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63节

特别是辽西诸府县的治下,根据各地的情况,筹设起相对合适的领域产业,其实对于国朝而言,是能起到正向的作用……”

听着王在晋所讲之言,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淡淡的笑意。

辽东都司。

这一隶属于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特别衙署,的确是在明初的时候,以明确的卫所制度,帮着朝廷分担不少压力,帮着朝廷拱卫辽地边陲安稳。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监察和约束的大明卫所,却渐渐演变成大明的毒瘤,导致吃空饷、喝兵血、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现象严峻,继而破坏着大明军队的风气,使得贪腐成为难以根除的顽疾!

大明军队的逐步堕落,不能将责任全部归咎于文官群体,应该归咎于制度出现漏洞,却没有及时的完善,原本只是小问题,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却渐渐的变成大问题,由此导致问题愈发严峻。

“在朕的构想中,今后我大明要做的事情,就是全面落实新型军制。”崇祯皇帝看着王在晋他们,眼神坚定的说道。

“特别是大明军队的具体建制,具体规模,具体分属,都必须要做到‘具体’二字,这是关键所在。

吃空饷、喝兵血、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诸如此类顽疾,为何在大明军队中屡禁不止呢?根子就处在国朝层面的职权分属不明!”

军队是用来打仗的,是国之利器!

倘若违背这一底层逻辑,那军队规模就算再多,也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最后只会拖垮大明。

一支没有明确归属的军队,没有精气神,不敢亮剑,干脆还是别要的好。

“五军都督府,过去被闲置的时间太久了,以至于它们都成了空筒子。”崇祯皇帝继续说道。

“单靠一个兵部,真能管得了大明军队的诸事吗?如果能得话,那大明拥有的军队,就绝不可能是现在这等情况。

朕知道谋改五军都督府,必然会在朝引起不小的争议,可是…有些事情能够缓办,但是有些事情,却不能!”

王在晋想了想,上前作揖道:“陛下,眼下正值辽地战局激烈之时,何况国朝的内部,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平稳的解决。

涉及谋改五军都督府的事宜,是否能等到局势稍有缓和下,再由军机处出面,去逐步的进行……”

“王卿,看来你是没明白朕的意思。”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道:“现在由军机处出面,不也是在逐步的进行谋改吗?为什么就一定要向后等一等呢?

王卿在怕什么?

军机处,又在怕什么?

是国朝做了这些事情,就会叫各地乱起来吗?朕看不是吧,朕只是将兵部所辖的部份职权,划归到五军都督府名下,从兵部抽调一批职官,增补进五军都督府名下,这难道就会生出大乱子吗?”

钓鱼台这边安静下来。

是。

崇祯皇帝做的事情,并没有过多牵扯到地方,仅仅是在大明中枢,进行着相应的职权再分配。

不过纵使是这般,事情也不简单啊。

大明文官群体,过去将夺进兵部的职权,好不容易才巩固下来,现在崇祯皇帝又要给它分走,这矛盾必然会被激化。

军机处,首当其冲就成了暴风眼。

“原隶属于五军都督府的各地卫所,给朕从兵部好好剥离出来,今后要逐步的明确裁撤卫所,逐步整顿各地驻军建制。”

崇祯皇帝看着沉默的众人,朗声道:“此外涉及到水师诸事,也给朕转隶到五军都督府所掌。

针对上述转隶的职权范畴,五军都督府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今后要做的事情,能够平稳的落实下来,而不是只流于形式!

前军都督府掌监察诸事。

后军都督府掌晋升诸事。

中军都督府掌策划诸事。

左军都督府掌后勤诸事。

右军都督府掌装备诸事。

详细的职权划分,要在崇祯五年做好,朕要用5年的时间,将大明各地卫所裁撤,将大明水师初步建成。

不要给朕强调什么难度,有这等时间和精力,倒不如多想想怎样平稳落实此事,这就是朕的态度。”

“臣等遵旨。”

众人忙作揖应道。

按照崇祯皇帝的整体构想,今后涉及大明军队的框架,将是以‘新兵部’为首,五军都督府具体分管,下设战区、军区等实权机构,具体所辖各类兵种,筹建等级明确的各级建制军队,将大明的军队体系,独立出大明政治体系外,独效忠于大明皇帝,这是维护大明一统的根本所在。

