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47节

从擢授内务府总管大臣以来,张肯堂对崇祯皇帝的一些决断,其实是有些不理解的,毕竟新设的内务府,所做的很多事情,看似是总揽宫庭事务的职权所在,可实则却并非是这般的。

这种想法不止张肯堂有,别的总管大臣也有。

内务府的首批总管大臣,多数都是通过科举考取功名,并且已经迈进大明官场,部分是致仕归乡,他们可不像阎应元、陈明遇这些士子读书人一样,响应崇祯皇帝的号召,在各地赈灾行署做事。

不过上述的这些群体,都存在着一个共性,那就是在原有时间线上,不管面对怎样艰难的处境,他们都没有选择背叛大明,向势起的建虏八旗低头,纵使是面对着死亡威胁,依旧奋战在抗清前线!

纵使是在这些人之间,或许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在民族气节方面,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都是能拎清楚的。

他们是有理想的。

他们是有信仰的。

他们是有操守的。

或许说这些理想、信仰、操守,仅限于比较狭隘的一个范畴,可是这些人都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啊。

维新变法难以维持的根源是什么?

不就是后继无人吗?

不就是所聚群体少?

历朝历代的新法改革,为何多数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根源就是所提新政新法,多是以个人来进行的,尽管这期间不乏君主的支持,可个人一旦出现意外,或政治上遭受围攻,那新政新法就随其夭折。

崇祯皇帝总结了这部分的经验教训,就构想出聚拢大批人才,用逐步调整的方式,一步步引导着他们,朝着自己所定的维新变法靠拢,继而成为维新派的中坚力量,且前期所做的诸多谋划部署,都逐步的落实下来后,才会将新的谋划部署提出并落实。

特殊时期存在的特殊产物,内务府就是维新派的聚集地,就是帝党的大本营,他们在崇祯皇帝的羽翼下,逐步的改变,逐步的变强,逐步的成长……

“苏杭等地的织造产业,在陛下御极之初就给停下来了。”

张肯堂眉头紧锁,语气凝重道:“陛下不愿地方百姓背负沉重压力,可事实上这些官营的织造产业,表面上的确是停下来了,可实际上却是换一种形式继续运转,这些本该入库的丝绸,就这般全都落到地方各群体手里。”

何腾蛟轻叹一声,开口道:“岂止是织造产业,这江南诸省的纺织产业,那问题更加的严峻!

不少的官营纺织产业,几乎都可以说形同虚设了,这些官营纺织所辖的织机、织户,被一帮贪婪的家伙私下瓜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此言说的一点都不假。

朝廷过去谴派的官员,来江南诸省的也不少,可是却根本没有人提出这些,甚至还帮着地方隐瞒。

这背后究竟代表着什么?

陛下先前就不止一次的提过,想要整顿大明官场的吏治,这是一件极为繁琐的事情,牵扯到的层面太多。

不是简单靠杀几名贪官,就能有效解决的。

在这些贪官的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蛀虫,藏着多少利益输送者,倘若不能查明的话,那整顿吏治就成了空谈。”

“任重道远啊,真是任重道远啊。”

张肯单眉头紧锁,撩了撩袍袖说道:“仅崇祯元年到现在,涉及到织造和纺织产业,只怕就被侵占数百万两银子。

只多不少!

既然上述这些产业,都存在这般严重的问题,那江南诸省的官田呢?各省的盐税、茶税、丁税等等,只怕存在的问题也不小啊。

江南诸省存在的问题,是盘根错节的,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动乱,甚至严重的话,都很可能出现民乱暴动。”

“现在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尊奉陛下的旨意,继续秘密调查这些事情。”

何腾蛟神情严肃,开口道:“向御前呈递的密奏,已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如何处置,如何决断,那要等陛下的旨意下达。

现在我们要掌握更多的情况,倘若这些基础不能抓牢靠的话,就算想要插手织造、纺织产业,只怕所遇到的问题同样不少啊。”

第659章 杀!全给朕杀了

“你们可知,朕最厌恶的是什么吗?”

