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3节

王承恩当即上前,对崇祯皇帝恭敬行礼道,随后小心翼翼的走到孙承宗跟前,双手接过这份中旨。

“唉~”

看着被王承恩拿走的中旨,孙承宗轻叹一声,心中却在思索,天子坚持发此诏,到底是为了什么啊!

“曹大伴,派人去尚膳局,给朕,给孙卿,简单准备些饭菜来。”

见孙承宗这般,崇祯皇帝看向曹化淳,淡然道:“这几日,朕心忧边陲战局,根本就没有胃口。

现在孙卿来了,朕也心安些许,算是有些食欲了,孙卿,你这一路舟车劳顿,也没好好吃饭吧?

等会儿,咱们君臣先填饱肚子,稍候还有大事要做。”

“老臣叩谢皇恩!”

孙承宗忙垂首行礼道,在旁候着曹化淳,则弓腰离开正殿,前去安排殿外宦官,去御膳房传膳。

“孙卿,无需这般多礼。”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走上前,拉起孙承宗说道:“趁着眼前无事,朕给你讲讲,朕发此诏,会面临那些困境吧。

等群臣激荡之下,想劝谏之际,还需孙卿助朕一臂之力。”

嗯?

方才天子讲,准备趁势收些权柄,再创一部衙署,可自己又该如何帮天子?

眼下朝中东林党势大,且还有不少天子信任的大臣,然天子都对自己这样讲了,那想来所谋之事,不小啊。

孙承宗心里暗暗揣摩。

“孙卿,你赋闲在家这些年,有没有在心中想过,将涉及大明紧急的军机要务,避开内阁、兵部这等衙署,从大明政局中摘出,以便朕更快的决断的想法?”

崇祯皇帝边讲自己心中所想,边观察着孙承宗的神态变化。

毕竟自己所谋之事,必然会在朝中引起震动,甚至还会引发所谓祖制之论,但想揽权,想平定流寇、建虏之患,这是必须要走的路。

第4章 群臣直言

为了收权,崇祯皇帝精心筹谋,数日未去文华殿理政,自御极以来,这还是从没出现过的事情。

为此朝堂是议论纷纷。

然内阁那边,以韩为首的阁臣,可谓是扛着巨大的压力,毕竟当前的局势,实在是拖延不起啊。

“韩元辅,眼下建虏攻破龙井关、大安口,蓟镇那边,短短数日间,更是向朝廷连上数道奏疏。”

李标神情凝重,看向沉默的韩说道:“可朝廷这边却未拿出个章程,陛下又闭乾清宫不出。

如今正值国朝动荡之际,您要主持大局啊!

别的姑且不提,单说京畿一带,受建虏寇边之患,已人心浮动,若不出策安稳民心,则必生大乱啊!”

“本辅岂会不知这些?”

韩皱眉说道:“然当今局势,陛下未定根本,我等就算再急,难道就能解决吗?

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劝谏陛下,重回文华殿理政啊!

李学士,你深得陛下信赖,可否向天子上呈奏疏劝谏,本辅先前所递奏疏,陛下并未理睬!”

此时的文华殿内,却陷入到一片寂静之中。

李标并未接韩所讲,沉默的坐到自己的官帽椅上。

而在殿内的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等阁臣,或坐,或站,或深思,皆未接韩所讲之音。

眼下北直隶局势动荡,建虏此番寇边进犯,绕开袁崇焕所督关锦宁防线,这对大明来讲,无疑是一场大地震。

而韩与袁崇焕的特殊关系,再加上韩出身东林党,导致其他阁臣,不愿过多干预此事。

这等引火上身之事,他们又怎会去做呢?

“……”

韩坐在官帽椅上,见李标他们这般,眉头紧皱,心中不由生出怒意,他怎会不知,眼前殿内众人的心思。

可眼下就这般坐等着,那也不是个事儿啊,一旦建虏杀进京畿重镇,这对大明来讲无疑是一场浩劫。

就在此时,王承恩手持拂尘,神情看不出喜悲,缓步走进文华殿内,身后跟着一帮宦官。

见到韩等内阁大臣后,便朗声道:“天子口谕。”

本就瞧见王承恩进来的韩等内阁大臣,早已站起身来,心中却不由得生疑。

常伴天子身边的王承恩,此时来文华殿这边,到底是为何?

可当听到王承恩所讲,一个个心里一惊,忙走到王承恩跟前,行拜礼,应道:“臣等听谕!”

“即命六部、科、道等坐班堂官,齐聚文华殿,接旨!”

王承恩手持拂尘,神情淡然道。

“臣等领旨!”

韩、李标等人,当即应道,不过心中却都生疑,天子下这等口谕,为何他们内阁并不知情。

王承恩走上前,看向韩说道:“韩元辅,还是快些派人,召集坐班堂官,来文华殿这边,接中旨吧。”

中旨!?

韩强压内心惊骇,忙拱手一礼道:“好,王公公稍候,本辅即刻派中书舍人,前去召集人来。”

“嗯。”王承恩点点头应道。

见韩命值守的中书舍人,前去召集人过来,李标走上前,面露笑意,对王承恩道:“王公公,陛下此次召群臣,于文华殿宣中旨,可是有什么大事?”

