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505节

  姬延马上传令周忠,“你亲自去与李立说清,让他速速通知阿青姑娘!”

  周忠领令而去。

  姬延又道:“去找来两位丞相。”

  吴典应声也去。

  很快,万古流与吴理二人齐至乾坤殿内。

  “臣,拜见大王!”

  姬延示意二人免礼,入座。

  吴理看了万古流一眼,方拱手问道:“大王召我等二人前来,不知所为何事?”

  此时内阁里的事务是很多的,又是内政,又是军事,还有与各诸侯国之间行军路线、粮草供给等等各种扯皮拉筋之事。

  姬延沉吟道:“二位丞相大人,不知以为出师征伐可有必要?民间呼声又是如何?”

  吴理虽然觉得有些奇怪,还是道:“大王圣明!此次大周朝当先举起共兵义旗,天下为之一震!”

  “不但在大周朝的内部团结了民心,连四海之内也有臣服之意!”

  “现在就连刚刚被平定了叛乱的陈地和郑地两处,也是声音四起,想要入军参加对匈奴作战厮杀的百姓者众。”

  至于其他的郡县,更是如此。

  比如说南阳郡和天河郡两处,虽然难以招揽到合格的骠骑军士卒,但补充到南城军里还是可以的。

  虽然李陵带走了五千南城军,但在两地百姓的报名投军的热情之下,南城军很快就补足了差额。

  就连才与大周朝大战一场的秦国内部和鲁国内部,也都风评正面。

  虽不如大周朝这般火热,却也正面评价为主。

  诸侯国之间的征伐,都还只是华夏族内部的争霸事业。

  但与匈奴之战,那是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这一点,不少诸侯国的上层都还是看得清楚的。

  至于当地的风评,多半是由这些贵族来左右。

  唯一差评的,就是魏国。

  只是魏国的情形比较特殊,一年之内经历了两次大灾,又经历了数番大战,整个魏国可用一片狼藉来形容。

  魏国的民众连饭都没有吃的,还拿什么来守护华夏文明?

  “大王圣明,决意对魏国民众放粮赈灾。只是运向魏国境内的米粮都还在路上,还须要一两日。”

  而且就是进入了魏国境内,也无法马上到达魏国的全境。

  至于内阁和户部、兵部、礼部等部门也是为了这些事情操碎了心。

  首先,运粮就要渡过洛水甚至是黄河,这就是需要水师。

  但现在不但是水师的主力战舰,就是一般大一些的舟船也被征用,去运送骠骑军等部。

  第一批去的水师舟船要等到明晚甚至是后日一早才能回来。

  这一批舟船回来,才能留下一部分协助送用米粮。

  将米粮运到了南阳郡以后,还要组织起送粮队,进一步朝着魏国的各个角落输送。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赈灾的效果最大化,礼部还要派遣人员跟着粮队,一路宣传大周朝的仁德友爱之心。

  为了保护粮队不至于被各处的山匪打劫,兵部还要派出兵员随队押送。

  如此等等,事无巨细,都要花时间和精力。

  整个大周朝的运力、人力、兵力,又到了十分紧张的时间。

  听到吴理如此细说,姬延有些动容。

  他这里一张嘴,要给魏国赈灾,吃救济粮,下面的官员就得要花费无数的心思去协理关系。

  只是无论是挣声望值也好,为了挽救每一个华夏人的性命也好,这件事还必须是得做下去的。

  “诸位爱卿都辛劳了!”姬延感叹道。

  吴理道:“非是老臣自夸功劳,实是路途遥远,诸事又多纠缠在一起。”

  又道:“老臣只是想说明魏国现在的情形而已,并非其他。”

  总的来说,这回大周朝高举义旗,以天下共兵的形式出兵征讨异族,绝对是令大周朝的声望暴涨到又一个顶点。

  说到这里,吴理停了下来。

  他还没有想明白,姬延何出此言。

  却也不能试探。

  哪知这时,万古流却是道出一句,“大王若是要亲征,老臣以为可行。”

  姬延和吴理皆是一怔。

  吴理更是本能道:“老相何出此言,如今大周朝正要大王坐镇之际。”

  万古流却道:“你我皆在,只要楚国方面没有出乱子,必不至有大事。只是大王若要亲征,须带走哪些兵马?”

