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66节

崇祯皇帝之所以明确提升大明各级官员的俸禄,更多的是想保证那些不愿和光同尘、愿意去做实事的官员群体,与此同时,在推动各阶段的吏治整顿时,揪出那一批批贪官污吏时,能够捧着绝对的大义。

杀你,是因为你贪了!

一个‘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叫多少大明文官,一个个都忘乎所以,觉得就算是被抓住了,也不会受到什么严惩,大不了被罢免职官遣返归籍,这种情况,崇祯皇帝正在一点点扳正回来。

“继续聊揽储粮食一事。”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向钱肃乐他们,语气淡然道:“尽管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开始在北方诸省逐步试行推广种植,各地赈灾行署也在积极整顿水利设施,这都能叫各地粮食产量,得到相应的增幅。

不过各地赈灾行署,所统计汇总进京的奏疏,想必诸卿也都看到了。

仅仅是在北方诸省治下,脱产群体的规模在不断增加。

这些群体分布的很宽泛。

像各地赈灾行署的管辖的灾民,各领域产业的脱产工人,各城池内的脱产群体,如果说我大明的粮食供应,敢出现任何的问题,就必然会造成一个严峻后果。”

钱肃乐想了想,向崇祯皇帝作揖询问道:“陛下的意思,是想增加揽储粮食规模?”

“没错。”

崇祯皇帝应道。

粮食保障,是一个体制健全的国朝,必须要全面考虑的事情,一旦说粮食保障敢出现问题,那不管先前发展的多好,都会导致混乱的发生。

大明处在小冰河时期下,自然灾害频生,就会导致粮食产量减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陛下,此事有户部在做,内务府没必要再增加该项预算了吧?”黄道周想了想,看向崇祯皇帝说道。

“过去,内务府每年要拿出100万两银子,去向皇明海贸总会、汉盟、欧罗巴各国海商购进大批粮食……”

“没必要?”

崇祯皇帝笑道:“黄卿,你这是没有饿过肚子吧,不要把内务府现有的一些压力,影响到你做事的判断上。

每年100万两银子,去订购海外的粮食,这是远远不够的。

在今后的5年间,内务府要逐步累加该项预算,此事要与川海总会明确好,各地所设平价粮行,要继续增加规模,与此同时,内务府这边也要在北方诸省,筹建起一批民储仓,这与户部的军储仓,是不掺和的。

虽说是民储仓,但是监察也好,运行也罢,都要按照国朝的标准来定,谁要是敢将歪心思,放到民储仓一事上,那大明的律法不是摆设。”

殿内安静极了。

崇祯皇帝赚钱是把好手,就现阶段的内务府,名下就有着不少优质资产,每年能够创收很多,可崇祯皇帝花钱也是把好手啊。

鉴于这等特殊的境遇,使得内务府的很多官员,其实是叫苦连天的,压力太大了,往往是崇祯皇帝一句话,就会有一批人忙的团团转。

错非是崇祯皇帝给的待遇好,给的晋升空间大,就这般压榨内务府的官员,叫他们整天背负很大压力,只怕有不少人都选择上疏请辞了。

“内务府虽说是总揽宫庭事务,可是朕却明白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叫外朝的有司衙署去办,不是找这个理由推诿,就是找那个理由搪塞。”

崇祯皇帝看向钱肃乐他们,“大明官场的吏治整顿,不过是刚刚开始,许多堆积的问题和顽疾,并非是朝夕间能够解决的。

何况从内务府创设至今,外朝对你们的存在,其实争议性是不断增多的,觉得你们就是朕的幸臣。

不过朕却不这般看。

都是大明的官员,难道在外朝有司任职,就比在内务府有司任职,要高贵吗?

压力谁都有,朕也有,这些时日忙于各项政务,军务,就一直待在乾清宫,可是朕想问问诸卿,你们辛辛苦苦做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叫旁人议论呢?”

叫外朝的文官群体,与内务府的文官群体,相互间对立起来,竞争起来,这是崇祯皇帝一直在做的事情。

不管是在哪一层面,失去竞争性,就会失去源动力。

大明文官群体的问题,之所以接连不断的爆雷,就是他们所执掌的权力过重,没有相应的制约和监察。

在维新变法的初期阶段,没有正式宣告结束前,崇祯皇帝要保持这种竞争性,以确保两套文官班底,都能达到为他所用的目的。

“都好好的想想吧。”

崇祯皇帝眼神坚定道:“你们做官,究竟是为了什么,朕知道近期做的事情,的确是有些多。

叫内务府的压力很大。

特别是内帑财政的压力,就更不用说了。

可是朕做的这些事情,并不是为了享乐,而是想让大明社稷更好,难道遇到些问题和压力,我们就要选择退缩吗?”

大明维新派的规模扩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适合变法初期阶段的,不代表适合变法中期阶段的。

适合变法中期阶段的,不代表适合变法后期阶段的。

哪怕是前、中、后期阶段都逐步落实,大明还会有更新层面的变法,所以崇祯皇帝要培养出一批批的人才班底,以确保在不同时期下,能有相应的人才顶上来!

