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23节

可你们都做了些什么?

你们所恪守的那些道理,朕明白,可统御这幅员辽阔的大明,能只把眼界局限在一点吗?”

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三人,流露出复杂的神情,对天子所讲的这些,他们多少能联想到一些。

看着眼前的三人,崇祯皇帝心生感叹,倘若大明没有党争的话,就拥有的那些官员,其实不少都是治国良才,想治理好大明,根本就没有问题。

但是屁股决定脑袋,大明的党争风气由来已久,且牵扯到众多的层面,想直接就给他斩断,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何他要在袁崇焕一案上,耗费这么长的时间,跟朝中的文官群体见招拆招,而不是快刀斩乱麻?

直接砍了袁崇焕的脑袋,罢黜、逮捕一批先前力挺袁崇焕的官员?

杀人是目的吗?

除掉威胁皇权,想束缚皇权的因素,这些才是根本所在。

倘若事情真像表面所见到的那般简单,只要把表面蹦的群体解决了,大明就能朝好的方向发展,那在相互摆烂的时代下,最后怎么可能会叫建虏捡到漏?

藏在暗处的势力群体,一个都没揪出来的话,那核心问题就没得到解决,大明被暗中放血,就将持续进行下去。

“过去的事情,朕不想再多提了。”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缓步朝王在晋他们走来,冷然道:“你们心里此刻怎么想,朕不清楚。

但朕要你们在心里牢记一点,不要做无谓的事情,把身为臣子的本分,做好就行。

军机处是总揽大明突发战况的衙署,先暂任军机大臣吧,是否扶正,是否重用,就看你们自己的表现了。

眼下国朝局势动荡,朕希望你们别在辜负朕的期许。”

“臣等领旨!”

王在晋他们忙拱手应道。

随着锦衣卫督办袁案时间增长,在潜移默化间,朝堂上的一些格局,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崇祯皇帝对当前的改变,心里是很欣慰的,也是很高兴的。

现在王在晋、黄立极、刘鸿训三人,顺利补充进军机处这边,等袁可立和孙元化,到了他们各自的位置上,清除八大晋商一事结束,那牵动无数人心思的袁案,就可以宣告结束了。

等自己明确外朝各衙署的首脑,以官位责任制约束朝堂,这受党争风气影响的朝堂,就能在他手中初步得到制衡,届时所能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整肃吏治,杀贪官污吏……

第242章 驿传局

大明受党争风气影响过深,使得国朝有任何风吹草动,都往往喜欢朝复杂的态势行进,这是崇祯皇帝最不喜的一点。

倘若是所有人的注意,都集中到勾心斗角、权谋算计这里,那治理天下,处理朝政的担子,又该谁扛起来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朝堂的风气,都不能遏制住的话,那就更别提地方官场了,想解决大明的顽瘴痼疾,逆转那摆烂的势头,就必须要从源头做出改变。

“李卿,朕这里有件事情,在心里想了很久。”在送走王在晋他们后,崇祯皇帝召见了李邦华,就驿递整顿一事,讲明自己的看法。

“那兵科给事中刘懋,自专管驿递整顿事务后,朕发现他所做的很多事,与先前所呈递的奏疏,完全是南辕北辙。

李卿在兵部这些年,心里也清楚驿递对国朝的重要性,原本朕是想叫那刘懋,替朕整肃驿递,裁撤一部分臃肿附庸,精简驿站。

可是刘懋所作所为,却是纯粹的一刀切,用快刀斩乱麻之势,将整个驿递体系,全部都给端掉了。”

原本心里还在暗暗揣摩,自己此时被天子召见,究竟是为何事的李邦华,在听闻崇祯皇帝所讲,立时便明白怎么回事了。

“陛下,先前朝中有不少大臣,都对刘懋所为,提出了种种质疑。”李邦华神情正色,对崇祯皇帝说道。

“专管整顿驿递事务,绝非要裁撤掉整个驿递体系,这对大明所造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不管是各地呈递紧急军务,还是传送各类公文等,都离不开驿站的支持,但是刘懋为了自己的仕途,曲解陛下之意,甚至提出一些歪理,来叫陛下信任其所做之事。

可是自从刘懋整顿驿递事务以来,却给国朝带来不少的麻烦,甚至山陕两地,不少被裁撤的驿卒,没了生计后,恼羞成怒下投奔了叛贼麾下。

据臣所了解到的情况,朝廷许多需发派地方的公文,都无法及时送达……”

听着李邦华所讲的这些,崇祯皇帝不由得轻呼一声,仅为区区几十万两银子,便裁撤掉大明延伸地方的触角,关键这种蠢事还真推动下去了,不得不说,大明在拆东墙补西墙这方面,做的还真够彻底的。

