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32节

在魏广志的引领下,葡萄牙人安东尼,来到这公事房,就微微低首行礼,开门见山道:“本人代表本司,想和先生进行洽谈。”

“是约翰公司?还是其他国家开设的公司?!”

陈延生听闻此言,双眸微张,盯着眼前的佛郎机人,说道:“你在你的公司里,担任甚么职务?又能行使怎样的权力?”

安东尼神情一愣,他没有想到明国北境治下,竟然有明国的官员,知晓这个约翰公司之名。

其实陈延生哪里知道啊,这一切都是崇祯皇帝所下密旨,才叫陈延生心里清楚,在相隔大明很远的南洋诸国,有约翰公司这个群体。

甚至英吉利、荷兰、葡萄牙、西班牙这些欧罗巴诸国的人,也是通过那份密旨,才渐渐了解的。

在相隔大明万里之遥的欧罗巴,人家都有着繁荣的海贸业,并凭借着国内的远洋贸易,赶赴到天下各地。

只是来访的安东尼,并非是约翰公司的人。

随着远洋贸易的开拓,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吉利为首的欧罗巴人,都纷纷开辟新的航线,在物产丰富的印度,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殖民统治,甚至将触角伸到南洋诸国的境内。

陈延生所讲的约翰公司,就是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而实力比他强一些的,还有荷兰东印度公司。

甚至欧罗巴诸国的人,开设不少东印度公司。

只是随着时间推移,英吉利建立海上霸主地位,才使得东印度公司之名,最终落到他们头上。

陈延生皱眉道:“正面回答本官的问题。”

“尊敬的知州先生,本人代表的是本国东印度公司,是本司的一名董事。”吃不准的安东尼,想了想,开口道。

“不知知州先生,怎会知晓约翰公司?本人记得……”

对安东尼所讲之言,陈延生并没有在意,此时的他,心里在思索着,不是排名靠前的那两个公司。

‘据陛下密旨中所言,这葡萄牙的势力,已然很少了,被荷兰侵占不少,甚至英吉利都比他要强。

那这个安东尼,所代表的东印度公司,是否能叫天津开辟财源?大明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可是在欧罗巴各国深受追捧。

如果说能通过眼前这个人,将天津开海的消息,向南洋诸地传播开来,那势必能引来大批西洋商贾。

只要这个开海势头,能持续的推进下去,单单是海关衙署,所征收的关税,就是一笔不小的税收。’

想清楚这些的陈延生,心里渐渐有了主意。

或许这个安东尼,所代表的东印度公司,实力并非是最强的,但拿他来千金买马骨,成效一定是不错的。

“本官还有诸多政务要处置,就不说那些废话了。”

陈延生眼神坚定,看向安东尼说道:“天津推行开海,会一直进行下去,且在我大明境内,天津是唯一开海的地方。

如果说你有贸易意愿的话,可以将这个消息带回去,包括海外的粮食、香料等等,都可以带来天津进行交易。

天津对待友好行商的欧罗巴诸国,都是极为欢迎的,但是敢有图谋不轨者,那我大明会给予严惩。

稍后…他会领着你熟悉天津通商条例,你们欧罗巴各国,所热销的茶叶、丝绸、瓷器等等,都能在天津这边进行大宗购买。”

为了能将天津开海做好,陈延生遵循崇祯皇帝的旨意,可是做了很多事情,这年头,在小农经济下,没有什么比垄断所赚取的钱财,来的是最快的了。

第436章 奏捷,卢卿真乃栋梁也

置身在大航海浪潮之下,欧罗巴各国靠着开海,靠着披着绅士外皮的野蛮行为,已然在积蓄发展的血腥资本。

身处在小冰河时期下的大明,想要彻底的铲除弊政和毒瘤,靠小农经济那一套,断然是不可取的事情了。

惟有开海,唯有提升生产力,唯有维新,在这满是荆棘的道路上,出一条血路,才能拯救大明。

世人皆言,大明是亡于万历朝。

然在崇祯皇帝的眼里,事实并非是这样的,大明是亡于党争之下,是亡于利益之争!

