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搏杀,看似远不及先前那样的激烈,却是更能消磨燕军的意志。
没有一步生死,没有步步绝杀,却让死亡的阴影时刻伴在燕军每一个将士的心头。
对于这些,久经沙场的乐乘虽然明知,却是无法。
若再被匈奴大军纠缠住,只会有更多的牺牲。
在他的身后,匈奴王终于发现方位不对。
乐乘这去向,并非是回到长城之内,而是九峰寨。
这一刻,匈奴王同样是心内大悔之。
他并非没有派出兵马去攻击九峰寨,但并没有想到乐乘会不顾一切的往九峰寨而去。
照他看来,乐乘当要回到长城以内才是最为安全。
“既然如此,就让九峰寨成为你们燕国大军的墓碑吧!”
一个更大的计划,自他脑子里涌动出来。
九峰寨的确才遭到匈奴军一部的攻击。
只是很可惜,接到调令的何波,带着部属的三万步卒终于赶到此处。
里面夹击之下,匈奴大军很痛快的撤走。
双方都还没有意识到,这里将会成为匈奴族和华夏族大战的焦点。
而乐乘赶到此处的时候,更是只有感到重生的滋味。
一路疯狂赶到这里,燕军不少的马匹已经是口吐白沫,需要好生休养方才可以恢复,哪怕乐乘等将皆是骑得好马,体力也是难以再堪一用。
甚至有些马匹就倒在最后的路上,被匈奴弓骑当众射杀。
倒在最后的数十步上,这让燕军将士一个个都恨得咬牙切齿。
只是现在的情形,根本容不得他们主动出击。
唯一的办法是凭借这里的地利,再加上何波的三万步卒。
如此一来,众人掳得米粮牛羊的喜悦瞬时变成焦虑。
死守九峰寨,意味着他们被活生生的困在此处。
燕国的援兵又在哪里?能不能救得他们出去?
乐乘高坐在上,一脸的难看。
下面土石堆出来的座位,众将同样也是如此。
虽然新败,方略还是得有的。
当下,乐乘目光扫过众人。
海珍不在,郑成不在,吴林不在……
一下子,这里少了三成的将领。
乐乘的胸口猛的一抽。
“我军损失如何?”
一员战将站起身来,“报大将军,三万骑兵,前后损失一万四千余人,仅剩下一万五千八百多人,其中重伤者众多,能医治者不过两千余众,其余的伤者也有两千。至于损失的将领有海珍、郑成、吴林、薛工、莫、刘行。”
这是乐乘直属的精骑。
这其中,能够医治的两千多骑兵,虽然都是小伤可以调养恢复,但如此条件之下,必会再折损一些的。
至于那重伤的两千多人,直接可以划到战死人员当中。
事实上,这重伤的两千多人,才会是全军的一个大包袱。
抛弃不得,带走也不行。
说到底,也只有先安置下来,走一步算一步。
张寿所部的损失,也有大约六百多人,因为他这一路人马,是从头打到尾的,只除了四方海子一战没有参与,都是前期的损失。
也只有何波的三万步卒没有什么损失,就只是来回跑了一趟,赶了两个尾声。
但有一点,凭这些步卒,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他们带回燕国的。
这就又回到前一个问题,燕国的援兵在哪里?
燕国的兵卒当然是有的,而且还有不少。
在乐乘的身后,就是燕国的第二道防线,是依附各处城池的驻兵,和少量的野战军团。
总人数可达十万之巨。
除此之外,燕国最多还可以动员出十万大军。
但这些,都救不了乐乘。
第592章 千重关
燕国第一道防线,就还有五万到六万的长城军团。
加上第二线,和最后的兵源,是有二十五六万的大军。
为何不能去救乐乘?
没有马。
如此数量的燕军,看起来数量庞大,却连关口都未必敢出。
不出关,放弃乐乘,燕国还有长城可守。
救乐乘,可能就要面临着全军覆灭的危险。
拿全步兵去主动攻击骑兵,只有疯子才会如此做法。
有多少人头送上多少。
倒是张寿眼里一亮,“听说大周天子已经传出天子诏令,号令天下共兵,共同抵抗匈奴异族!”
