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开局卖烧饼,朱元璋求我当皇帝 第61节

因为,作为现代人,他完全知道,这古代对科学技术的不重视,跟海禁这两点,使得咱华夏后来落后欧美列强近百年!

人家拿着你发明的造纸术、活字印刷术传播了科学!

在用你的指南针找到了美洲大陆,用你的火药打开了你的国门!

现在,这帮腐儒居然又在说这些科学技术是奇技淫巧,我日你个仙人板板!

ps:昨天十一点才到家,太累了,先更新一章,休息下,这两天会将拖欠章节全部补上!

第89章 换考题

朱环那个气呀!

他还在那里骂骂咧咧的说道:“黄子澄他们这些大儒就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他们不知道科技能够给老百姓带来多大的用处!”

“就我这水泥,如果没有研发出来,这场黄河水患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

“如果没有活字印刷术,没有造纸术,他能不能成为大儒都还是个问题!”

“还有武器的革新,火炮的发明,农具的革新,这些难道就不重要么!”

“他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现在反倒将我们这些科技说成奇技银巧了,他这种人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儒,让他来治国,别把老百姓和咱大明给害死!”

“如果这次科举是考这样的题目,那我看咱大明选出来的官员,以后也就和前宋一样,那靖康之乱早晚也会在咱大明出现!”

朱环这话一说出口,刘三吾整个人都被吓得打了个哆嗦。

他连忙朝着朱环说道:“小店家,不可胡说,什么靖康之乱,咱大明可不是前宋!”

“大明开国之初,洪武皇帝可就亲口说过,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降,咱们怎么会出现靖康之乱这样的事情!”

你就算再怎么受皇上的宠爱,你也不能在刀尖上来回横跳吧,皇上可是最忌讳前朝的那种低声下气的事情了。

刘三吾心道,他看了朱元璋一眼,发现朱元璋也正在看着他,面色露出一丝不悦。

“三吾,你在教我大孙子说话么,什么不可胡说,他说什么,自然有他的道理!”

“你就在一边听着就好,没事别乱插话!”

朱元璋训斥完刘三吾,又接着朝朱环说道:“大孙子,别理那么多,继续说,为什么你觉得咱大明也会出现靖康之乱?”

得了,果然是你最喜欢的大孙子,朱允都没这待遇!

刘三吾心中暗道,干脆就老老实实坐着,听朱环继续分析。

朱环喝了一口茶水,接着分析道:“刘大人说当今圣上提出了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不纳降,但是这是当今圣上的意思。”

“如果换成圣上的子孙后代呢,如果满朝文官都是黄子澄这样的,满嘴仁义道德,但是只知道空谈的儒生,他们教育出来的皇子皇孙今后当了皇帝,不也就跟他们一样了。”

“到时候,洪武爷立国的政策,早晚又会被推翻!”

“前宋立国时,太祖皇帝不也北伐辽国,但是后来呢,岳武穆都被杀了,这不就是被那帮只知道空谈的文官害的!”

“别看这群大儒嘴里总是仁义道德,等外族入侵,他们就连投河殉国都不敢,只会说水太凉,之后剃发易服,归顺外族,再帮着那帮外族诛杀皇族!”

朱环口若悬河,一不小心将明末清初的事情都说出来了,他赶紧闭嘴,喝了口茶,掩饰自己的尴尬!

“剃发易服,水太凉?”

刘三吾说好不插嘴的,但是这时还是忍不住问道:“你说的这人是谁?”

“我记得前宋可没有这样一个人呀!”

“我随口说的,前宋投降前元的文官难道还少么,一个姓钱的,满嘴仁义道德,结果自己小妾都跳河殉国了,他居然说水太凉,出门投降了!”

朱环含糊其辞的解释道。

“姓钱的,谁?”

刘三吾还在思索,这钱姓可是江南大族,但是刘三吾怎么想,都想不出哪个姓钱的做了这个事!

“管他哪个,这江南士族和前元的勾当还少么!”

朱元璋听到朱环这番话,心里也来气了,他骂道:“咱灭了前元,赶走外族,这帮江南士族还有不少写诗怀恋前元的!”

“咱为啥刚立国时要杀那帮江南士族,咱不是看不起读书人,而是看不惯那帮子江南士族和外族的勾当!”

“大孙子说得对,如果让这帮儒生教育皇子皇孙,那教育出来的不就是只会仁义道德,只知道空谈的废物么!”

“皇上,这话也不能说的这么绝对,这仁义道德可是立国之本,忠孝二字更是立国之基!”

刘三吾对朱环的这番话也只是一部分认可,他作为读书人还是觉得这儒学是很有用的。

朱环这时又说道:“刘大人这话说得也不错,我说过,这科技和教化是要并举的,儒学,仁义道德还是要,但是在教育皇子皇孙这块,肯定要选能臣干吏来教育!”

“只知道空谈的儒生,是不需要的!”

末了,朱环又加了一句。

“我不是否定儒学,我否定的是那帮子只会空谈的儒生而已。”

“像刘大人这样的饱学之士,又能提出治国的观点的大儒,才是国家需要的人才!”