  姬延暗自叹服。

  他事先并没有征求万古流的意见。

  明显只是听他问了一句话,心里就有了如此判断。

  既然大王决意要亲征,他这个丞相大人也是没有办法阻挡的。

  姬延暗吸了一口气,“孤算计过。”

  陷阵营正往在归途,等到陷阵营归来,应该把郑地交给陷阵营镇守。

  高顺为人勇猛,且有清名,也只有他镇得住郑地诸郡。

  至于陈地,吴庭芳的五千然城军已经抵达,就留五千然城军,另加一员副将镇守。

  至于吴庭芳本尊,从郑地的然城军中选拔五千兵马出来,就是天子护卫。

  还有张仪,姬延也要带上。

  毕竟身处万军之中,甚至可以说有些敌我不明,还得有这么一个人才在身边才好。

  吴理听到姬延一一道来,心头也是终于明白过来。

  “两位丞相,孤既亲征,大周朝境内,就交与两位丞相了!”

  二人顿时一起拜下,“臣等,不敢有负圣望!”

  有陷阵营和陌刀军镇守于外,又有东滩军、近卫第一军、虎扑营和燕子营镇守于内,洛邑当无大碍。

  吴理却道:“大王只带五千然城军去,只怕人数太少。”

  姬延道:“人数虽是少了一些,孤有大将吴庭芳,又有张仪为谋主,岂有意外?”

  还有一点,姬延并非是与匈奴大军直接交锋,只是一个诱饵而已。

  先前这一阵,姬延也想明白了,无非匈奴人要想吃下自己这块肥肉,才打上施夷光的主意。

  既然如此,就让匈奴吃不下这块肥肉!

第567章 传书阿青

  等到万古流吴理二人离开,姬延又令人找来李立。

  见座之后,姬延更直接道:“孤决意亲征匈奴,已将国家大计皆交与内阁处置。”

  李立大惊,“区区外疾,何至大王劳动亲征?”

  和吴理一样,李立也不明白。若说大王早有亲征之意,何必将骠骑军先遣去北疆?

  何况如今大周朝万事初兴,正要大王亲自镇守。

  姬延看了李立一眼,淡淡道:“孤意已决!”

  话不多。

  李立却是吓得脸色苍白。

  大周之计,皆决于大王。

  金口玉言说出来,就是大周朝的铁律。

  “大王可是要言侯司听命于内阁?”

  姬延冷哼,“糊涂!”

  言侯司有暗中监视百官的职责,岂可让内阁自已监视自己?

  李立更是身躯一颤,“臣下失言!”

  姬延缓和了语气,“只是如此一来,言侯司的职责更重了。”

  监视百官,预防不轨。

  保护后官,帝王子嗣。

  打探匈奴,以供决策。

  与此同时,还不能放弃对诸侯国的渗透和监视,特别是楚国方面和秦国方面。

  如此等等,姬延都要一一亲口交待。

  对后宫诸女,姬延心中是有愧意的,若真出了什么事情就是百悔莫及!

  甚至比丢一些疆土还要令他揪心。

  江山少了一些,不打紧,只要他平定了匈奴,回头就是横扫一片。

  可腹中的孩子若是有什么事情,那真是没办法可逆转的。

  虽然万古流和吴理等人的忠诚度还是可观的,都在九十八以上,但人心这个东西是最难以预测的。

  比如说万古流,他的女儿也是后宫之一,也怀了皇子。

  他会不会趁着姬延在外,生出什么想法?

  真不好说。

  毕竟他就是做出这种事情,和他对大周朝的忠诚度是没有太多的关联。

  姬延执意把虎扑营留下,也是有意让宁虎臣给宁青儿撑腰的。

  至于燕璃那里,内有燕子营,外有燕江城,也可以有些保障的。

  没办法,虽然此四女都还和睦,但会不会在大位的诱惑之下生出别样心思,也是不好说的。

  孕期中的女子更是比平时多疑、多心,姬延不能不早做防范。

  只有各方的实力和胜算相当,才不会让人生出别样的心思。

  除了宁青儿等女,还有元清和阴姬。

  之所以一定给李立说清楚这些,也是让李立小心从事,也要保护好那两位。

首节上一节505/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