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12节

既然决定除掉八大晋商这一庞然大物,彻底敲掉建虏的隐藏臂膀,那就必须把事情做到圆满。

崇祯皇帝都想好了,以特别考核的名义,叫周遇吉这帮悍将,以周遇吉为主,陈继盛为辅,统率勇卫营,另外从天雄军抽调一批精锐,赶赴到张家口那边。

等出动的各部精锐,还有西厂的人,全部抵达位置后,再由方正化传达旨意,针对覆灭八大晋商制定作战计划。

不过真要动八大晋商,那山西官场,甚至是宣府镇这边,都会出现震荡,这样一来的话,内廷除了派方正化所领西厂,专办查抄八大晋商之事,还要再派一人,负责安稳当地的局势才成。

王承恩眼下肩负着要职,不能轻易离京,如此就派曹化淳,领着东厂的人,在周遇吉他们之后离京赴山西吧。

赶赴西苑御台之际,崇祯皇帝的心里,形成了一个完整计划,以确保自己除掉八大晋商的动荡,能最大限度的降到最低。

纵使范永斗这些汉奸走狗,在山西官场影响力不小,可跟皇权相比,那依旧是脆弱不堪的存在,不能大批杀特权派,干掉一些商贾家族,崇祯皇帝还是不放在眼里的。

第218章 崇祯点兵

“末将等拜见陛下!”

在这不小的西苑御台,以周遇吉为首的众将校,向崇祯皇帝行军礼,个个看起来精神焕发。

叉腰而立的崇祯皇帝,对眼前所聚众将的变化,很满意,这才是他想要的强军模样。

有这批接受讲武堂洗礼的将校,等他们摸索出培养脱产军人的体系,大明军队必然能一改先前颓势。

“这才多久没见,诸卿就有这样的变化了。”崇祯皇帝面露笑意,赞许道:“不错,不错,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之意了。”

面对天子的夸赞,周遇吉、陈继盛这帮高级将校班的将校,一个个都或多或少露出了笑容。

尤其是对张世泽这些勋戚子弟。

说实话,当初被选进高级将校班,在对比一番后,他们都承受不小的压力,论天赋比不过周遇吉、曹文诏、左良玉这帮人,论指挥比不过陈继盛、毛承禄这帮人,论身手比不过孔有德、黄得功、耿仲明、尚可喜这帮人。

也幸好他们是崇祯皇帝从府军前卫遴选的,拥有这一自带的光环,叫他们平日里向周遇吉等一众人请教,都能得到耐心的指点,才使得他们能在后面慢慢追赶。

都是男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先前随驾出征的那段经历,叫张世泽这帮勋戚子弟,一个个所带的傲气、娇贵,全都被崇祯皇帝磨掉了。

那些不堪重用的勋戚子弟,不可能进入到府军前卫,现在于西苑创设的讲武堂,府军前卫的人,多数都在中低级将校班进修。

“一个个在西苑这边,操练的感觉怎样?”

崇祯皇帝神情淡然,扫视着眼前众将校说道:“朕这段时间忙于政务,朝中事情也不少,没太多时间过来看看你们。

趁着眼前有些时间,也许久没过来了,想着过来西苑这边,看看你们的成果,没想到变化都挺大的。”

崇祯皇帝这种平易近人的姿态,叫周遇吉这帮将校,内心都格外激动的,能得天子这般关心,他们绝对是独一份的。

尤其是对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这帮原东江将校,他们更清楚天子忙于什么,每日传来的一些消息,就有关于锦衣卫督办的袁案。

或许在此之前,他们被天子点名随驾归朝,那心里多泛起嘀咕,惧怕不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但现在他们就再没这种患得患失的想法了。

“报告!”

黄得功挺胸抬头,在队列中朗声道:“在讲武堂的各项操练都好,就是不能领兵操练一番,末将等有些心痒。”

“呵呵~”

崇祯皇帝叉腰笑了起来,看了眼黄得功,又看向众将校,说道:“你们中的这些人,可有黄得功这样的想法?

朕想听实话。”

信任是相互的,是需要时间的,作为他亲选的第一批高级将校,像周遇吉他们,日后都要到各处统兵的,不可能都在自己眼皮子底下。

有隔阂,就消除隔阂。

有问题,就解决问题。

除非是那种冥顽不灵者,崇祯皇帝不介意多花费些时间,毕竟对他而言,时间还算是充裕的。

“报告!”

