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46节

而那样所形成的连锁反应,就是持续削弱大明国力,透支战争潜力,叫山陕叛乱变得愈发糜烂。

好在这一切在崇祯皇帝的谋画下,历史进程下的那种不利格局,诡异的互换了角色,时下建虏这边,反被大明一点点削弱着战争潜力。

哪怕成效慢了点。

可这一正一负之间,却也在给大明争取喘息时间。

大明,终究是传承了两百余载,累世积攒下的弊政和毒瘤,多是盘根错节的存在,即便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也不可能在一年半载间,就能实现逆风翻盘。

这不现实。

崇祯皇帝所要做的事情,就是稳住先前的乱局,叫大明在相对平稳下,一点点的做出改变。

朝堂上的文官群体,一些人不是想党争吗?

好啊。

想斗就继续斗吧,一切有内阁顶在前面,要是做过分了,那就架着内阁在前撑着,崇祯皇帝先起底北直隶等地再说。

就大明现有的这个烂摊子,真叫崇祯皇帝全盘去管,时间和精力都被牵制住了,想慢慢谋改布局,根本就实现不了。

“韩卿啊,从都察院尊奉朕的旨意,明确派驻监察制度,修订完善京察大计制度,朕就一直在等卿家的奏疏。”

崇祯皇帝面露微笑,看着神态憔悴的韩继思,赞许道:“朕果真没有看错卿家,这些差事做的都不错。

尤其是派驻监察制度的明确,这朝中的有司衙署,效率明显提高不少,朕心甚慰啊。

包括李卿奉旨整肃山西官场,能揪出这般多贪官污吏,这其中亦有都察院一份功劳,这些朕都在心里记着呢。”

“为陛下分忧,乃臣之本分。”

韩继思闻言,忙作揖道:“不过陛下,在这些时日,都察院内部起了一些争执,认为派驻监察……”

“起争执是正常的,朕相信韩卿,能平稳好都察院的局面。”

见韩继思向自己倒苦水,崇祯皇帝笑着打断道:“凡事总要有个适应过程,毕竟从结果上来看,吏治新规是好的。

若是都察院这边,内部人手不够的话,可适当从六科那边,借调一些官员嘛。

都言科道不分家。

朕看六科那边,不少言官是很闲的,时下国朝这般艰巨,身为大明的臣子,就该多多为社稷分忧才是。”

韩继思:“……”

崇祯皇帝所讲的这些话,在韩继思眼里看来,明显就是在耍无赖,虽说科道不分家,可实际上是两个体系。

真要是借调的话,那岂不是全乱套了?

六科那边的都给事中,一个个岂不指着鼻子骂自己?

不过在崇祯皇帝看来,六科这个体系必须撤编,全都编进都察院内,不然言官御史闹腾起来,虽不能影响大局,但却能恶心死人。

大明坏掉的是吏治,倘若这件事情做不好,就算再怎样积极谋改,所做的那些,都不过是在续命罢了。

“这件事情,朕会颁一道中旨。”

见韩继思面色纠结起来,崇祯皇帝继续道:“不能说,一些大臣为社稷分忧,一些大臣却很清闲。

若是这样的话,那叫做事的大臣,心里怎样想?

六科这边,若是有什么不满,叫他们直接来找朕,朕来训斥,韩卿这边,要尽快拟一份章程来。”

韩继思眉头微蹙起来,听天子这般讲述,他知道这件事情,恐是要动真格的了。

回想起明确派驻监察制度,修订京察大计制度,自己在朝引起的一些公愤,韩继思心里就有些发苦。

虽说都察院的职权,在他的手里增强不少,可这背后得罪多少人,唯有他韩继思心里最清楚。

“韩卿啊,先前山西那边,出现那般严峻的贪腐问题,算是给朕敲响了警钟。”

没有理会韩继思心里怎样想,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语重心长道:“地方上的吏治,若是不能清平,那于国于民来讲,都不是好事。

山西出现的问题,在其他地方,就不会出现?

朕不是这样想的。

这件事情必须要重视,不然就算朝堂改变再多,可颁布到地方的政令,被阳奉阴违的对待,那大明还是不会变好。”

天子这是要巡察地方?

韩继思脸色微变,心里有些慌神,想六科借调官员之事,他还没想好怎样妥善解决此事。

现在又多出这等事情。

这是要叫他架在火上烤啊。

此前查一个山西官场,就查出那般多贪官污吏,现在一些地方,所赴任的地方官,还顶着暂代的头衔,若是做的不好,就打回原处。

毕竟李邦华他们,查处不少的地方官,就算吏部这边,掌着大明官员的官帽子,想升迁调任那些官缺,也是很被动的。

“这样吧,就辛苦韩卿一趟。”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从都察院遴选一批御史,由韩卿亲自带队离京,在北直隶治下各府县,就民政,刑惩,盐政等多方面,展开相应的巡察。

凡有问题的官员,要及时呈递弹劾奏疏。

至于别的事宜,可着都察院其他大臣暂行。

朕希望韩卿,能将此次巡察做好,为都察院以后常派地方巡察,奠定相应的基础。”

韩继思一愣,虽说他要离开京城,到北直隶治下各府县展开巡察,可棘手的六科借调官员一事,却能甩出手。

若是这般的话,反而是后者对自己更有利。

“臣遵旨!”

