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关羽长孙,麦城先救祖父 第67节

  “杀了他们。”

  “将士家赶出郁林。”

  南越联军纷纷举起兵器,朝着交州士兵杀去,交州士兵也没有想到事情会变成这样,可看着南越联军杀上来了,他们自然也不会束手就擒,双方当即拼杀了起来。

  徐质见上面一片混乱,连忙带着军队冲杀上去,看着正在和交州士兵交战的南越联军,徐质一时间有些茫然,不明白这是发生了什么。

  赵颉看到徐质,大声说道:“那荆州将军,我乃南越头人赵颉,今日愿意反了士颂,带将军入城。”

  徐质闻言一喜,当即命令众军士帮助南越联军,击杀交州士兵。

  双方在布山城外一阵厮杀,布山城上,士颂满脸愤怒,他没有想到,事情会演变成现在的模样。

  城外的交州士兵想要后退,来到城门口,却无人敢打开城门,所有人都眼巴巴的看着士颂,希望士颂打开城门,放城外的交州士兵入城。

  士颂闭上了眼睛,只当没有看见众人渴求的目光。

  “射箭。”

  冰冷的声音响起,士颂命令守军射箭,逼退造反的南越联军和关翊的宜都军队。

  交州士兵看着城外的战友,满脸无奈的举起了手中的弓箭。

  “嗖嗖嗖……”

  稀拉拉的羽箭射出,射杀了不少的南越联军,其中也不免误伤交州士兵。一时间,那些士兵怨声载道。

  士很慌张,他在数十名亲兵的掩护下,准备逃回合浦,重新集结军队,却被尉迟恭率领的骑兵一路追杀。

  看着再次追上来的尉迟恭,士满脸绝望之色,他抬头望了望远处的布山城,然后,闭上了眼睛。

  “杀,杀了这些猴子。”

  尉迟恭哈哈大笑,手中丈八点钢槊挥舞,轻松刺死数名士亲兵,然后探手揪住士的腰带,将士生擒。

  战斗结束,合浦援兵全军溃散,被杀死者三四千人,还有两千多合浦士兵被生擒,其余溃兵,全部逃入了密林之中。

  南越联军赵颉率众投降,这原本一心支持士颂的南越头人,这一次也彻底看透了士家的无情。

  看着跪倒在自己面前的南越头人赵颉,关翊起身扶起了此人。

  关翊知道,赵颉在南越人中的声望很高,如今自己已经得到于越、西越的支持,如果能够再得到南越的支持,统一交州,便指日可待了。

  关翊扶起赵颉,说道:“久闻赵兄乃是昔日南越武帝的后裔,今日一见,果然气宇不凡。”

  赵颉面露惭愧之色,说道:“关将军说笑了,赵颉无谋,轻信士颂,阻挡将军大军,还请将军恕罪。”

  “将军,这个姓赵的害死了我们多少族人,还是将他交给我们,一发活剐了才好。”

  西越瓯人的一名将领哈哈大笑道,瓯人和南越人可是世仇,仇怨之深,很难化解。

  “就是,他们这些南越的家伙帮助士家残害百越各族,将军,你还是将他杀了,用来祭旗吧。”

  又一名越人将领说道,他们对于南越,都没有好感。

  赵颉面露紧张的盯着关翊,他有些害怕,害怕关翊真的将自己杀了。

  “诸位,虽说你们和赵族长平日里颇有仇怨,但如今赵族长既然已经选择了投降,我关翊若是杀了他,日后还有谁敢向我投降?”

  关翊自然不会杀了赵颉,不管是南越还是于越、西越,关翊都不会让他们一家独大。

  关翊知道,如今的交州,汉民太少,百越交杂,想要坐稳交州,就必须得到这些越人的帮助。同样,想要让交州稳定,就不能让这些越人一家独大。

  于越也好,西越也罢,他们之所以选择依附关翊,只不过是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已。

  而关翊,则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却又不能让他们彻底脱离自己的掌控。所以,引入南越加入百越军,对自己有益无害。

  南越成功并入百越军中,如此一来,百越军中就已经有了三股势力,分别是于越、西越和南越,三大势力彼此旧怨颇深,如此关翊就不担心百越军会脱离自己的掌控。

  安排好了赵颉的南越军后,关翊又看向被尉迟恭生擒的士。

  士是士燮的第三子,合浦太守。同样,他也是布山城中士颂的弟弟。

  士昂着脖子,冷笑道:“关翊,你们关家不在荆州好好待着,为何犯我交州?”

  关翊说道:“你们交州之人无故残害我荆州百姓,我关翊特来讨要说法,士,你今日被擒,可愿意投降?”

  士冷笑道:“区区小儿,也敢招降我士,呸,你们关家不过游侠出身,而我士家乃书香世家,你有何面目招降于我?”

  “放肆。”

  尉迟恭闻言,眼睛一瞪,当即取下一根竹节钢鞭,就要砸向士。

  “慢着,敬德。”

  关翊拦下了尉迟恭,他看着身体隐约正在颤抖的士,心中有了主意。

  布山城中,士颂亲自坐镇在城楼上,赵颉的叛变,让布山城变得更加岌岌可危。

  整个布山城中,如今只有不到五千名交州士兵,这些交州士兵如今也早就人心惶惶。

  士颂甚至担心,如果自己睡去,身边的这些交州士兵,会不会偷偷把自己绑了,送给关翊。

  “唉,悔不当初啊。”

第114章 布山城破

  “报,城外送来书信。”

