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309节

  眼见朝堂议论渐渐统一,楚王也无话可说。

  虽然不能亲手报仇,但如此一来,楚王是能够得到最大的好处。

  “如此,爱卿就替孤回复秦王。最多月底,楚国必定出大军伐周!”

  眼看战国大地马上就要洪水滔天,姬延这时却在做一件小事。

  离开言侯司后,姬延先去了兵部。

  虽然先前有过扩充各郡县守备军的王旨,而且还要求做好轮训预备役的事项,姬延还是觉得慢了一点。

  所以他绕过内阁,亲自来到兵部过问。

  正好兵部主官齐思远和主要的官员都在。

  一番行礼之后,姬延也不落座,直接问起这两件事情。

第340章 赶造兵器

  齐思远赶紧道:“大王,第一件事已经发布下去,各郡县都在扩充兵马,南城军等处也在按兵额扩充,眼下有一小半的郡县已经征召到足够的兵员。”

  “余下的郡县,都是新收的郡县,一来距离洛邑王城较远,二来民心未定,三来派去的守备使也才到任,故而并没有马上完成任务。”

  “至于大王所言的预备役,仅只有洛邑、东滩、洛北、西滩四处正在筹备。”

  姬延皱起眉头,这速度有些慢。

  也不知道为什么,自昨夜起,他就内心隐隐不安。

  想让自己有安全感,当然得要大周朝兵强马壮。

  眼见姬延面色不善,齐思远也只能赔罪,“大王,实是新法出来比较晚。”

  不只是晚,实际上姬延中途还对预备役的制度设计改过一次,这也有耽误时间之意。

  还好姬延这么一下子也想得清楚。

  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到如此,兵部的速度算是不错。

  毕竟一大半的郡县都是才收入大周朝的版图中,各种选拔官员,平定当地反对势力等等,都得要时间。

  偏偏这样的守备人材,大周朝也有不足。

  姬延换了一个话题,“各处扩军、兴预备役,可有什么难处?”

  齐思远赶紧奏明,顺手从案上取了两个奏折给大王呈上作为佐证。

  郡县扩军,一缺有经验的军士,二缺兵器。

  大周朝有经验的军士都在四大野战军里,作为兵部主官,反而不能指挥。

  而且四大野战军自身也在扩充,当然不会把自己身经百战的老兵拿出来。

  这一点,姬延听了也是无可奈何。

  毕竟四大野战军是作战的主力。

  南城军和然城军两部分现在给兵部提供了绝大部分的将校之材,充实到各处郡县。

  只是这其中也有问题,毕竟南城军和然城军本来经历的大战就不多,百战精锐更是不足。

  说完第一条,齐思远停顿了一会,才说到第二条。

  大周朝的兵备,原本是极为虚弱的。

  毕竟先前只是被别人打,根本不用去想着打别人。

  而且仅只洛邑一地而已。

  正因为如此,整个兵部原来一共也就是四个铁匠。

  然而这一扩军可了不得,各种军资都缺。

  箭头、箭簇、箭杆、矛头、矛身等等,什么都缺。

  虽然大周朝一路胜仗打下来,却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兵器器械。

  一来战争中的消耗也大,两军交锋,不知道有多少损耗,虽然这其中一部分的军械是可以修复回来,只凭现在八个铁匠,却是万万做不完的。

  二来大周朝所灭掉的诸侯国都只是二流诸侯,论到军械的成色,更是差得远。当世之中,秦国军械最为精良,其次是魏赵齐楚等等,郑国陈国蔡国这些,都只是第三流的军械。

  至于那些道国什么的,基本就是可以忽略不计了。

  就算从他们手里拿到一些兵器,一上阵反而是累赘。

  总的来说,兵器是有,废铁占了绝对主力,所有能用的兵器,都按姬延的优先次序来供给,轮到地方郡县,也就只能如此了。

  “好在这些兵器训练时候还是可以用一下的。”

  “至于好的铁匠,兵部不是不想招收,实在是军械监那边也是拼了命在征召铁匠。”

  齐思远的解释。

  稍稍一想也能确定不带水份的。

  没有姬延和内阁的同意,多招一个铁匠,多给一份银两,都是违例的。

  好在齐思远想起一事,“大王,虽然现在铁制兵器不足,倒是军械监给各边郡补足了手榴弹的差额,倒也不至于无法作战。”

  如果是守城,手榴弹的作用是极大的。

  姬延却想到一事,“各处郡县没有自己的铁匠?”

