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104节

听着崇祯皇帝的这番话,祖大寿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天子越是这般,他越有种被架在火上烤的感觉。

眼下被关押在诏狱的袁崇焕,开始被锦衣卫审办了,甚至午门那等重地,都贴上了袁崇焕的告罪疏。

倘若这袁崇焕嘴上没个把门的,将他们牵扯进来,那后果……

“诸卿,这次建虏侵犯我大明疆域,接连攻破数处要隘,突进我大明京畿要地,杀我大明将士和子民。”

崇祯皇帝继续动容道:“若拱卫京畿的京营,真的能堪重用的话,那朕也不必调遣各地大军,不必抽调辽东强军,朕更不必御驾亲征。

若非有祖卿你们这些悍将,统率着麾下强军,勤王救驾赶赴前线战场,只怕我大明社稷危矣啊。”

当前祖大寿表现出这等状态,与正在进行的袁案有着莫大联系,在袁崇焕所写告罪疏中,就涉及到祖家,尽管写的都是些皮毛,尚没崇祯皇帝知晓的更清晰,但崇祯皇帝依旧没打算除掉祖大寿。

等大明新军初具规模时,辽东将门就是新军要砍的第一刀,崇祯皇帝要用辽东将门,震慑一下大明各特权派群体。

“陛下,臣所做的那些,都是身为臣子该做的本分。”被崇祯皇帝这般夸赞,祖大寿忙欠身道:“与孙督师、卢总督他们相比,臣根本就不值一提。”

“好啦,我们就不说这些了。”

崇祯皇帝拉起祖大寿,神情淡然道:“神枢营这支兵马,朕就交由祖卿了,朕准许祖卿向朕荐才。

当前国朝局势不定,京营必须安定下来,绝不能捅出任何乱子。

这样吧,三名参将,十名游击将军,祖卿尽快替朕选好,叫他们赴京协助你,掌握神枢营局势。”

和祖大寿这样的老狐狸,跟建虏私下牵扯不少,且背后的辽东将门,还在辽前有着不小的势力,把持着不少军队,那就要一点点的拉扯。

话都讲到这份上了,倘若祖大寿还推辞的话,那就太给脸不要脸了,况且祖大寿也不敢做出这种事情。

“臣领旨!”

犹豫再三的祖大寿,最终还是有了决断,对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毕竟天子都说了这么多,要是他敢再拒绝,那难保天子心里没有怀疑。

真要是惹怒了天子,将他也抓进诏狱的话,纵使祖家在宁远势力不小,可有孙承宗出镇辽东,还有马世龙、满桂这等悍将,手握重兵紧挨着辽东,真要比划的话,谁胜谁负还真说不定。

尽管大明的皇帝不好当,但同理也给崇祯皇帝带来不少便利,至少在这表面上,不管是谁,都要表现出俯首称臣的姿态。

对崇祯皇帝来讲,这些就足够了,等北直隶这个基本盘,被他打造经营出来后,剩下的事情就好做了。

皇权不下乡,皇命出京城大打折扣,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崇祯皇帝心里很清楚,那便权当没有就是了。

但‘大一统’这个天然法理,必须牢牢把控在手中,有了这个天然法理,等他稳住局面后,再一笔笔的算账就是了。

“祖卿能这般说,那朕就放心了。”

崇祯皇帝面露微笑道:“祖卿,那你就尽快谋定此事,叫那些悍将赴京,多多替朕分忧吧,朕要忙着处理朝政了。”

“臣告退!”

祖大寿走了,带着极为复杂的心情,离开了军机处,尽管他的内心深处,非常想离开京城,远离这个是非之地。

然崇祯皇帝表露出的态度,还有对他的那种信任,叫他根本就走不了,只能硬着头皮留在京城。

抽调一批悍将赴京,这件事情需要做,不管怎样先向天子表明态度,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是祖大寿打定的注意。

但他也要好好想想,怎么叫辽前乱上一乱,等到了那时候,自己再向天子请缨赴辽,想来崇祯皇帝为了辽前的局势安定,定然会批准他离京赴辽的。

怎奈祖大寿并不知晓,崇祯皇帝已在谋划布局,围绕辽前所打造的防线,转为战略防御态势,以东江军为核心削弱建虏,降低辽前的战争频率。

‘祖家这个造反派,就是大明的毒瘤,已深埋到辽前了。’垂手而立的崇祯皇帝,眉头紧锁的暗暗说道:‘想要除掉以祖家为首的辽东将门,对现阶段的大明来讲,绝对是一场大手术,稍有不慎的话,就会引发大崩血,所以必须要谨慎对待。’

当前的大明啊,那就是一帮野心家,在相互试探,相互探底的地方,崇祯皇帝身为最大的地主头子,要跟这帮背后牵扯很多的大小地主,明里暗里进行的博弈,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多。

