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60节

原因很简单,没钱。

走在这阜财坊规划的宽道上,随处可见各种建筑材料,不管是远处,还是近处,都能瞧见不少竹制的脚手架。

“老爷,现在阜财坊南部各处,所规划建设的各类建筑,都在加紧建造中。”王承恩紧跟在崇祯皇帝身后,开口说道:“一开始的时候,为挖设地下的建筑设施,耗费了不少的时间。

但是随着地下设施竣工,整个营建效率就提高不少,那武备院所研制的水泥,可谓是提供不少便利。

现在仅京城那几座皇庄,就筹建起不少的水泥窑,单单是这一项,皇庄这边每月都有不少进项。”

“嗯,水泥这种东西,对营建确实有着很多好处。”

崇祯皇帝微微点头,开口说道:“不过水泥的品类,还是分很多种的,防水的,速干的等等。

武备院那边,是否有针对这些不同品类,调配相应的原料配比?

还有…精通水泥煅烧的匠户,在天津、保定那边,筹建起的水泥产业发展怎样?

给辽前、登莱、东江镇等地,所培养的匠户怎样了?是否派过去筹建此事了?”

水泥这种东西,说容易也容易,说困难也困难。

就是要通过一次次的煅烧,不断调整原料配比,才能找到批量生产的配比。

虽说崇祯皇帝不懂水泥煅烧,不过一些原料他还是清楚的,至于剩下的事情,就是交由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

崇祯皇帝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砸银子,耐心等待。

过去那快一年间,多少贪官污吏,汉奸走狗叫崇祯皇帝给抄了家,即便调拨出去的银子不少,但内帑所储银子依旧充沛。

更别提抠门国丈周奎,所创设的汇通票号,近期发展势头很迅猛,所揽储的银子增加很多。

“现在武备院那边,又研制出两款水泥品类。”王承恩忙禀明道:“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水泥品类。

天津、保定两府筹建的水泥产业,发展的都很不错,特别是天津,陈知州营建的天津新城,包括筹建的新港、驰道等诸多工程,皆是用水泥来进行的。

至于辽前、登莱、东江镇等地,也都筹建起……”

水泥这一特殊产物的出现,看似是很不起眼的存在,不过却给大明带来全新的改变。

诸如大规模的驰道建设、水利建设等等,一旦能大规模使用水泥,所产生的影响是很大很大的。

崇祯皇帝想要提升生产力,就必须坚定不移的扶持各项产业,最好能掀起大规模的基础建设。

大明身处在小冰河时期,造成地方灾害频发,土地兼并严重,这破坏着大明原有的生产构架。

但是相对应的来讲,大明其实存在一个优势,只要能解决粮食危机的问题,那些破产的百姓群体,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就可以大规模的组织起来,在大明治下各地搞起基础建设,逐步调整旧有的生产构架。

“看来是时候跟卢象升他们,谈一谈基础建设的事情了。”崇祯皇帝双眼微眯,看着眼前热闹的场景,“北直隶境内,若是能组织起一批脱产的青壮,筹建驰道,兴建水利,那必然能改变很多啊。”

此时的崇祯皇帝还不知道,前去天津直隶州视察的卢象升,已经跟陈延生达成意愿,准备借着直隶巡抚府和直隶赈灾行署的名义,要筹建驰道,为日后北直隶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老爷,若是这样的话,那粮食就是大问题。”

王承恩想了想,面露忧色道:“虽然直隶各处的皇庄,这几个月,储备了不少粮食,可想要……”

“粮食没了,可以再购买。”

崇祯皇帝摆手说道:“民心若是没了,那是花多少银子,花多少粮食,都买不回来的。

现在北直隶境内,以士绅为首的群体,占据着大量的土地,若是不给破产的百姓,寻找一条出路,肯定是不行的。”

看待问题的高度不同,那考虑问题的角度就不同。

虽说兴建大规模基础建设,前期会投入很多钱粮,但这并非是一次性的,其所产生的影响是连锁性的。

“几位客官,来喝盏茶吧。”