朱环虽然在这里闲聊,但是他也知道此时的大明可是儒学的天下,儒释道三家,儒家可是毫无争议的老大。

衍圣公门生遍布大明朝野,如果此时直接否定儒学的作用,那自己别想在大明立足了。

因此,朱环直接将否定儒学变成否定某些儒生。

“哪里哪里,小店家太抬举我了。”

刘三吾赶紧客气一番。

朱元璋则是否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大孙子你这番话让咱振聋发聩,咱就是读书少,不能分辨哪些是真正的饱学之士,哪些是空谈之辈!”

“今日听大孙子你这番话,咱明白了,这黄子澄、齐泰他们,就是一帮只知道满口仁义道德的口谈之辈,用这些人来教育皇子皇孙,那不是误国么!”

听着朱元璋这番话,朱环心道。

黄老爷子你也明白了,后来建文帝被永乐帝给灭了,不就是黄子澄他们害的!

“这治国,不仅要道德教化,更需要用大孙子说的那科技,对,大孙子说的太对了!”

朱元璋看向刘三吾说道:“三吾,你觉得咱大孙子说的对不对!”

“对,小店家此言可比不少朝廷的臣子说的还有道理!”

刘三吾看到朱元璋已经彻底认可了朱环这言论,哪里还敢说个不字,直接满口认可了下来。

而且刘三吾也觉得朱环这话说得很对!

“那,这奇技银巧这考题咱不能用,三吾,咱们换个考题,在告诉皇上!”

朱元璋朝着刘三吾问道,“你觉得用哪个考题最好!”

刘三吾听到这话,沉思了一番,然后说道:“我觉得不如就用刚才小店家说得那个句话,从里面取几个字,作为考题?”

第90章 黄子澄的怒火

“哪句话?”

朱元璋问道。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刘三吾回道。

此时的大明,虽然也在科举中有八股文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完全彻底的固化起来。

八股取士是一个过程,在明初洪武年间到成化年间这段时间,科举考试虽然有文体和考题的要求。

但是却并非成化年间以后那么严格。

因此,朱环这话虽然《春秋》中有只言片语,但是这“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却是出自《管子》的言论。

《春秋》里面也明确记载了这话是《管子》的学说,包括《史记》也记载了这是管仲所言。

如果在成化朝以后,包括满清时期,这话可是不能用入科举考试的。

但是在此时的洪武年间,没有这么严格的规定,因此朱元璋沉思一番,也认可了下来。

“三吾,你找礼部的官员商议下,就从这句话里截取几个字,作为本次的考题!”

“对了,别找农子墨这帮腐儒!”

朱元璋此时对黄子澄之流观感不好,连带着将农子墨这个和黄子澄尿一窝的江南文臣也讨厌上了。

这事情牵涉到朝廷的举措,身为商人的朱环也不好讨论,所以朱环就在一旁看着,任由黄老爷子和刘三吾两人在那讨论着。

此时,烈日当空,包间外的喧闹声也日趋变大,此时大明京城满街的长袖儒生,朱元璋和刘三吾也怕身份曝光。

于是,两人也就离开了酒馆,由朱环送出酒馆大门,就自个儿离去了。

走在回皇城的路上,朱元璋还在品味着朱环刚才的那番话,突然,朱元璋朝着刘三吾问道。

“三吾,你说咱那朱允是不是也被黄子澄他们给教坏了!”

刘三吾闻言,心里咯噔一下,此时朱元璋问出这问题,刘三吾一下子都不知该如何回答了。

“不如皇上你回去,拿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番话来考考允殿下不就知道了。”

刘三吾心中思索片刻,直接回道。

朱元璋沉默不语,刘三吾更是不敢再开口,两人便各怀着心事回到了皇城内。

……

黄子澄待在家里,作为当世大儒,黄子澄的家里并非想象中的那样珠光宝气,奢靡豪华!

相反,大明洪武朝的官员俸禄也不多,加上老皇帝对官员考核要求严格,这帮官员更是就拿着那些俸禄,连外水都不敢拿。

黄子澄更是因为身为大儒的身份,自然是自视甚高!

其实,整个明朝,江南官员在操守上还是挺不错的,那些诸如严嵩之流的大贪官,都是江南之外的官员。

江南出来的官员大多在贪污腐败这块还是坚守的不错的,所以后世江南官员被称为清流!

明末东林党就是这帮清流搞出来的。

这也和江南繁华有关,江南士子为官之后,他们家族往往也会因此涉及商贾,而江南商人特别是以洞庭商帮为首的商人,可是和微商、晋商合并为大明三大商贾。

有这些作为底蕴,他们不缺钱,因此江南出身的官员,往往更在乎自己的名声,比起其他地方的官员,他们名声倒是更加好。

但此时的黄子澄这些江南官员,却还没有后世的江南官员那么舒坦。

但是秉持着文人的操守,黄子澄打心底也不屑于捞偏门,反倒是衣着朴素,吃的也有些寒酸,好在自己在士林中有些名气。

自己的墨宝倒也能卖出一些好价钱,用于补贴家用。

但是!

今天的黄子澄心里可不舒坦,想着自己堂堂当世大儒,为官多年,居然被皇上下旨骂了一通。

虽然没有罚俸禄,但是丢脸呀!

而这被骂还是因为自己这个儿子,那更是丢脸丢到了奶奶家了!

黄子澄在家里将自己这个儿子黄圭给骂了一通,骂完了,还气呼呼的坐在椅子上,生闷气。

黄夫人见自己儿子被骂的缩成一团,心里也心疼儿子。

首节上一节61/107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