不过真要是这般做的话,那牵扯到军费预算的权力,就必须独属于‘新内阁’所掌,每年的军费预算,不能超出国朝正常运转的范畴,不能为了打仗而无节制增加军费预算,今后的大明整体框架,会是一个全新的框架。

恰恰是这般崇祯皇帝必须要办成一件事情,即大明宪法的定型,一些根本性的宪法章程,不管是谁,都不能妄图更改的,哪怕是后继之君也不能改,毕竟权力一旦失去制约和监察,就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崇祯皇帝谋改大明军队,可不想再叫大明出现战神皇帝,再做出的那些匪夷所思的事情,继而拖垮大明。

崇祯皇帝所构建的这套体系,固然说文官群体依旧会监察着军权,可是却不像现在这般,叫文官群体把持着军权,作为大明的武装力量,大明军队,必须要有明确的效忠对象,那就是大明皇帝!

倘若大明皇帝没了军权,又何来君权?

只不过崇祯皇帝构建的这套体系,相较于该时期的大明,是复杂的,想要平稳的落实下来,就需要10年,20年,去一步步的具体谋改,这是一盘大棋,万万不能有任何的着急,必须要稳扎稳打的迈进才行。

“长路漫漫啊。”

崇祯皇帝的心情有些感慨,“大明军队谋改一事,不能出现任何的纰漏,不然上下暴动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第691章 汉盟扬威

改革的号角吹响,对大明产生的影响,绝对不会局限于某一地域,某一领域,产生的影响会很大。

大明京城会影响。

大明各地会影响。

而崇祯皇帝最想看到的影响,就是大明航海领域的一些变化,哪怕有不少的变化,是不受朝廷意志所能控制的。

碧蓝的天空,浩瀚的海疆,一艘艘海船驰骋在大海上,对于郑芝龙而言,今天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日子。

“郑芝龙!!!”

晃动的甲板上,一道歇斯底里的怒吼响起,被捆绑束缚的刘香,奋力的挣扎着,那双闪烁着冷芒的眼眸,死死盯着郑芝龙。

郑芝龙披甲挎刀,面色平静的站着,在他的身旁聚集着很多人。

郑芝虎、郑芝豹、郑芝莞、施大、洪旭、甘辉、吴三桂、祖泽润、祖泽溥一行,神情各异的盯着刘香。

“心里不服?”

郑芝龙挎刀前行,俯瞰着被控制的刘香,面露嗤笑道:“刘香,你我之间的恩怨,根本就是不能化解的。

杀你这件事情,老子从来都没有忘记过。

只不过老子身兼要职,更肩负着天子所托,所以有些事情,要等到有把握的时候,才能表露出来。”

“啊呸!”

刘香一口浓痰,就吐到郑芝龙身上,瞪眼怒骂道:“崇祯真是瞎了眼,竟让你这头贪狼出任琉球镇总兵官,执掌所谓的汉盟。

大明,迟早要养出心腹之患。

郑芝龙,老子不服你,竟然用出这等卑劣的手段,来拉拢老子麾下的人,叫他们转投到你汉盟麾下……”

“去你娘的!”

脾气火爆的郑芝虎,见刘香这般,上前抬脚怒踹,直接踹在刘香的脸上。

“咳咳~”

混着鲜血的牙齿,被刘香咳出几颗,一旁看着的吴三桂、祖泽润几人,眉头无不微蹙起来,心里生出感慨。

刘香所领的海上势力,被郑芝龙用手段彻底瓦解,今后在琉球镇一带,在南洋诸国治下,都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以郑家为首的海上势力,算是在崇祯皇帝的支持下强势崛起,今后依仗着琉球镇这一海上独镇,凭借着汉盟这一海贸组织,所能聚拢的财富和人脉,必将会是难以想象的存在。

“刮了喂鱼。”

郑芝龙面露厌恶,看着猛烈咳嗽的刘香,挥手道。

“喏!”