走到一处茶摊,却见一老人,笑着说道:“小老儿见几位客官,走的也不短了,歇歇脚吧。”

“好。”

崇祯皇帝闻言笑道:“那就麻烦老者了。”

这出宫的时候也不短了,走了一路,崇祯皇帝还真有些累,眼前这茶摊虽说简陋,但看起来还是很干净的。

想来就是孙传庭,以顺天府衙之名,所张布的卫生管理条例,在京城内外坊都逐步推行起来了。

“娘的,这活儿干起来是真累啊,见天忙到晚,这不来喝几碗浓苦茶,还真是扛不住啊。”

“你快别说了,这般累,老子也没见你歇过一天啊。”

“就是,就是,老张你还真是够能扛的,就你那活儿,再壮实的体格,都扛不住,不过工钱给的是真多。”

“这不是没法子嘛,家里小崽子多,四个,咱陕西是回不去了,幸得天子开恩,给咱们谋条活路,这不多赚些银子,咋置办住的?”

崇祯皇帝坐在这茶摊上,就看到不少穿着粗布衣衫,过来喝浓苦茶的汉子,那一个个长的很壮实。

说话虽然粗鄙,不过言语间所聊,却多是跟干活赚银子有关。

养家糊口大不易啊。

看着眼前的黑陶碗,所盛的浓苦茶,崇祯皇帝心里轻叹一声,现在他的能力,仅能改变大明部份地方。

更远一些的地方,却是鞭长莫及。

没办法,累年党争之下,所形成的不良风气,叫不少贪官污吏横行,且隐藏的都很深,就算是再好的政策,出了这京城去往地方,那最后都是会变了味道的,治理这乱糟糟的大明,唯有一步步的来。

第489章 京城的改变(2)

改变大明,看起来很容易,可做起来却很难,首先第一条,足够多的各领域人材,就把崇祯皇帝卡死了。

别的不提,就说涉及产业的各类型工匠,所储备的技术人才就不够,这还是手工流水线的原始产业。

就崇祯朝的大明,没有任何事情,是能一蹴而就的,崇祯皇帝需要稳定的环境,大把的沉淀时间,只有这两个先决条件满足了,才能依托现有的处境,去逐步的提升生产力,培养各类型人才。

“老丈,听你的口音,不像是京城人士。”崇祯皇帝喝了口浓苦茶,眉头微皱,看向不忙的茶摊老者,说道:“这阜财坊开设的茶摊很多吗?我看来这里休息的人,不少啊。”

“这位老爷,小老儿是西安府商州的。”

那老者笑着说道:“在老家没活路了,知道咱大明皇帝,说甚山陕有灾别怕,直隶有粮能活人,所以就随大流逃难过来了。

也是咱大明皇帝仁慈啊,不像地方官那般贪,当初小老儿一家啊,还真是怕啊,怕到了直隶这边,被堵着不让进。”

听着老者所讲,崇祯皇帝神情有些难看,贪官污吏,的确是大明的一大毒瘤,若是不能尽早整顿吏治,彻查天下各地官场,那地方上的百姓,日子过得不会好。

“至于说这茶摊啊,开的确实是不少,有三百多处吧。”

老者继续说道:“是咱顺天府尹开恩,给我们这些老家伙,谋的一条活路,也能帮家里减轻些负担。

一枚铜钱,随便喝。

虽说赚的不多吧,这每日进进出出的人不少,也能赚不少,就是规矩太多,叫啥,对,卫生!必须要做好,否则就收掉这摊子。”

“那除了这茶摊之外,就没别的吗?”