第697章 大炼钢铁(1)

清晨的乾清宫,带着几分寒意,崇祯皇帝盘腿坐在罗汉床上,批阅着几封军机处呈递的奏疏。

其一,此前平叛宁夏卫的京营精锐,已踏上返京的归途。

其二,九边重镇擢授职官。

其三,辽东督师府所呈参战军报。

其四,东江镇所呈参战军报。

其五,所筹东海水师,各处水师奉旨军报。

其六,京营换装呈报。

处在大明这一时期下,就必须要忍受时效性递减的弊端,毕竟这和后世是不一样的,同一件事情,想从京城到所达区域,再得到相应的回函,是需要时间去等待的。

就像相隔千里之遥的辽南前沿,各处战场出现任何情况,崇祯皇帝就算想知晓些什么消息,至少也要等上2日,甚至途中若是有所耽搁,这个时间就要更久一些。

想要在大明治下推行维新变法,除了要分批次的培养人材,不断壮大维新派的规模,还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受地域和环境的影响,一些政策性的部署,是需要时间来沉淀,甚至会扯皮。

倘若脱离了这一现实,去一厢情愿的做某些事情,那么换取来的结果,就像是没有跟脚的浮萍,风一吹就散掉了。

“皇爷…该进早膳了。”王承恩低首走上前,对崇祯皇帝作揖道:“您昨夜入寝就已经很晚……”

“端过来吧。”

崇祯皇帝头也没抬,继续忙碌着。

“奴婢遵旨。”

王承恩作揖应道,随后就面对着崇祯皇帝,缓缓向殿外退去,不过还没退下,却被崇祯皇帝喊住。

“对了,陈延生进京了没有?”

“进京了。”

被喊住的王承恩,忙回道:“时下就在乾清门那边进膳,陈知州奉旨归京,一路都没有停歇,就……”

“嗯,叫他吃完早膳,来见朕。”

崇祯皇帝说了一声,就继续处理着奏疏。

想在大明做成些事情,仅靠自己是不够的,甚至不能有丝毫松懈,崇祯皇帝自决意维新变法后,就一直这般忙碌。

所谓的劳逸结合,只是偶尔为之罢了。

特别是在崇祯五年开始,展开部署的事宜增多,这叫崇祯皇帝变得愈发忙碌,根本就没有太多闲暇时光。

搞改革难啊。

在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想要促成维新变法,将过去单一的经济模式,过渡到工业为主的模式,就更是难上加难。

毕竟需要考虑的事情太多,需要兼顾的层面太广,这其中敢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任何形式的纰漏,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出现。

就像扶持产业领域,会出现大批脱产群体,如果应对粮食需求的部署,敢出现任何问题的话,就会导致粮食危机的发生。

就像规划金融领域,就可能诱发通货膨胀。

就像谋划航海领域,就可能形成外敌进犯。

就像试行土地政策,就可能激化阶层矛盾……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崇祯皇帝就像是大明的总设计师,小心翼翼的将他心中构想的整体部署,一环套着一环的压茬推行起来,期间出现任何问题,他都要第一时间解决,避免隐患扩大,继而爆发出更多的问题。

“臣…陈延生,拜见陛下。”

在崇祯皇帝伏案忙碌之际,天津知州陈延生,走进东暖阁,看着短桌旁摆放的早膳,心里很不是滋味。

“陈卿来了。”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向陈延生说道:“坐吧,这次将卿家从天津召来,是有些事情想与卿家聊聊。”

“臣遵旨。”

陈延生忙作揖应道。

天津直隶州这个地方,崇祯皇帝心里很是看重,这不仅是大明北方的对外口岸,更是承载泛辽东战略的要地,同时还肩负着原始工业化孵化的重担,倘若这个地方,敢出现任何的问题,那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从辽地爆发战争以来,李自成所领辽东义军,从天津军工产业订购的火铳、火炮、火药等各类军需,朕一直都是关注着的。”

崇祯皇帝拿起一摞奏疏,看向陈延生说道:“仅仅是通过这件事情,朕就想明白一个问题,我大明的冶炼产业,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才行。

如果说重工业体系的建设,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对于我大明而言,其实过去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没有用处的。

不说别的,就京营这边需要换装的各类火器、火炮、军械、甲胄等,想要全部都满足需求的话,那必然会影响到别的层面。”

原始工业化持续推进的一个标准,就是钢铁产量的规模,毕竟工业化的进程,不是看轻工业发展的怎样,而是要看重工业发展的怎样。

而钢铁几乎是所有重工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建筑的必需材料之一,倘若一个国朝的钢铁产业不发达,那整体发展的活性其实是比较差的。

更不要提蒸汽时代还没有到来,一旦真的到来了,过低的钢铁产量,实际上是根本满足不了发展所需的。

“陛下,此事臣先前也一直在想。”

陈延生眉头紧皱,微微欠身道:“当前就我天津一地而言,筹建起的各类冶炼工厂,年产量在800万斤左右,这还是在内务府的倾斜下,才能达到的现有成效。

按理来说,就当下这个产量而言,足以让天津应对各领域的需求,不过实际上仅天津的军工产业,每年就要消耗大量铁料,甚至是优质钢料。

这与陛下所提的泛辽东战略,促成建虏陷进军备竞赛的泥潭,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而据臣所知晓的情况,顺天府治下的各类冶炼工坊,年产量仅在600万斤左右,现在受辽地战争的影响,就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铁料不够用了。”

崇祯皇帝轻叹一声,心里生出感慨,的确,就像陈延生所说的那般,这就是现在大明遇到的问题,看似冶炼产业的发展,近些年是呈现向上趋势的,可随着折腾的事情增多,却也导致实际需求远远是满足不了的。

第698章 大炼钢铁(2)

“卿家说的没错。”

崇祯皇帝开口道:“随着辽地局势的深化,各地军工产业的筹建,各处军改的稳步推进吧,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大明对钢铁的需求只会日益增强。

大明现存的很多问题和弊政,其实是紧密粘连在一起的,想要解决这个,就会触碰到那个。

这一点卿家是深有体会吧。

想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确保推行的各项新政,能够平稳的落实下来,必须要明确一个核心,即军队改革。”

陈延生点点头表示认可。

的确。

支撑大明局势平稳的关键,就是军队,倘若军队都堕落的话,别说是改革了,能否维系现状,都是不好说的事情。

首节上一节366/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