,由于其子早逝,故而由其侄子,辽东太守王逢邦继任大将军。

同时由王鸿年之孙王值继任辽东太守。

王值比王莽大了六七岁,是王莽的族兄,也是王家七代子弟中最年长者。

但由于王莽一脉是入赘改姓的旁系,所以血缘跟王家人其实很淡,皇帝刘骜身体里的王家人血脉都比王莽身体里的王家人血脉更纯。

“伯父嘱托我照顾你,既然如此,今后你就到宫中做个黄门侍郎吧,也是个六百石的内朝官。”王政君跟王莽不熟,她入宫当太子妃的时候,王莽都还没出生,如果不是王鸿年的临终嘱托,她都不知道家族中还有王莽这么一个人物。

“莽不想做官,只想为伯祖父守孝三年。”王莽说话带着哭腔,依旧流着悲伤的眼泪,时不时抹一把,似乎还在为大将军王鸿年的病逝感到伤心。

“……”太后王政君不知道王莽这话是真是假,是真心还是假意,对其说道:“我们王家没那么迂腐,不用守孝三年,不搞这些形式主义,心中有孝心就足够,所以如果真的想要为伯父守孝,那也只需守孝七天就足够,七天后你回长安来宫中任职。”

“是,侄儿明白。”王莽哭泣着回道。

……

五个月后

申屠圣等人的反抗军席卷中原,已经连续攻克颍川、南阳、汝南、沛国、定陶、陈留、濮阳、东郡、淮南九个郡,并且定都于南阳郡宛城县,建立鸿雁天国,自称鸿雁天帝,天国内设立鸿雁救世天后、鸿雁救世天师、鸿雁救世大将军、鸿雁救世卫将军、鸿雁救世车骑将军、鸿雁救世骠骑将军、鸿雁救世前后左右将军。

申屠圣收养的义子们被尊称为鸿雁救世天帝之子,简称天子。

无数吃不饱饭的流民加入申屠圣的军队,跟随申屠圣一起攻城略地、杀害郡县长官,打开官府粮仓。

九个郡的豪强士族更是被起义军血洗了一遍,无数庄园被攻破,许许多多士人子弟被屠戮,书香门第家家的小姐贵妇们成了叛军的玩物被蹂躏至死。

尤其是颍川郡的豪强士族,被起义军杀得连只苍蝇都不剩。

鸿雁天国对外号称有天兵百万,要攻打关中长安,一举灭亡刘汉。

此事一出,天下哗然,京师震动!

……

长安

未央宫

“大将军在哪?!”皇帝刘骜非常生气。

“陛下,大将军来了。”黄门侍郎王莽在一旁卑微恭敬道。

哒哒哒

大将军王逢邦走进殿内,跪在皇帝刘骜脚下恭敬道:“臣,王逢邦,参见陛下!”

“哼!”皇帝刘骜冷哼一声,然后对大司马大将军王逢邦责问:“大将军你不是说我大汉国泰民安吗?怎么现在九个郡都被一伙叛军攻占了?!”

“臣失职,请陛下惩戒。”大司马大将军王逢邦不敢为自己辩解,王家一心想着捞钱,根本不在乎百姓的死活,也没考虑过真的赈灾,以至于叛军可以如此轻易地吸收流民壮大自己实力,居然占据了九个郡,还建立了鸿雁天国。

“废物!”皇帝刘骜怒斥一声,但并没有真的惩戒王逢邦,毕竟是自己的亲舅舅,是自己母亲王政君的亲哥哥,所以他重拿轻放,在骂了几句发泄怒火后,对大司马大将军王逢邦问道:“大将军现在可有良策剿灭叛军?”

听得此话,王逢邦心中大喜,可算是把自己的性命保住了,但左思右想也想不出快速剿灭叛军的法子。

剿灭叛军容易,但快速剿灭叛军就难了。

这时,一旁的黄门侍郎王莽对皇帝建言:“何不废史立牧?可得一方安定!”

“嗯?”皇帝刘骜惊疑,看了看王莽,王逢邦也看了看自己的侄子王莽,最后皇帝刘骜对王莽问道:“你说说这废史立牧是什么?”

