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87节

“臣,温体仁,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沉思之际,传召而来的温体仁,恭敬的拱手作揖道,其心里不清楚,这个时候天子召见他,有什么事情要吩咐。

“温卿来了,赐座。”崇祯皇帝面露笑意,伸手说道:“朕有件事情,要跟温卿商讨一下。”

在旁候着的庞天寿,听闻自家皇爷之言,忙走出公事房,命堂外候着的宦官,去搬来椅子等。

军机处这等要地,不相干的人员,是不能进去的,这是崇祯皇帝定下的规矩。

侯在堂内的温体仁,此时却在心里揣摩起崇祯皇帝,对自己所讲的那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是关于袁崇焕的?

是关于当前朝局?

还是关于……

这次建虏进犯大明,崇祯皇帝御驾亲征,战胜来犯的建虏,取得耀眼的战绩,这对大明朝堂的震动,是不小的。

从萨尔浒之战算起,大明在辽东征战这些年,还从没取过这等战绩,这也使得崇祯皇帝的威仪,在大明朝野间提升不少。

“温卿啊,你对东江镇那处地方怎么看?”

看着忐忑而坐的温体仁,手指敲击着龙案的崇祯皇帝,神情淡然道:“你觉得依照当前大明的国情,对平辽事该做出怎样的调整?”

天子又看重东江镇了?

天子想改变大明在平辽事上的政策?

孙承宗替代袁崇焕,出镇辽东,而东江军的陈继盛等人,又随驾返回了京城,难道天子想选派新的将领,镇守东江镇?

面对崇祯皇帝的询问,温体仁这脑海里,瞬时就涌现出一个个想法,以揣摩天子之意,到底想阐述些什么。

“陛下,臣觉得东江镇这个地方,对大明现有平辽事来讲,很重要,绝不像袁崇焕先前所说的那般。”

收敛心神的温体仁,忙站起身来,拱手道:“当初袁崇焕矫诏擅杀毛文龙,纵使毛文龙有万般不是,那也不是他袁崇焕说杀就能杀的。

然奈何当时的朝局,力挺袁崇焕的大臣众多,为稳辽前局势,陛下才没有追责袁崇焕。

依臣之见,东江镇这个地方,应谴派大将镇守,对建虏窃据的辽南一线,展开类似毛文龙那般的海上袭扰。

而当前我大明的国情,不能只过重于平辽事,应对辽前展开整饬,将那些跟袁崇焕亲近之辈,一一清除掉才行。”

这次建虏绕开辽前,迂回进犯大明,对朝野间造成的震动可不小,甚至在不少大臣的心中,也生出了种种的质疑。

明明朝廷调拨那么多钱粮,为何建虏还敢在这种态势下,做出此等冒进的举动,难道他们就不怕辽前驻守的兵马,闪击辽西一带吗?

听着温体仁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满意,不愧是崇祯朝的政客,对揣摩圣意的能力,还真不是一般的强啊。

自己不过就是讲了一些,就将自己所想的,一一陈述了出来,看来温体仁这个家伙,要好好的利用才行啊。

第163章 辽东布局(2)

“温卿,来坐。”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微微一笑道:“你所讲的这些,有些是朕已想好的,有些还在考量之中。

朕这次召你过来,是有几件事情,想叫温卿做好,力求大明在辽东一带,能处于相对平稳的局势下。”

想简拔刘兴祚出任东江镇总兵官,并实现自己对辽东一线的布局,那并非是简单的擢升刘兴祚就行。

崇祯皇帝想要的是建虏在辽东一带的乱,可这个‘乱’的筹谋,仅仅靠东江镇一地,肯定是远远不够的。

站在现实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东江镇终究是孤悬辽东之外的海岛,只不过这个岛,所处位置独特,面积相对较大。

然若想让东江镇这边,达到攻略辽东的前进基地的战略定位,就必然离不开登莱的支持。

同时决定对辽南展开海上袭扰,若是能得到登莱水师的协同作战,就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所以登莱巡抚一职,必须要换掉,至少新继任的登莱巡抚,心底不会歧视东江镇,又能配合出镇辽东的孙承宗。

故而崇祯皇帝想叫留在辽前的孙元化,出任登莱巡抚,有效的配合东江镇,给刘兴祚所部提供军需。

不过考虑到辽东这盘大棋,仅靠一个孙元化,尚不能支撑起来,纵使他将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这些毛文龙旧部,悉数都抽调进京城这边,但山东的局势,若是不能平稳,便无法起到对辽东的积极作用。

所以崇祯皇帝又想到一人,此人在天启朝出任登莱巡抚,有效配合孙承宗在辽东的策略,且跟刘兴祚有着关系,那便是赋闲在家的袁可立。

当温体仁听完崇祯皇帝所讲,其心里生出阵阵惊骇,眉宇间生出惊意,这一下子要动这么多人,他不一定能顶得住啊。

“温卿,擢升刘兴祚一事,朕会交给王卿、李卿来办。”看着面露惊色的温体仁,手指敲击龙案的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不过这登莱巡抚、山东巡抚一事,还需你来替朕分忧才行。

朕不看过程,只要结果,此事温卿若能办成,内阁次辅的位置,朕就给温卿留下了,温卿可愿为朕分忧?”

