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97节

面对崇祯皇帝的接连质问,皇极殿内的群臣,包括那些跳出来反对的大臣,一个个都沉默不言了。

这种事情他们怎敢保证啊。

先前袁崇焕喊出五年平辽的政治口号,出任督师,掌平辽事,说定能灭掉以下犯上的建虏,收复辽东失地,为此朝野上下,吹捧袁崇焕的无数,附和袁崇焕所提要求众多。

朝廷调拨那么多钱粮,甚至连袁崇焕做出矫诏这一僭越之举,最后都不了了之了,可换来的是什么?

建虏杀进关内了,险些威胁到大明京城要地。

“都不能保证是吧?”

见群臣不言,崇祯皇帝开口道:“既然不能保证,那就按旨意行事,周卿,你出来,告诉他们,朕为何要设大明英烈碑!”

“臣领旨!”

周延儒忙走出朝班,拱手作揖道,而在旁的王洽、李邦华,却露出愕然的神情,这是什么情况?

这件事情不是他们着办的吗?

怎么天子不叫他们,反叫周延儒出来了?

相比较于王洽、李邦华这种错愕的心理变化,朝班中的其他大臣,有一个算一个,都神情凝重的看向周延儒。

九门提督所辖忠勇军增扩一事,他们不能约束,但是这给战死的丘八,立什么英烈碑之事,那肯定是不行的。

他们何德何能,能叫国朝这般?!

“启奏陛下,于承天门立大明英烈碑,乃稳朝局之良策。”

周延儒拱手作揖,侃侃而谈道:“今对我大明而言,辽东有建虏肆虐,山陕等地有暴民反叛,这些已成我国朝心腹之患。

设大明英烈碑,就是要告诉那些奋战在前线的将士,只要是为我大明平叛,纵使是战死沙场,朝廷不会忘记他们,社稷不会忘记他们,天下更不会忘记他们。

凡入大明英烈碑者,皆为我大明忠良,是切实参与到平叛之事中,而非贪生怕死溃败者,被建虏、贼寇屠戮者!

对待这样的忠良,不但要将他们送进大明英烈碑,叫朝廷文武百官,日日见,更叫他们镇守我大明社稷坛、太庙!

朝廷要发抚恤给他们的亲眷、遗孀,要恩养这些忠良的遗孤,以彰显我国朝之威仪!”

周延儒说到最后,情绪激亢起来,就好像这份言论,真是他想出来的一样,周延儒的表现,叫崇祯皇帝很满意。

“都听清楚了吗?”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手握天子剑,缓步向前走去,“不是什么人,都能进大明英烈碑的,只有那些为国朝战死的健儿,才能进去。

还有朕听周卿讲的这些,心里觉得还不够,为我大明平叛的,不止有我大明健儿,更有良臣悍将。

对待这些为平叛事,而战死的,当入庙立传,以供后人瞻仰,故朕决意在大明门外择址,建大明英烈庙。

营建英烈碑、英烈庙一事,无需国库调拨钱粮,由内帑直接调拨,对这等稳国朝之良策,谁赞同?谁反对?”

先前崇祯皇帝只考虑给战死的大明将士,设大明英烈碑,好逐步去逆转大明‘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但是在听完周延儒,慷慨激昂背诵着自己所写之言,突然想到,既然自己都要走这一步了,那为什么不能更进一步呢?

毕竟奋战在前线战场的,多是统兵的将领,而那些节制他们的文官,多是躲在战场后面的。

到时举办几场入庙仪式,宣传一下,那瓦解‘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岂不是更容易一些?

第186章 波澜

这场精心谋划的朝议,手里把持着一定的政治优势,倘若崇祯皇帝还不能打击文官群体的反对,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那在以后的皇帝生涯,可以直接选择躺平,或干脆领着一帮良臣悍将,上山打游击的好。

毕竟与根深蒂固的文官群体,还有他们背后代表的士绅、地主阶层,根本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占了好几张底牌,掐住朝中百官忌惮的命门,没能达成自己所想,那代表崇祯皇帝并不适合执政,至少无法把控上下摆烂的大明。

如此,那就天诛吧。

好在一切的一切,与崇祯皇帝心里先前所预想的一致,虽说浪费了些时间,但想要的政治目的,都达成了。

“元辅,天子做出这些匪夷所思之事,以后朝堂还能安定吗?”神情落寞的李标,眼神中闪烁着不甘,对并行而走的韩说道:“眼下我真的很担心,天子身边有小人进献谗言,才导致天子变化这般之大。”

李标说的这些话,并未叫韩有任何反应,此时他的脑海里,不受控制的浮现出,崇祯皇帝在皇极殿上的种种表现。

一场建虏进犯大明,叫韩愈发看不懂天子了,从军机处暂不裁撤,从蓟辽督师、蓟辽总督的明确,再到拱卫京畿一带的边镇、军镇部署,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背后代表着什么含义?

