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244节

新一军是什么德性,战斗力如何,作为老对手,战前罗炳辉、刘帅是一清二楚。而过去几个月里,发生在新一军官兵身上的事,二人更是通过潘汉年的情报网,了解得异常清楚。

“常凯申把毫无士气的新一军编入中央军,送进山西,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就在冷欣部头上挨炸弹的同时,主动出击的罗、刘红军,也同一时间发动了对新一军全面猛攻。

红军一万五千人的阻击部队,是实打实,没有任何水分的一万五千人。

而号称两万两千人的新一军,实额仅有一万五千余人,而入晋之后,前期按常凯申的指示,一路分兵占领各地,兵力递减,挨打时仅余一万三千人。

而这一万三千人中,又有上千最能打的“精锐之士”,作为长官孙元良的护卫部队,远远地拉在距离榆社二十公里的“后方”。

“新一师,新二师,全是毫无士气战斗力的土鸡瓦狗!只要一次猛烈地突击,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打垮他们,半天就可以全歼其部,活抓孙元良。”

这是战前罗,刘二人的谋划,野心极大,想法很好,结局稍有些意外。

驻扎在榆社周边的新一军两师,两师驻地相距不过几里地。当时罗炳辉和刘帅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兵力不足三千人的独立师打穿插阻击以防新二师来援,第七军全力猛攻新一师。

结果大炮一响,战火一开,新一师那边就直接全面崩盘。轻松地被第七军打个对穿,遍地举白旗,拉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更让执行阻击任务的独立师红军目瞪口呆的是,榆社县外驻扎的新二师见到新一师遭遇大批红军围攻,而自己面前有一支红军正在穿插(为了阻截两师联系),居然不打自崩,直接向后转,然后飞快地后撤“转进”。

接下来的场面就是:不足三千人的红军独立师,追着六千人的新二师在山西的山路上跑,追了一个上午后,仅抓到三千多俘虏,余部竟让他们成功跑掉了。

为何?

无他,这帮人为了跑得快,沿途大都把身上的枪械弹药全部丢光,轻装上路,而追击的红军,却被身上的枪枝弹药所拖累......

跑不动跑不快不想跑的人,直接早早地原地留下,嘻嘻哈哈地向追上来的红军投降。那些身体素质较好,没有枪械负重拖累,则双脚生风,跑掉了.....大战过后,独立师的红军人人都成了“双枪兵”,有的甚至是“三枪兵”,然后押着大批一点都不害怕的白军俘虏,让他们扛着弹药箱和缴获,向罗炳辉和刘帅报功。

而刚刚全歼了新一师的两人,在俘虏中看到大批熟悉的面孔。

被俘的众军士,见到二人时,一起大声地讨好道:“我们知道红军的政策,所以我们不抵抗,直接投降了,你们一定要优待俘虏啊!”

而被押上来的新一师的俘虏,几个看似军官的“熟面孔”,一见到罗炳辉和刘帅,就急急忙忙地道:“罗长官,刘长官,我的部下可以作证,当时我们全体都是朝天打枪放个响的,真的没有抵抗啊!”

两个师,一万多人,一个小时不到就崩溃了,反而是后来抓俘虏和打扫战场的时间花得更多些。

事后罗柄辉询问被俘的第二师军官,为何不战而逃。

其中一人是电报员,他回答道:“在红军进攻前不久,接到孙长官来电,要我们立刻后撤,所以师长程开淳就在第一时间就骑马跑了。”

罗炳辉大惊:“孙元良这鼠辈竟能提前看破我军计策?”

从黄克那儿知道得更多的刘帅哈哈大笑道:“哪里哪里,孙元良这鼠辈别的本事没有,闻风而逃的本事倒是一流!人的名字会取错,外号却不会错,你以为小黄为什么叫他长腿将军,神行太保?”

罗炳辉又询问了一轮俘虏,方才得知大军行动之时,孙元良此人竟远远地在躲在主力大军后方二十公里外。罗炳辉自以为此次主动出击,能象上次活抓胡宗南般,生擒孙元良,二次全歼“第一师”,兼活抓其最高长官讨个“双杀”,谁知居然是这样一个“美玉有瑕”的胜利法。

事后清点战果,俘虏竟高达近万人。红军伤亡不过两百,对手伤亡也不过两百,不算俘虏的话,两边居然打出了一比一的伤亡比.......

战后,罗炳辉将战果向主席报告,接到战报的主席笑着对身边的同志道:“打得好,放得好,跑得好,象孙元良这样的敌人是越多越好!”