尽管那时的他,还没来到这个世界,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那锅都要他背着,不过现在解决问题,才是根本所在。

“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再说这些也没用,眼下要做的事情,是做出相应的补救。”崇祯皇帝收敛心神,看向李邦华说道。

“驿递之事对我大明来讲很重要,是稳定国朝的根本,不能一刀切,全部都给裁撤掉整个驿站,这件事情刘懋做的太过分了。

朕打算叫李卿专管驿传改制一事,由李卿出面,叫停刘懋所做不靠谱之事,这是朕近些时日,所想关于驿传改制的谋划,李卿你可以先看看。”

向大臣承认错误,是绝不能承认的,哪怕先前的裁撤驿站之事,给大明造成了不小的伤害和隐患。

但是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现阶段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积极地进行弥补,尽量将这种危害降到最低。

说起来崇祯皇帝对大明的某些文官,那忽悠的本事,揣摩圣意的能耐,还真是颇有感慨的。

管他做的这件事情,会给大明日后造成什么危害,先把眼前的事情解决,取得天子的信任再说,把仕途搞上去才是关键。

至于之后出现任何问题,在想办法甩锅就是了,像这种务虚、打嘴炮,不经现实推敲的官员,在整个大明官场可以说比比皆是。

“驿传改制?”

接过文书的李邦华,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便翻看起来,原本在他心里认为,天子所提驿传改制,跟刘懋所做整顿驿递,本质上是一样的,等看过以后再好好规谏一番,裁撤驿站这种事情,真的不能做。

可当看到文书上的内容后,李邦华脸上的神情,开始有着细微的改变,从凝重,到错愕,再到惊奇……

对李邦华的种种神态改变,崇祯皇帝全都看在眼里,看起来李邦华对自己所提的驿传改制,是没有直接提出反对的。

“李卿,对朕所构想的这些谋划,可有什么看法和想法?”见李邦华看完驿传改制的文书后,崇祯皇帝撩了撩袍袖,开口说道:“若是觉得有什么不妥之处,我们君臣可以先研讨一下,到时李卿再具体修改后,推动驿传改制一事。”

关系到大明延伸的重要渠道,必须交给李邦华这类务实的官员去办,去主抓,不然想做好这件事情,只怕进展不会太过显著。

先前刘懋这个打嘴炮的家伙,起了一个很坏的头,把大明的驿传体系,给折腾的七零八散,尤其是毗邻京畿的北方各省,为赢得自己的信任,更是悉数被裁撤掉了,南方因相隔较远,推动的程度不定。

现在叫李邦华接手驿传改制,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被折腾的驿传烂摊子,那情况就会好很多。

“陛下…将大明在各地的驿传,从承宣布政使司彻底独立起来,并创设各级驿传局,这压力岂不都转到兵部了?”

李邦华想了想,对崇祯皇帝说道:“并非是臣有意推脱,只是臣有些不明白,将驿传局独立起来,这自负盈亏该如何操办。

所谓‘邮票’一说,具体是用来做些什么的?

还有真要叫驿传之事,从地方独立起来,那所设各级驿传局品级怎么定?”

跟崇祯皇帝心里所想不同,李邦华并没直接反对此事,只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毕竟这跟大明先前的驿传体系,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的。

若是自己能将这些问题,一一跟李邦华进行解惑,真正推动大明驿传体系,朝独立运营的方向走,那要不了几年,驿传领域非但可以摆脱亏空,甚至还能赚取相应的银子。

第243章 定点试验

“有压力,才有动力嘛。”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兵部下设的车驾清吏司,本就掌着大明马政及驿传等事务,若真想解决大明驿传的困局,还需车驾清吏司主抓才行。

经过这次刘懋所做之事,朕想明白了一点,简单粗暴的裁撤驿站,或按照原有轨迹继续行事,都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

李卿也清楚我大明治下地形复杂,水陆环境不一,这导致各地需开设众多的水马驿、急递铺、递运所,才能完成相应的任务。

不过车驾清吏司这边,虽说主管大明驿传事务,但是涉及到地方驿传的发展,却又靠地方官府来解决。

只是恰恰因为这一点,才导致我大明驿传一直存在职权混淆,最终造成较大亏空。

增设驿传局的目的,本质上就是让大明的驿传体系,能形成上通下达的体制,不再受地方官府的影响。”