如此一说,众将倒是心思活络起来。
“不错,听说天子的霸王军很强,连齐国也要和鲁国一起联手才堪堪将之打败,却不料那霸王转身就又重组了一只霸王军,竟然又杀到鲁国境内。”
“这算是什么?我还听说那霸王一枪挑一城的惊人战绩!”
“别说霸王,就是那个骠骑军冠军侯也了不得,急袭三千里,一战擒楚王,这是何等的胆量和气魄?”
“是啊,那大周天子的手下当真了得,连秦魏诸国的百万联军都被打得狼狈不堪,连王翦都被打得差点要跳河。”
有这些狠人来救,何患他们没有出路?
然而说到这里,却有人提醒道:“你们怕是忘记,秦魏的百万联军里,咱们燕国也是有份的。”
这一说法,不少人都是心头突的一凉。
燕国虽然没有出兵去攻打大周朝,但发出去的檄文却是真真切切,一点没法掺假的。
话说,燕国与大周朝隔了那么遥远,有必要硬生生的掺合进去?
现在可好,这样的景况还真指望大周天子派冠军侯来救援?
须知,诸侯之间的合纵连横是时常都有的,联合干涉更是不会少见。
比如早前,乐乘与诸侯国就联合攻打过齐国。
可除了燕国是真玩了命的打,别的诸侯就只会在一旁摇旗呐喊而已。
虽然说也牵制了齐国的一部分主力,可竟然其余的诸侯国都没有死几个人。
死的那些士卒也并不是战死,而是病死等各种死法。
现在大周朝虽然已经出军,可凭什么要下死力气来救出他们。
“外面的匈奴大军,只怕至少也有二十万了吧!”有将领叹道。
这话说得众人心头猛的一沉。
更有人道:“若是我等匈奴大军都吸引过来也还罢了,只怕匈奴人还要趁机攻打长城防线。”
说到这里,众将的眼里皆有骇然之色。
若是长城被破,他们何以为家?
有将领忿然站起身来,拔剑呼道:“不行,纵要死,也要死到燕国的土地上!”
这一下,好几个将领都站了起来。
他们可以战死沙场,却不能不归故国,回到故土。
却听张寿一声冷笑,“凭你们现在这样,可能走出九峰寨百步?”
没有骑兵配合,步兵怎么冲出百里之遥?
乐乘亦道:“众将先务必安抚好手下将士,寻找更多水源,并将此处防备严整!”
先坚持下来,才能有机会。
众将纷纷起身应命。
好在匈奴大军并没有马上发起攻击。
事实上,就连匈奴王也把注意力放在了另一边。
千重关,是燕国长城防线的另一处。
此时,这里的防御已经被削弱到了极致。张寿带走了整个西线防御的唯一机动兵团,也就是麾下的五千精骑。
余下就只有两万三千多的步卒。
却要防御六十里的地域。
所以现在的燕军将领程启只能将兵力分摊到各处,而三道关和虎关成为重点把守之处,被屯集了重兵。
这是因为三道关和虎关的地形所决定,更容易受到匈奴军的攻击,不能不留下重兵把守。
而在千重关这里一线,仅有三千步卒。
当匈奴铁骑滚滚而来的时候,着实把这里的守将吓了一跳。
他们的身后再没有燕军的机动军团,就算是请程启调兵来援,步卒的速度也极为有限。
更头疼的是,匈奴军早就作好了攻城的准备。
冲到距离城墙两百步的样子,大队的匈奴兵开始下马,拿出来攻城梯。
看到乌泱泱的匈奴大军,黄宝脸色惨白,手掌更是不由自由按住了腰间的将剑。
“速去知会程将军,千重关有险!”
身边小校应了一声,赶紧分派人手而去。
此时,匈奴兵嘴里发出喝呼的奇怪声音,已经发起第一轮的攻势。
绵延十里的防线上,同时对长城防线发起攻城战。
黄宝面色越发阴沉,这些匈奴人对千重关可谓是势在必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