从黄克那儿知道孙元良是啥德性的众人,一起点头称是。

事后,主席发出指示:“宣布战果的时候,不要说是全歼,而要说是重创,不,是击溃。还有就是,那些俘虏兵,不愿意跟红军走的,马上放了,让他们尽早归建,这样孙飞腿受到的处份,也许会更轻一些,这样的友军太珍贵了!”

众人皆叹服。

不仅如此,在战斗中还多次发生,红军还没有冲锋,对面阵地的白军士兵就主动举旗“战场起义”的事件,红军也对这群人以“起义官兵”对待。事后一问,却得知是几个月前的换俘后,宪兵队的人竟把这些被俘官兵在天水打工获得的血汗工钱,以及红军发放的路费全部没收夺走.......

有这样的长官,这样的待遇,整个新一军还能有多少战力?

因为都是“老熟人”了,接下来的“教育”工作和俘虏安排工作就变得极为简单。

先刘帅出面,拿着大嗽叭对着下面站了足足“十亩地”的士兵和“一分地”的军官大声喊话。

“愿意跟红军走的出列站到左边,不想打仗想要回家的站到右边,想帮红军干活,当个临时挑夫伙头兵的原地不动。”

几分钟的混乱过后,上万人很快就分成了三个群体,站左边的有两千多人,原地不动的也有两千人,余下的人,刘帅二话不说,下令开饭。吃完饭后,站右边的俘虏每人发两个银元,当场释放。

令刘帅意外的是,这些被释放的人中又有百多号人,陆陆续续地跑回来问现在红军还收人不?一问之下,方才知道:“先前的最后一顿俘虏散伙饭”吃得太好了,他们觉得红军才是把士兵当成人的部队,决定以后跟着红军干了。

至于被俘的新一军的军官,基本都是不久前的“黄埔生,老熟人”,罗、刘二人也没有为难他们,告诉他们先“再当几天”的俘虏,等山西战役打完后就会把他们全放了。

至于被俘的第一师师长汪震,看着那两千多名主动投红的部下,还有同样数目,主动要求“当伙夫挑夫”的手下,却是一脸郁闷。他算是全师中,抵抗意志最坚决的人,却未曾想到,自己接手的是这样一支毫无斗志,甚至是满脑子降意的部队,完全是一副哀莫过于心死的表情。

---------“娘希匹的,我的第一师,就这么又完蛋了?”

当天下午,拿到榆社战报,新一军大败的消息。愤怒的常凯申此时还是将这支部队当成是“第一师”来看。

当晚,对面的红军通电宣布:“榆社战役歼灭新一军主力部队四千余人,活抓师长汪震,孙元良带着新二师狼狈突围而走,余部溃散,......”

而这个时间点,已逃到距离榆社百里之外,和十八军成功“会师”孙军长,在拿到这则电报后,则有了种“劫后余生”的感觉。

因为红军将“战果”少报了,由此还造成了“意外”的结果。

因为和孙元良部“会师”,十八军这儿看到孙元良身边仅余千人,大惊之下,原本急速前进的十八军,行军速度顿时慢了下来。

十八军本是陈诚的嫡系部队,陈诚升官后,现任军长由罗卓英继任,刘绍先任副军长。下辖:第14师,霍揆彰任师长;第67师,傅仲芳任师长;第94师,朱怀冰任师长。此外还有一个第11师,现在其却被安排在浙江,正在执行围剿粟裕红军的任务,其师长是黄维。

进入山西的十八军,一军四师,总兵力接近五万人。是此入番入晋兵力最强的一支。第四次反围剿时,十八军曾被红军重创,损失极大,在见到孙元良部的惨状后,当时就本能地就减缓了行军速度。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从北面正在南下的汤恩伯和朱培德两部。

十六日这天,两军在“稳步”前进中,都陆续接收到了大量从榆社被释放的大批新一军战俘,了解到了当时真实的战况。

三军人马一起在大骂孙元良废物无能的同时,却也对红军的战斗力更加慎重小心,行军更加“稳健”。

稳健的结果,就是苦了正被十万红军团团围住,正在被“中心开花”的卫立煌部,北边的援军全都不必指望了。

十五日,包围中的第四师的冷欣,其所部在开战时,被超过五万的红军,切割成三块,分别包围。、最先覆灭的,是位于阳城村的部队,两千多号人,坚持了不过一个上午,就被四面八方涌来的红军淹没。位于武乡县的部队坚持到了十五日傍晚,然后那里的枪声也很快停息了。

最后仅余下冷欣自己,带着仅余的五千余人的残部,困守在凤凰山上。

冷欣本是不愿意上山,最初是拼命地想退回武乡县,但无奈围攻他的红军火力太过强大,攻势太猛,眼看包围圈越缩越紧,退回武乡县已是不可能,被迫就近向凤凰山转移。

谁知上山没多久,冷欣就大叫苦也。

首节上一节244/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