乾清宫的东暖阁内,崇祯皇帝提出的问题,让钱肃乐、黄道周这些内务府大臣,露出各异的神情。

“说是一套,做是一套。”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神情严肃道:“言不由心是很严重的问题,这也直接反映出大明所处境遇,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就像在明初时,我大明军队很强,很能打,为何到现在,多数却不能打了?诸卿想过原因没有?

就像在明初时,我大明吏治清平,相对廉洁,为何现在,多数却堕落了?诸卿想过原因没有?

就像在明初时,我大明国库充盈,相对够用,为何现在,多数是空虚的?诸卿想过原因没有?

知道朕从御极登基以来,听到最多的是什么吗?

不能违背祖制宗法,不能于民夺利,那么诸卿想过没有,这个祖制宗法,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提出的最多?于民夺利又是何时说的最多吗?”

东暖阁内安静极了。

钱肃乐、黄道周等内务府大臣,听闻天子所讲的这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该说些什么。

其实崇祯皇帝说这些,钱肃乐、黄道周这些人,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无非是近期朝野间所生之事,产生的一些舆情,使得朝局出现一些动荡。

“你们都是朕的肱股栋梁,是内务府的总管大臣,朕想问问你们,大明真的就是缺银子吗?”

崇祯皇帝向前探探身,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钱肃乐他们,“不说内务府,就说内帑这几年来,所流通的银子有多少?

内帑的这些银子,是怎样来的?

一部分是查抄所得,一部分是经营所得,一部分是开海所得,而多数的银子,就是靠查抄所得。

这代表着什么?

大明不是没有银子,而是这些银子被一些人贪了,藏了,本该用到正途上,却最终没有用上。

朕想清查的是历年亏空吗?

朕想做的是整顿腐败吏治!

吏治不清,社稷不定,明知是毒瘤,明知是弊政,却充耳不闻视而不见,那等待大明社稷的就是倾覆。”

作为维新变法的中坚力量,崇祯皇帝希望内务府文官队伍,能够肩负起更重的职责,不止是做该做的事情,像一些重要的事情,比如新旧之争的对抗,就应该敢于去斗,敢于去争,既然斗争无法根除,那就要善于利用斗争。

没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想做好大明的官员,那明显是不现实的事情。

“陛下,就当前朝野间的不利舆情,臣等觉得应主动出击。”钱肃乐想了想,上前作揖道。

“内务府所辖的几处报刊,要对外公布都察院所查情况,东辑事厂追缴情况,把事情公布出来,这样问题都摆出来,那事情反而好做了。”

崇祯皇帝露出赞许的神情。

虽说钱肃乐、张肯堂、黄道周这帮内务府总管大臣,依旧带着旧观念,旧思想,和阎应元、陈明遇这些赈灾行署士子相比,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可是在斗争方面的经验,显然是钱肃乐他们更丰富一些。

何况做的事情多了,钱肃乐、张肯堂、黄道周这些人,也是在一点点改变,或许改变的效率很慢,但最起码是改变了。

这就是一个好现象。

“此事朕允准了。”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面露笑意道:“该怎样做,不要看朕是怎样想的,而是看你们是怎样看的。

朕是大明皇帝,要做的事情很多,不要事事都来问朕,你们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如何真正做到帮朕分忧,帮社稷虑。

倘若事事都要朕过问,都要朕去干涉,那朕干脆什么事情都别做了,就做这些繁重的事情算了,那大明社稷还能中兴吗?”

“臣等遵旨!”

众人当即作揖道。

想要抢救腐败堕落的大明,其实是一项繁琐的庞大工程,这其中牵扯到的层面很多,要斩断的毒瘤很多,要铲除的弊政很多,要清除的烂账坏账很多,很多时候并非个人所能促成的。

崇祯皇帝是大明天子不假,可麾下倘若没有一支高效廉洁的队伍,就想跟一切既得利益群体斗争,那现实吗?那可能吗?

