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94节

“喏!”

针对当前所处的局势,崇祯皇帝是喜闻乐见的,毕竟在自己的影响下,大明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这跟所谓轰轰烈烈的革新不同。

崇祯皇帝在用自己的方式,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大明生产力,叫北直隶这一基本盘,能够朝着好的方向进展。

内帑所储的银子,甚至大量的粮食,给崇祯皇帝提供了底气,等到北直隶这边,形成较大的改变后,那后续面对这摆烂的大明摊子,崇祯皇帝就掌握太多的主动权了。

在多数生产资料,掌握在官绅、大小地主等群体手中,这一核心前提下,崇祯皇帝所能做的事情。

就是积极地提升生产力,积极地对外开辟海贸,同时提升所控地域的亩产,加之推广番薯种植。

处在小冰河时期的大明,想铲除掉顽瘴锢疾和毒瘤,就必须从经济构架上改变,期间再逐步削弱官绅、大小地主等群体,完善修订大明赋税制度,整治大明吏治,那就会朝着好的方向进展。

“其实山陕两地的受灾百姓,能远离山陕受灾严重的区域,到大明其他地方求活,也变相削减了流寇造反的底气。”

崇祯皇帝指着眼前的地舆图,神情冷厉道:“造成山陕一带流寇剿灭不定的局势,就跟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有关。

现在陕西那边,是流寇猖獗的区域,想要出手整治不容易,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动荡。

而山西那边,李邦华他们在整肃官场,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取得相应的成效。

围绕这一前提下,朕所能做的事情,就是把山陕两地官员,该做的事情,替他们做好,力保我大明的江山基业,不会再出现问题。”

“皇爷英明神武,奴婢坚信,我皇明基业定能传至千秋万代。”

王承恩闻言,当即作揖道:“等到天津那边的造船厂,能顺利竣工,并开始营建从事海贸的海船,内帑这边的进项,必然能大幅增多。

到时皇爷锤炼的新军得成,区区以下克上的建虏八旗,定然不是我皇明的对手!”

相比较于外朝的那帮文官,恰恰是王承恩这些常伴在御前的内廷太监,更清楚的知道大明的改变。

仅从日益充实的内帑,王承恩这些内廷太监,就明白自家皇爷的英明,且大内行厂所控辖的一众皇庄,包括营建起来的各类产业,乃至间接控制的便民铺、车马行等,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啊。

“呵呵~”

崇祯皇帝笑了起来,看向王承恩说道:“王伴伴,什么时候,你也学会这等阿谀奉承之言了?

这不好。

眼下只是局势受控,没有出现朕所担心的事情,至于能否解决大明问题,平灭掉建虏之患,这些还需要时间去沉淀。

以后像这样的话,不准再说了。”

“喏!”

王承恩当即作揖应道。

对待忠诚的王承恩,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也给予其相应的权柄,毕竟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若什么事情都自己亲力亲为,那就算把自己累死了,也不可能做好这些。

内厂这边,有王承恩坐镇统辖,的确给自己省去不少麻烦。

“王伴伴,最近这段时间,要叫各地的皇庄,关注好地方的形势。”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说道。

“特别是那些背地里哄抬粮价,想趁机发国难财的,都给朕查清楚,凡涉及到朝堂的人,要单独摘录出来。

这有些人啊,要是不适当的严惩一下,他们就会觉得我大明法纪是摆设!”

崇祯皇帝的心里很清楚,朝中的不少文官,都眼巴巴的瞅着自己犯错,这样才能行规谏之事,将先前丧失的利益再度夺取回来。

可对崇祯皇帝来讲,像这样的错误,他又怎么可能会轻易犯下呢。

第369章 满桂的野望

从万历朝的后期,到过渡性的泰昌朝,再到天启朝,大明所走的错误路线太多,以至于现在的崇祯朝,大明身陷在泥潭之中,可供选择的路,就变窄的许多。

倘若万历皇帝能制衡住朝堂,不过份宠幸郑贵妃,闹出国本之争,对泰昌皇帝有太多的苛待和无视。

那这位大明最短寿的天子,不至于会在他短暂的统治生涯,简拔一批东林党骨干,叫东林党再度于朝起势。

别看东林党在天启朝初期,崇祯朝初期,都表现出极强的势头。

然事实上,在万历朝跟齐楚浙党等派争斗时,所占据的上风并不多,甚至还被齐楚浙党等派,利用京察驱逐出过朝堂。

但历史终究是以结果论成败的。

东林党在朝堂占据上风,要大搞党同伐异之事,给天启朝时期的大明,给崇祯朝时期的大明,都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天启皇帝御极称帝没满一年,在天启元年,就发动弹劾熊廷弼之势,要扳倒这个楚党巨擘。