没参与这场大朝议前,韩的心思全被下放诏狱的袁崇焕牵着,可在经历了这场大朝议以后,尤其是见到崇祯皇帝的强势一面,叫韩内心深处生出寒意,圣意难猜,有乾纲独断之势,这可不是什么好苗头啊。

“元辅?”

“元辅…”

在韩身边的李标、刘宗周等人,面露忧色的喊道,陷入沉思的韩,回过神来,眉头微蹙起来。

“现在不是讲这些的时候。”韩开口道:“眼下圣意难猜,我等就算是想应对后续风波,那也要私下商讨才行。

平定建虏进犯一事结束,陛下定然会将重心,放到下放诏狱的袁崇焕身上,我等需警惕才行。”

说到这里的时候,韩还不忘向左右看去,李标、刘宗周他们,一个个都露出凝重的神情。

是啊。

这次大朝议,天子所谋之势皆已达成,那腾出手、空出精力的天子,必然会放到袁崇焕身上。

在宣读授赏旨意的时候,他们一个个都听的真切,圣旨上所提庸臣,那不就是明指袁崇焕吗?

回想起袁崇焕出镇辽东,领平辽事期间,所做的种种,韩也好,李标也罢,那都不免生出担忧,真要叫厂卫督办此案,那后果不堪设想啊。

难道先前那些态度鲜明,力挺袁崇焕的朝臣,都要受到清算吗?此事一旦出现,那无疑是大明官场的大地震啊。

……

在这场大朝议结束后,崇祯皇帝并未返回乾清宫,而是来到这军机处驻地,点名要见王洽等一众军机大臣。

“哒,哒~”

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手指敲击着龙案,垂手而立的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这些军机大臣,一个个恭敬的站着。

“眼下军机处,要总揽大明内外所遇战况,你们既然在军机处担任要职,那就要切实履行所负职责,朕不希望看到谁糊弄了事,或者在朕面前阳奉阴违。”

“辽东的战况要有,山陕一带的战况也要有,趁着当前局势还算明了,尽快将所需一应军机要务备好,国朝面临着怎样的困难,需要解决哪些心腹之患,不用朕强调,你们心里全都明白。”

“今天这场大朝议上,发生了什么,经历了什么,朕不想再去提了,但要是军机处的本职,你们都不能做好的话,那就不是朕丢脸面这么简单了,社稷是否能稳住,都要另当别论了。”

崇祯皇帝这心平气和讲的话,在王洽、李邦华等军机大臣耳畔回荡,然却宛若惊雷般轰动。

在场的所有人都清楚,在满朝文武多数反对的前提下,天子力排众议,提升军机处的地位,那他们也必将受不少朝臣的敌视。

以后想坐稳朝中官位,戴好头上的管帽子,那除了在军机处当好差事,就没有其他别的选择了。

对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来讲,这倒是没有什么的,他们并非是东林党一脉的,做好本职差事,替天子分忧是理所应当之事。

然对王洽、李邦华来说,就变得不一样了,崇祯皇帝的这手帝王之术,叫他们处境变得微妙起来。

“对了,朕还有件事情要说。”

崇祯皇帝想到了什么,从奏疏堆里抽出一份文书,道:“当前军机处这边,要分管的差事众多,仅靠诸卿来负责,是不够的。

朕要你们在军机处当差,是身体好好的为朕分忧,不能被一众军机要务压垮。

所以朕打算分三班,每班设一名领军机大臣,外加三名军机大臣坐值,全权负责军机要务。

王卿,周卿,徐卿,你三人暂任领军机大臣。

这份文书,朕定了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三人,暂入军机处,军机处明发上谕,召他们即刻进京,等朕见了他们,在决定是否任命为军机大臣。”

在当前这种朝局下,在军机处当差的大臣,必须要懂军务才行,否则想站在战略层面来布局,那根本就是立不住的。

只是崇祯皇帝所定的这三人,却叫王洽、李邦华几人,心里不免生出惊疑,他们怎么都没料想到,天子竟会再度起复王在晋三人。

‘没想到朕会起复王在晋他们吧?’