设立军机处的本意,是为制衡内阁,是为抓军事指挥权,以便于应对大明内外战事,不必陷入到纷扰的扯皮中。

但这并不代表着崇祯皇帝,就要忽略内阁的存在,他的确是想逆转‘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可却也没想过矫枉过正的事情。

现阶段促成顶层军政制衡的政治生态,是为更好的统御大明,日后局势明朗了,除军政以外,司法同样要独立起来。

想解决吏治腐败,想狠抓大明法纪,刑部的地位就必须提升,不过想促成此事,那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看着陷入沉思的温体仁,崇祯皇帝并没有着急,毕竟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也是有些难度的。

即便是温体仁,那也要权衡利弊,若他真过早的就表明态度,崇祯皇帝反而要生出怀疑了。

犹豫再三的温体仁,站起身来,恭敬的对崇祯皇帝拱手道:“臣…愿为陛下分忧。”

“好,温卿不愧是大明肱股,不愧是朕之肱股啊。”

崇祯皇帝见状,笑着说道:“如此,温卿就下去好好想一想,此事该如何尽快落实,朕就静候佳音了。”

身为大明的天子,不能说什么事情都冲在前面,要懂得权衡利弊,要懂得利用朝中的矛盾。

简单粗暴的理政风格,造成的结果就是朝臣无心政事,一门心思的揣摩圣意,钻到权谋算计的怪圈中。

治国如烹小鲜,哪一味什么时候下锅,火候是大是小,这都是有考究的,一味地猛干瞎干,那纯粹就是一锅乱炖。

看着带着心事离去的温体仁,本坐着的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嘴角微微上扬,朝着一旁悬挂地舆图的地方走去。

‘若是自己的这些筹谋,能一一落成的话,那东江镇有刘兴祚,登莱有孙元化,山东有袁可立,辽东有孙承宗,再加上一个卢象升,围绕辽东的战略防线,就算基本定型了。’

伸手指着眼前的地舆图,崇祯皇帝心里暗暗道:‘辽东,不再以收复失地为战略目标,转为战略防御的态势,从侧翼不断削弱建虏底蕴,这使得大明能赢的一丝喘息之气。

那沉重的辽饷负担,就能从大明百姓身上减掉,如此激化的阶级矛盾,相对应的也能减轻一些。’

处在小冰河时期的大明,本身各地就频发灾害,赋税制度存在很大的弊政,朝廷收支失衡,地方各类苛捐杂税,这些都给大明百姓,造成极为沉重的负担,若在摊派辽饷,那日子算是别过了。

为什么崇祯朝流寇起义愈演愈烈,怎么扑杀都扑不掉?

根本原因不还是底层百姓没活路了?

以文官群体为首的读书人阶层,就从没把他们当人看过,就是纯纯的生产资料,泥人尚有三分气,更何况是活生生的人呢?

“皇爷,通政司那边,转递到司礼监不少奏疏,多数都是关于袁崇焕的。”见自家皇爷不再处理政务,庞天寿小心翼翼的走上前,低声说道。

袁崇焕被下诏狱一事,始终牵绊着朝中大臣的心,这点崇祯皇帝是能想到的。

“不必理会,留中吧。”

崇祯皇帝挥手道:“时辰不早了,朕要回后宫休息了,有什么事情,等明日再说,不差这点时辰。”

对通政司那些奏疏,崇祯皇帝都不用看,都能猜到上面写了什么,无非就是规劝自己,纵使是袁崇焕有罪,也不该移交锦衣卫查办,朝廷有三法司,此等要事当由三法司来办。

可真将袁崇焕移交三法司查办,那主动权还在崇祯皇帝手里吗?

