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182节

当时斯大林看到写的很详细的关于迫击炮的报告,询问了一下下面,知道国内在迫击炮研究方面是个空白后,当场就下达指示要求苏联的军工部门提前研制相关产品,而黄克弄出来的示范样品和设计图,也在第一时间被送到火炮设计局去询问意见。大肃反期间,苏联各部门的办事效率是空前高效,尤其是在得知这事是斯大林亲自过问后,毕竟没人想去卢比扬卡喝茶。

只用了一星期的时间,这帮人就照按黄克给的图纸,给斯大林造出了第一门样炮出来,甚至连炮弹都设法手动造了一小批。

之所以行动如此迅速,实在是太清洗期间,“慈父”的耐性非常的不好,逼得所有散漫惯了,喜欢摸鱼的军工人员全都努力地工作,半点不敢偷懒懈怠。而黄克给出的设计书,当时他建议可以使用现成的,报废的76.2毫米火炮炮管的稍稍扩膛,磨掉旧的残存膛线直接制造,最后是多少口径都无所谓之所以这么提,也是黄克知道这个时期苏联根本拿不出这个口径的迫击炮,甚至相关的炮管生产线也没有,也不太可能为中国专门开一条生产线,所以给出了最为现实的建议。

火炮设计局的人觉得很有道理,弄来一根淘汰的76.2毫米火炮的旧炮管,稍稍扩膛改造,相关实物很快就造出来了。而配套的迫击炮炮弹,也在同期造了一批,军方的人实际测试过后,对测试结果非常地满意,称之为:一开始就是极为成功地设计,只要将炮管再换成专业的迫击炮管,其重量还可以进一步下降。

拿到军方提供的初次评测报告后,斯大林小吃了一惊。兴趣大起的他,对黄克索要的另外两款的定制装备的更加关注了。

另外两款定制装备,其中之一是大黄克帮忙弄来的,大英帝国在二战时发明的奇葩武器之一:PIAT反坦克掷弹筒这玩意简单地说,就是用一个大号的弹簧发射破甲弹头的“大型弹弓”,号称是小孩子都会的设计。

武器装备局的人拿出相关的实物,摆在面前向斯大林报告道:“那东西就是个大号的弹簧发射器,结构非常简单,随便那个工厂都能生产,我们很快就造了一个,测试了一下,射程大约240米到280米之间。”

斯大林看着军工部门交上来的“弹簧发射器”样本,瞬间就明白了这是什么东西。

黄克抄袭的英国人的PIAT反坦克掷弹筒,其主体是一根37英寸(约1米)长、32磅(14.52公斤)重、直径76毫米的金属发射管。前端上半部敞开,以便装入超口径破甲弹,尾端是包有帆布的T形肩托,结构简单到了让人联想起冷兵器时代的弓弩。发射管内装有一根巨大的弹簧,一头与肩托相连,另一头是撞针。PIAT攻击坦克的有效射程为91米;当做轻型迫击炮对付房屋及建筑时进行抛射时,,有效射程可以达到300米甚至更远。

PIAT最早在西西里战役由加拿大部队中用于实战,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穿甲威力不足,另一方面是引信存在严重安全问题,除非一直竖起存放,其他状态下任何轻微的碰撞都有可能使弹药爆炸。

小黄克借助大黄克,通过网友拿到这件装备的设计图后,参考其发射原理,进行了“丧心病狂”的精简设计。

英国人设计的PIAT,主要用途是反坦克。

黄克则不然,就是把他当成是“不用火药”的弹簧发射器,所以,笨重的T型肩托直接取消,因为他打算让射手顶在地上甚至是夹在腰间“抛射”。

不需要考虑反坦克功能,所有和反坦克有关的多余设计全被取消,发射的弹头重量和距离要求,被设定为:能把0.6公斤重的弹头打到200~300米之间就可以了。

由于发射弹头的重量减轻了,(英国人的弹头重1.13公斤),其核心的弹簧,也不需要那么强力,长度也减短了四分一,直径更是减少到五十七毫米,所以整体重量减少至不足九公斤,比英国原型轻了近一半。

英国人发明的这件PIAT,上弹簧是相当麻烦和困难的工程:士兵要躺在地上,用双脚脚尖踏着T形肩托,手力脚力腰力一起用上才能勉强装好。黄克这边因为弹头重量减轻,弹力要求下降,顶在地上,用纯粹的手力加体重往下压就可以拉栓上紧弹簧。

黄克在上海自制了类似的产品,和英国人稍有不同的是,英国人的原版设计是对针反坦克弹头,撞击引信,以反坦克为主要目的,追求平射能力,为此做了不少牺牲。而黄克的目标,却只是纯粹地追求“弹射抛射”的射程,靠延时引信引爆。黄克版的更好的利用弹簧的力量,也完全依赖弹簧的力量。而英国人版的,弹簧的力量利用率只有一小部分,另外主要的飞行动力却来自反坦克头弹的发射药。

由于找不到更好的强力弹簧,当时发射距离只有一百六十米左右。事后他把自制的样品通过船送到苏联后,苏联方面按黄克的要求,找到更好的弹簧换上。更新了口径与之配套的发射管,稍加改进后,很轻松地就打出了240米的距离如果将发射弹头进行更适合空气动力学的铸造,以及控制好弹头重心,可以打得更远。而在换成了去掉了木柄的手榴弹弹头(约350克)后,则轻松地射出近三百米远。

相关的测试数据通过电报发回中国,延安方面在第一时间认同了这一结果,然后就向斯大林开出了高达一万具的订单。

一万具的数据,把斯大林吓了一跳,连忙询问造价:“制造成本很高吗?”