小农经济下的大明,想要去传递信息,传输政令、军务等,就必须借助驿传体系,然而大明的驿传体系,却存在一个致命缺陷。

没有省一级的主管机构。

车驾清吏司是掌大明驿传的中央机构,可是在很多时候,却不能直接管到地方驿传,毕竟缺少沟通媒介。

这就造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大明驿传体系发展的好与坏,受地方官府的影响很大。

尤其是那些有油水的水马驿、急递铺、递运所,多数都被地方父母官,或者地方官府的官吏拿下。

看着陷入沉思的李邦华,崇祯皇帝接着说道:“增设驿传局,是唯一能解决大明驿传困局的办法。

兵部下达相应的公文,将各地的驿传体系,按照府、州、县的层级,建立起对应的驿传局。

与此同时,在各地承宣布政使司这边,建立起地方最高级别的驿传局,他们不归地方官府管辖,将真正直归车驾清吏司管辖。

李卿所需要做的事情,便是将这一体制明确下来,并筛选出相应的官吏,到地方最高一级驿传局,积极打开局面。”

天子所谋甚大啊。

这样一来的话,若真能明确这项事宜,那地方上的各级官府,就要松开先前所把持的利益啊。

李邦华沉浮官场这么多年,对大明现存的一些弊政,那心里还是很清楚的,造成大明驿传亏空的根本,说到底从不是所养的底层驿卒过多,实则是不少好的地方,都被各地官府的官吏把持着所致。

“陛下…若真要这样做的话,那各地驿传局的官职、品阶,又该定在什么标准下?”李邦华眉头微蹙,对崇祯皇帝说道:“还有驿传局脱离于地方官府,先前就存在不小的亏空,想打开局面的话,这自负盈亏会给……”

李邦华不是想推脱什么,才向崇祯皇帝讲这些的,实则是增设驿传局一事,牵扯到的层面太多。

站在中央朝廷的角度,要推动某项政策时,必须要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不然是会出现大问题的。

“这个标准怎么定,由兵部具体研讨,拿出相应章程后,向朕呈递奏疏就行。”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随后说道:“亏空这个问题,朕想过了,李卿看来还是没有领悟到自负盈亏,与发售邮票的必然联系。”

让小农经济下的人,去联想工业经济下的事情,那的确很难产生相应共鸣,毕竟他们所想的事情,都是满足自给自足即可。

但是对崇祯皇帝来说,这就是巨大浪费啊。

谁规定说了,大明所设的驿传体系,只能大明官府来用,民间的各阶级群体,就不能搭个顺风车呢?

“李卿,你在好好看一看,手里拿的那份文书。”

崇祯皇帝指向李邦华所拿文书,耐心的解释道:“发售邮票的权力,各地府州县各级驿传局都有,是面向民间进行售卖的,不同的邮票,售价不同。

但是印制邮票的权力,唯有省一级驿传局才有,这是扭转亏空,实现自负盈亏的关键所在。

改制增设的驿传局,除了承接官方的公函、军务等,要积极的开辟民间业务,不管是邮寄信件方面,还是邮寄货物方面,都要有所涉足。”

李邦华眉头微蹙起来,陷入到沉思之中,显然对这样的事情,他还是有着不少的疑惑的。

“朕举个实际的例子吧。”

崇祯皇帝想了想,开口道:“从北直隶这边,要邮递到南直隶那边,一封信或一份东西,需要当事人,亲自派人或委托旁人,千里迢迢的送过去。

这期间需要耗费多少钱财?需要耗费多少时间?这都是没有定数的吧?

那么如果说我大明增设的各级驿传局,能全面接管这一块的民间邮递业务,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固定的邮递银子,承接这封信或者这份东西。

那不仅是当事人可以放心,且驿传局这边也能赚取相应的银子,以此稳定驿传体系,自负盈亏的标准,不就定下来了吗?”

李邦华眼前一亮,被崇祯皇帝这么一解释,他算想通这其中所存联系,毕竟在此之前,大明并没有这样的涉足。

“陛下,若此事真的能做好,那将是利国利民的良策啊。”

李邦华情绪有些激动,讲出自己的看法:“从地方独立起来的各级驿传局,被车驾清吏司直管,不但各地实际情况,能被朝廷掌握着,且靠着发售邮票,积极开展民间邮递业务,的确能解决……”

“李卿,你先不必这般激动。”

崇祯皇帝摆手道:“这件事情就算是要做,也要逐步的去变,毕竟朝廷这边,先前没有这方面的涉足。

朕的意思,是李卿主抓驿传改制,让车驾清吏司这边具体操办,先在这北直隶治下各府州县,还有辽东之地,试行这一策略,创设起各级驿传局,看看具体运转期间,会存在那些问题,面对这些问题,该如何进行解决。

等车驾清吏司这边,积攒相应的经验后,再逐步的推广开来,这样纵使是遇到问题,朝廷也能从容应对。”

就现阶段上下摆烂的大明,崇祯皇帝没想过自己所谋划的事情,能一步到位,达到预定的成效。

首节上一节123/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