所以当下的崇祯皇帝,必须趁着所处局势还算稳定,多拉一些人补进帝党,在自己前面形成一个拱卫皇权的屏障才行。

第202章 户部事,毕卿要担起责任

“到底还是需要银子啊。”崇祯皇帝微微摇头,囔囔说道:“要是国朝财政,没有那么多问题,朕又何须这般谨慎呢。”

大明当前所遇到的情况,说的再天花乱坠,归根到底还是国库的银子不够,但凡赋税体系没出现问题,那遇到的困境再多,也能一一铲平。

“王德化,毕卿到什么地方了?”崇祯皇帝坐在龙椅上,皱眉看向外面,朗声道:“怎么到现在都没见到毕卿!”

本在公事房外候着的王德化,忙走了进来,拱手道:“回皇爷,毕尚书已过皇极门,稍候就能赶来。”

“知道了,退下吧。”

崇祯皇帝眉头舒展开,随口说了句,便拿起一份奏疏翻看起来,当前内廷这边,正按照自己的谋划,在做着各种事情。

尽管外朝受袁案的影响,出现了一些波动,但对崇祯皇帝来讲,有些地方可以乱,但有些地方却不能乱。

户部,掌大明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应财政事宜。

当前大明的财政,是存在极大问题的,且大明还处在上下摆烂的境遇,想要解决财政问题,并非朝夕能有所改变的,不过崇祯皇帝已在心里打定主意,要选定一名能臣,来遏制住这种不好的趋势。

御极大明的压力,不能都堆在自己身上,要选一些帮手,来帮自己分担子。

像兵部尚书王洽,户部尚书毕自严,他们所坐的位子要稳,倘若能多借他们之手,去逐步打破大明僵局,就是崇祯皇帝要做的事情。

当前王洽在军机处担任要职,其在朝堂上的政治分量,无疑增加了不少,崇祯皇帝现在要做的,便是增强毕自严的政治分量,让其能多为自己分担子。

“臣毕自严,拜见陛下!”

公事房内响起的声音,叫崇祯皇帝从思绪中回归,看着拱手作揖的毕自严,脸上露出了微笑。

“毕卿来了,快快免礼。”

崇祯皇帝伸手示意道:“前些时日,朕忙着处置建虏进犯事宜,归朝后又忙着其他要务,一直也没抽出空来。

趁着眼下得空,朕想跟毕卿,聊聊户部事,来人啊,给毕卿赐座,斟茶。”

毕自严的神情有些复杂,看着面露笑意的崇祯皇帝,心里不由自主的想起,当前锦衣卫督办的袁案,这几日闹的风波,已叫国朝生出风波,此刻天子召见自己,想聊聊户部事,毕自严真怕天子想再摊派辽饷。

王德化走进公事房,指挥着几名宦官,给毕自严搬来凳子,崇祯皇帝却在想着,该怎样跟毕自严聊。

“毕卿啊,你觉得国朝所摊派辽饷事,如何?”崇祯皇帝想了想,见毕自严坐下后,便开口说道。

“陛下!国朝不能在摊派辽饷了。”

心里一紧的毕自严,忙站起身来,拱手作揖道:“自陛下御极以来,为辽东事,国朝数次摊派辽饷,致使……”

“毕卿,你曲解朕的意思了。”

见毕自严这般激动,崇祯皇帝打断道:“朕没想再摊派辽饷,甚至有意废掉辽饷,你觉得这件事情,在国朝会引起风波吗?”

“……”

毕自严愣住了,他没想到天子会讲此言,辽饷,是为解决辽东事,平定建虏叛乱,而特设的。

不过这些年下来,大明所摊派的辽饷数额,实在太多了,致使缴纳赋税的群体,背负着沉重的负担。

关键花费这么多粮饷,大明在辽前一带,所取得的成效,根本就不成正比,一些正直的朝臣,对摊派辽饷事多持反对态度。

“陛下,若是废掉辽饷事,只怕国朝会出些声音。”

毕自严稳了稳心神,对崇祯皇帝拱手道:“毕竟牵扯到辽东,牵扯到平辽事,仅依着国库的银子,想支撑辽前部署,只怕很难……”

“辽东的事情,毕卿无需太过担心,朕有自己的想法。”

崇祯皇帝端起茶盏,呷了一口,说道:“朕是想问问毕卿,倘若没了辽饷,毕卿能尽快恢复户部事吗?

