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55节

听着王洽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微微点头,看着眼前各处态势,心情可谓是甚好。

“自辽兵进关赴陕以来,辽前那边的情况怎样了?”

崇祯皇帝想了想,看向周延儒询问道:“这山海关的整顿,进行的如何了?没出现什么纰漏吧?”

“启禀陛下,辽前局势基本稳定。”

周延儒微微欠身道:“叫人觉得奇怪的是,窃据辽西的建虏,虽知晓关宁铁骑离开辽前的消息,但却没对辽前展开侵掠。

相反还调离一批兵马,前去辽南那边去了。

通过觉华岛、东江镇等地,先前所呈递的奏疏,军机处这边分析,或许跟这些时日,我大明频频乘船渡海,袭扰辽南沿海有关。

建虏想确保辽南的安定。

至于山海关整顿,进展的很顺利,驻防和野战的厘清,叫山海关反而愈发稳定,现在满桂这边,打算围绕东协推行落实。”

“嗯,驻防和野战的厘清,的确要尽快明确下来,满桂做的很好,军机处这边要给与嘉奖。”

崇祯皇帝点头道:“蓟密永三协之地,皆是拱卫京畿的要地,不能厚此薄彼,都要逐步展开。

等蓟密永三协基本稳定后,你们军机处就着手在顺天府、永平府治下,将所辖的一应卫所,后续裁撤的事宜。

过去那几个京卫裁撤,成效很大,给国朝减轻了负担,在朕看来,一些非必要设立的卫所,就要逐步取缔。”

王洽、周延儒他们,无不眉头紧皱起来,不提这个京卫裁撤还好,提起来,他们军机处可没少打官司。

特别是有些京卫,是纯粹的匠户卫所,由工部等有司衙署分辖,这部分蛋糕一动,叫很多人都不满。

“朕知道你们军机处,先前承受不小压力。”

看出众人的顾虑,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说道:“不要觉得这些是得罪人的事情,一个个就瞻前顾后。

就裁撤的那批京卫,给国朝减去多少负担?还能为国库增加些赋税,这一进一出,就是不少银子啊。

此前朝中不少言官御史,说军机处这般搞,必然会叫京畿大乱,可到现在,京畿有生乱子吗?

围绕京城的驻防和拱卫,五军营和神枢营这边,做的不是很好吗?要朕来看啊,他们一个个就是杞人忧天。”

逐步裁撤掉大明所设卫所,给那帮世袭卫所官,世袭军户,各自寻找一条出路,只要能稳着步子做,那不仅能给大明减负,还能改变大明现状。

就军机处推动裁撤一批京卫,所积攒的相应经验,崇祯皇帝就觉得做的很好,唯一受损失的,就是一些文官罢了。

毕竟这部分开支的粮饷,他们以后不能再贪墨了。

拨乱反正最忌讳的就是心急。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等直隶境内的那些卫所,被逐一裁撤后,并没出现任何乱子,他便要着手辽前卫所的裁撤了!

这是肢解辽东将门的重要一步。

“皇爷,内阁全体求见。”在崇祯皇帝将心中所想,逐一讲给王洽他们之际,王承恩却匆匆禀明。

“嗯?”

崇祯皇帝眉头微皱,这个时候,韩他们过来求见,是出什么事情了?这个时候,波及范围广的灾情,似乎并没有了。

难道是朝中的反对声,叫韩他们又撑不住了?