被一帮享受特权的群体啃食,叫大明财政体系崩坏,朝廷征收不到赋税,就拿不出来银子,唯有不断摊派银子。

先是辽饷。

又是剿饷。

后是练饷。

然大明官场吏治腐败,上下其手者不计其数,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更像是一剂慢性毒药,面对层出不穷的灾害和麻烦,加之不断激化的阶层矛盾,也就形成了大明混乱的秩序。

想要拯救大明,就要另辟蹊径。

在这个吃人的世道下,单单论及大义层面的特权,谁能高过大明皇帝?

皇帝要耍流氓,玩手段,比心狠,要在烂摊子的旁边,重起新摊子,即便会出现些新矛盾,但不寻常之路就要这样走下去。

“管卿,你心中可要想好了。”

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眼神坚定的管绍宁,正色道:“一旦就任户部新设的国税处郎中,那就要做好与人为敌,被人算计的准备。

要知道提出此议的孙卿,不知被多少言官御史上疏弹劾,朝中不知有多少大臣,暗地里痛骂孙卿啊。

你这个翰林院侍讲学士,虽说是从五品的官职,然却比那正五品的国税处郎中,要清贵很多啊。

朕可以给你时间考虑。

就算…管卿不想赴任此职,朕也绝不会怪罪于你,毕竟这个户部所辖国税处,的确不是什么好差事。”

“陛下,臣愿赴任!”

管绍宁面不改色,作揖朗声道:“臣乃大明之臣,为君分忧,为社稷虑,本就是臣的本分。

翰林院侍讲学士虽好,然并非臣之所需。

时下的大明各地。

叛乱的叛乱,受灾的受灾,百姓民不聊生,大好山河破败。

若是朝廷能够重整赋税,叫国库日渐充盈起来,那大明的江山社稷,就不会有诸多的麻烦。

被孙府尹所提国税处,虽遭朝中诸多大臣诟病,然在臣的心里,却是朝廷开源,不伤民的良策啊。

三大饷不能再摊派了啊!

陛下可知……”

管绍宁激亢的言语,回荡在这东暖阁内,崇祯皇帝的心里却唏嘘起来,谁说大明没有忠诚的良臣的?

纵使是崇祯一朝,大明有能力,够忠心的良臣武将,那依旧是数不胜数的存在。

怎奈这些一心为了大明的英杰,却被迫身陷到党争风气之中,被黑暗充斥的大明官场迫害,被内廷外派的镇守太监坑害,才使得这些英杰的命运那般凄惨。

还有管绍宁所言的三大饷,那更是将大明底层百姓,一步步推到大明的对立面。

银子的确摊派不少,可朝廷实际所得却不多,这多数的银子啊,都叫大明的贪官污吏截获。

“好,管卿不愧是我大明肱股,朕之栋梁啊。”

崇祯皇帝不加吝啬的赞许道:“既然管卿有此志向,那筹设国税处一事,朕就交付给管卿了。

管卿要始终牢记一点,此事断不可操之过急,要徐徐图之。

宁可走的慢一点,也要将根底打牢靠。

就先从漕运所设钞关开始,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向前推,另外要在大明治下,废除掉地方所设钞关,明确一批新的钞关,要叫天下看到朝廷的惠政。

等整顿钞关明确下来,那就能顺势厘清商税,很多事情,坏就坏在了‘快’上面,毕竟天下的硕鼠何其多。”

“臣谨遵上谕!”

管绍宁当即作揖应道。

凡是重要的事情,崇祯皇帝无一例外,皆交付给他信赖的英杰来办,有他这位大明皇帝在后撑腰,想算计、坑害这帮务实的英杰,那断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能为大明办些实事,本就是不容易的事情,毕竟处在这样的风气下,若是他这位大明皇帝都不撑腰,那凭什么叫人家卖力?

