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89节

这些都是大明新军的骨干啊,一旦大局被崇祯皇帝掌握,围绕九边重镇,辽东前线的整饬事,就能如期开始了。

随行的徐光启、宋应星、焦勖、朱纯臣、汤国祚、孙祖寿等一众人,听着天子对黄得功所讲之言,无不能感受到天子对西山的重视程度,甚至对西山火枪营也极为重视。

不过朱纯臣、汤国祚这帮勋戚,一个个都在心里揣摩起来,天子言西山火枪营,还肩负着特有的职责,那职责是什么啊?

“徐卿,宋卿,这西山铺设的宽道,也都全部竣工了?”

看着眼前夯筑的宽道,崇祯皇帝看向徐光启他们,说道:“以后西山这边,以武备院为首的衙署,正式运转起来。

那来来往往的马车,所运输的各类所需,必然需求极大,宽道一事看似很小,却也不能忽视啊。”

作为崇祯皇帝选定的军工产业,所聚集的一个区域,整个西山一带,全都囊括到武备院管辖之内。

各个通往西山的要道,乃至是小路,都在西山火枪营的管辖范围内,以确保西山这里的秘密,不会泄露出去。

建虏八旗能对大明境内了解那般多,崇祯皇帝都不用多想,就能猜到建虏在大明治下,谴派的有暗桩,甚至还收买不少的人。

“启禀陛下。”

在徐光启的眼神示意下,宋应星走上前,欠身道:“进出西山所构建的七条宽道,皆已悉数竣工。

在西山内的几条山道,目下还在加紧夯筑中,得益于内帑调拨的粮饷,不然武备院在西山的谋划建设,不可能这般快竣工。”

一直以来,大明在组织用工这方面,都是简单粗暴的征发劳役,这使得剥削很是严重,且用工效率极慢。

但是围绕西山这边的建设,崇祯皇帝明确向徐光启他们表明,要用按劳分配的方式,以提升积极性。

若是按照劳役的法子,就西山的一应基础建设,没有个一年半载,就别想着能悉数修建起来。

“陛下…前面就是兵仗局的主驻地,这里是专司火药事。”瞧见眼前的建筑群,徐光启走上前,伸手说道。

“按照陛下的旨意,搬迁至西山的兵仗局、军器局等有司衙署,在武备院的统一调配之下,重新进行了职权划分。

所辖的一应匠户,按照细化后的谋划部署,进行了分配,得知陛下要出巡西山,考虑到安全问题,今日兵仗局这边,暂时停产了。”

“嗯,那我们进去看看吧。”

看着眼前的兵仗局衙署,崇祯皇帝伸手道:“也叫朕看看,你们武备院这边,是否切实履行相应职责了。”

“喏!”

小农经济下的各类衙署,乃至所辖各类产业,仅论效率这一块,在崇祯皇帝的眼里,还是比较底下的。

作为大明的军工产业重地,能进驻到西山的一应衙署,必须保持高效的运转,先前那套呆板、落后的运转机制,必须要全面摒弃掉。

崇祯皇帝在徐光启、宋应星他们的陪同下,走进这兵仗局衙署之际。

黄得功却走上前,对朱纯臣、汤国祚、孙祖寿等勋戚、大臣,微微一笑道:“诸公,这西山的一应衙署,除武备院的官员,能自由进入外。

包括西山火枪营在内,都不能随意进出。

还请诸公能够见谅,此乃陛下所定,我等就暂且在这兵仗局衙署外,恭候御驾吧。”

“……”

被拦下的朱纯臣、汤国祚等在职勋戚,一个个剑眉倒张,怒视起黄得功,他们可是当朝勋戚,竟被拦下来了。

反倒是孙祖寿,却表现得很淡定。

甚至还神情平静的,扫视着把守在兵仗局衙署外的一众锐士,心里暗暗感慨起来,这黄得功练兵还真有几分真本事啊。

第360章 奖惩制度

对黄得功所做之事,崇祯皇帝都听到了,但是却没有理会,西山藏着太多的机密,越少无关紧要的人知道,越好。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方,能在那里做事的人,无一例外,其家眷悉数都迁移到西山,搬进西山营建的居住区。