崇祯皇帝听闻此言,笑着说道:“我这一路走来,发现阜财坊这边,跟先前相比,变化可不小啊。”

“咋会没有呢。”

老者笑道:“像甚饼摊,面摊,肉摊啥的,都有,这阜财坊劳作的人,都是各个商号的人。

靠掏力赚工钱。

叫人称奇的是,这些商号啊,都是日结工钱,绝不会拖欠,那些商号的老爷们,一个个也不敢拖欠。

顺天府衙的官差老爷们,每天都来这边巡察,发现谁敢拖欠工钱,那直接就会罚他们银子。”

对老者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是清楚的。

在阜财坊这边劳作的青壮,多数都是从山陕逃难的百姓,本身就怕了,若是没给他们多一些心安,那根本就无法安置好他们。

将京城进行重新改造,是崇祯皇帝一直在谋划,并且在做的事情,毕竟现在京城的人口很庞大,就那种糟糕的生活环境,若是不改造的话,必然会滋生出很多问题。

“这位老爷,您也是来看看的吧?”

老者像是打开话匣子一般,“这一个多月啊,很多来阜财坊的,听说,是顺天府衙这边,要对咱京城的外城各坊,都进行重新建造。

先前那孙青天啊,每隔两日,就会来阜财坊视察一番,看看营建啥的,可这些时日啊,小老儿就没再见过他。

说起来,孙青天还真是够有魄力的啊,外城各坊住着的人,那可是不少啊,这要都是重新建造,要花多少银子啊。”

“我就是随便过来看看。”

崇祯皇帝听后,微微一笑道:“行啦老者,这茶也喝完了,就不叨扰了,先走了。”

一旁的王承恩见状,从怀中掏出一块银锭,递到老者的面前。

“咦,要不了这些银子。”

老者见状,却摆手说道:“就三十枚铜钱就行,这太多了,小老儿找不开啊。”

王承恩也没多解释,直接塞到老者手里,随后就朝崇祯皇帝走的方向跑去,叫老者有些傻眼。

“这孙传庭营建外城各坊的事情,你们知道吗?”崇祯皇帝边走边说道:“怎么朕一点都不知道?”

“有收到呈递的奏疏。”

王承恩忙解释道:“奴婢呈递到御前了,不过那时候皇爷忙着理政,所以这份奏疏……”

“嗯。”

崇祯皇帝想起一些,出言道:“营建外城各坊一事,你多盯着些,若是遇到什么问题,及时呈报。

若是没有问题,就叫孙卿自己去办吧。

不过这样一来的话,对水泥的需求只怕会增加很多吧。”

“的确会增加不少。”

王承恩说道:“先前川海总会那边,已经将水泥所产技术,售卖出去一些,都是经受住锦衣卫考察的人。

这些人在京畿一带,筹建起一批水泥窑。

此外,皇庄这边,也选了一批新区域,正在加紧筹建……”

想要提升生产力,就必须要发展成规模产业,这一时期的大明,需要这样的产业,哪怕是会出现剥削,也要走。

崇祯皇帝心里清楚,一旦有民间资本介入,必然会形成剥削,不过想要改善这一切,也唯有形成规模后,才能推动着相应的立法。

大明需要改变,就必须经历一些事情才行。

“此后,内厂这边,要安排一批人手,秘密调查那些购买产业技术的群体,在各地的实际情况。”

崇祯皇帝想了想,对王承恩伸手道:“是否存在苛待,欺压,盘剥的情况,必须要暗查的清清楚楚。

可以找一些民间的人,聘用他们,暗地里去做这些事情,朕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道。

这次微服私访的时间,虽然不长,所看的地方,也主要是阜财坊几个地方,不过对崇祯皇帝来讲,却瞧出不一样的变动。

至少在朝堂争权夺利,算计不断的前提下,地方上开始出现相应改变了。

崇祯皇帝很想看看,等卢象升围绕北直隶这边,形成体系的建设,那直隶又将会迎来怎样的改变。

甚至徐光启这边,所培育的红薯、玉米、土豆等高产作物,等到明年,开始在民间进行推广后,那属于大明的粮荒危机,也将会迎来相应的改善和改变吧。

第490章 祖大寿的不甘

首节上一节260/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