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14节

“皇后…朕回来了。”

收敛心神的崇祯皇帝,脸上露出微笑,撩了撩袍袖,先是开口说了一句,接着便抬脚向前走去。

“这手头有些政务,处理到现在才解决好,跟国丈聊的怎么样?国丈还没走吧?”

尽管知道自家抠门岳父,是怎样的德性,但毕竟是周皇后的父亲,总不能祭天吧,还装糊涂,还是要装糊涂的。

“皇上~”

“拜见陛下!”

听到崇祯皇帝的声音,周皇后扶着肚子,缓缓站起身来,而周奎则迅速的站起身,对走进来的崇祯皇帝行礼。

“国丈不必多礼。”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走上前搀扶着周奎的双臂,笑道:“难得国丈能进宫一趟,皇后…是否派人去尚膳监传膳?”

“还没…”周皇后回道,只是这话还没讲完,就被周奎开口打断,“陛下不必这般麻烦,陛下日理万机,老臣就不在宫里久留了。”

“国丈这话说的就不对了。”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难得进宫一趟,多陪皇后聊聊,朕也很高兴。”

老东西,朕要不给调教好,那这大明天子就算白当了。

不过这抠门、精于算计的本性,倒是挺适合开票号的,要想办法吓吓这抠门岳父,再派忠诚可靠的宦官监视,这样内帑也能再多一个财源。

在这深宫之中,别讲什么感情,除了周皇后之外,崇祯皇帝不会溢流丝毫真情,纯粹是一种浪费。

“皇上,先坐下歇歇吧。”周皇后扶着肚子,缓步走上前,眉宇间透着小欢喜,说道:“皇上日理万机,要多照料好自己才是。”

“叫皇后费心了。”

崇祯皇帝当着周奎的面,拉住周皇后的手,笑道:“朕不碍事的,走吧,别站着了,小心身子。”

周皇后微微低头,脸颊浮现出一抹红晕,跟着崇祯皇帝向前走去,而这一幕叫周奎见到后,眸中闪过一道精芒,心里那叫一个激动。

皇上跟自家女儿这般恩爱,这是好事啊,这要是叫自家女儿多说几句,那自己爵位的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国丈,你也坐。”坐下的崇祯皇帝,笑着对周奎说道:“朕听说这些时日,国丈也想替朕分忧?”

“…是!”

本顺势想坐下的周奎,一听这话,当即拱手道:“老臣自知能力有限,但身为大明的皇亲国戚,理应为陛下分些忧。

若陛下……”

听着自家抠门岳父,那侃侃而谈,表面笑意不减的崇祯皇帝,心里却冷笑起来,就你那抠门的劲头,还想分忧?

骗三岁小孩呢?

不就是想得个爵位,然后好暗中敛财嘛。

“国丈有这份心,朕很欣慰。”

崇祯皇帝面露笑意,看着身旁的周皇后,对周奎说道:“眼下哥儿还小,若是他知道自家外公,能替朕分忧,想来也是很开心的,不过国丈,朕现在还真有件愁事。这先前跟建虏交战,朕招募的那些强军,眼下还拖欠一批粮饷…”

“这户部是干什么吃的?”

周奎皱眉道:“皇上,要说这户部的官员,拿着国朝的俸禄,吃着皇粮,怎一个个这般不懂替陛下分忧啊,这……”

“呵呵~”

崇祯皇帝笑了,听着侃侃而谈的抠门岳父,就是只字不提,要自己掏银子,帮自己解决问题,心里不由得吐槽起来。

跟山西老抠相比,那也是有一拼啊。

崇祯皇帝缺钱粮吗?

还真不缺。

先前查抄皇庄的家贼硕鼠,得到那么多家财,要是有计划的用,他根本就不会为银子而犯愁。

之所以对周奎讲这些东西,无非就是想试探一下,事实证明,想要叫醒装睡的人,是不可能的事情。

“国丈啊…朕有个想法。”

崇祯皇帝出言打断,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的周奎,笑道:“不知国丈能否在私下里,组织起一批人手,前去江南一带运输粮食,当然朕会按照市价,从国丈手里购买,也算帮朕解决一桩心事,国丈,你怎么看?”

叫周奎贩卖粮食是假,想挖坑叫自家抠门岳父跳里面是真,不这样做的话,怎么行敲打之事?

