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84节

相比较于原有时间线,己巳之变所造成的损失和伤害,这些都是能承受住的,可建虏就不一样了。

核心人丁不足的劣势,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

‘皇太极你个狗奴才,这个时候只怕还在犯愁,后面如何平稳八旗秩序吧。’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嘴角微扬起来。

一想到自己统率大明军队,战胜了进犯大明的建虏,所对皇太极造成的种种不利,崇祯皇帝的心情就好不少。

“哗啦啦……”

从浴桶里站起身来,在殿外候着的王承恩听到动静,忙招呼着宦官,进去服侍自家皇爷更衣。

“王伴伴,眼下这外朝如何?”

被服侍着更衣的崇祯皇帝,伸开双手,扬着脑袋说道:“内阁,各部院都怎么样了,有什么动静没有。”

“皇爷,袁崇焕被押进锦衣卫诏狱的消息,在骆养性的安排下,已经透露出去了。”王承恩欠身说道。

“现在外朝的那帮大臣,一个个都表现出激动的一面,似乎他们不愿叫锦衣卫审办袁崇焕一案,想规劝皇爷,命三法司会审。”

“有趣。”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双手插进玉带里,缓步向前走着,“那估计有不少大臣,都会以厂卫余毒为由,来规劝朕啊…王伴伴,你觉得朕该如何处置呢?”

弓腰跟在身后的王承恩闻言,心里一紧,忙欠身道:“皇爷,奴婢愚钝,此等要务,不敢擅言。”

自跟随崇祯皇帝御驾亲征,天子的种种表现,王承恩全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同样也给自己下了底线,凡涉及朝中政务,军机大事,绝不能多插嘴一言。

“是心里想到了什么不敢说?还是真没想过呢?”朝东暖阁走去的崇祯皇帝,看了眼王承恩,说道:“有想法就说说,朕恕你无罪。”

想要制衡朝堂势力,离不开内廷宦官这一群体,相比较于外朝的文官群体,没了子孙根的宦官,对他这个大明天子来讲,明显信任要更高一些。

在内廷的这些太监也好,或者是宦官也罢,他们的一切,都是来自于皇权,没了皇权,那他们什么都不是。

只要能在内廷这边做好制衡,不出现像魏忠贤那样的权阉,但用起来顺手的魏阉,崇祯皇帝并不介意,在自己身边多些有用的‘魏阉’。

说起来或许很拗口,但原则很简单,他这个大明天子,身边需要帮手,但不是只手遮天的帮手。

“皇爷…奴婢觉得,相比较于移交三法司,在锦衣卫或许会更好些。”内心踌躇的王承恩,犹豫片刻后说道。

“此次皇爷凯旋归朝,不过是做了些对国朝有利的事情,可却遇到那样闹心的事情,若不敲打一番,只怕……”

讲到这里的时候,王承恩没敢再继续说下去了。

“嗯,说的挺好。”

崇祯皇帝走进东暖阁,对王承恩略加赞许道:“既然在朕身边服侍,该有的眼界,还是要有的。

去,把曹伴伴他们,所呈递过来的奏疏,给朕拿来,朕要看看内廷这边,这段时间的变化如何。”

“奴婢领旨。”

回到自己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领地内,崇祯皇帝并没有急着,去过多的关注外朝局势变化,相反却将精力放在内廷这边。

攘外必先安内嘛。

倘若内廷都没安顿好,那还谈什么跟朝中文官相斗呢?

不过即便崇祯皇帝不去了解,也能在心里想象得到,随着袁崇焕被抓进锦衣卫诏狱,这将会掀起怎样的风波,尤其是对先前那帮挺袁派的大臣。

想到这里的崇祯皇帝,不由得轻叹一声,都言天子是孤家寡人,此言一点都不假啊,在绝对的权力之争上,身边若没有帮手的话,想跟势力庞大、盘根错节的文官群体相抗衡,那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帝党。

内廷。

厂卫……

想到这里的时候,崇祯皇帝提笔就写了起来,自己这次御驾亲征,打赢了侵犯大明的建虏,这给自己带来了不少政治好处。

从萨尔浒之战算起,大明跟建虏打了这么多年,还从没有在战场上,斩杀过这般多的建虏。

但是这次在他的亲征下,出战的各部大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尽管没有一战,是他这个大明天子,亲临战场去指挥作战的,但天子自带的光环,也将最大的一份荣耀,加持到自己身上。

