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37节

“你想说什么!?”

崇祯皇帝拍案打断道:“朕质问你几句,便想着要请辞了?你拿我国朝的法纪,是当什么了?”

大明持续摆烂的一大根源,就和频繁更换阁臣密不可分,此举不但使得天子的威仪受损,更叫国朝的公信力受到打击,关键还加剧了大明阶级矛盾。

对崇祯皇帝而言,在他所谋话的三年暂稳期,是不会轻易罢黜阁臣,他要构建一个多方制衡,多方监督的内阁。

与此同时,赋予内阁相应的压力,给予内阁更大的权柄,这样大明自有要做的一些好的调整,就能更顺利的推进下去。

至于崇祯皇帝心里谋划的新政,要等到上述那些出自读书人群体,算旧派官员推行的调整,都落实下来后,在择机叫他培养的新派官员,逐步在朝堂和地方崛起,届时再推动全新的变革。

本就病入膏肓的大明,需要的是温补良药,把机体先调养回来才行,一上来就下猛药的话,换来的不会是一柱擎天,而是更快的崩溃!

“当前朝局不稳,何以能统御天下。”

崇祯皇帝看着垂手而立的韩,语气强硬的说道:“内阁仅靠你们几人,是无法辅佐朕稳定朝局,统御天下了,朕要明确内阁次辅,增设内阁群辅,以便内阁能统属各部院寺等衙署,辅佐朕!”

第271章 官场大地震(2)

崇祯皇帝话音落下,文华殿内死一般的寂静,但在场所有人,却流露出各异的神情,甚至生出不同的情绪。

韩的身体微顿,抬起头来,眉宇间生出些许惊愕。

王洽、徐光启、王在晋、黄立极几人,神情凝重,却没露出错愕的神情,显然先前就猜想到了。

周延儒、温体仁努力控制激动的心情,尽量不叫自己的情绪,表现得太过明显。

至于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几人,却流露出几分忧色。

作为大明政坛的至高所在,内阁绝对是无数大明文官,心之所向的地方,多少人为了能挤进内阁,可谓是煞费苦心。

只是大明较为特殊的官场制度,想要一脚跨进内阁,在大明皇帝明确之前,还需经朝中大臣参与的廷推,推选出相应的候选者,再经内阁呈递到御前。

然而这一默许的潜规则,却诱使了党争的形成。

为了能够进入内阁,手握更多的权柄,那可谓是什么手段都会出现。

而国朝的另一项制度,京察,本意是清除掉在京官员队伍中的懒政、和稀泥、不干实事的庸官,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的贪官污吏,还有年老体衰、无力处理朝政的官员退休,但最后却成了加剧党争的存在。

风气坏掉了,再好的制度都是形同虚设。

对崇祯皇帝来讲,想叫他心里所属的内阁,能起到相互制衡和相互监督的。

那么在当前这种乱象下,就要懂得借势,以稳定朝局的名号,直接简拔他所属的阁臣,而不是去进行所谓的廷推。

“有关擢升进内阁的一应人选,朕已选好,中旨已拟定好,你们内阁和军机处,都看看吧。”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扫视着神情各异的众人,淡然道:“不要给朕强调什么,未经廷推,这内阁不可轻易增补阁臣,不然定会叫朝局更为混乱。

朕叫你们过来。向内阁增补阁臣,就是为稳定已乱的朝局,倘若连这点事情都办不好,朕要你们何用!?”

:?;;!?..千;:,,,:?.源!,'?中",,裙'2";.:0?,,6."8:,:?5!;!?6;;0!5,3  本听到天子拟定中旨,要擢升一批阁臣,就生出惊诧的众人,在听到崇祯皇帝所讲的那些,一个个都露出复杂的神情。

天子竟早就拟定好内阁新补阁臣了?

颁布中旨,难道天子不怕六科行使封驳权吗?

此事若是传到朝堂上,只怕风波不会小啊。

新补阁臣的名单,会有我吗?