“李阁老,此事稍候您便知道了。”

王承恩报以微笑,嘴巴极严的说道。

“这……”

李标愣住了。

这一向随和的王承恩,如今怎连点口风都不愿透露啊。

天子此时绕开内阁,要降下中旨,这到底是何意啊?!

眼前在这文华殿内,所站的周道登、何如宠等一众阁臣,心中都不免揣摩起来。

是有关回援京畿之事?

还是要罢免韩呢?

亦或是关于起复孙承宗?

当前国朝蒙遭变故,建虏随时都会杀进关内,威逼遵化、三屯营等地,韩身为内阁首辅,那肯定是有责的。

看着不时看向自己的周道登等人,韩眉头紧皱,心情可谓糟糕到了极致。

自天启朝被阉党清算,一腔热血无以展露,自己这才起复多久啊,才好不容易谋得首辅之位。

眼下却闹出这等事情,若真因建虏寇边一事,叫自己被罢免首辅之位,韩心中真是不甘啊!

“元辅,六部、科、道等坐班堂官皆至,眼下就在文华殿外静候。”

值守的中书舍人,匆匆走进文华殿,对韩拱手作揖道。

“嗯。”

韩收敛心神,微微点头,随后露出笑意,看向王承恩说道:“王公公,那我等眼下出殿?”

王承恩点点头,便朝殿外走去,眼下北直隶局势危急,受此影响,对一些礼仪规矩,就没那么多要求了。

韩、李标等内阁大臣,撩着袍袖,便跟着王承恩走出文华殿,随后便快步朝排好朝列的队首走去。

“陛下有旨!”

见眼前朝班站定,王承恩接过所呈中旨,展开,朗声道。

“臣等领旨!”

群臣闻言,行拜礼,唱应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自朕御极以来,恐大明二副千斤,出朕手有差池,有负皇明列祖……”

当着所召群臣的面,王承恩洋洋洒洒的念着,崇祯皇帝所写戡乱救国之诏。

文华殿外所来群臣,听闻此诏,那一个个皆心生惊骇,露出难以置信的神情,根本就不敢相信他们所听到的。

正如孙承宗所说那般,以韩为首的朝中大臣,听到此诏,那内心的第一反应,是抗拒,是要劝谏。

就算眼下建虏寇边,也不至于在此人心浮动之际,颁布所谓的戡乱救国之诏吧!!

“韩元辅,按旨意,内阁接诏后,即可奉上谕,明发至天津、登莱、东江等地。”王承恩手捧中旨,走到神色大变的韩跟前,淡然道。

“这……”

韩一时间愣住了,他不知道该如何回话了。

“此诏不能发!眼下局势本就不稳,建虏当前所盛,然我大明不至于连区区建虏,都无法应对吧,陛下怎能这般行事啊!”

“是啊!即便明发此诏,命天津、登莱、东江等地,统属大军,行戡乱救国之举,那也远水解不了近渴啊!当前之局,应即刻命袁崇焕率部回援,统筹抗击建虏大局啊!”

韩身后所站不少大臣,此刻义愤填膺的说着。

王承恩见状,眉头微蹙,想起自家皇爷的交代,并未理会这么多,而是直接将中旨交于韩手中,便转身朝乾清门方向走去。

本情绪激动的群臣,见到此幕,那一个个都愣住了,他们所讲之言,本就是想叫王承恩,转述给天子。

可眼下王承恩走了,他们讲这些还有何用。

“元辅,陛下心忧今下战事,故才做出这等错误决断,我等身为大明臣子,万不可叫陛下行此等错误之事啊。”

“是啊!我等应即刻齐聚乾清门,请旨面圣,请陛下收回此道中旨,眼下召戍守关锦宁边军,才是唯一的解决之道啊!”

面对所召堂官群起直言,韩、李标等内阁大臣,只觉得阵阵头大,他们亦没料想到眼前会出现这等境遇。

但所谓戡乱救国之诏,他们却万不敢轻易明发,不然必在朝堂引起大动,届时定会牵连到自身。

第5章 平台召对,斥庸臣

“孙卿,你觉得听到戡乱救国之诏的那帮廷臣,会何时赶来乾清门,扎堆劝谏朕收回中旨呢?”

崇祯皇帝端着茶盏,看了眼早已回来的王承恩,淡笑着对孙承宗说道,随后呷了口茶,不过眉宇间的凝重,却未消散丝毫。

时间,他现在要争取一切能争取的时间!

然在所谋之事未拍板前,他不能乱!

“回陛下,老臣觉得…盏茶功夫吧。”

眉宇间带着凝重的孙承宗,恭敬的对崇祯皇帝拱手道,然此时他的内心,则为用膳之前,天子所讲那些话,依旧觉得心惊不已。

难怪天子要颁此中旨,原来天子的目的,是想……

“皇爷,以首辅韩为首的内阁、部、院、科、道等廷臣,齐聚乾清门外,请愿求见皇爷!”

曹化淳行色匆匆,恭敬的走到崇祯皇帝跟前,拱手作揖道。

首节上一节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