想到这里的韩继思,果断作揖道。

死道友不死贫道,纵使是有几分本事的韩继思,也是秉持这样的想法,不过他哪里会知道,崇祯皇帝这般做是带着怎样的深意。

第463章 归京陛见

整顿大明吏治,在崇祯皇帝的眼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吏治,不是急,就能有效解决的问题。

官官相护。

以权谋私。

徇私舞弊。

所以不要想着,一股劲儿给连根拔起,这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事情。

“科道归一,巡察制度,这些都要逐步起势的。”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回想起和韩继思所讲,双眼微眯,囔囔自语道:“不要想着贪多,就时下的大明,终究是贪多嚼不烂。

三年不成,就五年。

五年不成,就十年。

只要瞄准这个目标,将实控的基本盘不断扩大,朕坚信等到了合适的机会,大明吏治必然能彻改!”

当初外有建虏进犯关内,内是朝堂混乱,迫于无奈之下,崇祯皇帝才频频亲自下场,跟文官群体一次次对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并非什么明智选择。

怎奈崇祯皇帝别无选择。

倘若一切沿着老路去走,那所面临的格局,就会更加混乱,就算他拥有先知先觉的优势,也无法力挽狂澜。

现在想想,在原有时间线上,崇祯三年,肆虐陕西的流寇势力,突破重重壁垒,跑到山西那边,就是受崇祯二年建虏进犯关内所致。

大批勤王救驾的边军,尤其是宣府镇、大同镇等地兵马,被拉到北直隶这边,可连粮饷都解决不了,那怎能不扎刺,不溃散呢?

而恰恰是这等态势下,肆虐山陕的各部流寇势力,不断吸纳这批边军将士,才逐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以至于最终突破山陕两地,开始在大明的治下流窜,最终形成一发不可收拾的格局。

“皇爷,方正化呈递密奏。”

王德化匆匆走进东暖阁,捧着一份奏疏,作揖道。

“呈上来。”

崇祯皇帝皱眉道。

说起来,方正化和骆养性带队,赶赴山东押解赈灾粮饷,这都过去多久了,却迟迟没有带队回归。

现在方正化呈递密奏,看来是出事了。

带着这种情绪,崇祯皇帝翻阅了密奏,可看着看着,脸色变得难看起来,一旁的王承恩见状,心里格登起来。

这是出事了啊。

“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崇祯皇帝难掩怒意,怒拍御案,厉声道:“这帮宗藩可恶至极,竟敢趁着地方生灾,做这等事情!

真是皇明的好族裔啊!

一个个生怕大明,乱的还不厉害啊。

好啊,真是太好了。

这次朕要是不惩治尔等,那这大明皇帝,就不当了!!”

王承恩、王德化闻言,纷纷跪倒在地上。

他们不清楚究竟是什么事情,竟叫自家皇爷这般生怒,然直觉告诉他们,事情肯定不简单。

事情的确不简单。

以鲁王一脉为首的宗藩,趁着山东生灾,肆意哄抬粮价,逼良为娼,兼并土地,丝毫不顾及时局。

错非方正化、骆养性他们,及时押解着赈灾粮饷,赶到了山东那边,恐那些受灾区要爆发民乱。

甚至卢象晋所领的部分天雄军,去追查白莲余孽时,都被袁可立借调走了,不然山东情况更严重。

“王伴伴,传朕口谕,命司礼监、御马监的太监,给朕即刻过来!”崇祯皇帝强压心中怒意,沉声道。

“奴婢领旨!”

王承恩作揖应道。

大明宗藩这个问题,必须要设法解决了,纵使相隔较远的江南、西南等地,这帮宗藩分支不能有效遏制,但是北方诸省的宗藩分支,必须要狠狠敲打他们一番。

虽说在宗藩分支里,甚至底层宗室中,有一部分的皇明族裔,相对来说是好的,但是多数的族裔,却都成了啃食大明的蛀虫。

他们在各自的就藩地,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压榨百姓,特别是河南布政司,那治下的福藩、崇藩等宗藩分支,都是私下这般做的。

而毗邻的湖广治下,襄藩、楚藩、惠藩等宗藩分支,一个个就更不用提了!

这些累世积攒的家财,一个个比国库都富裕,可偏偏嘴上哭穷,哪怕朝廷遇到大难处,都不愿慷慨解囊。

对待这些蛀虫般的宗藩分支,崇祯皇帝的态度是坚决的,必然要全部打倒。

不过如何打,怎样打,却是一门学问。

气氛压抑起来的乾清宫外,响起一阵杂乱的脚步声,这司礼监和御马监的太监群体,都匆匆赶了过来。

“奴婢等,拜见皇爷。”

首节上一节246/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