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205节

如果说大明面露的局势,不像先前那般的危急,能叫崇祯皇帝稍稍的从容应对,并顺势减少些外部压力,那他所谋之事,就有可能逐一落实下来。

没有俘虏李自成的话,崇祯皇帝还没有这个念头。

可现在李自成被俘虏了,崇祯皇帝的念头也通达了。

想收复李自成,叫他老实给自己卖命,崇祯皇帝觉得这是颗雷,要时刻小心提防,说不定什么时候就爆掉了。

可是直接杀了吧,未免太可惜些。

如果可以叫李自成人尽其用,让他到辽东狠狠的折腾,崇祯皇帝很想知道,被建虏窃据的疆域,将会陷入到怎样的境遇。

或许靠着李自成,能滞缓皇太极整合建虏八旗,初步实现八旗集权,削弱代善他们的权柄。

继而攻略科尔沁草原、朝鲜等地,叫建虏八旗的战略纵深,包括战争动员力,都大幅得到提升。

别看建虏八旗在辽前一带,对明军展现出极强的威慑,可在他们窃据的疆域内,那内部矛盾,阶级矛盾同样众多,特别是被欺压的辽民,真要有人敢揭竿而起,一旦起了势头,那肯定从者如云。

到时趁着李自成流窜辽东诸地,谋划锤炼新军之事,并趁乱占领一些城池,在辽南积极开辟局面,那兴许整个局势就都逆转了。

并且在建虏八旗的内部,那同样也有着矛盾,尤其是皇太极继承汗位,搞了一出换旗风波。

这叫现在的两黄旗(原两白旗),跟现在的两白旗(原两黄旗),都暗藏着诸多敌意和不满。

‘这件事情要好好谋划一番。’

崇祯皇帝心里越想,越觉得可以试一试,‘就算李自成这厮,在辽东崛起了,那三方对弈之下,时间拖得越久,那大明就越占优势。

倘若李自成这厮,不幸战死,或被建虏降服,那至少能撑三年,整个对战格局,亦能有不小改变。

要好好想一想,该怎样增补李自成赴辽实力一事,叫他带走一批精良火器,终究会有耗尽的一日,不过匠户不能给他。

可以试着达成军火交易,叫李自成拿掠夺的金银来换,不过这件事情要做的隐秘些,不能公布出来……’

因为李自成一事,叫崇祯皇帝陷入到沉思之中,完善一应谋划部署,此事若能促成,那大明被动的局面,就能极大的改善。

第388章 京城大建设

韩城之战对陕西平叛带来的改变,辽南奇袭对辽东平叛带来的改变,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沉淀,才能瞧见最直观的感受。

纵使是再怎样英明的谋画,没有充分的时间去验证,那无疑是在耍流氓。

建虏八旗。

流寇势力。

这是摆在明面上的敌人。

那藏在暗地里的敌人呢?

宗藩,勋戚,官绅,大小地主……

对崇祯皇帝而言,处在崇祯三年这个风口浪尖,所遭遇的事情累计增加,所有人都能急躁,都能慌乱,都能急于求成,唯独他这位大明天子,要稳。

他要做大明的定海神针!

本身大明的根脉,就已然烂掉一半了,剩下的一半根脉,若是保护不好,不能萌生新的根脉,那大明依旧是完蛋。

“皇爷,那批背叛大明的奸臣逆子,包括一应家眷亲族,皆悉数在西市被处于极刑。”

方正化拱手作揖,眉头微蹙道:“此事在朝没有生出波澜,包括在京的那些勋戚,都没有发声。

不过京城治下的百姓,反响倒是很强烈,特别是哄抬粮价、布价的奸商,以至于刑场那边,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

此时的方正化,仍没从刑场的血腥氛围里走出,此番被杀的人太多,又是勋戚,又是权贵,又是大批商贾,还包括诸多的家眷亲族。

负责监刑的方正化,会同西辑事厂的厂番,在监刑结束后,都狠狠的洗刷一遍,换了一身干净衣服,可禀明情况的方正化,依稀能嗅到身上的淡淡血腥味。

“有些过激的行为,是很正常的。”

