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了,三枚银元就是三两银子!”
“就算不想要钱,可以要粮食,你们这些人来得都晚了,错过了今天的春耕,只能等明年开春了,才垦荒,不过来干活,就算有钱,那岂不是坐吃山空?”
“三两?”
王寿银大吃一惊,他虽然是一个小地主,遇到农忙的时候,如果天气不好,那也要请短工,他基本上都是一天随便随便给个三五个铜板。
遇到丰收,了不起给七八个钱,就算那样,想当短工的人还排着队呢。
大明属实可怕!
第502章 大明掌控基层的方式
王寿银抵达到了他们所在的镇子,听着车夫说,这个地方叫斜口镇,事实上这个地名是有来历的。
据说,汉高祖刘邦鸿门宴中借故如厕,在樊哙的护卫下乘车西逃,途中车轮掉下,樊哙双手抬轴奔跑,挥汗如雨,嘴角歪斜,后来人们便把这里叫做斜口镇。
为了避免宗族势力过大,大明在安置流民的时候,有意进行了分割,一个同村和同族的人,不会超过五十人,一旦超过这个数字,就是分割到其他镇子。
王寿银拿着自己的身份牌,上面写着斜口镇佑明新村二十一户。
在村长的带领下,王寿银和妻儿来到了他们的新家。
这是一处很小的院落,只有三个房间和两个厢房,一个是厨房,一个是柴房,所有的窗户和房顶上都涂上了桐油,房顶也铺上了一曾新的瓦片,但从墙壁的色泽来看,应该给一处破旧的宅院翻新的。
大门是新造的,上面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桐油香,院子里的围墙也是一圈半人高的栅栏,可谓是防患于未然,防患于未然。
桐油,即桐树果实产生的油,在古代的天然涂料里,桐油是重要的原材料,唐朝的《本草拾遗》等典籍里,就有了对桐油的详细记载。
发展到唐宋年间时,桐油的用途就更广了,既可以被用作制作“油灰”,作为建筑和造船时的材料,还能拿来制作“桐花烟”“桐膏”,公认宋朝文人圈里受追捧的“高档奢侈品”。但在明代以前,桐油产业,却也十分“低调”因为太贵了。
后来朱元璋大力推广,昂贵的桐油才能飞入百姓家。
王寿银探头向下看去,只见旁边的院子也是如此。
“真好!”
只见旁边院子里,一个丰盈的妇人正拿着一把扫把在清理地面,还有两个小男孩,只有三四岁,穿着开裆裤,到处奔跑。
他见村长进来,便迎了上去,
村长笑眯眯的道:“王寿银,这里就是你们的新家,咱们佑明新村的人要团结,有啥事,就吱声!”
王寿银恭敬地躬身道:“多谢村长老爷!”
村长摆摆手:“别叫我老爷,你们先简单打扫一下屋子,我还要忙!”
说完,村长将一副锁头,两把钥匙递给王寿银,就带着其他人,走向其他的屋子。
王寿银接过这把怪模怪样的锁,推开自己的家门。
一进去,北边的墙壁上,就放着一张宽大的桌子,桌子上有一盏灯,旁边有四把椅子,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左边的一间屋子里,有一张看起来十分温馨的床。
“有家了!”
王寿银激动的抱住妻子田氏的肩膀:“咱们有家了!”
对于普通的华夏老百姓而言,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有房子才算有家。
儿子则识趣的走向其他房间,他第一时间来到了厨房,厨房的灶台与他常见的不一样,这里做饭,可以用火直通火坑,而且烧的不是柴火,而是煤炭。
炉子上有两口铁锅,都是崭新的铁锅,泛着湛蓝色的光芒,厨房里有一口水缸,一个案板,一个米缸,里面有一些粮食。
还有几个木盆,盆里装着盐、水,每家五斤油、十斤盐,二十斤麦子、二十斤豆子,以及一些干咸鱼。
儿子兴奋的叫道:“爹,娘,这里有粮食!”
