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80节

当初在内廷所辖皇庄,为培育这颗宝贵的种子,崇祯皇帝不知砸了多少银子,耗费多少心神,才将其孵化出来。

现在这颗种子的数量开始增多,开始分散扎根,崇祯皇帝心里期许着变化,因为有了变化,大明才有改变。

自崇祯皇帝密召周奎一行,明确官办诸厂之事后,朝堂也好,京城也罢,暗涌就从没有结束过。

一个京畿卫戍调整在持续推进。

一个毕自严所提出的火耗归公。

一个内阁明发的募工上谕。

外加上辽东沦陷区的不平静。

尽管大明境内的战乱势头,不知从何时开始被遏制住了,可出现的桩桩件件,却始终牵绊着大明文官群体。

文华殿,周延儒所在公事房。

“韩总宪,不知您听说了没,近期辽东那边的战乱,态势好像加剧了。”周延儒手捧茶盏,面露笑意,看向韩继思说道。

“东江平虏前指,数日前向军机处呈递的军报,想要协调天津、登莱两地驻军,以驰援辽南紧急战况。

扼守皮岛的东江军,趁着辽东义军崛起之际,建虏松懈之时,悍然向镇江堡展开攻势。

听闻那一战东江军作战骁勇,刘兴祚率部收复了镇江堡,但也遭遇了建虏援军,所以战事变得愈发焦灼了。”

“竟有这样的事情。”

韩继思双眸微张,向前探探身,皱眉道:“为何此事朝中知晓的不多?现在朝中受火耗归公一事,已有……”

可说着,韩继思却想到了什么,没有把剩下的话讲出来。

军机处乃是天子所设总揽平叛的衙署。

军机处落实的那些制度,若是天子不想对外透什么风,那朝堂是绝不可能知晓的。

军机处创设之初,有一些底层协办官员,有意无意的泄露部份军机要务,在被查出来以后,都被夺籍免职了。

亦是从那时候开始,军机处任何军机要务,都没人敢外泄出去了。

“本辅这次邀请韩总宪来,就是想谈谈火耗归公。”

周延儒放下茶盏,脸上笑意不减,悠悠道:“当前我大明各地,看上去风平浪静的,可实则却并不平静啊。

陛下御极以来,勤政克己,处理朝政常到深夜啊,所为就是想让大明社稷变好,叫所生叛乱早日平定。

可是总有那么一些人,出于这样那样的理由吧,总是和陛下对着干,甚至暗地里行掣肘之举。

早先所明的吏治新规推行至今,所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可韩总宪不觉得还少点什么吗?”

韩继思:“……”

周延儒所言这番话,叫韩继思情绪有些波动,他算听明白了,这是想趁着天子心忧辽东战局,好向天子表表功绩啊。

火耗归公一事,从户部尚书毕自严提出后,并要在北直隶展开试行,所引起的反对声和质疑声,就从没有停止过。

原因很简单,这火耗归公倘若真在北直隶推行,并取得不错的成效,那此后会损害到很多人的既得利益。

火耗,那可是最重要的灰色收入啊。

尽管在毕自严提出此事后,还顺势呈递了增加官俸的奏疏,可相较于火耗所生价值,谁在意那仨瓜俩枣啊。

朝中的有司大臣,之所以表现出这等态度,倒不是跟他们自身有关,可牵扯到背后之人的利益,那就必须要站队了。

毕竟历年来的冰敬、碳敬、节敬等,也不是平白无故就拿的啊。

“韩总宪,本辅这边有份名单,算是查出一些问题,你可以先看一看。”

周延儒站起身,边走边说道:“有户部的,有工部的,有兵部的,这些人表面看上起清正廉洁,可实际上背地里没少行龌龊事。

你也清楚,本辅入阁,就被陛下授主抓吏治新规的权柄,若是没有这项职权,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无妨。

毕竟同朝为官嘛,有些事情不能做的太过分。

可陛下的脾气,韩总宪也是清楚的,本辅既然掌了这项职权,那就要在其位谋其政,你说对吧?”