崇祯皇帝神情自若,淡然道:“这次差事办的不错,特别是山西之行,朕很满意,也很欣慰。

西厂的厂番,每人赏银三十两,得功晋升的那批人,尽快给朕呈递奏疏,着司礼监批红。

西厂的太监,每人赏银两千两,恩赐族中子侄,进京卫都督府任职。

至于你,赏银万两,赐斗牛服,赐京郊良田百亩,允荫一子,授锦衣卫世袭千户,也算朕给你增一香火了。”

“奴婢…叩谢皇爷天恩!”

方正化听闻此言,行叩拜之礼,情绪有些激动,作揖行礼道:“奴婢定誓死效忠皇爷,为皇爷尽忠分忧!”

没有子孙根的方正化,这辈子是别想有亲子了。

年幼时因家贫,万般无奈下才选择进宫,眼下在宫地位上来了,难免方正化会多想些别的。

像香火传承、养老送终之事,在方正化的心里,也不是没有想过。

崇祯皇帝恩赏的这些,就是允他在方家择一子侄,过继到他这一脉,荫锦衣卫世袭千户,这起步不低了。

“起来吧,这些都是你应得的。”

崇祯皇帝摆手道:“尽快将西厂的事宜处理好,另外遴选一批厂番,派驻到阜财坊那边去,协助孙卿重修阜财坊事。

朕对待此事很看重。

京城内外城治下各坊,包括京城的城防设施,多数都年久失修,眼下内帑充沛了,朕打算重修京城。”

“喏!”

方正化当即作揖应道。

眼下崇祯皇帝的内帑,拥有的金银众多,查抄那般多家贼硕鼠,崇祯皇帝的内帑,都顶得上几个国库了。

不过内帑的这些金银,崇祯皇帝可不会攥在手里,毕竟这也下不了崽。

崇祯皇帝要用这批金银,驱动大批破产群体,在相应组织的管理下,整修这座有些破败得到京城,并衍生出诸多的附属产业,提升生产力,以此盘活北直隶的经济。

与此同时,内帑的这些金银,还肩负着诸多使命,诸如给武备院提供资金,发展皇庄产业,扩编勇卫营、忠勇军等部,逐步整饬三大营,发展天津,兴建造船产业……

这笔金银倘若能用好,给大明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崇祯皇帝心里也相信,他所选中的那批良才猛将,定不会辜负自己的。

“皇爷,孙府尹呈递求粮奏疏。”

王承恩捧着一份奏疏,匆匆走进东暖阁,作揖行礼道:“眼下京城收容的灾民,数量突破五万余众。

孙府尹担心先前所拨粮食不够,所以……”

“着内廷有司,操办吧。”

崇祯皇帝接过奏疏,一边翻看着,一边说道:“另外真定、保定两府,也调拨一批粮食过去。

安置逃难入直的灾民事,必须要妥善解决好,内厂这边,要时刻关注着各处局势,不要叫这些地方缺粮。”

借着安置山陕籍逃难灾民事,所衍生出的诸多风波,崇祯皇帝顺势铲除掉一批骑墙派勋戚,还有诸多恶意哄抬物价的奸商,这叫他斩获诸多的成果。

压着李如桢、八大贼他们不杀,就是想办到师出有名,这样不管是杀人,还是查抄所贪家财,脏水都泼不到自己身上。

崇祯皇帝所做的这一切,就是想站着把银子拿到手,还要叫所有人,都挑不出任何的理来。

就暗通以下克上的建虏八旗,这一条罪名就绰绰有余。

“皇爷,若是照这样的调拨,只怕那批粮食,要不了多久,就会全调拨完。”

