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战国:昏庸就变强 第221节

  不过片刻,史北与陈井并肩而来,一路并无说笑,脚下匆匆。

  喻得成当先冲上街头,“叛贼陈井,今日就是你们陈家的死期!”

  随着这一声,街道两旁冲出四十多名各执刀枪的家丁。

  陈井先是一怔,继而冷笑,“喻得成,今日是你们喻家的死期才是!来人,给我拿下。”

  杀!

第240章 粮票的提出

  一声大喝之下,一个个龙家和史家的家丁暴起出手。

  只是这一个照面,喻家的家丁倒下一半。

  突变之下,喻得成又惊又怒,“史北龙且,你们两个混蛋!”

  然而三家的家丁一起出手,疯狂出手。

  喻家的家丁已经毫无斗意,只勉强将喻得成保护在中圈。

  陈井一脸的冷漠,“喻家的心太大了!今日就是你们覆灭之时。”

  喻得成哈哈大笑,“好你一个陈井,看不出来你做狗倒是有这么大的能耐。只是不知,你这好家狗能够快活到几时?”

  陈井脸上,古井不波。

  现在再说什么也都晚了。

  以区区一县之力,怎么也不可能是大周朝的对手。

  很快,喻得成受伤被擒,嘴里塞上了一块破布。

  龙且哈哈大笑,“陈大人,现在喻得善老贼没有亲至,可要联合三家之力一起去攻打?”

  陈井苦笑,“龙兄何必取笑,现在陈井早不是随家之臣,只是大周朝的一介布衣而已。至于喻得善那边,倒是不用我等再操心。此消息陈某已经传话出去,自有周家天兵去擒拿此獠。”

  听到陈井的话,龙且与史北心头一松,却是另一事涌上心头。

  陈井心知这两人所想,“牛家山大人已经向陈某一力保证,此间事情不会扩大。至于你我的功劳,他自会如实上奏,朝廷如何恩赏,就不是他能够作主了。”

  话不多,龙且与史北二人倒是放下心来。

  这几家都久混官场。

  若是牛家山满口答应,对陈史龙三家事后大加封赏,那才真可能是个问题。

  如今只诛首恶,不究胁从,这已经能够守住三家的底线。

  “喻家,真要完了!”龙且这才有心思发出一声感叹。

  洛邑,乾坤宫。

  姬延昨日搁置了所有的奏章,满脑子就是如何去筹粮。

  还真有。

  所以一大早,就令人请来万古流和吴理两位丞相大人。

  “臣等,拜见大王!”两位丞相早早来了内阁,毕竟大王的起个大早,此时也是日头高挂。

  不过姬延心情不错,手掌一挥,“爱卿不必多礼,快请坐下。”

  二相刚一坐下,姬延就道:“孤昨日苦思久矣,总算是有些眉目。”

  万古流和吴理对视了一眼,“大王莫不是想到筹粮之法?”

  姬延很肯定的点点头,“大周朝的粮仓没有米粮,但郑国有!”

  为什么打上郑国的主意,当然是郑王理亏。

  先前弄了一个流寇入境,给本王添堵,这帐怎么样也得要算上一算的。

  咱也不打回去,就按流寇的人头来给粮吧!

  万古流沉吟,“这倒是个法子。只是郑王行事,并没有落下把柄。”

  虽然抓获不少的郑国流寇,但那些人倒是死硬得很,一口咬定就是没有米粮,之所以来到大周朝的境地也就是为了活口而已。

  一方面,多数人都是被哄骗挟裹而来,确是不知情。

  另一方面,少数知情的,却都是死硬份子,哪怕上刑也不供认是郑王指使。

  姬延却是奇怪了,“这些人既不招供,也不认罪,难道孤的大周朝还要养着他们?”

  万古流拱手道,“大王,这些人的罪行,刑部还没有一一厘清。就算那些已经辨明的,也要等到秋后问斩才是!”

  姬延已经很不耐烦,“吴典,给刑部拟一道旨,就说该决应决之犯,不必等到秋后,即刻就斩!大周朝没有那么多的米粮可以浪费。”

  万古流苦笑。

  虽然大王有些不顾礼法,却也不算是太过。

  这些皆是敌人,别说先斩一批应决之犯,就是尽数处斩,也不算是什么大事。

  只是有一样,流程不对。

  既是送到了刑部,所有的流程就该按着刑部的来。

  若是要尽数处斩,当仍由兵部在押,只等大王一道王旨下去,就可以应斩皆斩。

  程序问题,姬延已经绕过,“至于有没有证据,更不要紧。孤已经下令,霍去病的三军,高顺的陷阵营,分两路向郑境靠近。”

  没有证据就不会用强?

