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87节

骆养性微微欠身,恭敬的说道。

“仅锦衣卫查明的情况,在京的不少清流,甚至国子监的监生,都抨击起此事,说此乃……”

翻阅奏疏的崇祯皇帝,见骆养性停了下来,挪开眼前的奏疏,看向骆养性说道:“说甚么?

祸国殃民?

取死之道?

还是其他什么抨击之言?”

“臣不敢言!”

骆养性闻言,忙行跪拜之礼,作揖应道。

“叫嚣的最厉害的那帮人,有多少是江南那边的?”

崇祯皇帝放下奏疏,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朝中反对声音,最厉害的那帮大臣,又有多少是江南籍贯的?”

“超过五成。”

骆养性不假思索道:“剩下的那些人,不少的师承,或座师,亦是江南籍……”

“朕知道了。”

崇祯皇帝放下茶盏,说道:“这件事情就此作罢,锦衣卫不必再暗查下去了。

他们反对与否,天津开海事,都要进行下去。

先前这京通贪污案,你们锦衣卫督办的不错。

你骆养性,做的也不错。

在朕这里,向来是有功就赏,有过就罚。

擢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衔吧。”

“臣…叩谢天恩!”

骆养性双眸微张,难掩喜意,忙作揖行礼道。

虽说中军都督府右都督衔,是一个虚衔。

可是这放在锦衣卫内,那绝对是说一不二的存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骆养性赢得了天子的信任。

这在锦衣卫的地位,就得到了巩固。

似曹化雨、李若链之辈,都威胁不到他的地位。

瞧着骆养性的神态,崇祯皇帝继续说道:“另外…锦衣卫这边,该恩赏的恩赏,你跟曹化雨他们,拟定一份奏疏,呈递到御前来。”

“臣领旨!”

现阶段的锦衣卫,在从恩养的那批遗孤之中,所遴选出的苗子,还没有被培养出来以前。

用骆养性这个投机派,是崇祯皇帝所明确的事情。

骆养性用好了,就是彰显皇权的刀。

用不好,就是损害皇权的坑。

清楚骆养性的为人,崇祯皇帝对其的警惕,并不会因为其做了几件事情,就放松下来。

就目下骆养性的种种表现,崇祯皇帝还是比较满意的。

用着顺手的刀,为何要废弃呢?

但若是骆养性,开始对自己的旨意,有所踌躇犹豫时,表露出想投靠到文官群体那边的迹象。

那不好意思,还是趁早去见骆家先祖吧。

用着不顺手的刀,要趁早回炉重造。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

崇祯皇帝伸手对骆养性说道:“朕近期在大内行厂那边,知晓河间府、大名府等地,似有白莲余孽的迹象。

先前你们锦衣卫,忙着督办京通贪污案。

现在也没有要案负责,从锦衣卫中遴选一批人手,远赴河南、山东等地。

给朕好好的查一查。

记住了,朕不希望天启朝的徐逆之事,再于崇祯朝发生,若是查到什么,即刻呈递密奏。”

骆养性强压内心震惊,作揖应道:“臣领旨!”

这好端端的,怎么会牵扯出白莲余孽啊。

早先在天启二年,徐鸿儒谋逆造反,引起不小的轰动,甚至导致漕运停摆,山东各府大乱,而北直隶更是深受其害。

倘若河南、山东等地,真的有白莲余孽的话,那绝对不是小事啊。

先前心情不错的骆养性,此刻却变得烦躁起来。

这件事情要是处理不好,导致真有白莲作乱事,那麻烦就大了。

不知晓此事,还有办法推脱。

可现在天子叫锦衣卫插手此事,要是没能阻止的话,只怕天子盛怒下,自己恐将吃不了兜着走啊。

骆养性心情烦躁。

那崇祯皇帝的心情,要比他更加烦躁。

白莲作乱一事,可谓是贯穿了大明。

对待白莲之事,大明的态度,向来都是坚决而强硬的,遇到一个杀一个。

毕竟白莲教的蛊惑性,煽动性,实在是太强太强了。

大明之所以能创立,就是因为太祖高皇帝,所处时期民不聊生,靠一个碗,都没有了活路,最终造了暴元的反,开始一步步逐鹿天下。

只是太祖高皇帝前期的崛起,靠的就是红巾军起势的。

靠着江湖骗术,蛊惑愚民百姓,白莲教就像是一大毒瘤,暗藏在大明治下,不知什么时候,就会爆发一次。

处在小冰河时期下的大明,特别是崇祯朝,那灾害频发严重,若是白莲趁机闹事的话,无疑又给大明平添不少麻烦啊。

“行了,你就退下着办此事吧。”眉头微蹙的崇祯皇帝,看向骆养性说道:“这件事情朕很重视,每隔三日,锦衣卫呈递一份密奏到御前。”

