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冷厉地说道。
顾三审连忙保证。
朱允微微点了点头,道:“朕需要你安排人去一趟句容,整合那里的石灰矿,让石灰矿生产的越多越好,朝廷一律购置。你可有合适人选?”
顾三审想了下,回道:“皇上,千户郭纲乃是句容人,对当地熟悉的很,可担此重任。”
“好,那便让他去吧,告诉他,朕要的是各大石灰窑联合起来,一起做大,而不是吞并为一家,不可损百姓与商人之本!”
朱允嘱托道。
“请皇上放心。”
顾三审说着,笑着说了句:“皇上,臣有件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说吧。”
朱允皱了皱眉。
顾三审禀告道:“皇上,句容宗族中,有两大姓氏,分为郭、骆。”
“骆?”
朱允看着顾三审,目光微微一闪,说道:“骆才人也是句容人?”
顾三审道:“据安全局调查,骆家因牵连到蓝玉案,家破人亡,但其还有一位大伯与一位叔叔在世,尚有几位堂亲,且骆才人祖母便为句容城中郭氏一脉。”
“如此说来,那千户郭纲,也与骆才人有几分亲戚关系了?”
朱允笑了笑,问道。
顾三审肃然回道:“臣调查过,郭纲一脉与骆才人母系一脉,只是旁亲,并无多少瓜葛,若是深究的话,最多是远亲。”
朱允抬了抬手,道:“既然如此,那便先让郭纲准备一二吧,至于出京时间,朕另行安排。”
“遵旨。”
顾三审行礼离开。
朱允处理好政务,便去了承乾宫。
骆颜儿正在造册,统算七月份所生产的医用纱布,求算所得利,见朱允来了,便忙放下毛笔,起身迎礼。
朱允上前搀起骆颜儿,便牵着她的手,走到了桌案旁,让骆颜儿坐下,道:“这货物盘点最是麻烦,才人辛苦。”
骆颜儿不敢坐,哪里有皇上站着自己坐着的道理,逾礼太过,便站在一旁陪着朱允,道:“相比皇上操劳,臣妾如何都不敢称辛苦。”
朱允拿起账册,只见上面密密麻麻写着:
七月十日,宫内产医用纱布630匣,废10匣,合格620匣,入库封存,合计6590匣。
七月十一日,宫内产医用纱布670匣,废15匣,合格655匣,入库封存,合计7245匣。
朱允看着这其中的阿拉伯数字,很是满意,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进步,只不过……
骆颜儿看着皱眉不语的朱允,担忧起来,问道:“可是臣妾算错了?”
朱允摇了摇头,道:“账没有算错,只是朕突然想起来,这种记账之法不够明晰,而且耗费精力,或许,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记账之法。”
“另一种记账之法?”
骆颜儿有些不解地看着朱允,记账,向来不都是如此吗?
朱允摊开宣纸,提起毛笔便写了起来。
骆颜儿低头看着,轻轻读道:“内宫医用纱布报表,何为报表?”
朱允看了一眼骆颜儿,含笑不语,提笔便绘制起表格来,横竖之间,宽窄不一的格子便显现出来。
“才人且看这横向格子,在这第一格中,可写下日期,第二格可写入医用纱布产量,第三格为报废量数量,第四格为合格数量,第五格为仓库总计。”
朱允一边说,一边写下文字,写就之后,便继续指了指表格道:“再看这左侧竖向格子,则可写入日期,如七月十日。”
“如此,便可直接在表格之中,直接填写数字,如这里填写630,此为10,次为620,最后,则可写上6590。如此岂不是一目了然?再无需耗费过多笔墨,只需填数字,核对数字,岂不方便?”
骆颜儿惊讶地看着这从未见闻过的表格,拿起账册,仔细填写了几次,便惊喜地喊道:“皇上,这表格实在是太好了,太……”
朱允看着近在咫尺,欣喜不已的骆颜儿,莫名的冲动,轻轻吻了下去,骆颜儿娇躯微微一颤,并没有躲避,只是手中的毛笔掉在了桌案上。
“皇上,天,天还没暗……”
骆颜儿看着朱允渴望的目光,低着羞红的头。
朱允一把将骆颜儿抱在怀里,轻轻说道:“既然你们只能跟着朕过一辈子,那朕也需要给你们想要的,如此对待你们,总是不合适。朕,今晚便在这里了,可好?”
骆颜儿低头看着脚面,双手不安地回道:“臣妾不敢违皇命。”
朱允看着局促不安的骆颜儿,眼眸中带着怜爱,道:“才人,再扯下去,朕的衣服就要破了。”
“啊?”
骆颜儿这才注意到,自己抓着的是皇上的衣服,不由连忙松开手,退了一步,不敢看朱允。
朱允坐了下来,道:“给朕泡壶茶吧,朕有话对你说。”
骆颜儿答应一声,便去安排。
朱允坐在椅子上,微微摇了摇头。
这里是大明,不是后世。
皇后说得也在理,宁妃、贤妃、骆才人,她们除了自己,再无所求,再无所依。
对于皇宫的妃嫔而言,最害怕的便是清冷与孤独,她们的要求其实并不多,有子女傍身,有自己偶尔的陪伴,这就够了。
茶送来了。
朱允端起茶碗,轻轻嗅着茶香,道:“才人可知道石灰石?”