第479章 吏治

“说吧,出什么事情了。”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看向韩、温体仁他们,皱眉道:“能叫你们内阁齐出,看来事情不小嘛。”

一旁站着的王洽、周延儒几人,相视一眼,不过心里都揣摩起来,这些时日,朝中发生的事情很多。

先前他们军机处这边,还有些精力关注朝局,可最近要忙的事情太多,使得他们跟朝局都有些脱节了。

“陛下,左都御史韩继思,自从率队离京后,就先后呈递七十一份弹劾奏疏。”韩走上前,作揖行礼道:“上到一府知府,下到一县主簿,被查出有问题的,就多达百余众,因为这件事情,吏部那边多次表达不满。

就算这些官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可像韩继思这般,只查明所犯罪行,还通过京城一些报刊宣讲,后续一应处理,悉数丢给内阁和吏部,这明显是不负责任的。

现在因为这件事情,在朝中也牵扯到一些官员,都察院这般做……”

崇祯皇帝听到这里,深邃的眼眸掠过一抹精芒,原来是为了这件事情,似韩继思的这种做法,还是他特意交待的。

毕竟是揪一批北直隶境内,存在徇私枉法,贪污舞弊的官员,若是去一地,查出一地有情况,就地免职的话,会给地方造成混乱。

但是单查明所存问题,并通过报刊进行造势,那整个情况就不一样了,等于说矛盾和麻烦,都丢到内阁和吏部这边。

“听韩卿的意思,是韩继思他们奉旨巡察,这件事情做错了?”

崇祯皇帝神情淡然,看向韩说道:“那要是这样说,就算国朝知晓,地方上的一些官员,即便有贪赃枉法的行为,也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了?”

“陛下,臣不是这个意思。”

韩作揖行礼道:“直隶境内的地方官员,胆敢犯这样的事情,肯定是要受到严厉惩罚的。

臣等所想要表明的,是韩继思查归查,能否别叫内阁和吏部,不这般被动?

毕竟重新遴选一批知府、知县、县丞等官缺,是需要时间的,现在因为兴国日报这些售卖的报刊,所……”

“朕倒是觉得该这样做。”

崇祯皇帝挥手打断道:“当初朕创设兴国日报,就是为叫大明百姓,知晓我大明的实际情况。

好的要宣传。

坏的要宣传。

韩继思所呈递的那些奏疏,朕都是看过的,那批被查明的罪官,你们这帮内阁大臣,扪心自问,哪一个冤枉他们了?”

韩、温体仁、毕自严这些内阁大臣,多露出凝重的神情,此时的军机处公事房,气氛变得紧张起来。

吏治,这在大明是永不过时的话题。

倘若不是近些时日,朝堂发生的事情太多,地方呈递的事情增多,叫朝中很多大臣的注意,都被吸引过去了,就韩继思所做的这些事情,定然会引起风波的。

百余众的地方官吏被弹劾,且所查明的事情板上钉钉,还牵扯到一些朝中官员,此事怎能算是小事?

“如果说连这些小事,都不能解决的话,内阁和吏部的本事,未免就有些太小了吧?”

崇祯皇帝转过身,指着眼前的陕西舆图,说道:“看看吧,都好好看看,这帮猖獗的流贼叛乱,都要列土封疆了。

那个大流寇王嘉胤,都自称为王了,麾下那帮流贼都称王,这些事情,朕叫军机处明发上谕,你们都不清楚吗?”

见韩、温体仁这些内阁大臣,包括王洽、周延儒这些军机大臣,都低下脑袋,崇祯皇帝的心情,相反却很是轻松。

为何?

因为他所刻意强调的强敌,已经在朝中产生影响,这叫某些文官,不敢再死盯着一些事情不放。

若是能用陕西行都司一地,换取大明多领域的拨乱反正,就长期对比之下,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是一笔很合算的买卖!

根深蒂固的辽东将门,被逐步支解了。

没有推动的河政改制,被有效推动了。

质疑众多的赈灾公署,被文官遗忘了……

在这段时间内,先前谋划的诸多部署,都在崇祯皇帝的推动下,皆开始逐步落实,这种积极的变动,对大明是有着诸多好处的。

“这件事情,内阁就不必过问了。”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朕会派人,去吏部那边,告诉王卿,叫吏部尽快筛选一批良才,填补官缺。

此外这些被查明的罪官,一个都不能遗留,全部都逮捕进京,押解进刑部,着三法司会审。”

“臣等遵旨。”

不知为何,韩在听闻此言后,心里莫名轻快很多,或许这跟前些时日,内阁堆太多政务有关吧。

从崇祯三年,这半年多的时间,不管是朝堂上,还是地方上,都有着太多变化,尤其是天津那边,在得知不少西洋海商,开始蜂拥天津后,韩、温体仁这些内阁大臣,不少心中都生出担忧。

“通过这次都察院巡察,算是叫朕看明白了,吏治不查,不行!”