只有抓住了把柄,那谋划票号一事,才能逐步实现,不然就依着那抠门的特性,想为自己所用,断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第223章 忽悠,接着忽悠

周奎神情有些激动,心里就开始盘算起来,若是真像天子所讲的那般,自己去组织一批人手,前去江南一带,那就可以打着皇亲国戚的旗号,去大宗的低价收购粮食。

对,可以只购买陈粮啊,这样粮价可以更低,到时谎称新粮就成,购买的陈粮多了,在里面掺点沙子。

一群丘八而已,能有的吃就不错了。

不过从江南那边起运回京,这耗费的银子也不少啊,有了,等会儿向天子求个恩典,借用漕运的官船不就成了,这可是妥妥的一本万利啊!

崇祯皇帝的一句话,就将周奎搞的兴奋极了,这哪里是叫他帮忙分忧啊,这摆明是给他狠赚一笔银子的机会啊。

且依着周奎心里的盘算,倘若自己把这件事情办好了,叫负责此事的官员也好,内廷太监也罢,好好的帮自己美言几句,天子一高兴,自己说不定还能敕封爵位。

“国丈……”

看着面露笑意,眼睛放光的周奎,坐着的崇祯皇帝,便知鱼儿上钩了,故作不知的开口叹道:“倘若国丈觉得此事难办,那就当朕没有说过吧,想想也对……”

“不难办,这怎么能难办呢!”

回过神来的周奎,蓦然听到崇祯皇帝所讲,心里那叫一个急啊,这到嘴边的鸭子,怎能叫它飞了啊。

在崇祯皇帝的注视下,周奎急道:“能为陛下分忧,乃是老臣的本分,陛下既然都那样说了,纵使是千难万难,老臣也定会排除万难,替君分忧啊。

不过陛下,这买卖……这运输粮食的事情,要维系多久?老臣心里也好有个数,好多帮陛下分忧不是?”

这奸商的嘴脸就出来了?

岳父啊岳父,你这未免也太鼠目寸光了点吧。

见周奎这般激动,讲到激动处,甚至险些将心里话说出,崇祯皇帝强忍着想笑的情绪,故作沉思。

一旁的周皇后,瞧见眼前这一幕,心里却不免有些担忧,有意想提醒崇祯皇帝,但却又不知如何开口。

“当然是越长时间越好啊。”

就在周皇后准备开口,崇祯皇帝却叹道:“国丈你心里也知道,我大明戍边的军队有多少,户部的一些官员呢,包括兵部,动不动就向朕哭穷,扰的朕是不胜其烦,国库没银子,就只能支内帑的银子。

与其将内帑的银子,被户部、兵部挪作他用,朕打算每年从内帑这边,支出一笔银子专门购买粮食。

日后哪处边镇、军镇缺少粮食,便叫西厂的人押运过去,以解燃眉之急,省的再闹出蓟镇兵变这等扰乱国朝的大事……”

这可是大买卖啊!!

情绪激动起来的周奎,对崇祯皇帝之后所讲之言,根本就没听进去,他心里此刻所盘算的,是怎么把利益最大化。

只是他哪里又会知道,自己心里所想的那些,全被崇祯皇帝猜到了,甚至是以此准备狠狠敲打自己呢。

见周奎又不说话了,崇祯皇帝也不心急,在周皇后担忧的注视下,端起身旁茶盏,呷了一口,心里却暗暗说道。

就这个盘算劲儿,吝啬劲儿,要是能发挥到正道上,想不赚银子都难,票号生意这等暴利行业,非周国丈莫属。

不过在谋划这件事前,要抓住命脉,就是那种抖出来,就能要他小命的才成,不然震慑不住啊。

“为君分忧,乃老臣的本分。”

周奎从激动中回过神来,见天子放下手里茶盏,静静的看着自己,忙拱手道:“不过陛下,老臣有一事相求。

从江南起运粮食,需要大批的漕船,老臣想多多为陛下分忧,所以能否请陛下降恩典,允许老臣用官船,尽早尽多的向京城运输粮食?”

