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50节

文贵武贱的政治生态,在崇祯皇帝悄然的谋改下,在一点点的改变着,或许还没达到预期目标,然和先前相比已有很大变化。

特别是崇祯皇帝看重的那些军队,无一例外都是武将掌握着相应职权,一套全新的军制在有效的运转着,确保不会出现拥兵自重、藩镇割据的威胁发生。

能够拉出来打仗的强军,一旦让文官插手,让宦官插手,就算昔日再怎样能打,也迟早是会被玩坏的。

“皇爷,韩元辅来了。”在乾清宫外,曹化淳微微欠身,对倚靠在躺椅上,闭目养神的崇祯皇帝低声道。

“嗯。”

崇祯皇帝拿开奏疏,有些疲惫的睁开眼,看向朝自己走来的韩,脸上却露出一抹失望的神情。

韩,你到底是不能用了。

想起这些时日,朝堂上所发生的种种,崇祯皇帝的心情就有些不好,原本他还想再凑合些时日,让这一届内阁再运转些年限。

可是在这场冲突之中,韩的表现让崇祯皇帝很失望,一个不能平衡皇权和臣权矛盾的内阁首辅,那是不能要的。

韩神情复杂,朝乾清宫方向走来时,就见到倚靠在躺椅上的天子,行至御前,拱手作揖道:“臣…韩,拜见陛下。”

崇祯皇帝没有说话,将手中奏疏递给身旁的曹化淳,倚靠在躺椅上,看着作揖行礼的韩。

乾清宫殿外很安静。

韩保持着作揖行礼的姿势,心却莫名乱了起来,天子这样的态度,是先前所从没有过的。

“韩,你可知当初朕为何要杀袁崇焕吗?”

崇祯皇帝向前探探身,从躺椅上站起身,俯瞰着作揖行礼的韩,眼神冷厉道:“就算崇祯二年的那场建虏入侵,对我大明社稷造成不小的冲击,说起来,袁崇焕这个人,还是罪不至死的。

可是朕杀了他。

每每想起那场平台召对,袁崇焕向朕提出五年平辽的构想,朕的内心就是不平的,当初的朕是多么希望袁崇焕,能够履行他所讲的这些,帮着大明解决危机,镇压建虏八旗的叛乱,还我大明一个安定。”

韩的手,没由来的微微颤抖起来。

袁崇焕,这是多么熟悉的名字啊。

曾经的他,对袁崇焕是那般的信任,其在辽前所呈递的奏疏,在转递到内阁时,不管是提出什么要求,他都是尽力帮着解决,甚至是矫诏擅杀朝廷大将毛文龙,那也是帮着斡旋,以减轻天子对他的怀疑。

“臣……”

韩沉吟片刻,努力稳定心神,作揖道:“袁崇焕对平叛建虏一事,不该对陛下有所欺瞒,不过过份夸下海口……”

“不,你错了。”

崇祯皇帝摆手道:“袁崇焕总是有这样的问题,但是这都不是根源,说起来,袁崇焕出镇辽前之际,也算是帮着大明短暂稳住辽东局势。

只是那种稳定,是建立在损耗大明元气的基础上,或许处在那种境遇下的袁崇焕,心里比谁都要清楚,想要五年平辽是不现实的事情。

袁崇焕的死,跟他所做之事无关。

就算出镇辽前期间真的暗中勾结建虏,朕也是能容忍的,毕竟那时候的辽前,有多少人暗中和建虏勾结啊。

风气本就是这样,就算袁崇焕再怎样高傲,再怎样不屑,也难免会被风气所影响,出于这样,那样的情况,和建虏奴酋黄台吉有一些书信往来。”

韩的额头冒出一些细汗。

尽管此刻的温度,还是有些冷。

“朕最厌恶的就是欺瞒朕,把朕当成傻子!”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眼神冷厉的看向韩,沉声道:“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朕这个大明皇帝,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了解。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这是大明臣子该做的事情吗?

这就是大明的祖制吗?