‘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还真不少啊。’

看着自己随手写的,崇祯皇帝眉头微蹙道:‘想要拱卫皇权的话,那厂卫力量,就不能放弃。

不过现有一个东厂,一个锦衣卫,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这种简单的制衡还不够,关键自己还要捞银子。

记得挂靠在内廷、皇室的皇庄不少,每年不给内帑上缴银子,还倒贴不少银子,这批硕鼠也该清理一下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在心里暗暗思索,接下来自己要做些什么,袁崇焕一案,想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短时间内是无法达成的。

但是这么好的政治优势,他不可能就这般放手,先前忙着处理建虏侵犯一事,没心思深入整肃内廷。

然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外患暂时解除了,处在内廷的一些毒瘤,是时候给他清理掉了,如此也能借助这次机会,将自己想达成的政治构想,通过这次深层次整肃内廷,给它一一的落实下来,关键外朝那边,还找不到任何说辞来规劝自己。

第157章 卿本佳人,今日皇帝不上朝

王承恩站在一旁,看着伏案忙碌的崇祯皇帝,眉宇间带着几分踌躇,想要上前说些什么,但又怕耽误到自家皇爷。

从归朝回到内廷,自家皇爷除了洗了个热水澡,就一直待在东暖阁,处理内廷呈递的奏疏,这都快一个多时辰了。

“王伴伴,派人去把这些朕圈阅的奏疏,都送到司礼监。”崇祯皇帝放下手中的朱笔,皱眉说道:“命司礼监,着其他各监,将朕批注的这些情况,逐一进行整改,明日朕要召见他们。”

“奴婢领旨。”

王承恩闻言,心里一紧,当即拱手应道,随后便眼神示意殿内候着的宦官,将这些批阅的奏疏,尽快送到司礼监那边。

看来内廷所做之事,有不少都是皇爷不满意的。

在龙案旁整理奏疏的王承恩,心里暗暗道,外朝不安生,这内廷也平静不了啊。

“王伴伴,尽快从内书堂那边,筛选一批知根知底的宦官。”

崇祯皇帝端起手边的茶盏,呷了一口,眉头微蹙道:“日后这东暖阁内,只要他们过来轮值,其他闲杂人等皆不可出入,你明白该怎么做吧?”

“奴婢明白。”

作为乾清宫的要地,自己日常所在之地,崇祯皇帝不希望有不知根知底的宦官,将这里的只言片语带出,那便不利于他之后的布局。

尤其是这段时间,他要对内廷进行深层次肃清,尤其是涉及到皇庄这一块,那些依附的家贼硕鼠,必须要彻底的,坚决的清除掉。

“现在什么时辰了?”

想清楚接下来的要做的筹谋后,崇祯皇帝紧绷着的弦,也算放松了下来,看向王承恩说道。

“回皇爷,已过酉时了。”王承恩微微欠身道:“皇爷,皇后在申时派人来递话,说在坤宁宫…给皇爷准备了御膳,奴婢……”

周皇后吗?

听到王承恩所讲,崇祯皇帝愣了一下,双眼微眯起来,脑海里浮现出周皇后的容颜,从他过来以后,在知晓自己所处的局势后,就没有去过后宫,甚至连‘他’深爱的周皇后,也没有去看过一样。

那时家都快被建虏打穿了,哪儿有心思搞什么儿女情长。

但现在却不一样了,大明的危机暂时解除了,这后宫再不去就说不过去了,更何况这时的周皇后还怀有身孕。

“去坤宁宫。”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朝东暖阁外走去,王承恩见状,忙跟上前,安排殿外宦官,准备龙辇,摆驾坤宁宫。

说来在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大明一事,除对大明造成极大的伤害外,还对周皇后造成不小的伤害。

那时的她怀有身孕,而大明又处在节节败退的局势下,这在所难免的也导致其早产,所生嫡次子朱慈,没过多久便薨了。

坐在龙辇上的崇祯皇帝,此时显得有些躁动,怎么说呢,自己终究是外来客,先前不回后宫,也是有些担心自己所做举动,是否会跟原主有所不同。

不过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的,总不能说一辈子不回后宫吧,尤其是不见周皇后,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对周皇后这个女人,崇祯皇帝还是了解的,克己勤俭,不给娘家索要任何东西,知礼节,晓大义,默默用行动支持着她的夫君。