  真当大王是泥猴子,任凭你郑王捏一把就走?

  万古流能说什么?

  “大王圣明!”

  别管大王要不要脸面,先解决了大周朝的问题最为重要。

  “至于道郡和洛邑的魏国饥民,先调动军仓吧!”

  这一下,万古流和吴理都震惊住了。

  “大王万万不可!”二相异口同声。

  军仓,近乎国之根本。

  民众无食,一时还反不起来,军中皆可一日无食?

  “大王,若是各处边境有变,朝里可是发不出一兵一卒的!”万古流更劝道。

  各军原地驻守还好,所费的米粮并不是特别多,毕竟大周朝的机动兵力只有那么几支。

  然而一旦行军甚至打仗起来,那所费的米粮成倍的增涨,极端之时甚至多翻一道大山,军资就要翻过一倍。

  毕竟征用的民夫要吃吧,征用的驴马要吃吧,路上还有别的损耗,一样一样加起来,可就是了不得。

  姬延倒是不以为然。

  军仓的米粮,是有富余的。

  他现在只是先调用军仓,解决两处魏国流民的口粮问题,产生的缺口,得由郑王这家伙给填上。

  这样的阴险家伙,不让他灭国就算是格外开恩。

  万古流却是苦笑,“大王,就算郑王愿意拿出赔偿,也是填不上这个窟窿的。”

  五十万人近乎四十日的口粮,这缺口不是一般的大。

  好在姬延还有办法,“孤,知道郑国不能完全填上这个窟窿。所以,孤决意在大周朝内推行粮票政策!”

  粮票?

  这个词过于陌生,两位老大人都是一脸的懵逼。

  不知大王又是哪里来的奇思妙想。

  粮票的灵感,当然是来自于姬延的前世记忆。

  却又有所不同。

  大周朝的粮票更像是一种凭证。

  百姓手里有多余的米粮,可以去官府里换到相应的粮票。

  比如十石的米粮,就对应着十石的粮票,等到需要之时,再用粮票将米粮兑换回去。

  上等的粟米就在粮票上面注明上等,中等就对应着中等。

  对于百姓来说,只是将多余的米粮换一个地方去存贮,而且不必担心存贮过程的自然消耗。

  不要小看这样的消耗,日积月累下来,其实是不少的。

  为什么所有的粮仓都被容许有一定的损耗,有田鼠等物的偷食,也有正常的风化。

  解释清楚,两位丞相大人也是眼里一亮。

第241章 敢抢大王的田

  吴理身为户部尚书,对米粮等物自然是最为熟悉不过,当下笑道,“如此让利于民的善举,当为天下先也。”

  不用说,若是推广成功,他这个户部尚书也是脸上大有光彩的。

  万古流也同样这一观点,只是却道:“大王,此法虽好,只是要推广下去,只怕也需要时日。”

  让所有的百姓无条件去相信官府,这太不现实。

  哪怕大周朝已经治民最善,也抵不过人心难测。

  换了姬延自己,就一定会以粮换票?

  现在太平时日,大周朝有粮可兑,可若是不太平呢?

  此际正是天下战乱之时,哪一日没有征伐?没有战争的号角声?

  再者,以粮换票,三个等次的米粮,各处粮仓能不能做到公正?

  甚至会不会粮仓被那些贪污之辈都换取了银钱?

  如此等等,姬延事实上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

  “此为长期国策,非在一时之功,只能是慢慢的推广。”

  姬延不得不承认,这粮票之事,真是不能着急的。

  前期,当派遣宣礼官,四下乡里,劝说民众。

  先从情况最好的洛邑开始,慢慢的展开。

  万古流沉吟,“若由洛邑开始,当是最好。”

  这一年的治理,洛邑及其邻近的大周朝百姓,是有感情的。

  每一道富民便民的措施,百姓也都是心服口服的。

  虽然还做不到仓禀充实,余粮也是有一些的。

  只要洛邑的百姓能出一些米粮,眼下这难关也算是过去。

  米粮的总策定下,接下来就是派遣何人使郑,那一份米粮,姬延可是已经算计在内。

首节上一节221/833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