“全套设备,成本价不会超过20卢布!”(此时卢布汇率大约是1美元=5.3卢布,司登冲锋枪造价是10美元,而这个时期,苏联工人的月工资是500卢布)军工部门的人报了个保守的价格,然后解释道:“整套装备,最贵的零部件,其实就是那根弹簧,钢管可以随便找根铁管甚至是卷边薄钢板代替连无缝钢管都不需要。至于弹簧,是从现成的工业弹簧里找来的。其他的小零件,随便哪家五金工厂都可以生产。大批量生产的话,一万具的价格,不会超过20万卢布,如果造得更多,成本还会更低!”

“20万卢布?一架只有20卢布,真是便宜!好吧,就按中国同志的要求,你们把那东西好好地再改进一下,然后造一万具!另外,再告诉中国的同志,如果这武器真的很好用,他们要多少,我们就支援多少,没有上限!”

关于这件装备,黄克在资料里说得很清楚:因为中国无力生产弹簧和卷边钢管,难以自产,但在苏联这玩意非常好造。要这东西的原因,是他节省发射药,是极好的,拥有200到300米攻击距离的单兵火力支援装备,其发射的是0.6公斤重以下的各种爆炸物主要就是单兵用的手榴弹。

红军送来的援助申请里,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花小钱办大事”的态度,令当过凯子的斯大林看了非常地开心。他清晰地看出了这一批的红军领导“务实”、“节约”,主动替苏联省钱的做事风格,而这种态度才是斯大林最喜欢的,反而主动地大方起来,说出了“要多少给多少”的话。

此时的斯大林还不知道,就是这么一件被他和苏联军工部门视为弹簧玩具的东西,几年后卫国战争中,苏联居然一口气生产了近百万件自用,并在战后被扩散到全球,更衍生出无数的仿制品和改进品。

为了减轻重量,后世甚至还出现了铝合金制造外壳的减重版这种异端,而其射程、威力随着弹簧性能的进步,也有所增强,成为著名的“游击战神器”。

在RPG诞生之前,从游击队到恐怖份子,这玩意几乎是无可替代,家家都装备的必备物。即使是RPG出现后,在那些贫穷的用不起RPG的穷国游击队手上,仍旧可以见到这款“黄氏弹弓”在出没。

此物大流行的原因无他,其有几大优点:1、太好造,造价极其便宜,找根钢管加弹簧,随便一个手工作坊就可以粗劣地仿造2、不挑食!稍作改进,就可以发射手榴弹,手雷,自制炸药包,燃烧瓶,1公斤以下爆破物,什么都能弹,什么都能射。比1公斤重也没关系,就是射程近点,用过的人都说好!

3、发射时只有轻微的响声,更无烟火,隐蔽性极强,悄悄地射人一脸,简直是阴人的利器。最妙的是,他可以室内发射,无尾后焰不会伤人这一点就是RPG和巴祖卡之类的做不到的。

至于第三件武器,12.7毫米的反坦克枪。而这东西是这个时期苏联红军还未立项研制的装备。历史上苏联要到1938年才立项正式研究反坦克枪,当时就是12.7毫米和14.5毫米两款,前者因威力太小而流产。

在这里黄克也提供了简易的图纸:主要是枪口制退器以及反后座装置的设计,12.7毫米口径,子弹和先前援助的机枪通用。

枪械结构方面的要求,原文却是:为了不给苏联军工生产添麻烦,只要是子弹能从12.7毫米机枪的枪管射出就行,哪怕是“单打一”的最原始设计都没有关系。

关于这一点,黄克这边也作了详细的说明:这枪的用途,一是袭扰和阵地对峙作战时,用来直接打击躲在沙袋后面的敌人,其次却是反装甲作战用,只要能击穿十毫米左右的装甲就很满意了,所以也没必要特别研制子弹。

关于这款反坦克枪,军工部门的人也在几天内就造出来本来就是最简单原始的枪械设计,尤其是“单打一”的设计要求,一堆的核心零件可以直接从现成的12.7机枪上取材,只有极少数几样需要特别加工。最复杂的,反而是反后座装置。

“中国同志提供的反后座设计非常地棒!”