“报告!”

在这队列之中,此起彼伏的响起怒吼声,周遇吉、曹文诏、左良玉、张世泽、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一名名熟悉的将领,都纷纷喊了起来。

或许在陈继盛、毛承禄、孔有德这些原东江将校的脸上,崇祯皇帝看到些许迟疑,但他们还是都喊了出来。

这代表自己立起的袁案,打开了他们封闭的内心,开始真正与自己建立信任,这是一个好的表现。

“敢有自己的想法,不错。”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既然是这样的话,索性朕对你们高级将校班,来一次特别的考核吧。

若这次能在考核中,表现不错的,在之后进行的考核,会有相应的加分,你们想接受这次特别考核吗?”

周遇吉这帮将校,听闻此言,脸上先是露出错愕的神情,紧跟着被激亢所替代,纷纷怒吼道:“想!”

自凯旋归朝后,他们便待在西苑讲武堂,一直进修着各种学科,还要领队操练中低层将校班。

这突然有机会参加特别考核,那一个个肯定都是愿意的。

看着众将校的反应,崇祯皇帝心里很满意,有这帮悍将负责带队,率领勇卫营、部分天雄军精锐,长途跋涉赶赴张家口等地,除掉以范家为首的八大晋商,他不觉得镇压那些汉奸走狗,会出现什么意外。

而随行的西厂队伍,等周遇吉他们带队镇压后,负责之后的抄家事宜,相互间都不会受到影响。

范永斗,叫你们这帮汉奸走狗,承受大明未来的悍将群体,所策划的锄奸行动,你们到了黄泉路上,也该感到庆幸。

“好,那朕讲一下。”

“啪!”

崇祯皇帝话音刚落,便听到整齐的并脚声,看着那一双双灼热的眼神,崇祯皇帝满意的开口道:“高级将校班全体,以周遇吉为主将,陈继盛为副将,离开西苑讲武堂,两天的准备时间。

统率勇卫营全体,配足各式军械、弓弩、火器等,展开一场远距离行军,且需要昼伏夜出,不准惊动地方官府,若有违反上述旨意者,则判定此次特别考核失败。

期间你们的一应表现,将会由周遇吉、陈继盛核准登记在册。

另朕会叫西辑事厂全体随同,行军区域为张家口一带,在全体抵达后,方正化会传达朕的旨意。”

“喏!”

尽管不清楚天子为何下达这样的旨意,但周遇吉、陈继盛这帮悍将,一个个都中气十足的应道。

若是在这次特别考核中,他们能取得相应的成绩,那之后要进行的最终考核,他们将会有不错的加分项。

能顺利从讲武堂毕业,那他们必然会得到天子的重用,对于能统兵的机会,肯定要尽最大努力争取啊。

只是周遇吉他们哪里知道,崇祯皇帝要通过这次特别考核,来达到铲除叛逆分子的政治目的。

第219章 锦囊妙计

看着情绪难掩激动的众将离去,为秘密离京,赶赴张家口一带做准备,崇祯皇帝的脸上露出笑意。

有这么一批悍将在前顶着,只要自己能调教好,能用好,那日后面临的压力再大,也能给他卸掉。

不管大明内的秩序,再怎么乱下去,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是亘古不变的,无非就是多耗费些时间。

大明天子这个特殊的身份,能给自己带来相应的政治优势,当然也带来了不少的掣肘与麻烦。

“方正化,两天的时间,你们西厂这边,能回京多少人?”崇祯皇帝缓步朝御台池边走去,看着眼前那碧绿的池水,对身后随行的方正化询问道。

“回皇爷,大概有千余众吧。”

方正化微微欠身,回道:“顺天府、永平府、保定府所派厂番,能全部赶回来,但其他府县的人,还需要一些时间。”

“这样啊…叫朕想想。”

崇祯皇帝负手而立,眉头微蹙,沉吟片刻后,说道:“那你到时先领着聚集的人,听从周遇吉他们的安排,赶赴到张家口一带。

至于西厂剩下的人,叫郑忠负责统筹调配,以最快的速度,赶往张家口一带。

周遇吉他们要做什么,你们西厂要做什么,朕会写个锦囊妙计给你,等全员抵达张家口后,你再拆开宣读旨意。”

