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94节

有本事的人,不管在什么地方,都是会发光的,崇祯皇帝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在讲武堂那边,能碰撞出更多的东西,完善大明职业军人的培养机制。

第179章 一将功成万骨枯

叫王德化领着曹文诏他们,前去西苑讲武堂,崇祯皇帝留下了曹化雨,有些话,他要交代给曹化雨。

“曹卿,对自己以后做些什么,心里可有想法?”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着垂手而立的曹化雨说道。

起初将曹化雨召到麾下随驾出征,只是为制约曹化淳,叫他老实在内廷当差,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但是在用了几次后,崇祯皇帝发现曹化雨有些才能,却对自己所交代的差事,都能尽自己的努力办好。

这就了得的了。

在摆烂的大明,崇祯皇帝最缺的是什么?

听话好用的臣子啊。

“臣谨遵陛下驱使。”曹化雨心里一紧,忙拱手作揖道:“能为陛下分忧,是臣最想做的。”

一想到自己兄弟曹化淳,可能受内廷整肃一事遭到牵连,曹化雨哪里还敢提什么要求,当即向崇祯皇帝表明忠心。

随驾出征的这段时间,曹化雨算是了解了天子的变化,那狠起来,是任何情面都不讲的,伴君如伴虎。

“去锦衣卫吧。”

崇祯皇帝想了想,对曹化雨说道:“曹卿立有功勋,朕不能不赏,就暂任锦衣卫指挥同知,掌南镇抚司事。

锦衣卫先前的卫纪、法纪,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此事朕也给骆养性讲过,曹卿的才能,朕是知道的,希望曹卿到了锦衣卫,不要叫朕失望。”

“臣领旨!”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锦衣卫沦为拱卫皇权的特务组织,未免有些太大材小用了,其该朝着专业的情报、刺探、策反等队伍迈进。

就连以下犯上的建虏,都懂得重视麾下情报队伍,动不动给大明来上一刀,那崇祯皇帝就必须更加重视才行。

就现阶段大明的内部,便藏着不少跟建虏暗通的家贼硕鼠,倘若他们不能除掉,那大明发生的一切事情,肆虐辽东的建虏都能知道。

“除南镇抚司一事外,曹卿还要做一件事情。”崇祯皇帝向前探探身,神情正色道:“等内厂和西厂,对内廷名下皇庄整饬完毕后,朕会选一处皇庄,叫曹卿用来培养锦衣卫后进力量。

曹卿要聚拢一批适龄的孤儿,年龄控制在十岁到十二岁之间,找一批值得信赖的人,去培养他们,操练他们。

具体学些什么,朕都写好了,曹卿先拿去看看,心里有底了,便着手操办此事,朕不希望除曹卿外的人知晓此事,明白?”

讲到这里的时候,崇祯皇帝从奏疏堆里抽出一份文书,神情冷峻的看向曹化雨,而听到这些的曹化雨,心里一紧,便知这是天子要培养一批死士啊。

“臣明白。”

不敢多想的曹化雨,当即拱手应道,随后便低头走上前,双手接过崇祯皇帝所递的文书。

“朕要的不是死士。”

看着曹化雨的神态变化,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说道:“而是有能力的锦衣卫,等曹卿看了朕所拟文书,便知道了,下去吧。”

其实这段时间的理政下,内廷、外朝、军队、厂卫等等,崇祯皇帝采取的就是两手准备同时推进。

一个在前,一个在后。

前者是提拔能用的人,帮助自己制衡朝堂,稳住局势,使得大明不进一步糜烂下去,逐步改变些局面。

后者是培养能用的人,等到局面改善不少,而先前所用的人,有些腐化掉了,有些不能用了,就再替换过来。

在晋升渠道都被守旧派把持,崇祯皇帝必须另辟蹊径,给自己统御大明,多培养一些人才,不然处处受限于人,那做的再多终究是无用功。

曹化雨走了,带着崇祯皇帝所给的奏疏,心思驳杂的离开军机处,崇祯皇帝也开始了忙碌的状态。

从凯旋归朝后,在崇祯皇帝的精心部署下,军机处、内阁,内廷、外朝,都在按照崇祯皇帝预想的方向前行。

或许内阁、外朝这边,多数的大臣,都不愿看着不利于他们的局势发生,但崇祯皇帝一项项安排,却使得他们猝不及防。

……

“经过这十余日的奋战,诸卿夜以继日的忙碌,很好的办成朕交代的差事,不错。”崇祯皇帝看着眼前堆放的奏疏,对王洽、李邦华、周延儒、徐光启、温体仁等一众军机大臣、参赞大臣赞许道:“诸卿果真没叫朕失望,你们的功劳,朕都记在心里,在接下来要召开的大朝议中,朕会授赏的。”

天子要召开大朝议?