屁股决定脑袋,既然崇祯皇帝想借袁崇焕一事,来狠狠震慑朝堂,并达到他后续的一些部署,那锦衣卫就必须参与进来,不然有些事情不好做,这也会影响到辽东的布局。

第164章 规劝

崇祯皇帝凯旋归朝,看似没给京城造成很大的波澜,但藏在暗处的波澜,却在持续发酵之中。

将袁崇焕下诏狱待办,没有召开早朝,甚至连大朝都没任何风声,没去文华殿理政,却在军机处理政……

一桩桩、一件件在文官眼里诡异且不合规的事情,使得韩、李标这些内阁大臣,终究是顶不住了。

从崇祯皇帝御驾亲征返京的那一刻,先前他们所授予的辅政大臣之名,就自动的被去掉了光环。

“元辅,您说陛下到底是何意啊?”

去往军机处的途中,李标眉头紧皱,低声道:“早朝到现在都不召开,朝中那么多大臣,所呈递到通政司的奏疏,陛下更是没有一点反应。

这军机处,本就是建虏进犯我大明,而临时特设起来的,现在建虏早已被陛下亲征击退,为何陛下不去文华殿理政,偏要待在军机处理政,这些都不符合礼制啊。”

韩缓步向前走着,皱眉道:“本辅也不清楚,现在圣意难猜啊,只怕陛下的心里,对袁崇焕的怒意,是无法消散的。

若是没有这次建虏进犯一事,我大明也不会这般,陛下也不会这般,当前的种种迹象表明,陛下对内阁,对各部院产生极大的怀疑。”

抛开崇祯皇帝特设的军机处、九门提督不谈,大明现行的权力框架体系,其实是很完善的存在,算是封建制度下的运转体系了。

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朝中六部、各院寺、科道等衙署各司其职,外加地方上的行政机构,这依靠文官群体,去统御这个庞大疆域,就算出现什么问题,也能有效的解决。

这一切都寄托于没有小冰河时期。

可现阶段的大明,好巧不巧就处在这一时期,频发的灾害,进一步加剧阶级矛盾计划,赋税制度的崩坏,土地兼并严重,吏治腐败严重,法纪崩塌等等,若是崇祯皇帝连朝中大权都抓不到手里,没有皇权延伸出来的帝党、厂卫等,辅佐自己统御上下摆烂的大明,那怎么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皇权与臣权之争,是没有停歇的。

韩、李标你一言我一语的交谈间,便来到了军机处这边,看着忙前忙后的众人,他们心里生出唏嘘。

曾几何时,天子是在文华殿理政的,现在却待在这特设的军机处,这对他们来讲是无法接受的。

“皇爷,内阁首辅韩,次辅李标,求见。”

庞天寿走进公事房,对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拱手道:“他们说有要事,要禀明皇爷。”

到底是耐不住性子了。

听闻此言的崇祯皇帝,抬起头来,放下手里的朱笔,说道:“宣他们进来,另外这几封奏疏,叫王洽他们着办。”

韩、李标此来,估计是想规劝自己,一方面是跟袁崇焕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早朝和回文华殿理政了。

不过他们的这些政治诉求,算是白费了,在局势没有稳定前,袁崇焕之事,就甭想叫三法司掺和了,这可是不二的主动权,他怎会拱手让出去。

至于早朝不开也罢,顶多每月三次,纵使科道的言官御史,再怎么规劝,那该是不可能改变的。

处理朝政的方式有很多,没必要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在流于形式的早朝上,现在的大明,可没多余的时间叫他浪费。

“臣,韩,拜见陛下。”

“臣,李标,拜见陛下。”

在韩、李标的行礼声下,崇祯皇帝从思绪中回来,看着保持姿势的二人,说道:“两位卿家免礼吧。”

“……”

韩、李标循声而起,不过崇祯皇帝并没有说话,这却叫二人内心备受煎熬,跟先前的天子相比,此时天子带着冷淡的态度,叫他们倍感压力。

韩他们心里也都明白,天子前后态度差距这般大,都是受建虏进犯大明一事影响所致。

可当前这样一种朝局,他们必须要做些什么,若事事都这般被动下去,那他们这内阁首辅、次辅之位,只怕也就坐不稳了。

韩走上前,拱手道:“陛下,您此番凯旋归朝,是否召集文武百官,于皇极殿召开大朝,以彰显我大明威仪。”

“韩卿说的,朕有想过。”

崇祯皇帝端起手边茶盏,呷了一口,说道:“大朝,朕是会召开的,不过眼下还不是时候,等何时评功授赏一事,明确下来,朕会降旨的。”

对韩这种上来不表明自己真实目的,先来迂回之举,崇祯皇帝也是就事论事,大朝的确要开,但评功授赏没明确下来,很多事情没法开展,既然是这般的话,那倒不如推迟后开的好。

“陛下,既然大朝您有自己的思量,可早朝……”李标跟着走上前,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首节上一节8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