接任辽东经略的袁应泰,导致辽沈等重地丢失,叫打红眼的建虏八旗,一鼓作气干到了辽南,致使大明在辽东战略纵深,被压缩到了辽西一带。

天启二年,又是党争,又是东林党,辽东经抚不和,王化贞和熊廷弼矛盾重重,朝中非议熊廷弼之人众多。

加之熊廷弼讲出‘辽人不可用’之言,想以此提醒天启皇帝,却被初具规模的辽东将门,背地里摆一道,导致大明失去整合辽西的良机,又被建虏八旗趁乱而入,夺走辽西这最后一处战略要地!

都言魏忠贤所领阉党,是毁坏大明元气最多的派系,可实际上参与党争的人,都没一个是被冤枉的。

这持续混乱的本质,终究是皇权势弱,臣权势强,导致大明每每到关键时期,都巧妙避开正确路线,一头扎进错误路线,不可谓不是一种讽刺啊。

“陛下对辽东的布局,真可谓是高瞻远瞩啊。”

站在这山海关上的满桂,看着关内营建的驻地寨墙,感慨道:“叫辽前驳杂的戍守大军,彻底转变成守城性质。

以刘兴祚所领的东江军,在辽南对建虏八旗展开胁迫,一边起到练兵的作用,一边持续削弱建虏。

以本帅所领的山海关,梳理戍守这道要隘的各部大军,同时行汰兵事,重新招募辽东逃难的辽民,给孙督师输送操练的新卒,给刘兴祚输送操练的新卒。

若是能保持这样的态势,三年,只需要三年时间,那大明在辽东这片土地上,跟建虏八旗的对峙态势,就会彻底发生逆转啊。”

“满帅所言甚是啊,陛下真是高瞻远瞩啊。”

一旁的参将,面露唏嘘道:“末将就是到此时此刻,心里都不敢相信,东江军在辽南那边,竟斩杀了两个牛录的建虏真鞑,屠掉了千余众的二鞑子。

甚至说驻守在金州卫的水师,就这样被刘兴祚他们全部焚毁,这他娘的听起来,太玄乎了。”

“玄乎?”

满桂瞪大眼睛,看向麾下参将,说道:“若此事是假的,那此前建虏在辽西有所异动,会骤然间停滞下来?

若此事是假的,那建虏在辽南的混乱,全都是伪装起来的?

要知道辽南闹的动静,都惊动出海操练的登莱水师,以至于捷报传到宁远城时,孙督师都是震惊的。”

针对平叛建虏事,崇祯皇帝所明确的辽东攻略,不再是以收复一地城池,或多地城池为重心。

崇祯皇帝所打造的泛辽东战线,是有效利用大明仅剩的优势,利用辽南这处特殊的地域,利用建虏八旗核心人丁不足,明确以孙承宗为首,刘兴祚、满桂、袁可立、孙元化为辅的辽东领导班底。

筹建大明在辽东沿海的水师力量,有效使用海陆协同作战,登陆战,游击战,闪击战等一系列战术安排,持续不断的放建虏八旗的血,以辽南作为练兵地,创设随军讲武堂,招募勇壮逐步筹建新军,以战养战,以杀出一支支能堪重用的新军!

“以后这样的话,别他娘的再当着老子的面,讲出来!!”

越说越激动的满桂,瞪眼道:“天子给咱山海关足额粮饷,补齐先前拖欠的粮饷,擢本帅出任山海关总兵官。

这是给予我等多大的信任和希望。

瞧瞧咱们做的事情,到现在…才他娘的募集八千勇壮,随军讲武堂都还没筹建起来,真他娘的丢人啊!”