万一真被封驳的话,那天子……

在众人心里暗暗揣摩之际,王承恩捧着手里的中旨,朝着韩走来,这叫一行人的视线,都汇聚到韩身上。

见韩略带迟疑,双手接过所递中旨,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韩卿,你这个内阁首辅,先看看吧。”

听闻此言的韩,没由的心里竟暗松了口气,天子竟然没罢黜自己,相反还要自己,继续担任内阁首辅。

不过对其他人来说,有些心情就复杂起来了。

韩这个内阁首辅,没有被天子罢黜,那即便他们真能擢升进内阁,最高也就是个次辅。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在韩打开中旨的那一刻,身边所站众人,皆下意识看了过去,然瞧见中旨上的内容,那情况就不一样了。

九名阁臣!?

天子这是闹哪般啊!

为何会没有我!?

我怎么进了内阁,还署理仓场事?

以韩为首的内阁大臣,以王洽为首的军机处大臣,一个个心里暗惊,对新明确的内阁班子,生出不同的想法。

崇祯皇帝神情平静,放下手里的茶盏,显然对众人的反应并不奇怪,一主,一次,七群辅,这在大明是极少有的。

在内阁的阁臣多了,就会起分歧,相应的也会生风波,但就当前这上下摆烂的大明,崇祯皇帝这样的选择,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首辅韩,次辅温体仁,群辅有毕自严、徐光启、周道登、何如宠、钱象坤、成基命、吴宗达。

这套新定的内阁班底,东林党有三人,其他各派系有六人,有务实的,有务虚的,彼此间的处事风格,性情秉性,又恰恰能叫他们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如此使得内阁日后的大方向,会朝着崇祯皇帝预设的轨迹推进。

“韩卿啊,先前所定袁案,在国朝牵扯众多,也叫部分院部寺的大臣被抓。”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迎着一道道注视,朝韩走去:“如今在宣府镇那边,又爆出了通敌案,到现在还没彻底查明。

自朕御极称帝以来,尚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国朝暴露出众多问题,导致当前朝局不定,甚至是人心惶惶,人人自危,朕这心里很是痛心啊。

眼下建虏八旗肆虐辽东,流寇肆虐陕西等地,大明治下各地还频生灾害,朕现在是非常不想看到,朝局再这般乱下去。

你作为内阁首辅,大明肱股,当多多为朕分忧啊,还有你们这些阁臣和军机处大臣,也是一样。

朕所颁这份中旨,就由内阁来明发吧,明日这个时候,朕会来文华殿这边,跟内阁商讨朝中政务!”

那不容置疑的语气,叫韩倍增压力,天子明显是将这个雷,彻底甩到自己手中了,若是办好,一切相安无事。

若是办不好,那事态只怕会很严重。

没听到天子方才所讲,内阁一事若不定,那袁案和通敌案,潜在意思就是要继续掰扯下去了。

想到这里的韩,顶着头皮发麻,拱手作揖道:“臣定当竭尽所能,办好此事!”

对韩的态度,崇祯皇帝很满意。

有韩这个抗压首辅,且有些实干的首辅,挡在自己的前面,帮自己分扛朝堂压力,这的确少了不少烦恼啊。

先前的内阁,东林党就有三位,不过钱龙锡被杀了,‘请辞’的李标,最终也被抓了。

当下的内阁,东林党增到三位,希望朝中的那帮大臣,尤其是科道这边的一些言官御史,及喜欢沽名钓誉的家伙,一个个别不识抬举!

第272章 治国如烹小鲜(1)

周延儒神情有些落寞,情绪低落,低着头,朝军机处走去,脑海里所浮现的,依旧是文华殿内,崇祯皇帝颁布的中旨。

为什么韩这个袁崇焕的座师,天子都给袁案定调子了,却依旧能坐稳内阁首辅之位。

为什么徐光启进了内阁,成了群辅之一,还被天子钦定主抓总仓场事。

为什么温体仁进了内阁,成了内阁次辅……

一个个的质问,在内心深处涌出,周延儒垂着的手,下意识紧握起来,他不甘心,为什么他没有进内阁!

“周枢辅!”

王承恩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这叫周延儒心里一顿,忙停下脚步,面露笑意的转过身,说道:“王太监…可是有什么事情吗?”