说着,周延儒将所拿公函,递到了韩继思面前。

看来陛下这是要在朝掀起大案了。

韩继思心里一紧,下意识接过眼前的公函,心里暗暗感慨,从吏治新规明确下来,虽说做出的成效不少,可还从没有在朝掀起大案。

地方上倒是在北直隶这边,罢黜掉一批贪官污吏,可纵使是那般,亦在朝引起不小的轰动。

毕竟罢黜的官员有些太多了。

韩继思收敛心神,翻看着手中公函,眼眸微张,里面所写名单很多,四十七人,不少还是东林党人!

看到这里,韩继思心里更坚定了先前所想。

韩继思说道:“周阁老想叫都察院做些什么?”

周延儒笑道:“本辅想叫韩总宪,授意各衙署的监察御史,向通政司呈递弹劾奏疏,历数这些人所犯罪名。”

周延儒说着,又拿出几份公函,举起来说道:“这些都是本辅,所收集的一些罪名,希望能增添到这里面。

不过韩总宪放心,这些都不是罗织的罪名,而是本辅命人一项项查明的,绝对经受得住任何人质疑和查验。”

从被擢升进内阁,周延儒主抓吏治新规后,并没有急着做些什么,而是一直在秘密的展开调查。

周延儒心里也清楚,自己想在内阁站稳脚跟,就必须赢的天子的信赖,那么唯一可行的路,就是做好吏治新规的事宜。

而近期朝堂上生出的变动和风波,特别是火耗归公一事出现后,叫周延儒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

如果说能抓住这次机会,替天子狠狠打击朝中有司官员的气焰,那他在天子心目中的地位,必然就会变得稳固起来。

所以周延儒隐藏着的獠牙,要彰显出来了!

第525章 标准化的肇始

庙堂上所生是非,崇祯皇帝不想过多分神去管,权谋算计也好,党争不休也罢,并非他三言两语,就能扼杀掉的。

从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就愈演愈烈的党争,已然渗透进大明的每一寸地域。

人心,终究是这世间最难看透,最难猜透的。

屁股坐在什么位置上,就代表着嘴上要讲什么话,皇权和臣权之争,处处都会彰显,处处都会爆发。

时下崇祯皇帝所关心的,是辽东战局的推进,刘兴祚率领东江军参战,在辽南积极开辟第二战场,也宣示辽东战局迈向新的阶段。

涉及前线战场的军事指导,远在千里外的崇祯皇帝,能做的可以说微乎其微。

毕竟前线战局的变化很快,不清楚这些变化,就冒然给奋战前线的将校,下达所谓军令进行约束,那只会适得其反。

微操指挥这等事情,崇祯皇帝绝不会去做。

西山。

“诸卿,当前辽东局势动荡,对各类火器、火药制品、军械等需求量,必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增加。”

在众人的簇拥下,崇祯皇帝神情严肃,边走边说道:“武备院所辖军工产业,必须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保障每件出产的质量才行。

这是红线,绝不能有任何纰漏。

朕知道你们的压力很大,但奋战在前线的将士,那都冒着被杀的威胁,所以要帮助他们武装起来。”

焦勖、宋应星、毕懋康、王徵这批武备院的英杰,一个个都神情严肃,辽东那边经历怎样的战况,他们这些人都是清楚的。

自从辽东开始出现战况后,军机处所汇总的相应案牍,崇祯皇帝都会谴派王承恩、方正化等心腹太监,向焦勖、宋应星等武备院高层简述,以此敦促他们多多生产。

当前围绕西山一带,筹建起诸多规模化工厂,尤其军工产业发展最为迅猛,毕竟所需的火器、火炮、军械、甲胄等需求太高了。

奋战在山陕和辽东的诸军,拱卫在京畿的诸军,单单是崇祯皇帝所实控的军队,都是极为庞大的存在。

推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就是需求!