甚至在西山这个地方,崇祯皇帝还筹建了几座小学堂,叫搬进西山居住区的孩童,悉数进来培养。

“陛下,按照您当初的旨意,武备院所辖的一应衙署,都要根据实际的生产需求,细化成相应的工艺流程,以确保生产的效率。”

走进兵仗局总驻地后,宋应星走上前,伸手介绍道:“此处是火药生产的原料作坊,量产火药的一应原材料,都会在各自的区域内,处理并收容各类原材料。

在原料作坊这边,有大匠师一人,总管生产管理事宜,匠师四人,另还有二十七名各级匠户,二百七十一名学徒。”

在宋应星的介绍下,崇祯皇帝走在这原料作坊内,说是作坊,实则就是车间,占地空间是极大的。

想有效提升生产力,在没有工业的加持下,用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细化生产工艺,明确学徒培养制度,是惟一能走的路。

说来叫崇祯皇帝觉得悉数,神州所经历的战乱和浩劫太多了,以至于老祖宗传承的诸多宝贵技艺,都最终失传了。

像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在先秦时期就被秦国广泛运用,所生产出的各类军械、弓弩、箭矢等,为大秦一统神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明确这些制度,你们武备院这边,没少费心思吧。”

崇祯皇帝一个作坊,一个作坊的视察着,对随驾的宋应星、焦勖他们说道:“尤其是叫那帮匠户,将家传的本事,传授给外姓学徒,一个个没少闹脾气吧?”

“陛下英明。”

焦勖此时上前说道:“的确是费了不少心思,也幸好有邓玉函、汤若望他们,在旁提出不少好的良策。

才使得武备院所辖一应衙署,最终都悉数落实这些制度新规,不然想要明确这些事情,只怕要破费些功夫。”

“哦?”

崇祯皇帝眉头微挑,看向邓玉函、汤若望他们,说道:“几位卿家,你们都用了什么办法,能解决此事的?”

对待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崇祯皇帝的态度很明确,要重用他们,但同时也要提防他们。

像西洋各国最精华的那部分,要及时的嫁接到大明的文明上,融会贯通之后,成为大明的一部分。

像西洋那边的种种糟粕,就不必在大明落地生根了,尤其是教派思想这部分,想在大明进行传承,必须符合大明的道德观才行。

西洋的那一套,在大明治下行不通!

“启禀陛下。”

汤若望走上前,作揖行礼道:“其实方法很简单,允许西山这边的匠户子嗣,在这里接受学业,同时张布奖惩制度。

这些其实都是陛下先前提过的,只是西山这边,先前上下缺少沟通,底层的这些匠户,不清楚陛下的圣恩,所以难免就有所保留。”

相比较于西洋的开放,东方要含蓄内敛些,这是两种文明下,所孕育出的不同特性。

没有好与坏。

没有对或错。

对崇祯皇帝来说,从事军工科研、生产的地方,必须要有开放的思想,要懂得吸收外来的先进思想,大明在火器这方面,并不落后,只是特殊的大氛围,导致除了读书做官外,其他都不被人所重视。

其实又何止是军工这一方面,像中医、纺织等各行各业,都被一帮自命不凡的读书人,乃至是官绅,在心底里很是鄙夷。

士农工商的阶级划分,在数千年的传承下,已然是深入人心的存在,想扭转这一不好的是想,要耗费很长的时间。

“朕先前所言的奖惩制度,武备院这边,必须要严格落实下来。”

崇祯皇帝听后,伸手说道:“不要怕给底下的人,发放银子,这些不用你们担心,内帑会直接调拨。

另外研制出新的火铳,威力更强的火炮,甚至是火药这一块,谁能研制出来,那朕就不会吝啬赏赐。”

日后的战场,必然是热武器的时代。

可大明现阶段的火器研制,跟崇祯皇帝所知晓的,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像线膛燧发枪,若是大明能研制出来,敢生产几千杆出来,列装到新军之中,那所带来的战力提升,是难以想象的。

可惜崇祯皇帝不懂这些,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绝对支持武备院的研制,不管砸多少银子,那都是值得的。

科技树的攀升,除了聚拢各类人才之外,就是砸银子,砸的越多,那距离突破的距离就会越近。

'':;!:千!'.:"?源?'中"!',:裙:2?!"0!6',8''!5';?6:;".0,.5;3  “另外,朕再强调一点。”