先前毕卿所做的那些事务,受此次建虏进犯的影响,不少都被迫停了下来。

可自建虏被国朝击退后,朕就没有收到毕卿,收到户部,有关增加盐引,令商人运粟实边,裁汰冗兵冗役,检查军饷虚冒,开发京东水田,清查天下隐田,兴办军屯等各项事务的奏疏。

毕卿,可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作为财政口的能臣,毕自严初任户部尚书时,向崇祯皇帝所提解决财政困难的措施,是可以持续推动下去的。

至少崇祯皇帝未来几年的执政方针,涉及户部这方面的事务,他要全权交由毕自严去主抓了。

毕竟国库的财政收入,想大幅度的回弹,是不现实了,但至少遏制住下跌的趋势,崇祯皇帝还是可行的。

在支持毕自严所行措施,崇祯皇帝可根据所遇情况,在灵活的进行整改,这样大明崩溃的财政,才有可能逐步凝聚起来。

与此同时,崇祯皇帝要借助大内行厂,依托整饬后的皇庄,创办内廷直属经济体,以此增创内帑收入,等大明新军扩编成势,那后面的事情就好做了。

“陛下,臣…”面对天子的询问,毕自严思绪有些乱,踌躇一二后,拱手道:“臣并非不想……”

“毕卿的难处,朕明白。”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再度打断毕自严所讲,面露微笑的缓步向前走去,说道:“这户部事,毕卿要担起责任啊。

不要因为国朝的一些影响,就叫那些良策就搁下去。

朕此次召见毕卿,就是想跟毕卿强调这些,不管谁反对毕卿所做之事,朕都会支持毕卿的。

既然毕卿是我大明的户部尚书,那就要管好分内之事,至于其他的事务,就别掺和太多了。”

毕自严心里有些抓狂,这哪里是询问他的意思啊,这分明就是一言堂啊。

关键天子的意思很明白,老毕啊,以后这户部事,朕都支持你去做,哪怕遇到的反对声再多,朕都无条件信任你。

“陛下,臣要谏言!”

毕自严轻呼一声,迎着崇祯皇帝的目光,拱手作揖道:“袁崇焕一案,不可交由锦衣卫督办啊。

眼下锦衣卫所做之事,还在午门重地竖牌,张布那莫须有的……”

“毕卿,这似乎并不在你职权之内吧?”

崇祯皇帝脸上笑意不减,又打断了毕自严的话,说道:“好啦,毕卿的意思,朕明白了,但是袁崇焕一案,不能叫三法司督办!

这里面牵扯到的事宜很多,不要觉得锦衣卫张布的那些,就是其威逼利诱袁崇焕,或者上酷刑,才逼迫着袁崇焕写出来的。

毕卿,你是我大明的臣子,是朕的臣子,跟袁崇焕没有关系,朕也不希望,毕卿跟袁崇焕有过多的牵扯。

行了,若没其他事情,毕卿就先退下吧。

朕要去文华殿了。

这户部事,毕卿多想想怎么当好家,国朝开源节流之事,朕就交给毕卿了,望卿家别辜负朕啊。”

崇祯皇帝的这番话,叫毕自严的心里很是复杂,一股无形的压力,在毕自严的内心深处涌现着。

这天子不听谏言,又给自己增担子,这谁顶得住啊。

第203章 文华殿理政

崇祯皇帝坐在龙辇上,想起毕自严的神态变化,嘴角的笑意就没有消失,在大明这个多数是务虚、打嘴炮、贪婪、谋权夺利的官场上,他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增重那批务实、有操守、肯做实事的官员权柄。

既然大明的体制,都步入到腐朽的阶段了,与其费尽心思的,去和那庞大的既得利益群体勾心斗角,亲自下场进行博弈。

倒不如多重用一些能臣,通过一场场政治博弈,叫他们相互间争斗起来,自己稳坐钓鱼台,利用争取的时间多布局。

像增强厂卫势力,健全讲武堂进修机制,培养职业军人,内帑增加创收,逐步控制舆论权,接触西洋势力,培养火器人才,培育红薯这类高产作物……

崇祯皇帝所能想到的种种谋划,有很多都是需要时间去沉淀,去引导,既然大明都上下摆烂了,又何必浪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

他就是要利用大明兴起的党争,来慢慢的布局腾挪,等北直隶这个基本盘,被真正打造建设起来,那掀桌子的时机,才算真的到来了。

在这一期间,他更像是一位游戏作弊者,利用所知的游戏规则,去借势修正弊端,去搅浑局势,去稳住想崩盘的大明时局。

叫有操守、务实、肯做实事的能臣,多担起些担子,叫他们去做想做的事情。

倘若是受朝局的影响,因心里恪守的规矩,想要规谏自己的话,就表明‘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的态度。

在不具备‘陛下何故造反’的条件前。

对那批受用的能臣,在职权之内的事情,任由你去做,去折腾,出了事儿大家一起设法解决。

首节上一节104/41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