“臣定竭尽全力,查明此事。”骆养性当即表态道。

矛盾积攒的多了,到了临界点后,就会频繁的爆发问题,现在崇祯皇帝所处的境遇,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若是能将这些矛盾,赶在爆发前一一解决的话,那大明还是能抢救一番的。

第357章 仓场事,断不可再出问题

面对内忧外困、灾害频发的特殊时期,崇祯皇帝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不可能都浪费到朝堂之上。

跟大明的文官群体扯皮,或干脆下场相争,除了浪费生命外,根本带来不了实质性的改变。

“皇爷…徐阁老他们来了。”

王承恩踱步朝西苑御台走来,对躺在靠椅上的崇祯皇帝,作揖行礼道。

“宣吧。”

闭目养神的崇祯皇帝,说道:“搬两个木凳来,给两位卿家赐座。”

“喏!”

王承恩当即应道,随后便伸手示意,叫随驾的宦官,传唤的去传唤,搬木凳的去搬木凳。

这些时日,忙着处理各种朝政,崇祯皇帝有些心累。

就算再勤政克己,就算大明所遇问题诸多,但是该放松的时候,还是要放松的。

长城不是一天能修成的。

今下的大明,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是累世积攒出来的。

即便崇祯皇帝再有本事,也不可能短时间内,就能见到成效。

治理大明。

抢救大明。

复兴大明。

在崇祯皇帝的心中,已然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臣…徐光启,拜见陛下!”

“臣…孙居相,拜见陛下!”

西苑御台这边,响起徐光启、孙居相的声音,闭目养神的崇祯皇帝,没有起身。

“免礼吧。”

崇祯皇帝倚靠在躺椅上,扶额说道:“坐吧,朕此次召见两位卿家,是有些事情要说。”

徐光启、孙居相相视一眼,遂起身撩了撩袍袖,屁股挨着木凳坐下,心里却是各异的情绪。

就当前朝局的变幻,他们也都顶着不小的压力。

“锦衣卫督办的京通贪污案,已然结案了。”

崇祯皇帝缓缓睁开眼睛,看向太液池方向,平静道:“所涉及的一应贪官污吏,悉数都处于极刑,传首北直隶等地。

他们的家眷,全部流放辽东了,名下的一应家产,悉数都被锦衣卫查抄,并移交到内帑这边了。

京通两个坐粮厅,及下辖的一应官吏,两位卿家也都呈递奏疏,增补到位了。

现在京通二仓所滋生的贪官污吏、家贼硕鼠,也都被一扫而空了,之后两位卿家要做的事情,都清楚吧?”

京通二仓所储粮食,是国朝的战略储备粮,是对外发动战争,或遇突发状况平稳局势,才会用到的粮食。

面对灾害频生的境遇,崇祯皇帝对京通二仓极为看重,甚至围绕整个北直隶,增设军储仓的谋画,也在稳步推进之中。

杀一批染指储备粮的贪官污吏,这对大明上下的震慑,不可谓不大。

“启禀陛下…臣等清楚之后要怎样做。”

徐光启站起身来,作揖行礼道:“先前所定的各项新规,会在京通二仓落实下来,切实保障仓场事,绝不会出现任何情况。

另外臣与孙尚书商榷,趁此机会,可先行在河间府、天津直隶州两地,筹建新的军储仓,外设坐粮厅。

这样一来的话,陛下所关心的仓场事,会逐步的稳定下来,力保在遇到任何问题时,国朝不至于太被动。”

“不过陛下……”

孙居相紧随其后,起身作揖道:“先前京通二仓的亏空,想要尽快填补的话,还需查抄的那批家财补进……”

讲到这里的时候,孙居相没有再说下去了,毕竟查抄的钱财,都充入内帑了,叫天子拿出这些银子,似乎并不容易。

“筹建新的军储仓,想法不错,尽快落实下来吧。”

崇祯皇帝淡然道:“不过巡检制度,必须要明确到位,在河间府和天津直隶州这边,要寻求相应的经验。

首节上一节18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