“皇爷,司礼监那边,又收到一批弹劾奏疏。”在管绍宁离开后,王承恩走到崇祯皇帝跟前,欠身道。

“全部留中!”

崇祯皇帝言简意赅道。

王承恩显然是想到了,捧起所拿奏疏,又说道:“皇爷,卢巡抚呈递密奏了。”

“嗯?”

崇祯皇帝看着眼前的密奏,笑道:“定是卢卿这边有所斩获,这个卢卿啊,哪里都好,就是不好邀功。

凡事若没有做到位,就不会轻易上密奏,朕想知道些情况,也只能在这紫禁城耐着性子等啊。”

说着,崇祯皇帝拿起密奏,便翻阅起来,一旁的王承恩见状,脸上露出笑意,随后捧起那盏空了的茶盏,踱步朝一旁走去。

“哈哈~这个卢建斗啊,果真没叫朕失望啊。”

在王承恩捧着一盏新茶,朝龙案处走来时,却见崇祯皇帝大笑道:“没想到追查一帮白莲余孽,竟有这样的收获。

直隶、河南两地的白莲余孽,皆被卢建斗所领天雄军侦破,还查出不少的钱粮,难怪先前不向朕索要赈灾粮饷。

不过卢卿还真是够坏的,靠着白莲余孽一事,在大名、广平、顺德等府县,叫一些士绅商贾都捐银子。”

见自家皇爷这般高兴,王承恩跟着也笑了起来。

白莲余孽这几个字,在大明是提都不能提,每每发现此苗头,都必须坚决的清剿掉,否则后患无穷。

“王伴伴,将卢卿所呈密奏,拣要紧的誊抄出来,送到内阁和军机处,叫他们都明发出去。”

崇祯皇帝合上密奏,递给王承恩说道:“虽说白莲余孽一事,还没有彻底解决,山东那边还在追查,但卢建斗凭借此功,坐稳直隶巡抚的位置,是没有任何问题了。”

第437章 大势(1)

王承恩匆匆离去,赶赴司礼监,崇祯皇帝却站起身,朝东暖阁的一处走去,那里悬挂着不少舆图。

彼时的东暖阁内,唯崇祯皇帝一人。

将那副悬挂的大明舆图拉出,看到舆图上的态势分布,崇祯皇帝的脸上,却流露出些许笑意。

不同颜料的标注之下,叫舆图看起来是那般晃眼混乱。

“卢象升坐稳直隶巡抚,那围绕北直隶的诸多谋画,也能逐步的落实了。”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盯着这副舆图,囔囔说道。

“赈灾行署,驿传改制,涉及直隶地方的建设,就能让卢象升逐步推进,靠着吸纳破产群体,受灾群体,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筹建完备的驰道建设,水利建设,驿传建设。

散布直隶各府的皇庄,亦能在旁策应卢象升,叫上述诸多的建设,一点点给他逐步落实下来啊。

徐光启、孙居相所领的仓场事,所负责的军储仓部署,随着卢象升坐稳直隶巡抚,也能打破僵局,在直隶各府选定区域,筹建起更完备的粮储体系。

管绍宁所领的国税处,能借着卢象升之势,相对容易的在直隶境内的漕运,明确钞关整顿谋划。

上述所要做的这些事情,有卢象升亲抓的,有策应的,且在这个过程中,以直隶巡抚之名,抓一批贪官污吏,也不会形成任何波澜。”

一直以来,崇祯皇帝都在谨慎的布局,布上一盘大棋,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突发状况的不断出现,使得这盘大棋在一点点显威。

先前的大明太乱了。

朝堂乱。

地方乱。

方方面面全都是乱的。

处在灾害和叛乱并存的境遇下,党争风气严重,吏治腐败严重,偷税漏税严重,阶级矛盾严重……

首节上一节232/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