就是这周家的人,尤其是那国丈嘉定伯周奎,属实是……

“皇爷,坤宁宫快到了。”随驾的王承恩,小声提醒道:“要不要奴婢派人,先去告知皇后……”

“不必了。”崇祯皇帝挥手道:“皇后怀有身孕,别惊扰到她了,直接过去就是了。”

此时的崇祯皇帝,算是完成了心理建设,毕竟自己现在才是大明天子,还接受的一切,都要原原本本的接受才是。

来到这坤宁宫后,崇祯皇帝便朝周皇后所在寝宫而去,途中,那些宦官、宫女,无不行礼。

“皇后娘娘,您要保重凤体啊,这些小衣,就叫由奴婢来做吧,您想等皇上过来,也不敢太操劳。”

“没事的,本宫给肚子里的孩子,做一些小衣,也是当娘的该做的……”

来到寝宫外的崇祯皇帝,听到里面传出来的声音,不由得愣了一下,那温文尔雅的声音,叫他心里受到冲击,源自血脉深处的触动,叫他垂着的手微颤了一下。

收敛好心神的崇祯皇帝,脸上露出一抹笑意,抬步走进寝宫,入眼就瞧见周皇后,说道:“皇后,近来可好?”

“皇上~”

本坐着的周皇后,听到那熟悉的声音后,娇躯一颤,手里拿着的小衣掉了下来,下意识转过身来,略带颤意道。

“皇后你别乱动。”

见情绪激动的周皇后,站起身来,准备快步朝自己走来,崇祯皇帝忙伸手道:“你怀有身孕,别惊了胎气。”

被提醒的周皇后,此时回过神来,右手摸着自己的肚子,眼眶微红,心情复杂的站在原地。

眼前这个男人,黑了,瘦了,明明国朝遇到危险,可他却瞒着自己,怕自己担忧。

“皇后,这段时间国朝有些不太平,朕忙着处理政务,所以一直没回后宫看你。”

崇祯皇帝笑着走上前,将周皇后揽在怀里,轻声说道:“现在已经没事了,你可不要在心里怪朕啊。”

瞧见此幕的王承恩等人,已然低头退出了寝宫。

“皇上忙于朝政,臣妾又怎会怪皇上呢。”

"":"'千?:,?;"??;:'源;中?:;.裙;2!'0?.!:6''.:8'.".5!6::0'5"3  情绪有些激动的周皇后,控制不住的抽泣起来,“皇上,以后遇到事情,别一个人扛着,臣妾心疼您……”

“哈哈…”

听着周皇后所讲,崇祯皇帝笑了起来,轻抚自己女人的秀发,说道:“知道啦,以后有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朕都会讲给你听的。”

“皇上,您饿了吧。”周皇后抬起脑袋,眼眶微红,说道:“臣妾给您准备了御膳,都是你爱吃的……”

听着周皇后所讲的这些话,这一刻,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空落落的心,似乎有了归处,在这个摆烂的大明,在自己的后院,有着关心自己的女人,那似乎遇到再多的困难,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第158章 大明英烈碑

处在上下摆烂,内部矛盾激化,灾害频发的大明,若想摆脱原有命运,勤政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但对崇祯皇帝来讲,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诸如那已经流于形式的早朝,崇祯皇帝就不打算日日搞了,除了恪守繁琐的礼仪,讲一些没用的废话,这纯粹就是在浪费时间,影响国朝的办事效率。

“王伴伴,军机处的一众大臣、参赞,是否已在公事房坐值?”倚靠在龙辇上的崇祯皇帝,心情不错,看向随行的王承恩说道。

“是的皇爷。”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

军机处是制衡内阁所设,先前建虏进犯大明,为达乾纲独断的政治目的,而顺势特设起来的。

尽管建虏进犯大明一战结束了,但崇祯皇帝可没打算裁撤军机处,并准备进一步增强军机处编制。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军机处将全权负责大明内外的战事,绕开内阁,以达到所谋之事,能最快抵达前线。

眼下他去往军机处,是就战后犒赏、升迁、抚恤等要务,讲出自己的想法,并着军机处尽快办好。

此番建虏进犯大明,不管是随驾出战的各部兵马,还是奉戡乱救国之诏,赶来勤王救驾的各地援军、勇壮,都必须按照相应战功授赏,不然又怎么能服众呢?

首节上一节84/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