崇祯皇帝继续说道:“武备院这边,谁能研制出黄火药,敕伯爵,世袭罔替,这句话永远有效。”

徐光启、宋应星、焦勖、邓玉函、汤若望等一众人,那一个个都脸色微变,天子口中的黄火药,究竟是否真的能存在,这都是值得推敲的事情,可真要是研制出来了,那敕封世袭罔替的伯爵,未免也太丰厚了吧。

只可惜他们并不知道,黄火药代表着什么,这是化学领域的大跨步,真要是能研制出来的话,那对大明的军工体系,将会有天翻地覆的改变啊。

不过崇祯皇帝也知道,即便有邓玉函、汤若望这帮西洋传教士在,想研制出黄火药这一产物,那也是困难重重的。

或许五年。

或许十年。

或许更久。

但崇祯皇帝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一日的到来。

崇祯皇帝这一路视察下来,对兵仗局、军器局等处的变动,都是很满意的,至少大明的军工产业,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走吧,到你们武备院那边去看看。”崇祯皇帝轻呼一声,说道:“看看你们研制的火铳和火炮,所进展的如何了,朕现在只想要威力更强,质量上乘的新火铳和火炮。”

第361章 三棱军刺

崇祯皇帝创设的西苑讲武堂,包括各处的随军讲武堂,所特设的分科,传授的一应学业,要培养出的职业军人,都是以列装火器、火炮的新军,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成效。

对待火器的更新迭代,崇祯皇帝绝对是大明上下最迫切的。

毕竟就当前所遇的烂摊子,辽前、山陕等地的战局,靠着整饬各部兵马,落实粮饷分发制度,固然说能提升些战力,可想改变总体战局,是不现实的事情。

辽东那边,谈奴色变的风气很严重,多数戍边的军队,都是不堪重用的。

以辽东将门为首的将领,包括满桂、马世龙那帮虎将悍将,都奉行豢养家丁,轻麾下将士的不良现象。

大明军队的战力衰败,从来都不是单方面造成的。

那是各种顽瘴锢疾和糟粕,在开始出现的时候,没有被及时的解决掉,渐渐就成了新风气。

亲卫家丁这种精兵私有路线,必然会衍生出诸多的问题,长此以往奉行下来,大明军队的整体战力,怎么会不衰败下来呢?

山陕那边,剿灭流寇,剿到现在,流寇是越来越强,明军是越来越弱,巨大的军事威胁下,崇祯皇帝怎么可能会不着急呢?

“有关燧发这一特性,武备院这边有了不小的进展。”来到武备院这边,焦勖神情正色,向崇祯皇帝行礼道。

“不过陛下所言的膛线,却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麻烦,火铳的重要组成,就是铳管。

可是锻造好铳管后,想要在封闭的铳管内,刻画出一条完整的膛线,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些时日,武备院这边,也进行了不少的刻画,可是……”

讲到这里的时候,焦勖没再说下去了,羞愧的低下了脑袋,连带着宋应星他们,也多是这样的神情。

“诸卿不必气馁,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

看着众人的反应,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若什么事情,直接就能做成的话,那要武备院又何用呢?

正是因为你们所做的事情,有难度,那才要发挥集思广益的优势,多多的进行探讨,多多的进行钻研。

不要怕耗费的银子太多,朕的态度是明确的,也是坚定地,武备院一应的银子耗费,朕都会绝对支持的。”

被崇祯皇帝这般一说,宋应星、焦勖他们,都燃起了斗志,甚至包括邓玉函、汤若望他们,也是一样的。

“请陛下放心,臣等定当竭尽所能,尽快突破线膛燧发枪的樊笼。”宋应星的眼神坚定,向崇祯皇帝保证道。

“另外在火炮这方面,武备院也会好好研制的,绝对不会辜负陛下的厚望,叫陛下失望的。”

虽说这特设的武备院,是徐光启分管的,但具体的事宜,却是宋应星、焦勖他们在进行主抓。

毕竟徐光启是当朝内阁大臣,要做的事情有很多,不可能说长时间离开朝堂,跑到西山这边。

也就是崇祯皇帝不懂火器火炮的研制,若是真能了解多一些,那说不定这个时候,武备院这边的突破,就会更多了。

首节上一节189/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