“可。”

崇祯皇帝没有多想,说道:“国丈都这般讲了,若朕连这点小事,都不能恩准的话,那岂不是在打击国丈之心嘛。”

“皇上,此事……”周皇后忍耐不住了,站起身来,对崇祯皇帝提醒道,可这话还没讲出口,周奎却开口道:“陛下,若是这般的话,那老臣就先告退了,早做准备,尽快为陛下分忧。”

自家女儿是什么脾性,周奎比谁都清楚,但这等赚银子的买卖,他可绝不能叫搅合了。

“好。”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微微一笑道:“国丈,此事就多多麻烦你了。”

“这都是老臣该做之事,老臣告退。”

周奎走了,带着种种的算计和激动,离开了坤宁宫,准备好好谋划此事,毕竟这一本万利的买卖,他要不尽快做起来,万一崇祯皇帝反悔了,那他岂不是亏大了。

“皇上,您所言皆国朝要事,且还牵扯到内帑支出的银子,不该叫……”周皇后眉宇间透着忧色,看着崇祯皇帝说道。

“皇后,国丈难得有心为朕分忧,怎能打消他的积极性呢?”崇祯皇帝面露笑意,抓住周皇后的手,轻拍道:“这件事情叫谁做,都是做,相比较于外人,朕更相信国丈一些,此事就不必再说了。”

大宗收购粮食进行存储,崇祯皇帝的确是要进行的,毕竟小冰河时期下的大明,粮食是绝对的硬通货。

面对上下摆烂的大明,崇祯皇帝心里可不确定,大明的那帮贪官污吏,会做出怎样罄竹难书的事情。

为避免自己需要大批用粮的时候,出现无粮可用、无粮可调的情况,崇祯皇帝有意先在皇庄这边,建立起一批粮仓分散储粮,每月谴派西厂的人,不定期进行抽查,避免盗卖粮食的事情。

而对周奎讲这件事情,就是他这个当女婿的天子,想算计一下自己的岳父,以捏住抠门岳父的命脉,好彻底震慑住抠门岳父,帮自己多多的赚银子。

票号生意在一定的周期之内,不能以朝廷的名义开启,不然就依着那帮贪官污吏的德性,能通过他们的手,玩出各种花样出来,到时好的事情,就会成为拖垮大明的负担。

“皇上…若是这样的话,那内廷最好谴派人手,跟随监察才行。”周皇后依旧有些不放心,开口劝道。

“好,好,一切都依着皇后的。”

崇祯皇帝心里很是满意,轻拍周皇后的手,笑呵呵的说道:“皇后这般深明大义,朕心甚慰啊。”

在这问题多多的环境下,周皇后这般深明大义,崇祯皇帝还是很感动的,至少他不必为后院担心什么。

也正是因为周皇后的品性,崇祯皇帝才没想过要叫抠门岳父祭天,而是想着废物再利用,不过在没有调教好,没有震慑住以前,肯定是不能轻易去用的。

第224章 涌动之博弈

大明的天子,当起来大不易啊,必须要时刻保持警惕,以防被人算计,像皇亲国戚、勋戚、文官,甚至是内廷宦官,看起来都臣服于天子脚下,可哪些人能用,哪些人不能用,这里面的门道太多了。

人心隔肚皮,谁能确保表面看起来忠诚,张口为了大明,闭口为了大明,就真的是为了大明呢?

重用能用的人,分化、打击不能用的人,这便是崇祯皇帝的用人之道,也是制衡朝堂的帝王之术。

“皇爷,李标上疏请辞,在朝堂上引起不小的波动。”韩赞周微微欠身,跟随崇祯皇帝所乘龙辇,禀道:“据文华殿那边来报,韩元辅他们,近两日情绪都不是很高涨,想来受此事影响,还有袁案影响,都不小吧。”

“嗯,朕知道了。”

闭目养神的崇祯皇帝,应了一声,就没再多说其他,随着摊子的铺开,这内廷的太监群体,凡是忠心耿耿的,都被崇祯皇帝委以重任。

想不被外朝的文官群体掣肘,或者被他们蒙蔽双眼,崇祯皇帝通过实践渐渐发现,将内廷的太监群体,用对了地方,就是件很不错的选择。

也不知道方正化所领西厂,跟着周遇吉、陈继盛他们,现在谋划的怎样了,若拿下八大晋商一事,能顺利得手的话,短时间内就不必为钱粮犯愁了。

统御上下摆烂的大明,想扭转这种不利的局面,其实只要能紧抓钱粮这一点,并叫实控的强军规模增长,剩下的事情就都好办。

为此崇祯皇帝所谋的两条腿交替并行战略,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条腿在内廷,一条腿在外朝。

用前期抄家所得钱粮,综合打造国营经济体,实现内帑的逐年递增,自己手里的银子不少,很多事情才不被外朝所制约。

重用以毕自严为首的实干派,叫他们坚守主张,改善国朝的赋税征收境遇,同时自己再顺势提些改变税收的点子,一步步扭转收支失衡的财政压力。

一个内库,一个国库,要是一切都能朝着好的境遇发展,那摆在大明面前的事情,就不算事情了。

首节上一节114/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