这就是大明的宗法吗?

难道大明的祖制宗法,就是为限制朕而设立的吗?倘若是这样的话,那尊皇帝宝座干脆让大明文官来当算了。”

扑通~

面对崇祯皇帝的呵斥,韩双腿发软,直接跪倒在地上,这一刻的他,终于明白天子为何要提袁崇焕了。

“袁崇焕最初是不用死的,可是他坚守的东西,却在肆意践踏着朕的威仪,朕不得不杀他,也不能不杀他!”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打了败仗,这不算什么,谁又是天生会打仗?建虏八旗的骁勇善战,朕是清楚的。

从萨尔浒之战的惨败,我大明在过去十余载,不知被建虏杀了多少健儿,不知被建虏占了多少疆域,想通过短短数载,就想破坏掉建虏的攻势,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建虏八旗作为游猎民族,麾下所聚那帮真鞑,都是自幼经历着残酷的生存压力,所以他们一个,能和数名大明健儿硬撼。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但是朕不能接受,大明的臣子,为了一些目的,为了一些利益,就把心思放在不该放的地方,不顾我大明社稷的利益,导致严峻的危机发生。”

崇祯皇帝是句句没提当前朝堂局势,就是单纯的在说死去的袁崇焕,在说过去辽东所经历的种种。

可是韩却听出这弦外之音。

“上疏请辞吧。”

崇祯皇帝俯瞰着跪地的韩,面露失望道:“念在你这些年,在内阁不易的份上,朕给你留最后一份体面,离开朕的内阁吧,不能为朕分忧的内阁首辅,不能为社稷虑的内阁首辅,朕要之无用!”

言罢崇祯皇帝一甩袍袖,转身朝乾清宫内走去,跪在地上的韩失神了,他怎么都没有想到,天子会这般说,他更没有想到内阁首辅之位,天子就这般给他夺走了,这一刻韩的内心空落落的,就好像丢掉了什么重要的东西。

第664章 新内阁

权力倘若失去了制约,倘若失去了监察,就像是洪水猛兽一般,会造成极为严重和恶劣的影响。

其实从万历朝开始,大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特别是接连不断的党争,严重破坏着大明的政治秩序。

当人人都想着争权夺利,以权谋私,党同伐异这些事情,那根本就不会有人将心思放到正途上,这才导致大明到了后期,出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爆出一个又一个的惊雷,风气一旦坏掉,想要再拉拢回来就太难了。

内阁首辅韩上疏请辞一事,在朝野间引起了轩然大波,谁都没有想到,在这等特殊的时期,韩竟然请辞了。

这引起很多猜想。

对朝中的一些精通算计的政客,都知晓韩的上疏请辞,必然是天子的意思,这也让一些人的心思活泛起来。

内阁首辅上疏请辞,如果天子允准的话,那空缺的首辅之位,所产生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卿家觉得此时此刻的朝堂,有多少人的心思,都放到接下来的廷推上?”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看着垂手而立的徐光启,面露笑意道:“又有多少双眼睛,此刻正盯着紫禁城呢?”

“臣不知。”

徐光启拱手作揖道:“臣恳请陛下,出于对社稷的考虑,万莫在此时允准韩元辅所呈请辞奏疏。”

“难道卿家的心中,就对这内阁首辅之位,一点想法都没有吗?”崇祯皇帝保持笑意,看着徐光启说道。

“没有。”

徐光启再拜道:“内阁首辅之位,乃我大明社稷重器,是辅佐陛下的重臣,韩元辅固然说在一些事情上……”

听着徐光启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忍不住笑着摇起头来,对内阁首辅之位,别人是巴不得能得到,可是徐光启却不一样,非但说没有这方面的想法,相反却规谏起自己来了。

至于为什么这般。

崇祯皇帝也是清楚的。

无他。

就是受当前朝局的影响。

“卿家就不必再劝了。”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摆手打断道:“韩上疏请辞一事,是朕的意思,有些话,趁着现在只有我们君臣在,是能好好聊聊的。

朕想让大明变好。

朕想让大明中兴。

所以过去在很多事情上,就表现得很乾纲独断,这也让外朝不断出现些论调,违背祖制宗法,闭塞言路,不听谏言等等。

朕想问问卿家,你觉得朕过去做错了吗?”