斯大林询问时,军工装备部的人已把样枪造好,摆在斯大林面前,斯大林瞧了一眼,发现这枪简直是把使用零件的数量精减到了极致一次只能装填一发子弹,打完一枪后手动退膛再装#弹,当真是精简得不能再精简的“单打一”反坦克枪。

斯大林又问道:“这把枪现在就安排军工部门生产,会很麻烦吗?”

“不会很麻烦,几乎所有的零件都是现成的,少数一两个也只要稍作调整生产线就能制造唯一麻烦的是反后座装置,这倒是全新的设计,需要重新准备生产线。”

“按中国同志的要求,先造......二百把吧。另外这枪你们也改进一下,能一次多装几发子弹,拉栓上膛增加射击速度。对了,记得再多造几把,给军队试用一下,我们红军也需要自己的反坦克枪。”心情很好的斯大林,这次向中国方面的援助数量,主动提升了一倍,由援助一百把,变成了二百把。

至于红军索要的迫击炮方面,斯大林倒是没有直接拍屁股做出决定毕竟开设一条火炮生产线涉及到整个军工体系的事,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在问清楚了该炮的制造过程后,索性命令他们把现有的报废炮管按这个标准进行扩膛改造。先临时生产一批81毫米的迫击炮来送到中国去试用,同时命令军工部门,再生产一批相应的炮弹。

至于六十毫米迫击炮,因为没有相应的炮管生产线,苏联这方面也不可能为红军特地去新开一条。在问明了军工部门的状况后,斯大林已下令开发适合苏联红军战术特点的这个级别小口径迫击炮也就是这个时期,全世界很普遍的50毫米口径产品,不过因为毛子喜欢大口径的天性,提前立项的迫击炮项目,从一开始就化为了60毫米。而火炮设计局的人,因为拿到了黄克提供的那份图纸,习惯性的在第一时间,就按图纸的设计开始试制火炮后来的结果,自然也是十分地成功。

除去这几样东西外,余下的就是最简单的常规武器了。拿到了黄克这边提供的链霉菌培养液,确认是货真价实无误之后,心情愉悦的斯大林同志,现在在援助中国革命方面,异常地非常大方起来。

现在要他援助红军几万条莫辛那甘步枪,几百挺机枪,近百门山炮,足够的子弹与炮弹,甚至包括刚研制装备红军不久的T26坦克,这些全部都不是问题。事实上,斯大林已经打定主意:接下来军火输送的规模程度,肯定比支持炮党北伐时力度要大。现在限制援助力度的,反而是运输能力。

看着中国方面提出的援助清单,斯大林同志向廖贝舍夫感叹道:“人材和废物就是不同,一比较立刻就看出来了,能干的同志做事情时,连细节都非常注意。你看李润石同志向我们索要的武器援助,全是非常符合实际情况的。哪怕是索要新武器一万具掷弹器,只要二十万卢布!而且苏维埃这儿随便哪个工厂都能生产。索要反坦克枪,迫击炮,也是非常细心地考虑到苏维埃的具体情况,很细心地不想给我们增添额外的麻烦。相比之下,从前的那些废物,就只会要钱,要钱,除了要钱,他们什么都不会干。”

廖贝舍夫迎合着道:“那位海蛇同志,听说他也是工人阶级出身,有一手非常出色的机械加工技术,非常懂得军工制造,他本人就是这方面的专业人士。”

“嗯,我看过那些设计图纸和样品了,这是一位在基层第一线干过的革命同志提的非常现实的要求,和躲在莫斯科养病的远程革命家作风完全不同,做事极其地务实!”

斯大林哼了一声,很开心地拿起上海方面传回的汇丰银行周边调查报告,仔细地看了起来......

廖贝舍夫早就看出,日理万机的斯大林同志,会在这些“值几万卢布的小事”上花这么多的精力去关注,实在是因为他太喜欢这位年青的“同行”,神秘的“海蛇”同志。

“也难怪斯大林同志会欣赏他啊......”

这半年里,这位海蛇同志,给斯大林同志带来的惊喜,以及挣得的脸面,实在是太多了。

黄克托人带给斯大林的那本名为《菊与刀》的书,如今已经在中国和日本上市,而苏联这边,斯大林看过后很喜欢,批示其也可以在远东发行,同时作为苏联国内研究日本军情的参考读物大清洗期间,能在苏联出版刊物,可不是容易的事,而能得到斯大林的赏识亲自批复并被列为官方读物的,就更不容易了。

除了这些外,随着中国红军逐渐打通与外蒙古的陆上通道。斯大林最近已经在考虑另一件事:修建一条从蒙古到绥远的轻轨铁路。

虽然外蒙和内蒙是紧挨在一起,但二者之间连象样的公路都没有,举目望去,不是草原就是虫壁或者沙漠。纯粹地靠公路运输,成本是极高历史上,苏联方面通过绥远给冯玉祥的西北军运送了大量的装备,但运输成本不低,而且极费人力。

如果能修一条从谢尔洛夫到中蒙边境的轻轨铁道,那么整个远东的局面,就会大大改观。

首节上一节182/246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