王洽、李邦华、周延儒这些大臣,听到崇祯皇帝所讲后,一个个心里一紧,露出各异的神情。

回想起过去这段时间,面对天子的催促,他们是忙的脚不离地,对这次建虏进犯,所衍生出的一应事宜,都进行了相应的处置。

从评功授赏,到统计遗孤遗孀之事,那桩桩件件,快将他们逼疯了,好在最后他们都撑过来了。

“行了,都下去休息吧。”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说道:“大朝议上,可能会出些波澜,到时朕希望诸卿,能站在大明社稷的角度,做些什么。”

“臣等遵旨。”

错落的应喝声下,藏着众人不一的想法,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叫王洽他们,心里生出各异的想法。

‘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在王洽他们离开后,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奏疏,心里却感慨道:‘没想到这次建虏进犯大明,竟死了这么多将士,除了随驾出战的各部外,先前抗击建虏的明军各部,战死的可真多啊。’

在自己的催促下,以王洽、李邦华为首的军机处,将这次建虏进犯大明,期间所发生的种种,都详细的整理了出来。

相比较于那些立功授赏,要支出的一应钱粮,崇祯皇帝更在意的却是大明的血性,在过去一场场战败中泄掉了,错非是这样的话,建虏这次迂回作战,进犯大明,也不可能死掉那么多将士,北直隶这个基本盘的调整,在崇祯皇帝看来,已然是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第180章 大朝议(1)

大朝议,是大明最正式的朝会,于皇极殿召开,朝中内阁、部、院、寺等在京官员参与其中,一般在正旦、冬至和万寿圣节时举行。

若非必要,即便是大明的皇帝,也不会轻易召大朝议,毕竟其中所涉及的礼仪规矩过多,耗时耗力,一场大朝议下来,不知有多少精力不济的朝臣倒下。

“皇后,你这怀有身孕,就别操劳了。”

张开双臂的崇祯皇帝,穿着厚重的衮服,低头看向帮自己整理的周皇后,关切道:“小心身子,别惊了胎气,叫曹伴伴他们整理就是了。”

此次建虏进犯大明,被自己以较快的速度击退,也产生了不少的连锁反应,本该受惊吓早产的周皇后,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想来所怀嫡次子朱慈,不会生来早薨。

身为大明的天子,所诞子嗣的数量,是否能健康成长,也是会关系到国朝安稳的。

“皇上为国朝事,特召大朝议,臣妾能做的不多。”肚子略有凸显的周皇后,认真的替自家夫君,整理着衮服,所佩之物,说道:“皇上平日最注重这些,底下人难免会有些疏忽,还是叫臣妾来做吧。”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啊。

心生感慨的崇祯皇帝,没有再多说其他,像周皇后这般温柔体贴的,不干预朝政,不为娘家人谋取权势的,还是很少的。

在旁候着的曹化淳、王德化等一众太监,恭敬的站在原地,不敢上前打扰丝毫,这次大朝议,他们都能感受到不一样的地方。

好端端的,皇爷要召开大朝议,除了授赏一事外,这摆明是要做些什么,不过至于说是什么,他们就不知了。

“皇上,莫误了时辰。”

在帮崇祯皇帝整理好,周皇后浅浅一笑,提醒道:“不然纠仪御史那边,事后该呈递规劝奏疏了。”

“嗯。”

手握天子剑的崇祯皇帝,点头应了一声,随后便缓步走上前,在周皇后错愕的眼神下,将其揽入自己怀中,鼻子触碰着周皇后的秀发,轻声道:“好好在坤宁宫待着,等朕回来。”

这叫周皇后面露羞红,心里如小鹿乱撞般,先前自家夫君,可从没有当众做过这等亲密的举动。

瞧见此幕的曹化淳、王德化等人,一个个忙低下了脑袋,双手拢在身前不敢乱动。

“摆驾皇极殿!”

崇祯皇帝的声音响起,握着所佩天子剑,昂首转过身来,朝殿外走去,一旁候着的曹化淳等人,则踱步跟在身后。

其实对崇祯皇帝来讲,他心里也不是很想召开大朝议,毕竟过程太繁琐了,只要再等上数日,召开朔望朝也行,只是军机处所办差事已定,自凯旋归朝后,自己所谋的一些事情,叫外朝上下人心浮动,所以他要借着授赏之事外,将一些别的谋划定下。

当崇祯皇帝乘坐龙辇,一行浩浩荡荡的朝皇极殿方向而去,此次召开的大朝议,跟节日朝贺有所不同,故负责大朝议的礼部、都察院、光禄寺、鸿胪寺等有司,也是做了相应的调整,在京官员按照品阶前去不同地域。

“元辅,您说这次陛下召大朝议,除授赏之事外,还会再说些其他的吗?”手持朝笏的李标,侧身对身旁的韩低声道:“我这心里总是有些不安,总觉得陛下会做出些其他举动,这样……”