徐光启沉默了。

天子讲出这样的话,明显是表明了态度,内阁首辅的人选非换不可,韩一而再,再而三的以沉默来反抗,以冷处理来反抗,这明显不是天子所想要的。

大明的问题那般多,天子哪里有精力应对这些。

“臣觉得陛下过去所做,多数是对的,少数是错的。”

徐光启沉吟片刻,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作揖行礼道:“陛下的错,错在不该不信任大明臣子,纵使在其中有一些不法者,有一些僭越法纪者,然臣却觉得多数的人,是忠诚于大明的,是忠诚于陛下的。”

“所以朕需要一位内阁首辅,帮着朕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徐光启的规谏,崇祯皇帝没有恼怒,相反却笑着说道:“朕需要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梳理大明累年积攒的矛盾和弊政,铲除掉那些滋生的毒瘤。

可是想做好这些事情,没有一个稳定的朝堂,是断然不行的。

内阁首辅除了要做好本职事务外,还要多多替朕分忧,替社稷虑,能够保持一颗该有的公心。

朕也知道这很难。

可身处在这等世道下,谁不难?

大明的官难做啊。

这不止是朝野间的舆情所向,朕也是这样觉得的,毕竟风气坏掉了,想坚守本心的多做些实事,本就是很难的事情。

可朕这个大明皇帝,就好做吗?

朕面对的那些问题,那些麻烦,那些矛盾,可曾向朝中大臣讲过?讲这些真的有用吗?”

徐光启再度沉默。

通过天子所讲的这些,韩被罢免之事,已然是既定事实,天子是有大志向的,这一点徐光启是清楚的。

就现阶段的大明,和天子御极之初相比,已然是有着很大的改变的。

对待这些改变,徐光启的心里是欣慰的。

至少现在的大明,在徐光启眼里有了希望,而不是说任何希望都没有。

“卿家,你能顶住骂名吗?”看着沉默的徐光启,崇祯皇帝向前探探身,双眼微眯道:“你能坚守好那颗公心吗?”

“臣能!”

徐光启无比坚定的说道。

“好!这才是朕的栋梁之才。”

崇祯皇帝拍案说道,“韩请辞内阁首辅一职,此位就空缺下来了,朕这次不打算廷推了,当前朝局这般乱,倘若这般廷推下去,还不知要生出多少麻烦。

朕打算颁一道中旨,擢授卿家出任内阁首辅之位,替朕在内阁多做事,多为社稷虑,多为朕分忧。

内阁大臣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悉数罢黜!朕要擢黄立极、刘鸿训进内阁辅政,所缺山西巡抚,由军机大臣傅宗龙出任。”

徐光启:“……”

天子所讲之言,让徐光启心里很震惊,以中旨擢授内阁首辅、内阁大臣之职,还罢黜掉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吴宗达四位内阁大臣,这一旦传扬出去,那必然会在朝野间引起轩然大波。

倘若此事真这般定下,新一届内阁就由首辅徐光启带领,次辅温体仁,群辅毕自严、周延儒、黄立极、刘鸿训、王洽,从过去的九名内阁大臣变成了七名,这种调整是很大的,这种影响是很大的。

让徐光启顶替韩,出任新一届内阁首辅大臣,这是崇祯皇帝经过深思熟虑后,才最终定下的。

像孙承宗、卢象升、陈奇瑜、孙传庭、袁可立这批封疆大吏,崇祯皇帝不是没有想过,要将他们中的人擢升进内阁,可是他们离开了本职,那初步打开局面的北方诸省,又该由谁进行顶替呢?

就算是有人能够顶替他们,那能确保改变的局势维系下来,并朝着崇祯皇帝的预期而演变吗?

首节上一节350/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