王承恩眉头微蹙,欠身道:“所开设的那批便民铺,自主筹粮的事宜,还在积极谋划之中。

想起到成效,还需一些时日。

据孙提督他们呈报,此次逃难进直隶的灾民,规模或超百万,想叫这些灾民,都安稳的做事,至少三个月内,是无偿分发的。

另外还有北直隶治下皇庄,所养活的遗孤遗孀,包括募集的匠户、百姓等,规模亦是不小的存在。

若有必要的话,内厂这边要积极筹措粮食。”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听着王承恩所讲的这些,叫崇祯皇帝生出唏嘘和感慨,像这些琐碎的重要事宜,除交给王承恩来办,他还放心外,其他人想经手这些事情,那断然是不可能的。

即便是内廷的太监群体,哪些太监值得信赖和倚重,哪些太监不值得信赖,崇祯皇帝的心里,都是有着一杆秤的。

崇祯皇帝想了想,伸手道:“王伴伴,这件事情你尽快着办吧,需要多少银子,从内帑拨发即可。”

第389章 皇庄承载

手里攥的银子再多,若没有稳定的进项收益,那早晚有坐吃山空的一日,王承恩的这些话,给崇祯皇帝提了醒。

“先前朕叫内厂这边,在皇庄这边,所筹建的第二批诸厂,情况怎样了?”

崇祯皇帝眉头微蹙,对王承恩说道:“经此一事后,京畿所开设的诸便民铺,在当地都算站稳脚跟了。

这是一次不错的契机,要懂得抓住机会,逐步增加在京畿的商业售卖,赚取银子固然是次要的,但该赚的那部份银子,还是要赚的。”

按照崇祯皇帝谋划的部署,想要彻底掌控北直隶,以此打造核心基本盘,就要多方面下手才行。

所开设的那些便民铺,包括跟着筹建的车马行,就是调控民间经济的一环,他们必须发挥应有的成效。

日后像趁着乱局骤生,一些别有用心之辈,想哄抬物价,以搅乱时局,大发国难财,就必须要坚决杜绝!

与此同时,便民铺发展的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皇庄筹建的诸多产业上。

前者无法抢占主要市场,那后者的生产力,就不能大幅提升上来。

两者就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前者拓宽市场渠道,以赚取相应的钱财,后者提升生产力,以稳定住基本盘。

只要国营经济体能良性发展起来,起到应有的作用,那崇祯皇帝就有足够的信心,叫北直隶这边逐步改变。

现在天津直隶州那边,就在积极地筹建造船业,以陈延生为首的地方官,也在积极筹建开海事。

内外的发展问题,寻找到不错的出路,那积极对外展开海贸,尽可能多的,给大明北方诸地,输送新鲜血液,筹措较为充沛的粮食,后续发生的事情再多,崇祯皇帝都不会陷入太被动的局面。

“第二批筹建的诸厂,地基已然挖设妥当。”

王承恩微微欠身道:“逃难进直隶的灾民,有一批也会分流到各皇庄内,等秩序稳定下来后,那筹建速度就会加快。

此外内廷名下的皇庄,所在的府州县,一应的整饬水利事,也都谋划妥当了,前期扩宽河道事,已经开始了。”

内廷这个班底,倘若能够利用好,将它的效率发挥出来,那么就能帮崇祯皇帝解决不少烦恼。

外派镇守太监之事,崇祯皇帝就不会再做。

内廷的太监宦官群体,是什么样的德性,崇祯皇帝比谁都清楚。

只要不离开北直隶治下,时刻待在天子的眼皮子底下,就算是有再多的毛病,但面对真敢杀内廷家贼硕鼠的天子,即便再有小心思和贪念的太监宦官,也都不敢自寻死路。

想祸祸人。

可以啊!

一个个铆足劲儿,祸祸该杀的贪官污吏,祸祸该杀的恶绅恶霸。

到时差事办好了,该有的恩赏一个都不会少。

即便差事办砸了,只要真用心办,那也能勉励一二。

但是敢祸祸大明底层百姓,那对不起,去死吧。

杀自己的家奴,崇祯皇帝还不需要跟任何人商量,更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

“要妥善的解决这些事情。”

崇祯皇帝说道:“朕知道王伴伴身上的担子,很重,但在这内廷中,值得朕绝对信赖的人很少。

首节上一节205/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