王寿银兴奋的跑过来,田氏红着脸道:“乖儿饿了吧,娘给你做饭吃!”
而王寿银低头看着这里的粮食,不仅有些发愁,这些粮食可吃不了几顿。
事实上,大明不养闲人,发的粮食少,就是让这些流民就会自觉地参与到官府组织的工作中去,这叫以工代赈。
不用王寿银发愁,也仅仅过了两个时辰,外面的铜锣响起,村长一边敲锣,一边大喊:“老少爷们,都到村口开会,有好事!”
王寿银很快来到村口,村长的声音抬高八度:“咱们身上穿的衣服、住的房、盖的被褥,还有你们家里的所有东西,都是大明皇帝赏的,没有大明皇帝他老人家,就没有咱们这些人的活路!”
“皇帝他老人家,大发慈悲,赏咱们大家伙一口饭吃,给咱们大家伙,发了新房子、发了衣服,也发了粮食,这做人呢,都要有良心,端起碗吃饭,放下筷子骂娘,这样的人,咱们佑明新村不要,发现一个,清出去一个!”
说到这里,村长清清嗓子:“咱们村有没有这些狼心狗肺的东西?”
众人不敢接过话,心里想:感觉像活在梦里。
村长笑了笑:“没有呢,最好,有一个算一个,我跟他势不两立!”
这些基层的村长们每年都要轮流去大明皇训中心进行培训。
他们擅长与村民打成一片,也知道怎么让村民们对大明更加忠诚。
这是目前大明掌控基层的方式。
未来,通过村长们反复灌输,下辖的村民都会明白,谁对他们好,让他们所有人明白,只有努力工作,生活才会越过越好。
村长望着众人道:“官府就给咱们造的田契,一个成丁是五十亩,丁女是三十亩,分给大家的地,如果不种,那种连续荒废三年,大明官府要收走,大家记清楚了没有?”
“记清楚了!”
王寿银捏着还带着墨水味道的田契,眼睛慢慢的红了,他们家祖上,数代人的努力,好不容易积攒了一些地,结果一场战争之后,他家变得一无所有。
现在,他又成了有地的人,有地才是称为民。
没有地的人,连人都算不上。
“现在到明年的春天,还有差不多八九个月!”
村长接着道:“这么长的时间,大家都没有事做,肯定坐吃山空,现在摆在你们面前的路有三条,第一条,比较危险!”
“大明准备收复甘肃,需要一批民兵运输粮食,有一定的危险性,工资也高,一个月三两银子,收复甘肃后奖励十亩良田,如果因战争牺牲,奖励五十亩良田,有愿意干的吗?”
第503章 大清战神裕王爷(求订阅!)
看了一眼妻儿,王寿银抵住了去当民兵的诱惑。
“第二条路,比较安全,就是修房子。”
“就是咱们大家住的房子,将来会有更多的人过来,他们过来了,要有住房,住房怎么办?那就靠咱们这些人去修,去建,距离咱们这里往北,大概有五十里,正在新修一座镇子,需要人干活!”
王寿银举起手问道:“村长,那去干活给口粮吗?”
“给!”
刘村长伸出一根手指头:“一个月一枚银元,包一日两餐,男女都要!”
王寿银又问道:“我看到那些修路的,一个月给三枚银元!”
“想什么呢,修路的工钱高点,自然更累!”
有人问道:“还有一条路是什么?”
“那条路要技术,可以去矿上干活,收入看本事,有技术的,一个月挣三枚银元也不是问题!”
西安府周围不少煤矿,蒸汽时代的大明正需要大量的煤炭。
稳重的王寿银最终带着妻子去了修房子的工地,不管是当民兵还是当矿工,对他来说都太危险了,只有修房子最安全!
