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拥貂蝉,掌猛将,执天下! 第279节

尤其是像徐晃这般,已经身居高位,却仍有自知之明,确实难得。

王也闻言,笑着拍了拍徐晃的肩膀:“关羽、张飞固然骁勇,但公明你也不差,更无需妄自菲薄。”

一番勉励,再次让徐晃感动不已,心中不禁生出士为知己者死的想法。

王也随后又问起了徐晃对刘备的看法:“刘玄德这个人,你认为如何?”

徐晃邹着眉头沉思了一会儿,才开口说道:“似忠实奸,似仁实诈,刘备此人,虽有英名,然而城府太深,流露出来的感情,看似真挚,实则往往包含着某种目的,他对主上,也不是真心臣服。”

能够说出这种话,足以证明徐晃智商在线,看得十分透彻了。

刘备能够在乱世中崛起,其实除了靠着“大汉宗室”的身份,更多的是在卖人设,卖一个“忠义仁德”的人设。

就好比钓鱼的姜太公,愿者上钩。

卖人设这种事情,其实早就有了,《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有明言:“惟器与名,不可假人。”

刘备的事情,王也并没有放在心上。

手下的人有异心,在乱世之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自身保持强大,就不必担心被属下造反。

而如果太弱小,那无论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与其花心思去打压手下,换来一个刻薄寡恩的名声,不如想办法壮大自己的实力,毕竟没有人会臣服于一个弱者。

聊了几句,徐晃犹豫了一番,就低声向王也请示:“主上,是否要封锁关隘,搜捕贼人?”

“不用了,就算真有漏网之鱼,也正好符合我的期待。”

王也并不愿意封锁边境,这样会影响和兖州还有豫州的商业贸易,对经济造成重创,为了抓几个刺客,不划算。

“那黎家该如何处置?”

“依律处置便是,参与者一律处死,其余族人发配幽州。对了,提醒刘备,让他趁机以黎家为突破点,展开清田的工作。”

“遵令。”

徐晃领命而去,亲自率领数千驻军,配合刘备开展工作。

原本成皋县的世家豪族,全都反对刘备的清田工作,如今听说王也居然遭遇刺杀,而且就是带头反抗清田的黎家家主黎威干的,顿时一个个都吓破了胆,生怕和这件事情扯上关系,再也不敢有任何阻拦。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www.mimiread.com 安装最新版。】

刘备更是卖力的当起了打工人,勤勤恳恳地为王也做事,不仅亲自护着翟南等人四处实地勘察,还亲自审问了黎威的心腹手下,在黎家大宅搜出了一份“盟约”。

所谓盟约,其实更像是一份名单,内中记载了四郡之地,上百个豪族居然暗中结盟,意图对抗王也的“乱政”。

刘备傻眼了,这件事情干系重大,他根本不敢擅专,只能心急火燎地派人将名单送去洛阳,交到王也手上。

这件事情,只有王也才有权处置。

前脚刚回到洛阳,后脚就收到了这份名单,还没等王也想好要这么处理这件事情,消息便已经传得到处都是。

尤其是王也治下,四郡之地的豪族世家,凡是人在名单上的豪族世家,有一个算一个,都变得异常地紧张和不安。

书房里,王也叫来了荀攸和杨修:“事情的始末,你们都知道了吧?”

“是!”

两人点头,表情都有几分严肃。

“你们怎么看?”

沉吟了片刻,最先开口的是素有急智的杨修:“名单一事,嫁祸的手段太过明显,而黎家,也不过是对方抛出来的弃子。”

随后荀攸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连续两次的伏杀,然后是在黎家大宅搜出的密信,再来就是故意散播消息,制造恐慌,对方的目的已经十分明显了,就是要制造矛盾,甚至引爆战乱,意在拖延我军的进攻步调。”

王也甚至都懒得问是谁做的,毕竟普天之下,有这个能耐布局和执行的势力,也唯有汝南袁氏了。

甚至极有可能是二袁联手,否则单凭袁绍或者袁术,恐怕还做不到这种地步。

“那关于密信的调查结果呢?”