  士颂从睡梦中惊醒,原来他竟在城楼上睡着了。

  看着眼前的亲兵,士颂起身朝着城外探去。

  只见城下有一士兵,手中高举着一封书信。

  士颂不敢开城,命人放下吊篮,让那士兵将书信放在吊篮中。

  荆州大营,关翊微眯着眼睛,他知道,想要攻下这座山城,哪怕是现在自己已经拥有两万多大军,一时间也很难成功。所以,关翊准备兵行险招。

  “关翊想要劝降我?哈哈哈,你回去告诉关翊,若有本事,就让他来攻城,我士颂在这里等着他。”

  士颂看了看手中关翊命人送来的招降信,当即将书信烧毁,口中大声喝骂道。

  “将军,士颂果然不愿意投降。”

  尉迟恭从送信士兵口中得到消息后,满脸不忿的来到关翊身边说道。

  关翊说道:“无碍,这士颂敢杀害我的商队,即便投降我也不会放过他的,不过他不出城没关系,我自有办法让他出城。”

  说罢,关翊命令尉迟恭集结全部军队,包括百越军全体集结。

  所有军队集结后,关翊深深的看了布山城一眼,然后领命大军继续南下,直奔合浦郡。

  如今合浦郡精锐已失,关翊决定先取合浦,然后和关索大军相会,一起进攻交趾。

  布山城上,看着关翊的军队远去,士颂愣住了,他不明白,关翊为何敢直接绕过布山城,直接南下。

  “将军……”

  其余布山城将领也愣住了,关翊这样直接将后路让给士颂,这简直就是取死之道,他们不明白,难道关翊是不知兵吗?

  “这定然是关翊之计,他想要诱本将军出城,哼,本将军偏偏就不如他所愿,吩咐下去,没有本将军的命令,不得出城半步。”

  士颂低头想了想,当即下令道,他认为关翊此举,实际上是故意引诱自己出城。

  密林中,关翊望着紧闭的城门,微微一叹,对于士颂这种胆小谨慎的人,关翊也是没有了脾气。

  关翊的确是想引诱士颂出城。可除此之外,关翊也的确是想要进攻合浦。

  如今拥有士在手,合浦的精锐又已经全部歼灭,攻占合浦,难度比起攻打布山城要容易许多,所以关翊的确命令尉迟恭等人领着大军进攻合浦。

  不过关翊自己却偷偷留在了布山城外,不攻占布山城,关翊的粮道无法保证。

  所以关翊准备等士颂出城,然后招募一支军队趁机夺下布山城。

  “我看你能够忍多久。”

  关翊口中发出一声不屑的冷笑,关翊相信,等士颂得知关翊的确派人进攻合浦的时候,他一定会忍不住派兵出来截断自己的粮道。

  尉迟恭等将领兵一路南下,然后用士骗开城门,一路连夺平山、昌平、连道诸城,不过十日,就抵达了合浦治所合浦城。

  也就是这个时候,士颂终于确定关翊的主力大军的确是前往合浦了。

  “可恶,关翊小儿欺我太甚,全军集结,我要夺回郁林诸城,截断关翊小儿的粮道,让他的军队和那些叛逆一同困死在合浦。”

  士颂手持一柄长矛,集结城中兵马,他已经确定关翊的大军正在合浦城外,城外的确已经没有了关翊的军队。

  “出发,我们要夺回属于我们的城池。”

  士颂翻身上马,领着四千兵马出城,只留下了一千士兵守卫布山城。

  “嗯?终于出来了。”

  关翊从树上睁开眼睛,这十日他一直躲在树上,喂了不知道多少蚊虫。如今,终于等到士颂出城了。

  关翊并没有急着出手,他看到士颂带着军队下山直奔北面后,才慢慢从树上下来。

  “四万多的能源,是时候大干一场了。”

  关翊闭上眼睛,看着自己那四万多的能源,进入交州后,徐盖处可是已经收集了数量庞大的玉石,

  哪怕是在这个开采手段低下的时代,集百越数十万百姓之力,还是足以开采出惊人的玉石。

  “招募大橹兵十队……”

  “招募枪戟兵十队……”

  “招募强弩兵十队……”

  “招募强弓兵十队……”

  很快,密林中的一片空地上,出现了一队队装备精良的军队。

  “出发。”

  关翊翻身上了嘶风赤兔马,带着军队直奔布山城。

  四千兵马来到了布山城下,看着城外那些装备精良的军队,布山城残留的一千守军顿时大乱。

  关翊大声喝道:“士颂老儿已经中了关某之计,如今你们若是还敢负隅顽抗,小心城破之日,便是尔等丧命之时。”

  “开城,开城。”

  四千军队齐声高呼,城中士兵被困这么久,本就已经军心不稳,当即有一名校尉不愿意为士家陪葬,选择了打开城门。

  关翊看到城门缓缓打开,挥了挥手,大橹兵发起冲锋,进入布山城中,其余士兵也陆续进入布山城,城中原本还想顽抗的军队,见到这种情形,也只好投降。

  自此,布山城陷落,关翊成功占据了整个郁林郡。

  当士颂得到布山城陷落的消息后,他看着身后的四千兵马陷入了沉思。

  出城之时,士颂只带了三日粮草,原本以为可以轻松截获关翊的粮草,结果如今却得到了布山城陷落的消息。

  “我们回交趾。”

  士颂准备带着军队逃回交趾,可是他低估了关翊的速度,士颂的大军才刚刚退到林浦一带,就被关翊的军队追上。

  关翊手握赤血凤嘴刀,望着士颂,大声喝道:“士颂老儿,你今日已经无路可退,下马投降吧。”

  士颂咬了咬牙,怒视关翊,说道:“关翊小儿,你无故犯我交州,早晚必葬身于此。”

首节上一节67/199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