对于,王寿银一家来说,日子过得倒很平和,就是村里的规矩太严格了。
首先是垃圾,不准随意丢弃,要按照规定扔在垃圾桶里,同时,村里不准随意大小便,不准随意吐痰,不准随意打老婆……
真是一个奇怪的地方,看起来就像《西游记》里面说的极乐世界一样,人们安居乐业,官府、军队秋毫无犯。
王寿银对这些明军印象很好。
他们一个个盔明甲亮,衣著光鲜,精神抖擞,朝气蓬勃,站得笔直,走得威武,完全不是从前见过的绿营那样趾高气昂、歪三扭四、混吃等死的样子。
如果说绿营兵是丘八,那大明军队的则完全贴切“战士”二字,能战而胜之的士子。
明军的军服以本时代的眼光咋一看,挺古怪,却越看越精神,尤其是新大明的战绩如此辉煌,无敌的形象渐入人心,这军装就看着更顺眼了。
而且流民们遇到困难,明军路过总会伸出援手,他们那一身古怪的军装和黑色钢盔,渐渐使这些已经成惊弓之鸟的流民们心安下来。
老实说,王寿银很享受这样的生活,那种发自内心的安心感、踏实感,是他当地主的时候从来没有体会过的。
只有平时西安府不断调动的大明军队,才会让王寿银回过神来:战争还没有结束。
每当思及至此,他都会在心里默默为大明军队祈祷,祈祷大明一定要胜利,然后目送着那些国防军和近卫军战士的背影。
......
宁夏府。
新落成的南书房值房里面,福全,还有几个顶戴花翎整齐的大臣,正拿着皇上康熙派人不远万里从阿斯塔纳送来的圣旨,纷纷眉头大皱。
奇怪的是,大家的脸色都白着呢,你看看我,我瞅瞅你,一副大难又要临头的模样。
他们的这副表情并不是没道理的,因为自打康熙率领八旗新军精锐和准噶尔骑兵去西狩之后,宁夏府这边可就莫名其妙过上了安稳日子了!
他们原以为大明一定会趁虚来打甘肃,已经做好了死战的准备。
可实际上人家大明压根就没拿正眼瞧过甘肃,而是在忙活东征东北、西伯利亚、蒙古的事儿,看起来是不想要甘肃这块穷地方了。
其实,朱克臧的目标不只有甘肃,而是吞下整个西北。
他想要吞下整个西北,就必须消化好陕西,把西安建设为大明征伐西北的后勤基地,把粮草备齐了,大军才能出发!
所以甘肃这边的残清小朝廷就过了半年年安安稳稳的舒服日子......
那可真是岁月静好,太平无事啊!
以至于大清朝廷的福全监国和皇太后都以为大清有西夏的命,可以安安稳稳的在甘肃混上百八十年了。
要真是那样,可就是大清列祖列宗祖宗保佑了!
可惜祖宗保佑的事儿还是没来......
倒不是大明来灭国了,而是西狩的康熙来了圣旨,要宁夏府这帮人收拾一下,一起背井离乡去西域!
才安稳了半年,又要跑跑跑!
福全一拍桌子:“京城守不住,大清跑了,木兰围场不敢守,大清跑了,多伦诺尔不敢守,大清跑了,现在宁夏府又不敢守,大清跑到哪里才是尽头?”
与怒气冲冲的福全不同,肃亲王丹臻、陈廷敬等人都是愁眉苦脸,因为这一跑,那可就再回不了中原了。
慢慢地,大臣们的议论声音也响了起来。
“......钦察草原、河中之地、伊犁、阿斯塔纳,这地名听着都远呐!咱们该怎么过去?过不去啊!”
“过得去也回不来......这是要客死异乡,不,是异国了!”
“皇上不让人过安生日子啊!这才安生了多少日子?他又上赶着来折腾咱们!”
“依我看呢,咱们就按安安稳稳在宁夏府呆着算了!”
“就是就是,有大清战神裕王爷在,宁夏受得住!”
这些说话的不少是汉臣,他们可不想去大西北受罪,宁夏府就挺好的。
以后大清打不过大明也没事,要是自己身上没什么黑点,直接投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