“眼下担心这些,没有任何用处。”

韩看了眼不远处的纠仪御史,低声回道:“圣意难猜啊,这次大朝议的召开,只怕朝中的一些事情,也要定下来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韩的视线,定在了以王洽、李邦华为首的军机处大臣身上,按制他们不该站在那个位置。

大朝议是极为注重礼仪规矩的,什么人站在什么区域,那都是有章程的,出错了,丢的是大明的国威。

此时此刻,聚集在皇极殿内外的文武百官,不少都小声的议论着,被委派的纠仪御史,并未多说其他,毕竟正式的仪式,还没到开始的时候,只要不过于吵闹,他们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曹伴伴,负责宣读圣旨的人,都选好了吧?”

去往皇极殿的途中,倚靠在龙辇上的崇祯皇帝,对随行的曹化淳说道:“这次召开的大朝议,朕不希望司礼监这边,有任何纰漏出现。”

“皇爷放心,奴婢都已安排好了。”

曹化淳微微欠身,向崇祯皇帝说道:“所选定的人,都是司礼监的老人,断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听闻此言的崇祯皇帝,微微点头,对曹化淳的能力,他还是信任的,眼下常伴自己身边的王承恩,还在负责督办皇庄一事,这次召开大朝议,曹化淳就必须顶上来。

说来内厂和西厂负责之事,就现阶段所掌握的情况,便叫崇祯皇帝感受到家贼硕鼠的贪婪。

仅已经查办的那些掌庄太监,不管是挂名也好,还是就在其名下的,所拥有的那些田产规模,都快赶上内廷名下皇庄,所拥田产的四分之一了。

尽管这些查抄的田产,分散在北直隶治下八府,但规模依旧是很惊人的。

不过经过这次深层次整肃后,内廷名下的皇庄,将成为自己增加内帑收入的源动力,一些好的筹谋部署,也将在层级分明、职权集中的皇庄,一一落实下来。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这打通上下职权、明确层级的皇庄,将在大内行厂的统管下,不仅要供养遗孤,还要变成大明的国营单位,跟十二监四司八局有关所属,筹建起相应的产业,帮助自己分担子。

在大明财政出现问题的背景下,如何去有效开源,也是崇祯皇帝所要考虑的,没有银子支撑,想改变大明是断无可能的。

“啪……”

一道静鞭声响起,叫陷入沉思的崇祯皇帝回归现实,看着眼前排列有序的人群,仪仗错落有序的场面,崇祯皇帝内心深处唏嘘之念,难怪人人都想做这高高在上的天子啊。

第181章 大朝议(2)

以皇极殿为首的三大殿,是皇权的象征,除节日朝贺、特殊时期召开的大朝议,轻易不会启用皇极殿,像早朝、朔望朝多在皇极门、乾清门召开,也就是御门听政。

看着眼前这座天启年间修好的皇极殿,崇祯皇帝的心里生出唏嘘,说起来,皇极殿的前身奉天殿,后在嘉靖年间更名,这象征皇权的三大殿,就经历过数次走水焚毁之事。

论及规模,天启朝修成的皇极殿,已不复先前的辉煌和规模,然凭借此功,权阉魏忠贤得到不少恩赏。

有别于节日朝贺召开的大朝,此次崇祯皇帝召开的大朝议,是因国朝所遇特殊情况,而特别召开的,所以礼仪流程与节日朝贺有所不同,但同样是非常繁琐的。

至少在群臣山呼下,持天子剑,踩着丹陛,来到龙椅处的崇祯皇帝,亦是不由得轻呼一声。

这大朝议的确彰显了皇权,但却也是件极为累人的事情。

“……”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剑眉倒张,看着朝班所列群臣,听着礼部所撰之文,心里却想着其他。

难怪自己的皇祖父、皇兄,都不愿上朝,就这种繁琐的事宜,别说是处理朝政了,累也能累死人。

与鞑清的常朝不同,大明是早朝、朔望朝同开,频率其实要更高的,然在一些有意识的抹黑下,却落了个鞑清皇帝更勤政的印象。

纵使是三十年不临朝的万历皇帝,那也仅仅只是不召开常朝罢了,可大明的朝政,人家还是处理的,不然真这般长时间撒手不管的话,大明早就更换颜色了。

就依着大明所设政治体制,内阁掌票拟,司礼监掌批红,部、院、寺等具体分管各领域事务,可以称得上是封建体制下的完美体现了。

倘若大明没有小冰河时期的拖累,使得财政没有出现问题,被迫行拆东墙补西墙之事,就偏居一隅的建虏八旗,想借着甲申之乱,靠着大批汉奸走狗问鼎神州,那断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比烂的时代下,叫建虏给梭哈了,也真是叫人无奈又好笑的。

首节上一节94/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