“皇上怎么就问起这个?”
骆颜儿想到了什么,脸上的温柔少了几分。
朱允平静地看着骆颜儿,道:“才人或是不知,那石灰可并非只是药材,而是一种重要的矿产,将石灰、粘土、铁矿粉结合在一起,可以制备出水泥。而水泥与石子凝结,则可形成一种名为混凝土的存在。”
“以混凝土铺就道路,纵是雨天再大,也不会泥泞,行车马十分便利,还可将其用于城防加固,工事修筑,房屋修建,牢固如石。如今灾民入京师众,朕想借百姓之力,修两条混凝土道路,一条通往苏杭,一条通往北平……”
第二百零八章 混凝土路,要搞基建(三更)
null
第二百零九章 心肺复苏救人
东水关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国孙权时期,是古秦淮河流的枢纽。
十里秦淮的“龙头”,便是东水关。
朱元璋时期,为了控制秦淮河水位,将东水关作了改进。整个东水关为砖石结构,设置有上、中、下三层,每一层均有十一个“券”。
这里的“券”,并不是买东西的优惠券,而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偃月洞”,类似于桥洞。
最下面一层“偃月洞”设置有水闸,可通过水闸大小来调节秦淮河水位,上面两层,则是藏兵洞,外面设置有铁栅栏,以加强防御。
东水关是进出京师的水道要地,繁华已久,无数船只停留此处,鳞次栉比,铺满河面。
渡口处。
一艘中型河船靠岸,两位年过四十,背着木匣的中年人下船上岸。
左侧之人身材中等,略有些发福,面目和蔼,短小胡子,嘴角右侧长着一颗黑痣。右侧之人身材修长,偏瘦,每说几句话,总习惯性地捋下长胡子。
“郁兄,这便是京师金陵了啊。”
匡愚捋着长胡须,眼神中带着几分期许。
郁震抬手拍了拍并不明显的肚腩,看着雄伟、繁华的东水关,赞道:“看来破败已成过去,如今这世道,日益昌盛,此乃国之大幸。”
“哈哈,是极。不过灾民在何处,为何我没有看到?”
匡愚张望着,眼前似乎只有商贾、士民,并未见有破落之人。
“那里是商贾要地,也是官府码头,你看那里如何能有收获,匡兄,前面看不到的时候,就该回头了。”
郁震颇有深意地说着,然后转过身去。
匡愚也转身看去,只见河流对岸不远,是密密麻麻的单薄屋舍,数十缕炊烟袅袅而动,无数百姓正在官吏的引导之下,安置到屋舍之中。
“看如此多房舍,少说也有上万人吧。”
匡愚眉头浮出忧虑。
郁震微微点头,道:“匡兄,此时还想直接去国子监报备?”
匡愚摇了摇头,看向不远处的通济桥,道:“虽然我等受杨祭酒邀请,至国子监授课业医术,然灾民在前,我等若是不为,岂不是连医者仁心都失了?如此的话,有负医者之名,走,我们去看看。”
郁震欣然答应。
通过通济桥,便至了对岸。
这里名为扇骨台,看似很好听的名字,实则算是困顿之地,这里的百姓以制作扇子为生,平日里生活算不得好。
加之这里不挨着城,周围缺乏遮蔽树木,夏日暴晒炎热,冬日大风凛冽。
若不是灾民入京师,扇骨台也只是荒凉之地,隔着对岸的繁华,隐藏在黑暗之中。
可随着无数灾民进驻,扇骨台的烟火气逐渐升腾,一些小商小贩也瞄准机会,将铺子开在了周围,不过多以餐点、布匹为主。
郁震、匡愚走入一个屋舍之中,打量了下房间,虽是简陋,好在有个床榻,风雨吹不进来,加上空间还算是大,住三四个人并不觉拥挤。
“可有人身体不适?我们二人乃是郎中。”
匡愚询问道。
“我们这边没有大碍,倒是铁牛家的孩子吐得很厉害,两位神医可以去看看吗?”
年近花甲的梁伍站了起来,询问道。
“呵呵,神医什么的不敢当,还请长者带路。”
郁震、匡愚侧开身,请道。
梁伍走到院子里,高声喊道:“铁牛,铁牛,有神医来了。”
前面房舍的草席帘子被拨开,壮实的铁牛走了出来,见郁震、匡愚气度不凡,颇为自信,便忙回屋里,将儿子抱了出来,喊道:“神医,救救我儿。”
匡愚伸手道:“郁兄,请吧。”
郁震也没有推辞,看了看孩子的脸色,翻开孩子的眼皮,也没有把脉,便起身说道:“这孩子是在江上开始吐的吧?”
“是,是的,神医啊。”
铁牛即震惊也惊喜。
郁震笑了笑,道:“放心吧,没什么大碍,他只是连日赶路太累,身体虚脱,加上晕船,才导致呕吐,不妨事,只需喝点米粥,修养几日,便可痊愈。”
“当真?”
铁牛欣喜地问道。
“哈哈,若出了问题,尽管去国子监找我,我名郁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