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凭着城高坚固,此城守上数月也没有问题。
而且陈国近六成的米粮都屯积于宛丘城中。
只等陈军的主力回来救援。
若是项燕的楚军能来,那就更是再好不过。
然而陷阵营到得宛丘城下,并不急于攻城,直接坐等了一个时辰。
如此这样,倒是让陈国人不知追究。
大周朝的官兵,至少也要先造些攻城云梯吧!
不过陷阵营不动,城里的陈军更不敢轻举妄动。
直到配给陷阵营的投石机也运了上来。
选定位置,安置投石机,军械监的指挥官员忙得不亦乐乎。
片刻,一切妥当。
“高将军,投石炮已经准备妥当!”
高顺早就按捺不住,“开始!”
炸药包一起点燃,高高抛起。
轰轰轰……
一阵炮火,宛丘城上冤魂无数,惨叫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不过宛丘城不但只是高大,而且比临关要坚固得多。
军械监又一轮攻击过去。
轰轰轰……
这一回,将先前的豁口顿时崩得更大,整个城墙这一段硬是少了一小半。
再来一轮,就可以将这一段城墙完全轰开!
“不必了!”高顺却是喊停。
一个炸药包正好落在城门处,将宛丘城门炸碎了一大半。
军械监的人停下手来,只见高顺振臂高呼一声,“陷阵!”
吼!
陷阵!
陷阵营咆哮。
一面面重盾顶在前面,踏着可怕的步伐缓缓向前。
按理,守城方对于城门的保护是重中之重,不但用重物抵住城门,后面还有大量的伏兵,或是反冲击,或是准备将更多的挡石挡木推上前来。
只是两轮的炸药包威力太大。
直到陷阵营的前锋冲入到城里,陈兵这才反应过来。
但这时已晚。
陷阵营像是一个大铁滚桶,一路碾压。
很快,完全再看不到有组织的反击,高顺这才下令放弃重盾,全军直奔陈国王宫。
擒贼先擒王。
只是这时,陈国王宫那里却是升起一阵黑烟。
街道之上,三三两两的陈国军民向着那里跪下。
高顺摇摇头,陈国,完了。
姬延是次日收到的消息。
令他有些发愁的却是,陈国整整八万大军一起投降!
要知道,陈国的军队比大周朝可是多了一倍。
乾坤宫里,万古流,吴理和姬随三位丞相都在此商议。
因为是兵事,兵部尚书齐思远也参加此会。
吴理当先进言,“大王,此是好事。大周朝新收疆土近乎十一郡,正要大量的兵马各处守备,至少可以用上一半的陈兵。”
这些投降的陈兵当中,有六万人是陈国的常备兵。
哪怕只用上一半,也能大大缓解兵部的压力。
现在的问题是打得无数疆土下来,却是无兵无将去把守。
第202章 吊民伐罪
对于吴理的提议,齐思远却有话说。
“大王,这些陈兵虽然属于精兵,却都是陈国的精兵,对陈国的抱效之心可想而知。”
“如若大周朝将这些新收的郡地都交给这些陈国精兵去把守,臣不敢想像。”
兵部的意见,的确也有道理。
姬随作为副丞相,也有考虑,“只是如若这些陈兵尽数放归,只怕也会为祸乡里。若是大周朝有什么风吹草动,同样难保这些人不会有什么想法。”
听到这些,姬延和万古流同样是沉默。
这些意见都对。
可总得要想出一个法子来。
八万陈兵,总不能尽数坑杀,这可是与大周朝的国策不容。
大王好不容易打下的名望,一朝尽毁不说,以后哪里还会有降兵降将?
而且这八万陈兵,家小亲友,不知又要牵扯出多少陈国民众。
可以说,如何处置这八万陈兵,是对姬延治国和开疆的一次大考。
一时间,齐思远和吴理两人竟也是争辩了起来,姬随不时还要参加两句。
“众爱卿,先且停下!”
大王有话,众臣马上住口不言。
姬延的意思是,择其精锐四五千人,补充到各处机动军力中。
再选三万人,与南城军的一部分混合后分配到各处城防关隘。
至于原有的陈军中的将领,先各降一级使用,以观后效。
不能杀,就要用,既然要用,除了一开始的分散防备外,该怎么用就怎么用。
姬延相信,至少陈军中的普通士卒看到大周朝的真实境况之后,不会再把陈国故土放在心上。
特别是陈国边境的防备,也以陈国旧兵为主。
当然,余下的四万老弱,都放还乡里。
“此外,只要有一百个以上的陈兵,此处军营就得有宣礼官一名。”
思想工作永远不落后,这是姬延的一个原则。
仗打到哪里,宣礼官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
无论军民,宣礼官都要做足工作。
其实也并不难,告诉他们在大周朝,有衣穿,有粮食,有屋居,就可以。
“大王圣明!”众臣一起表示赞同。
虽然不敢保证不出一点乱子,但大致上也只能如此处理。
只见姬随又站出来奏曰:“大王,大周朝立宣礼官制度,效果极好。只是礼部有奏,宣礼官的品阶太低,花费却是不少,还须大王拿主意处置。”
宣礼官因为数目会越来越大,所以一开始给的品阶是正八品。正八品的俸银乃是每月三钱银两,加粟五石。
这些薪俸,若是在洛邑城里养活一家四口,都有些勉强。
若是再算上养马,远行公干的费用,宣礼官养活自己都难。单只是马匹就费粮不少。
虽然马匹是朝廷的,可马粮是自己所出,若是无故把马养死,礼部还要质询、问明情况再报户部和兵部,不只是没了面子,还要花费不少精力。
如此一来,宣礼官的积极性可想而知。
姬随又道:“可以说现在礼部的这些宣礼官,都只是把此职当作一个跳板而起,一旦寻到好的差使,马上就要离职而去。长此以往,大周朝的宣礼制度只怕会走歪。”
姬延很快听明白。
两个字,缺钱。
若再算上现在银价下跌,不只是宣礼官,就是其他普通官员的生活怕是也不好过。
姬延略一沉吟,有了主意。
宣礼官的品阶可以再提一点点,先可以定在从七品,如此一来,每月固定的薪俸也可以上涨一点。
但有一点很清楚,最高也不能超过正七品。
毕竟宣礼官的数量只会越来越多。
不过姬延也有折衷之法,每月另给马粮费用三石,若是有差使离开洛邑,另算差费若干,以不超一日一钱银子为准。
“老臣,替宣礼官员拜恩大王!”姬随道。
既然说到朝廷官员的收入,姬延也有考虑,“今后可给百官任何折算的机会,无论是要以银钱折算还是米粮都可以。”
这一点,虽然给的薪俸看似不变,实则给了至少一成的好处,放在当下,那更是四五倍的好处。
谁不想要粟米啊!
同样的一斗米粮,银价已经掉到了原来的近两成。
议完八万陈国降兵的安置和宣礼官待遇等等,万古流又提到魏王的回信。
拒绝了!
魏王以国中尚有余力,谢过天子的好意。
“果然鼠目寸光!”
众臣纷纷摇头。
把手下子民都活活的饿死,魏王能有什么好处?
说到底无非是怕成全了天子仁德声望,引发民众外流。
魏王如此回复,让姬延不由心头一动。
万古流看出大王脸色,“大王可是想要强行叩关,解救万民?”
姬延仍是犹豫之色。
不是担心打不过魏国,实在是现在的摊子有些大,步子有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