真要是这样的话,政令能否传出京城,都是说不准的事情。

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其本质就是要打破中间的特权,让中央和地方能紧密的联系到一起。

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大明所存特权群体太多,所涉足到的阶层众多,如何打破中间的特权,就是崇祯皇帝直面的问题。

靠大杀特杀,是最有效的办法。

可是这件事情在万历朝能做,在泰昌朝能做,在天启朝能做,毕竟那时的大明社稷,底蕴还是比较浑厚的,就算出现一些问题或叛乱,还是能承受相应代价的。

别的不说,就十几万众的精锐之师,只要能改造好,能整顿好,那就是皇权最大的倚仗所在,趁着那时局势还不算复杂,杀掉一批批特权群体,查抄他们的家财,解决好整体局势的稳定,是能拉动着大明朝好的方向倾斜。

可现在不行啊。

崇祯皇帝所谋画的部署,虽说都逐步落实下来,可他整顿的那些精锐之师,多数都分散到各处去,以稳定大明整体的安稳。

倘若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敢大杀特杀,那大明各地必然出现大批叛乱,特别是江南诸省一带,没有能打仗的强军镇压,那大明就乱了……

“王伴伴,去军机处一趟。”

看着离去的钱肃乐、黄道周等人,崇祯皇帝眉头微蹙,对王承恩说道:“宁夏所呈军情朕看了,让军机处传达朕的旨意,凡是贪墨粮饷者,凡是坑害将士者,不必叫他们活了,全都处以极刑!”

“奴婢遵旨。”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宁夏叛乱的镇压平叛,算是取得阶段性胜利,曹文诏所领的神机营,对待这等程度的叛乱,是有着丰富经验的,不过查出的问题也不少,对待这些腌事,崇祯皇帝不想过多了解,别的地方他还能忍耐,唯独军队这边,他不能忍!该杀就必须要杀!

第660章 军工振兴计划

贪腐现象是现阶段的大明,依旧很严重的问题,官场贪腐严峻,军队贪腐严峻,这导致大明出现很多问题。

倘若大明没有贪污腐败,那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能避免发生的。

就像山陕境内的流贼叛乱,诱因是累年频生的灾情,使得山陕百姓过的很贫困,抗风险能力极差,期间伴随着土地兼并、赋税加重、苛捐杂税等情况发生,使得底层逐步没了活路,才导致叛乱的出现。

可是山陕最初形成的流贼叛乱,规模还是较小的,倘若镇压叛乱得当,是能逐步解决叛乱的。

然而山陕的流贼叛乱,却呈现另一种形势,朝廷越是派兵镇压,这叛乱规模就越多,直到一发不可收拾。

根源就是贪腐所导致的。

地方官员贪。

地方武将贪。

这就导致更多没有活路的群体,大批的灾民,被裁的驿卒,戍边的将士,纷纷转投到造反派麾下,欲推翻大明在山陕的统治,好叫他们能吃饱肚子。

相较于王嘉胤、王自用、张献忠、高迎祥这些流寇首脑,其实底层的流贼群体,并没有那般多的野心,他们就是想填饱肚子,就是不想挨饿受冻,能让一家老小有活路就行。

然而就是这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心愿,在崇祯朝时期的大明,却成了非常奢侈的事情,底层群体的人命,甚至不如权贵府上养的狗金贵。

根源就是风气坏掉了!

这是何等可悲的事情。

除了这个流贼叛乱之外,像过去出现的一些情况,白莲造反,闹饷兵变,军队堕化,土司叛乱等等,多数诱因都是贪腐所致。

崇祯皇帝有时就在想啊,倘若大明没有严峻的贪腐现状,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那也不至于现在的被动。

整顿吏治、震慑贪腐的措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惟有呈阶段性的推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成效。

崇祯皇帝现阶段做的事情,就是围绕大明北方诸省展开的,通过打出一系列组合拳,改变北方诸省的处境,增强北方诸省的掌控,等到北方诸省的改变能初见成效,那掌握的主动权就多了。

至于说江南诸省、西南诸省,就算知道存在种种问题和弊政,可是在没有真正掌握一块基本盘前,崇祯皇帝是不会大范围的起底江南和西南诸省。

原因很简单。

大明没有那般多的底气,同时面对各处爆发的风波,一旦让大明再度陷进泥潭,那维新变法就算是失败了。

首节上一节34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