来到一处生产车间,宋应星走上前,正色道:“陛下,这就是前段时间,我武备院集中力量,尊奉陛下所明旨意,进行研制的几款木制车床。

参照不同生产的所需,生产出的这些木制车床,会被分配到不同产业线,参与到实际生产中。

只要再给武备院一些时间,臣等皆能向陛下保证,所辖军工产业的各项产量,都能得到大幅提升。”

宋应星的话在耳畔回荡,崇祯皇帝锐利的目光,盯着眼前那一台台尚未完成组装的木制车床上,不少匠户神情紧张的站在一旁。

眼前摆放着的这些木制车床,看上去是那般笨重和简陋,倘若放在后世的话,甚至连残次品都称不上,只能称之为破烂。

只是对当前的大明来讲,却代表着朝向标准化生产,迈出最关键的一步。

不管是做任何事情,往往都是头三脚难踢,毕竟大明先前并没有这些,一切都是宋应星他们摸索着来的。

宋应星、焦勖、毕懋康这些人,见自家天子沉默不言的站着,一个个内心深处难免紧张起来。

为研制这些木制车床,武备院可没少耗费银子。

每个构件都是反复推敲和试验的,包括各项尺寸的明确,不同规格的刀具,不同刀具的分类,不同规格的砂盘等等,这一项项试验下来,银子就像是流水一般。

“朕不仅给你们时间,还会再给你们银子。”

在众人紧张之时,崇祯皇帝转过身来,开口道:“武备院所涉足的诸多领域,朕只是粗懂一个皮毛,关键还是在于你们。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具体如何钻研,朕不清楚。

但朕希望武备院上下,能够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耐下心的好好从事这些所涉足到的领域。

大明今后能否改变,能否中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看你们武备院这边,能钻研出多少新的东西。”

“臣等谨遵上谕!”

宋应星、焦勖、毕懋康他们纷纷作揖应道。

涉足科技领域的探索和发展,根本没有任何捷径可以借鉴,唯有持续不断的钻研,持续不断的砸银子。

崇祯皇帝能做的事情,就是将所知的那点皮毛,讲给宋应星、焦勖这些大明英杰,让他们聚在一起,心无旁骛的从事各种研究。

和西洋传教士相互探讨,尽可能多的碰撞出火花了。

此外崇祯皇帝就是不断地掏银子,避免武备院缺少银子的支持,而被迫陷入到停滞不前的状态。

武备院所钻研的领域既然做了,就不能半途而废掉,不然崇祯皇帝就亏大了,前期投入的银子全打水漂了。

“关于膛线机的研制,进展的怎样了?”

从车间里出来,崇祯皇帝看向毕懋康,询问道:“据勇卫营、神机营等处所传军报,配发的那些燧发火铳,在战场上起到的成效不错。

不过在朕看来,燧发火铳只是一个开始,朕所讲的线膛燧发枪,会给火器带来全新的突破和改变,包括弹药的改变。”

“臣……”

毕懋康眉宇间流露出些许低落,拱手请罪道:“臣还没能钻研出来,刻画膛线一事,难度太大,需要攻克的难关太多。

即便是手工进行刻画,残次品依旧是居高不下,臣……”

“好啦,饭要一口一口的吃。”

崇祯皇帝见状,笑着宽慰道:“卿家所做的事情,其中难度有多大,朕心里是清楚的,没事,慢慢来,朕有信心,卿家一定能做好的。”

现阶段西山所取得的成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靠崇祯皇帝堆银子,给堆出来的,一旦说失去了银子供应,那很多涉足的领域,必将会陷入到停滞不前的境遇。

但是那又能怎样呢?

想叫大明实现改变,不走这条路,根本就无路可走,就算银子出现问题,崇祯皇帝也会想尽办法去解决,而不是砍掉武备院所涉足的领域。

首节上一节280/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