瞅着王洽几人的神态变化,崇祯皇帝心里暗道:‘没想到就对了,先前罢免官职,不代表朕不能再用他们啊。

这几人的本事,还是有的,要是敲打的好,拉进帝党之中,也不是不可能的,有了你们这批军机大臣,朕以后就无需直面朝中文官了。’

崇祯皇帝提升军机处的政治地位,召特定的文官加入进来,那就是打算以军机处为首,打造自己的帝党,这样之后就能做很多事情了。

第187章 勋戚,要支棱起来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家族,想要当家做主,就必须明确一个核心逻辑,多提拔重用听话的人,持续打压反对派,叫思想层面统一起来,这样内部的秩序才能稳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才能够从容的应对,而不是被动的去承受。

当前大明的问题,就是高层的思想层面不统一,维护皇帝威仪的群体过少,多种思想充斥在朝堂,高喊社稷为重的口号,行党同伐异之事,继而导致大明官场吏治腐败,官绅勾结盘剥百姓,加剧阶级矛盾。

“皇爷,以成国公为首的,在京卫都督府任职的勋戚,皆已到乾清宫。”王德化微微低头走进东暖阁,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嗯,叫他们都进来吧。”

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手里所拿朱笔未停,开口道,眼下授赏一事已定,基本的朝局秩序,崇祯皇帝都已摸透,别的事情也要慢慢谋划了。

叫朱纯臣他们过来,便是其中的谋划之一,而崇祯皇帝此时所写的东西,则是关于恢复驿传的一些想法。

一直以来大明财政就收支失衡,需要用银子的地方很多,但国库又拿不出银子,为缩减财政开支,崇祯皇帝就被忽悠着裁撤驿站,尽管此举的确缩减了部分开支,但是却也带来了很大的副作用。

比如大批驿站卒失业,对地方安定造成极大冲击,当前山陕等地的反叛势力,有不少就是失去活路的驿站卒。

其次驿站作为供传递官府文书、军事机要的的人员和来往官员来往食宿、更换马匹的场所,是朝廷维护中央集权的重要渠道之一。

仅仅为了缩减一些财政开支,就头脑一热的将驿站裁撤掉,不仅失去了对地方的一种掌控方式,还造成上下消息传递的紊乱,这就是弊大于利的昏招。

现在崇祯皇帝就要整改这一烂摊子,尽管此前裁撤驿站爆出的雷,已经没有办法去避免了,但是要不尽快扭转这一局面,后续造成的危害只会更大。

“臣等拜见陛下!”

以朱纯臣为首的京卫任职勋戚,走进东暖阁内,向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拱手作揖,心里却在揣摩天子相召他们,又是为了什么。

“都免礼吧。”

崇祯皇帝有意晾一晾朱纯臣他们,并未抬头,只是说了一声,继续写着自己对驿传改制的构想。

垂手而立的朱纯臣一行,静静的站在原地,见天子这般忙碌,心里都不由得泛起嘀咕,天子又准备折腾什么事情?

在皇极殿召开的大朝议,崇祯皇帝所明确的授赏旨意,还有力挫朝中大臣的事情,叫朱纯臣这帮勋戚群体,一个个都是想法颇多。

先前的崇祯皇帝,格外倚重外朝的那帮文官,对他们所呈递的奏疏,但凡是涉及到治国方面的,只要是觉得可行的,多会听从。

然随着先前建虏进犯大明一事发生,朱纯臣这些勋戚群体,渐渐发现天子对朝中的那帮文官,不再是这样的态度了,相反却表现出乾纲独断的一面。

回想起天子御驾亲征期间,所做出的种种决断,像朱纯臣、汤国祚这些随驾勋戚,一个个那叫一五味杂陈啊。

“成国公,这京卫都督府,创立也有一段时间了吧?”在晾了朱纯臣他们许久,崇祯皇帝放下手中朱笔,抬头看向朱纯臣说道:“朕想知道,眼下京卫都督府,能否担负好皇城、宫城的禁卫事宜?”

我又做错什么了?

被崇祯皇帝这般一问,朱纯臣心里一紧,下意识想开口解释,但却不知该说些什么,京卫都督府没啥问题啊。

“怎么?没听懂朕讲的话?”

见朱纯臣这般,崇祯皇帝继续说道:“从班师回朝后,朕是忙着处理军机要务,没有过问京卫都督府之事。

可你这个左都督,是怎么当的?

到现在都没向朕递奏疏,言明京卫都督府的情况,甚至负责皇城、宫城禁卫的各上直亲卫军,具体是怎么个情况,朕也是一概不知。

另外京卫都督府这边,每天都没派人,到朕身边轮值,朕想问问你,朕设京卫都督府就是让其当摆设的吗?”

“臣……”

面对崇祯皇帝的质问,朱纯臣的心里很慌,他的确没有想到这些东西,先前崇祯皇帝的态度,叫朱纯臣觉得天子不信任他们,所以秉承叫天子眼不见心不烦的逻辑,朱纯臣就老实的想当透明人。

可朱纯臣哪里知道,为了制衡朝堂,制约大明文官群体,崇祯皇帝要启用失去权势的勋戚群体。

首节上一节9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