几名水师将士,当即喝道。

能除掉刘香这一死敌,对郑芝龙而言,内心是极为痛快的,哪怕过程曲折了些,可结果却是好的。

也是从擒获刘香的时候算起,琉球镇以东的广阔天地,特别是在南洋诸国,郑家的影响力无疑会增强很多。

崇祯皇帝缔造的汉盟,在郑芝龙的操持下,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可是聚拢着不少汉商,至于说这些汉商的身份,究竟是好,是坏,这并没有绝对评判的标准。

毕竟驰骋在这浩瀚的海疆之上,谁没有干过杀人越货的勾当,要是真去计较这些,那崇祯皇帝就不会去用郑芝龙。

“吴三桂,自即日起,东琉球镇副总兵官一职,就由你来担任。”

郑芝龙转过身来,看向吴三桂说道:“这是陛下的旨意,当初这一职务,是由那刘贼担任,现在刘贼既已伏诛,本将也该遵循陛下旨意,任命你出任此等要职。”

“末将遵旨。”

吴三桂朝着大明本土方向,神情严肃的作揖应道。

就现阶段的形势而言,在大明海军尚未成形前,大明需要通过开海通商,来实现一些必走的路线,崇祯皇帝就只能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亲手扶持起一批海上准军阀势力,来帮着大明确保海疆的安稳。

军队,如果脱离大明皇帝的掌控,就不属于大明的武装力量,这是崇祯皇帝很清楚的事情。

可是现实就是这般。

往往为了实现更高的战略部署,就必须选择割舍一些利益,以确保整体的谋画部署,能够高效的落实下来。

陆上准军阀势力,是崇祯皇帝坚决要去打压的。

海上准军阀势力,处于阶段性需求,阶段性考虑,崇祯皇帝愿意叫他们短暂存在,或许3年,或许5年,或许7年,但最多不会超过10年,毕竟过了10年这一期限,再想清除掉海上准军阀势力,就不是那般容易的事情。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他一手扶持起来的海上准军阀势力,今后在领教到大明海军的实力后,会成为大明开海的先驱,以帮助大明能更快的实控南洋诸国,叫南洋逐步变成大明的内海。

时下的郑芝龙,虽说解决掉刘香这一死敌,可是他却没有狂妄自大起来,毕竟在刘香背后的欧罗巴各国势力,会生出敌视的心态。

郑芝龙想在琉球镇一带,想在南洋诸国一带,真正的站稳脚跟,就必须得到崇祯皇帝的绝对支持和信赖。

如果说失去这一根本所在,那不管他做任何事情,都摆脱不了被围攻的命运。

“老二,将缴获刘香所部赃银,尽快清查出来。”

迎着众人的注视,郑芝龙看向郑芝虎说道:“以琉球镇的名义,向天津、登莱等处造船厂,订购一批3000料级的福船,我会向陛下呈递奏疏,言明琉球镇所肩海防职责,恳请陛下能将上述造船厂,正在筹建的福船,先行拨付给我琉球镇驱使。”

“喏!”

郑芝虎当即抱拳喝道。

发展大明海军,根本就是筹建完整的造船业,崇祯皇帝深知此点的重要性,所以一直都秉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在天津、登莱、金州等沿海地带,筹建起一批造船厂,更持续的培养造船人才,以确保大明过去落下的造船业,能够迅速的追赶起来。

伴随着一些海上准军阀势力的崛起,必然会有一部分红利,持续的反哺到大明造船业,除非郑芝龙他们想与大明撕破脸。

可是在崇祯皇帝的眼里看来,像这等蠢事,郑芝龙他们是不会做的,毕竟双方真的撕破脸,对谁都没有好处,合作才能共赢嘛。

第692章 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七月下的西安城,带着几分寒意。

“没有叛乱的陕西,虽说日子过的依旧比较艰辛,不过却也是有奔头的。”

陕西巡抚陈奇瑜一身便装,走在这熙攘的街道上,对随行的参赞大臣金声说道:“特别是那些破产的底层群体,在陕西赈灾行署的调遣下,能够心安的在各地整饬驰道,整修水利,赚取足以养家的粮饷,这在过去根本是不敢想象的。”

首节上一节36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