聚在满桂身边的那些将校,一个个都羞愧的低下脑袋,眉宇间露出些许怒容。

错非是山海关这边,内部局势太复杂,许多事情都没有开始做,就被暗地里掣肘和阻挠,那他们也不至于就做出这点成绩。

“瞧瞧孙督师,瞧瞧人家刘兴祚。”

内心桀骜的满桂,指着眼前这帮将校,说道:“老子当这山海关总兵官,不是他娘的,一直缩在后面,给人操练新兵,给辽前,给东江镇,去输送新卒的。

你们这些人,都是跟着老子南征北战的,咱们也都要点脸,行不行?

今天把你们喊到这山海关关墙上,周遭都是老子的亲卫家丁,老子就想问你们一句,你们都有卵子没有?”

“!!!”

被自家总兵官这般一说,这帮征战沙场的悍将,一个个都挺起腰板,那怒睁的眼眸,闪烁着精芒。

“好,还他娘的算有种。”

看着眼前这帮悍将,满桂挎刀而立,朗声道:“半年的时间,老子不看过程,就只看结果。

该是老子做的事情,老子不会叫你们扛。

该是你们做的事情,都给老子硬气起来。

三万操练好的新卒,不管你们用啥法子,都给老子把新卒募集操练出来。

能不能给老子办到!”

“能!!!”

振聋发聩的怒吼声,在这山海关关墙响起,孙承宗和刘兴祚所做之事,深深的刺激到了满桂。

他所敬仰的孙督师,能维稳好辽前局势,这满桂还算能够接受。

可反正归明的刘兴祚,在辽南取得那样的成就,却叫满桂受到的刺激有些大。

第370章 作妖的勋戚

“成国公…那件事情你考虑的怎样了?”

汤国祚面露笑意,坐在这官帽椅上,端着茶盏,看向神情凝重的朱纯臣,说道:“近期在这朝野间,受陛下独断乾纲,非要安置山陕逃难贱民的影响,可谓是反响极大啊。

成国公,你是不知道啊。

这些时日京畿的粮价,都暴涨了五成,若非有那劳什子的便民铺,只怕这粮价也好,布价也罢,都能翻上一番。

这可是暴利啊,临淮侯他们都……”

“够了,这些话别再提了!”

朱纯臣剑眉倒张,摆手说道:“此事我成国公府,绝不参与,你若是私下想要参与,本公就当做不知道。

但是灵璧侯,别怪本公没有提醒你。

这安置山陕逃难的灾民事,陛下是极为看重的,你在京卫都督府值守期间,也是能够感受到的。

要是叫……”

“呵呵~”

汤国祚笑出声来,放下手中的茶盏,对朱纯臣说道:“既然成国公都这样说了,那本侯不参与就是了。

本侯哪里会不知道,陛下对安置山陕逃难的灾民事,极为看重呢。

成国公,本侯这还有些事情,如此,本侯就先告退了。”

言罢,汤国祚站起身来,向朱纯臣抱拳一礼,随后便转身朝正堂外走去,然在那转身的瞬间,汤国祚的脸上,露出不屑的轻笑。

‘这等暴利的买卖,李弘济他们都掺和了,老子想着你,觉得好处不能都落他人之手,朱纯臣,你还真够给脸不要脸的。’

汤国祚双眼微眯,心里暗骂道:‘这银子你不赚,本侯赚,我灵璧侯府,可不像你成国公府家大业大。

要是他娘的做好了,能赚少说十几万两银子,到时老子吃香的喝辣的,你他娘的可别眼红。’

看着汤国祚离去的背影,稳坐在官帽椅上的朱纯臣,眸中闪烁着精芒,脸上露出轻蔑的神情。

彼时在正堂的屏风后,外管家朱可忠走了出来,恭敬的对朱纯臣作揖行礼道:“公爷~”

“这汤国祚都跟谁一起,要哄抬京畿粮价的?”

朱纯臣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平静道:“还有…这个便民铺的来历,给本公查明了没有?”

首节上一节194/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