王也将目光投向荀攸,李儒走后,他就再次掌控了暗卫的情报系统。

“根据调查,盟约的事件是真,但联合的目的,只是反对清田,并不涉及伏击刺杀,这应该是许攸和杨弘暗中散播的假消息。”

“现在该怎么做,不用我多说了吧?”

“是,属下明白。”

荀攸离开卫将军府之后,当即宣布彻查黎威的刺杀案件,并且还公开宣称对任何涉及此案的人,无论是何身份,都必严惩不贷。

这个消息一传开,本就不安的四郡豪族,变得更加惶恐和惊惧。

第356章 双簧计了解一下

尤其是那些暗中串联结盟,打算一起对抗清田政策的地方郡望,他们原本只是想要联合起来向朝廷施压,逼迫王也妥协。

可是刺杀案一出,他们本就敏感的神经,此刻被刺激得不轻,内部甚至已经出现了要反动武装叛乱的声音。

原本因为董卓被杀而恢复和平的洛阳地界,再一次被战争的阴云所笼罩。

洛阳城南,太学旁的一座酒肆里。

王服、种辑,两人再聚,只是这一次,昔日拥有共同志向与目标的同伴中,董承和伍琼都已经不再了。

种辑心情焦躁,看着依旧神色自若的王服,忍不住问道:“现在该怎么办?王也当真要追究下去,你我都脱不了干系。”

与心焦气躁情绪激动的种辑相比,拿着酒杯小饮小酌的王服,显得云淡风轻得多,只见他不慌不忙的放下酒杯,然后才施施然说道:“事已至此,多想无益,不如静心等待,我已经请来了一位援手。”

“援手?谁?”

“一位即使是神武侯,也无法拒绝的人。”

与此同时,卫将军府内,仆人来报:“大人,门外有客求见。”

“谁?”

“他自称卢植。”

“竟然是他!”

王也还真是有点惊讶,毕竟今天来的这一位,可是东汉名臣卢植!

而卢植是谁?

平定黄巾之乱的汉末三杰之一,同时还是名满天下的大儒,更是刘备和公孙璜的老师,同时也是曹操的偶像。

在大堂前,王也看到了卢植。

这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身材高大,声如洪钟,虽是文臣儒士,却又有武将的勇毅和刚强,而个人属性,更是在统帅,内政和智力上都达到了一流的水准,而武力和魅力也并不低。

这实力,只有一个字,强!

甚至比曹操还强,只能说不愧是汉末第一名臣!

“不知卢尚书大驾光临,真是有失远迎。”

对于卢植这位名士大儒,王也还是愿意给几分面子的,眼前的的人,是大汉帝国的绝对忠臣,一生坦坦荡荡,为了汉室江山,可谓是鞠躬尽痒,尽到了人臣本分。

“冒昧前来,打搅了。”

卢植也在暗中观察王也,虽然以前两人就见过面,但当时的王也,只是还追随在灵帝身边,仅仅只是声名鹊起。

却不想两年后,自己因为董卓而狼狈逃离洛阳,而当初的年轻小将,却诛杀叛逆,权倾朝野,成为了声名显赫的帝国重臣。

两人主客分座之后,卢植直言不讳道明来意:“我今日前来,只为一事,恳请神武侯网开一面,烧掉名单。”

毫无疑问,卢植是一个好人,更是一名好官,但很多时候,好与坏的评价标准,只要立场和角度不同,就会因此而变质。

王也尊敬卢植的为人,但对他现在所站的立场,却是极为不屑:“卢尚书,今日前来,就是为了充当说客的吗?那你所代表的,是士族,还是儒门?又或者是兼而有之?”

古语有云,道不同,不相为谋。

王也从一开始,就决定要改革制度,打破世家和士族的垄断格局,因此他从来没有试图去拉拢过卢植这些儒门名士。

没想到他不去找名士,名士却来找他了。

卢植目光复杂,心知彼此立场有异,但为了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仍旧硬着头皮劝说道:“神武侯,你已权倾朝野,又何必再咄咄逼人呢?昔日绝缨之宴,有一武臣对许姬无礼,楚庄王既往不咎。三年后,晋、楚大战,这名武臣五度交锋五度奋战,不避生死带头击退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助楚称霸中原。”

“哈,绝缨之宴,卢尚书真是好学识,典故用得不错。”

王也嘴角含笑,言语却开始显露锋芒:“但尚书大人真要我自比楚庄王?那可是一国之君啊,这般大逆不道之事,现在的我,还不敢做。”

“这天下间,还有神武侯不敢之事?”