崇祯皇帝伸手道:“你们内阁这边,都有一个心理准备,等韩卿带队归京后,朕要召集都察院和内阁,进行商榷。

似这等定期到地方巡察,特别是涉及一些重要区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些年来,到处都在向朝廷索要粮饷,可是赋税这一块,却表现的很差,难道我大明治下,就真的缺银子吗?

看看国税处这边,自离京厘清关税后,现在都到河间府境内,这短短月余时间,所明确的那些钞关,增收了近十万两关税。

很多时候并非没有银子,实则是叫各地官府,用各种名义盘剥,大兴苛捐杂税,骂名叫朝廷背了,银子却揣进他们腰包中!

户部这边,以后必须要多注意才行。”

一想到大明境内,还有着众多贪官污吏,在地方暴敛百姓,崇祯皇帝就恨不能将他们全都杀掉。

可现阶段的局势来讲,崇祯皇帝也只能避重就轻,先行在掌控力增强的地方,展开相应的行动。

似韩继思的暗查行动,能进行的这般顺利,那是有卢象升、陈延生、管绍宁他们,在私底下转递不少查明的情况,才能办到的。

第480章 廉政公署

温体仁心情有些复杂,他不知道天子将他特意留下,随驾归乾清宫,究竟是要讲些什么事情。

然心里的直觉告诉他,必跟韩继思在北直隶治下,所做之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回想起这些时日,朝堂上所发生的种种,温体仁心里就苦笑不止,他这位内阁次辅,当起来真不容易啊。

虽说手中所握权柄多了,不过与之相对应的,要承担的责任和压力,也跟着增加了很多啊。

天子似跟初御极登基时,有着很大不同。

“给温卿赐座斟茶。”

崇祯皇帝一甩袍袖,坐在龙椅上,看着凝神而立的温体仁,开口道:“温卿,你对这次直隶境内,所查明的情况,心里是怎样想的?”

果然如此!

温体仁心下一紧,其实对于这件事情,他根本不想过多提及,牵扯到的人太多,特别是朝堂这边,一些群体亦牵扯其中。

要不是韩继思做事太滑,将涉案的一应罪官,都逐一查明核准后,呈递弹劾奏疏进京,将难题都甩给内阁和吏部。

恐在这个时候,在朝中必掀起倒韩风潮。

时下都察院这边,处境也不是特别好,毕竟借调六科的官吏,去增派到各衙署,行监察职权。

这得罪的不仅是六科,还把朝中别的衙署给得罪了。

大明文官群体,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

“陛下,臣觉得这件事情,不宜继续扩大。”

温体仁想了想,作揖行礼道:“时下国朝这边,所处境遇稍稍改善,若是韩继思所带队伍,继续这般下去,恐在地方会引起混乱。

并非臣有意开脱什么。

实则是空缺那般多官位,一时间就算是吏部,想要全部都遴选补齐,都需要一定时间。”

崇祯皇帝倚靠在龙椅上,听着温体仁所讲的这些,神情自若,然心中却轻笑起来。

大明吏治,就是这样逐步坏掉的。

一方面存在严重冗官情况,一方面却很是缺少官员。

就大明奉行的科举制度,经两百多年的演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遴选真才实学,为国所用的属性,正在被不断削减。

依托儒家思想培养出的读书人群体,多数并不知道什么叫做治理,靠着读几本死书,还是务虚的圣贤之道,在承平时期不算什么,可处在矛盾激化的动荡时期,那就是大罪!

首节上一节255/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