王莽恭敬回道:“所谓废史立牧,就是废除刺史,改立州牧,让地方州牧自行招募乡勇,如此,叛军可平,天下安定。”

“州牧又是什么?”皇帝刘骜继续问道。

“州牧,一州之牧首也。”王莽回道。

“牧首又是什么?”皇帝刘骜又问道。

“牧,代天牧民也,首,统领掌权也,牧首,为上天牧养管理民众的一方掌权大统领。”王莽不愧是读古文经学的,居然能临时从古文经学里寻找出“牧首”这个词,然后对应大汉十三州创造出“州牧”这个官职。

“废史立牧就可以平定叛乱?”皇帝刘骜冷冷看着王莽。

“废史立牧,地方州牧自行招募乡勇抵御叛军,使得叛军不能到处乱窜扩张地盘,然后我大汉从关中调遣精兵剿灭叛军,则叛军前有关中精锐,后有州牧乡勇,其必亡也。”王莽侃侃而来,说的很有道理。

“你说的确实有道理。”刘骜也觉得王莽这番话没错,于是下诏废除十三州刺史,改立州牧,各州州牧自行招募乡勇抵御叛军,同时认命王家王健为车骑将军,统领关中三万精锐骑兵火速赶往关东诸郡剿灭“百万”叛军。

而这个王健,他是王长生的嫡曾孙,王莽的族兄,比王莽大了两岁。

第178章 王莽新政(四)

五年后

广汉郡

乘乡县

申屠圣的鸿雁天国在短短三个月时间里就被剿灭,鸿雁道的三十多万流民大军被朝廷的三万精锐骑兵轻而易举地击垮,剩下的散兵游勇也被各地州牧联合剿杀。

但各地的反叛依旧此起彼伏。

一年前,广汉郡旱灾,发生人相食,一个叫郑躬的钳徒带领几十个人反叛,自称山君,随后短短一两个月时间里就有数以万计的流民加入郑躬的队伍。

虽然郑躬的反叛大军在几个月内就被平定,但广汉郡依旧饥民遍地,随时有可能发生第二次叛乱。

官府拒绝赈灾,因为官府的粮食要售卖给当地的豪强士族,然后换成五铢钱转运到长安,这是作为对朝廷的缴纳赋税。

百姓可以再苦一苦,但朝廷的赋税不能不交。

而且,有钱有田的豪强士族不交税,可朝廷的赋税又是固定的,因此官府便只能把豪强士族的赋税转嫁到自耕农身上,让自耕农帮豪强士族们承担赋税压力。

今日,许多乘乡县百姓来到县城内的神坛祭祀,祈祷神灵保佑他们风调雨顺,明年不要再饿死人了。

这时,人群中出现骚动。

“让开!都让开!”

一伙官差驱赶着面黄肌瘦的百姓,让拥挤着的百姓们让出一条路。

百姓们纷纷抱头鼠窜,躲到道路两旁,满眼痛恨地看着朝廷官差们。

他们敢怒不敢言,因为胆敢反叛的已经被朝廷的精锐骑兵剿灭,人头被割下来筑成京观,所以只能这样发泄自己的怒火。

这时,百姓们才看到,马车上下来一个人,正是乘乡县县令。

乘乡县县令站在神坛下,动也不动,似乎在等什么人。

不久之后,另一辆马车来到这里。

“吁”

马夫停下马车,马车上走下一人。

“下官见过王大夫!”县令向那人行礼。

这个被县令尊称为“王大夫”的青年可谓剑眉星宇,长相俊美。

而且连县官都对其如此尊敬,想来定是朝廷大官。

可这样的大官,却穿着一身朴素的麻衣,头上也没有戴冠,而是跟普通百姓一样用麻布包扎头发,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旧麻鞋。

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大官下马车后先是对乘乡县县令行礼恭敬道:“莽,见过尊驾,尊驾无须多礼。”

说罢,王莽又看了眼四周的百姓,然后对县令摇头叹气劝道:“尊驾,祭祀神灵是天下人的权利,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还请尊驾不要阻拦百姓祭祀神灵。”

“额……”乘乡县县令没看明白王莽这是认真的还是作秀,毕竟这些年作秀的士人挺多的,各个都说自己是圣人转世,于是回道:“下官明白。”

随后,官差们让出通道给百姓通行,百姓欢呼雀跃,对王莽感激不尽。

“没想到朝廷居然有这样的好官,我还以为所有官员都跟我们县令一样只会贪污腐败。”

“嘘,别说县令的坏话,被听到就完了。”

“实话也叫坏话?”

“唉,这样为我们老百姓着想的好官可真是千年难得一见。”

“那位好官叫什么名字呀?”

“不知道,不过他们都叫他王大夫,那应该是姓王,名大夫吧。”

“蠢货呀你,大夫那是官名,不是名字。”

“我又没读过书,见过的最大的官也只是县令,我哪知道大夫是官名。”

百姓们拥挤着走入神坛,并且对刚才的事议论纷纷。

乘乡县县令听着百姓的话,不由得脸色难看,他恶狠狠地对官差下令:“把刚才那几个乱嚼舌头的刁民直接打死!”

“诺!”官差们答应一声,然后就要把刚才说县令实话的平民揪出来打死。

人群再度骚扰,百姓害怕极了,没人敢阻拦官差,怕被官差一起打死。

刚才那几个说县令实话的平民也满脸绝望,正当他们以为自己必死无疑时。

首节上一节112/3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