作为崇祯皇帝身边的心腹近侍,王承恩虽不干涉外朝的政务,但在内廷和外朝这边,地位还是很高的。

尤其是对周延儒这些在军机处的大臣,常与崇祯皇帝保持接触,明显能感受到天子对王承恩的信任。

“周枢辅,皇爷有话,叫咱家传给您。”王承恩淡笑道:“周枢辅先回军机处,皇爷稍后回去,要召见您。”

“……”

周延儒闻言一愣,双眼微眯起来,心里暗自揣摩起来,陛下这是何意?难道有什么话要对我说?

“周枢辅,若是没其他事情,那咱家就先回文华殿了。”王承恩保持笑意,对周延儒微微点头示意,言罢,便转身朝文华殿走去。

看着王承恩的背影,站在原地的周延儒,眉头微皱起来,现在天子的举动,他是一点都揣摩不透了。

这个时候,天子应该在吩咐温体仁和徐光启,要做什么事情吧。

……

“温卿,你先退下吧。”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对温体仁说道:“去找韩卿多多研讨,别误了朕的大事。”

“陛下放心!”

强压内心激动的温体仁,忙拱手作揖道:“臣定当竭尽所能,将内阁一事定下,早叫内阁能成为陛下的助力!臣告退……”

瞅着难掩兴奋的温体仁,那匆匆离去的背影,崇祯皇帝露出些许笑意,有这样的政客在旁协助,还有韩这扛压首辅在前顶着,那自己颁布中旨,所组的暂稳期内阁,就不会受到阻挠。

等跟徐光启交谈完相应事宜,再找周延儒谈些事情,设法推动责任制,逐步落实责任内阁,责任军机处等,那后续赋予更多的权柄,就能跟着做起来了。

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徐光启,开口道:“徐卿,将你从军机处这边调离,擢升进内阁,任东阁大学士。

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徐卿进入内阁后,要抓好三件事情。

一个编撰历法,一个武备院,还有一个…就是归到你名下的总仓场事。

按理说当前有仓场尚书孙居相,总督仓场,然京通二仓关系重大,朕的心里多少有些不放心此事。

而且朕心里有种直觉,只怕这京通二仓的真实情况,并没有表面所了解的那般好。”

徐光启心里一紧,眉头微皱起来,京通二仓若是出现问题,那对国朝,对京畿一带,可都不是什么好事情啊。

“徐卿,这是朕之前所想,关于谋改京通二仓的一些构想,你可以先看看。”

崇祯皇帝拿起一份文书,递给徐光启说道:“等内阁稳定下来,你具体主抓此事后,可以和孙居相一起,逐步落实下来,切实叫京通二仓,起到应有的职责和用意,而非叫不怀好意的蛀虫,私底下都吃跑了。”

自永乐年间迁都北京,除太祖高皇帝所设军储仓,国朝于京畿一带,先后设立了京仓和通州仓,以满足国朝在粮食口的日常收支用途。

崇祯皇帝很清楚时下的大明,是怎样一个多灾多难,所以这战略储备粮的用途,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灾年之下,手里有粮,这心里不慌啊。

尤其是京通二仓,还肩负着很重的职责,敢出现任何问题,对国朝来讲,那都不是件小事情。

叫徐光启进入内阁,和孙居相一道负责总仓场事,崇祯皇帝就是想上一道双保险,能更快梳理好京通二仓。

“陛下,若真要这样办,那国朝这边,也会牵扯很多啊,尤其是户部和兵部那边。”徐光启粗略的看了下文书,心中强压惊意,看向崇祯皇帝说道:“而且国朝并无……”

“徐卿啊,朕知道给你的文书中,有许多是没有过的先例,可能还会得罪很多人。”

崇祯皇帝摆手打断道:“但是关系到京通二仓,在朕看来这有些先例啊,要敢于去开创才行。

倘若这京通二仓,出现任何的纰漏和问题,那所带来的后果怎样,徐卿心里要比谁都清楚。

且等这次整饬京通二仓事了,徐卿还要会同孙居相,于北直隶治下各府,挑选合适的地方,筹建起直隶仓,多多储备粮食。”

按照崇祯皇帝的构想,筹建战略储备粮体系,对时下的大明,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这直隶仓的设立。

如此山西、陕西、辽东、山东、河南等地,若是出现自然灾害,受灾区域的粮价飙升,或者无粮可用时,就能及时的开仓,对外释放平价陈粮,避免谷贵伤民之事,以此去稳定民心。

首节上一节137/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