  齐思远回答道:“这却是不一定的。”

  在陈国蔡国这些地方,是必定有自己的铁匠的,而且规模不会太小。

  毕竟这些诸侯国原来也是有不小的疆土,所需要的铁器不可能从别国购买,只能自己打造。

  像唐国道国那些的小诸侯国就不一定的,大部分的小诸侯国也有自己的铁匠,数量不多,个别的因为没有大需求,也就没有设法招揽铁匠。

  当然,就是有铁匠,一般要么攀附在王城附近,要么也是人口众多的大城市。

  各国对于铁匠的管理,也是比较严格的,虽然不如后世的匠户,要求完全的固定住所,却也在官府里有建立花名册的。

  每国每城有多少铁匠,分布在何处等等信息。

  若有军事需求,便会紧急征召起来。

  但现在大周朝的情况不一样,并没有遇到大规模的战事,也没有发布征召令,兵部当然是无权征召这些铁匠的。

  不只是如此,兵部还在琢磨着大王废除一切劳役和兵役,是不是应该也把铁匠计算进去。

  齐思远提出的这个问题,还真把姬延一时难住。

  若是不把征召铁匠算到劳役里面,想要征召就得来,岂不是逼得铁匠要改行?

  而且这样也不公平啊!

  可若是不征召这些铁匠,现在最基本的兵器都打造不出来。

  既然要建立预备役和扩充各地的守备力量,总不能拿着一堆废铜烂铁去战场送死吧!

  姬延想了想,“爱卿有何现成之法?”

  齐思远的兵部也有考虑的。

  “大王,若真是急于打造兵器出来,倒也容易,只让当地的郡县自行从各处采购就是,多加三五成的银钱,想来那些铁匠也不会拒绝。”

  这个法子倒是可以。

  那些铁匠不愿意到洛邑来,应该也是不想背井离乡。

  现在多给些银钱,可算是两全其美。

  “既然如此,兵部马上就可以发布下去,让各处郡县有所行动。至于所需银钱,由内库先拔给十万两,包括兵器箭矢,粮草服饰等等。若有不足,再给孤单独上奏折。”

  单独上奏折,也免得在内阁里经过一道手,白白浪费时间。

  齐思远自然谢恩,见姬延要离开的意思,却又道:“大王,臣下还有一事。”

  这一回,却是说到王景的洛邑新城。

  “若是大王急于练兵,王督造那里倒是有些铁匠,只是这调动之事,还在与王景商议之中。”

  新城是姬延的大工,轻易不能把主意打到那里。

  齐思远这也是猜想,只怕是大周朝要面临什么变故,故而也有试探意思在内。

  哪里知道,姬延根本不用多说,“爱卿亲自去找王景一趟,就说此事孤已经同意,新城那里只留下一两个铁匠就可以。”

  齐思远脸色稍稍一变,真的有大事件?

第341章 周曾的落寞

  齐思远这么一想,更加不敢大意,赶紧又奏,“大王若是急需兵员,实际上洛邑城中就有。”

  姬延马上明白。

  这还是打上王景的主意。

  十万人的大工,现在看起来的确是有些多余。

  “新城可以缓缓建之,能够在工地征召一些兵员倒是一个办法。”

  齐思远赶紧行礼,“大王圣明!”

  别的不用多说,备战吧!

  虽然还不知道大王这是想打谁,把大周朝内部各处的守备准备充足总是没有错的。

  就在姬延准备离去之时,他也想起一事。

  “爱卿,怎么兵部的弓箭制造速度比军械监还要快些?”

  先前姬延还不知道兵部一共也就八个铁匠,现在把这事和两者之间的产量一比较,差距就大了。

  兵部这边制造的铁箭,速度反而比军械监要快出十倍。

  不科学啊!军械监那边可是给足了银两。

  还好齐思远解释了,“大王,实在是军械监那边的箭矢比兵部生产出来的箭矢更要有威力。”

  特别是几个野战军的试验下来,军械监所制造出来的箭矢威力要大出至少一倍。

  原来这首先是材质的问题,虽然平炉炼钢的质量还达不到最大的水准,但在战国时代已经是强出不只一代。

  箭矢在一百步内,是可以做到穿甲的。

  这是因为普通的甲士用的是比较粗糙的生铁,防护能力有限。

  对付同样粗糙生铁打造出来的箭矢可以,对付这样的钢制箭矢就有些不够看了。

  生铁打造箭矢最大的好处就是容易上手,上手就是像流水线一样。

  只是这样的箭矢射出去就会废掉一个箭头。

  因为生铁只要撞上了任何目标,箭头或多或少都有变形,有时甚至箭簇部分都会变形,需要修复后才可以再度使用。

  而军械监的钢箭不只是威力大,有较强的破甲能力,而且几乎射出十箭之内,箭头都是不会变形的。

  原来是这样!

  姬延细想了一阵,“若是由军械监造出坯件,再由兵部的铁匠制造箭头岂不是更好?”

首节上一节309/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