卢植虽是名士大儒,温文尔雅,但也是带兵的将领,更是和王也一样,都是幽州人,因此心中自带一股凌厉的气势和锋芒。

【话说,目前朗读听书最好用的app,咪咪阅读,www.mimiread.com 安装最新版。】

两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王也有不臣之心,这并非什么秘密,有心之人都看得出来。

而卢植是儒门的中流砥柱,本身更是士族中的代表人物,王也也是心中明了立场上的对立,让彼此都明白绝无合作的可能性,但卢植还是来了,劝说只是手段,他真正要试探的,是王也的底线。

通过刚才的交谈,卢植至少知道了,王也现在还不会造反。

但王也也表明了态度,对待士族,不会忍让。

世家之中,比较开明的比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还有太尉黄琬所代表的江夏黄氏,都已经选择了与王也合作,他们都愿意接受改变。

但开明世家只占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有一半在观望,另一半则是世家中的死硬分子,他们不肯放弃手中的利益和权势,选择了与王也对抗到底。

黎家被灭,让他们大受震动,所以请来了退隐的卢植前来说和。

而卢植是儒门的代表,职责所在,不得不来,才有了今日的会面。

一番交锋与试探结束,卢植目光凝重:“神武侯,我知你心怀壮志,但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最重要的就是讲究火候。心太急,难成大业,只会坏事。”

“尚书大人的意思是,烧了书信,让剩下的世家归心,大家一团和气,撑持着老态龙钟的帝国,继续前行吗?”

王也嘴角勾起,带着几分讥讽,几分不屑:“我若妥协退让,那么现在与以前,又有什么分别呢?我对做一个裱糊匠没什么兴趣,如果制度束缚了我,那我就打破这个制度,为此不惜染上满手血腥。”

话已至此,王也的试探终于结束,开始锋芒毕露,毫不掩饰自己的杀心与决意:“尚书大人,这世上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更没有不流血的改革,你渴望一个美好的世界,却又不想改变现有的状况,就不怕到了最后,你一样都保不住吗。”

历史上的世家豪族,就是支持司马氏夺权,三国归晋,天下虽然一统,但祸根深种,士族横行,百姓困苦。不到短短百年时间,华夏的汉人文明就彻底崩溃,遭受五胡乱华的耻辱和悲惨。

卢植是好人,但他的理想,他的信念,到了最后,对整个中原,对所有的汉人,却不一定美好。

第357章 小孩子才做选择

因为他从来没想过,也没办法解决世家带来的种种问题。

现在他不但不解决问题,还要来反对正在尝试改革的王也。

卢植没能预见五胡乱华的结局,他只当王也是杞人忧天,又或者是以此来掩盖自身的野心,所以对待王也,卢植的态度仍是强硬:“神武侯,你若一意孤行,可知后果会是什么?难道你真要天下烽烟四起,杀戮不断吗?”

满腹经纶,见识匪浅的卢植,显然是看出了王也的心思,更明白他这么做的后果究竟是什么。

而这个后果,绝非卢植想要看见的,所以他仍是极力劝阻,想要让王也回心转意。

可惜,本质上,两人都是固执的人,坚持着各自不同的理念和道路,谁也说服不了谁。

王也目光平静,却心有决断地看着卢植,语气淡然说道:“尚书大人,想靠言语说服别人放弃利益,太难了,所以我才会选择了更有效的方式。”

“而我相信,再固执的人,在杀戮与死亡面前,也会放下高傲,做出理智的选择。”

王也的话,语气虽是平淡,杀机却已森然,让人闻之,如坠冰窟,背脊发凉卢植大受震动,情绪更是激烈:“神武侯,你的想法,实在太危险了!”而王也却是摇头慨叹:“我若不这样做,汉人的未来只会更危险。”

首节上一节279/28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