说着,崇祯皇帝便转过身去,快步朝御台走去,这叫本想领旨的方正化,忙跟着就走过去了。

来到御台这边,王承恩便欠身开始研墨,崇祯皇帝拿起毛笔,看着垂首而立的方正化,说道:“此次西厂要把差事办好,等这件事情办好了,连带着先前查抄皇庄一事,朕会一并赏赐的。”

既然决定铲除以范家为首的八大晋商,在没有展开相应的行动前,必须要保障消息不会走漏。

不然范永斗他们,敢听到任何风声的话,定会做出相应反抗,甚至严重的话,还会加剧流寇之势,造成山陕两地进一步动荡。

这一点,不管是对周遇吉为首的高级将校班,还是对方正化为首的西厂,崇祯皇帝还是很信任和充满信心的。

他们跟朝堂的牵扯不深,甚至不少都是没有太高前途,可因为自己的重用,使得他们前途一片光明。

赶赴张家口一带的途中,崇祯皇帝心里并不认为,方正化敢私自拆开所持锦囊,对方正化的忠诚,还是有信心的。

且当前方正化拥有的地位和权势,崇祯皇帝并不觉得他会背叛自己,或者阳奉阴违自己吩咐的旨意。

“皇爷~”

王承恩放下手中墨块,微微欠身提醒道,崇祯皇帝顺势坐了下来,提笔蘸墨,便开始奋笔直书。

以王承恩、方正化为首的众人,纷纷低头向后退了数步,该避嫌的时候,就要懂得避嫌,这样才能在内廷待的长久。

自御驾亲征去跟皇太极所领建虏八旗,真刀真枪干了一仗后,包括这前后所做的种种谋划部署,姑且不提在外朝怎样,单单是这内廷上下,那没有不惧怕崇祯皇帝的。

尤其是设立大内行厂、西辑事厂,将刀砍向了内廷名下皇庄,使得以司礼监为首的十二监四司八局,都不敢有丝毫别的想法。

重用像王承恩、方正化这样忠心耿耿的太监,敲打像曹化淳这些能驱使,值得调教的太监,逐步清理表里不一的太监群体,在内书堂培养有潜力的太监队伍,就是崇祯皇帝对内廷这边的用人方针。

毕竟内廷跟外朝不同,内廷庞大的太监、宦官群体,就是依靠皇权才能风光下去的,敢阳奉阴违的杀了就是。

有十二监四司八局,东辑事厂,大内行厂,西辑事厂,这相对完善的体制框架,想完全掌控内廷,并非是件什么困难的事情。

在将写好的东西,装进王承恩递来的锦囊里,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对方正化说道:“方正化…这个锦囊你拿好。

你从即日起,就不必待在内廷了,先前要说的,朕都讲给你了,这次差事办好了,朕会重赏,别叫朕失望。”

“奴婢领旨!”

方正化恭敬的接过锦囊,拱手作揖道,随后小心的放进怀里,便匆匆离开御台,准备去办自家皇爷所交代的差事。

铲除、抄家的谋划,算是安排妥当了。

不过摆在崇祯皇帝的面前,还有两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要办。

一个是安抚山西官场的秩序,毕竟八大晋商能屹立不倒,必然是暗中大搞利益输送,那涉及到的人肯定不少。

但是考虑到大明的整体局势,还有山陕两地的情况,崇祯皇帝不会动他们,这一动,那才叫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件事情可交由曹化淳去办,将八大晋商牵扯到袁案中,这样能安抚一部分人,等后续机会成熟了,再办他们不迟。

一个是八大晋商被铲除掉后,该怎么替换这帮叛贼暗中扮演的角色,如何能叫国朝和内廷,都能获得相应的收益。

看来之后要找毕自严,谈谈重开榷场一事了。

倘若不这样的话,过不了多久时间,还会再出现新的八大晋商,甚至是更多的晋商涉足其中。

“王伴伴,派人去召曹伴伴,朕要见他,现在就回乾清宫。”

“喏!”

在心里打定主意的崇祯皇帝,没有在西苑御台停留,跟王承恩吩咐后,便要回乾清宫那边。

眼下可不是享受的时候,等什么时候大明的秩序,能真正被他掌控住,那才是能享受的时候了。

当前摆在他面前的顽瘴痼疾,还有很多很多,若不将这些东西解决好,就唯有上山打游击这条路了。

随着自己先前的种种谋划部署,一点点落实下来,崇祯皇帝发现上下摆烂的大明,并非没有逐步替换梁柱的可能。

首节上一节112/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