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从吹牛开始 第355节

  锄头?

  耙子?

  还是镰刀?

  这货该不会想着搞一个倒拉犁出来吧?

  但是那玩意儿也就是个玩个浅耕,种个蔬菜,播个种什么的管用,对于翻地,那点深度是远远不够的。

  “陛下,学生做的是一种用来平地的农具。”王忌连忙解释道。

  公布自己的答案什么的王忌是没一点心理压力的,毕竟考生就他一个。

  皇帝都问你话了,这个时候还用掖着藏着?

  那样不用皇帝出手,就是他爹都能一巴掌呼死他。

  虽然不知道自己的设计能不能行,但现在这样子,也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了,不然还能咋?

  于是王忌开始详细的介绍道。

  “学生选择这个考题主要是因为时间不够,其他的一是没有完整的思路,也不可能在一个时辰内做出选择,在一个制作起来可能也会麻烦一些。”

  “而之所以选这个,是因为学生先前在田间地头看见百姓的耕种方式,发现在翻完地之后,往往需要拿着锄头,或是耙子,石掀将翻出来的土进行平整再进行耕地。”

  “而这项工作也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总体来说,平整一亩地所需的时间,甚至要比翻一亩地的时间还要长。”

  “幼时学生也在家中见到过用于平地的农具,但却发现根本就没用过,大人说那东西太重了,人拉着太吃力了,牲畜有精力拉着个,还不如去多翻几亩地呢。”

  “所以当学生看到了陛下的题目之后,便想到了这个考题,若是能出现一种只需要一两个人就能轻易操纵的农具来平整耕地,那是不是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去进行翻地了?这样一来,不也算是提高了耕种效率了吗?”

  王不饿点了点头。

  是这个道理!

  想要一下子提高效率几十倍上百倍,那是根本做不到的,除非进入机械化时代。

  而现在所谓的提高效率,其实就是一点点的去抠出来的人力。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一天最多也就能够平整一亩到一亩半的地。

  但是用了工具以后,一个人一天能够平整两亩或者三亩,这多出来的一天,不就可以用来干别的吗?

  而那么多地聚集在一起,哪怕是用石掀去挖,也差不多能挖出一亩地了吧?

  一户多耕一亩,一年就是两石的收入。

  这数百万户,岂不是数百万石的增收?

  “说一说你的设计……”王不饿对于王忌的设计来了兴趣,不仅仅只是能够提高效率的原因。

  而是王忌的这个设计,很贴合实际。

  换句话说,就是当下需要什么东西,我就集中精力去攻坚什么东西。

  现在的时代还不需要去跟别人比拼什么,解决内需才是当务之急!

  王忌说的那种工具,其实就是一个类似于将梯子放倒,下面安装一些铁钉子之类的,但他家那个绝对不是安装的铁钉子。

  依靠钉子打碎整块的土块,但是这个得需要有人在上面站着才能用。

  所以前面必须得用牛来拉才行。

  而改进版的则是参照了车轮为灵感,用九根手臂粗的木棍在最外围,然后两端用架子撑起来固定。

  木棍上固定钉子,然后人直接拉着在地上走,每一根棍子上的钉子固定的位置都不一样,这样可以做到尽可能的照顾到每一片地方。

  听完这个创意之后,即便是王不饿,也不得不在心中给王忌点了个赞。

  虽然不知道他造出来的这玩意儿能不能行,但是后世平地的机械化工具王不饿是见过的,虽然跟这个完全不同,但原理是差不多的。

  至于旋转起来,这个就不要想了,大不了多走两趟就行了。

  总之,这玩意儿要是能行的话,他一定比现在更省力,而且一天能够平整的地,恐怕至少也得是十亩起。

  再看向王忌的时候,王不饿的心情明显的就不一样了。

  这不正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人吗?

  虽然他还很菜鸡,虽然……

  哪来那么多虽然,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

  王不饿拍了拍王忌的肩膀,鼓励道:“不错,朕看好你!”

  

第469章 只录一人

  

  从技术要求上来说,王忌的设计并不难完成。

  很快,王不饿也见到了实物。

  但是从使用效果上来说,却是很差劲儿。

  毫无体验感可言,甚至根本就拉不动。

  当然,并非原理问题,而是这个设计太仓促了,他压根就没有考虑到更多的层面。

  例如说,绳子就是从两端直接拉出来的,而整个滚轮的宽度大约有两米左右。

  一个人就是推着都能推动,所以用绳子将他拉动也不是什么难题。

  但问题是,他压根就没考虑滚轮自己会绊住绳子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就是在滚轴位置做一个圆筒套件,然后套件向前延伸出一根一米长的棍子,将绳子的连接部放在滚筒以外就可以了。

  让禁军推着试了试,王不饿蹲在地上看了阵留下来的痕迹。

  “效果肯定是有的,但是这些铁钉的位置还需要在调整!”王不饿直接给出了结论。

  这些布局其实都是要经过长时间的试验调整才能知道的。

  而这玩意儿他也不是说你过去就要像后世一样平整,没有任何大一些的土块什么的。

  这是压根就做不到的技术,后世能够做到,那是因为刀片在飞速的旋转,通过机械的力量多次反复的敲打切割才将那些土块给打碎的。

  得到了王不饿的肯许,接下来王忌便一头扎在了工坊内。

  所需的材料,也是一概供应,而且还是不限量的那种。

  为了配合,王陵甚至让锻打机坊那边专门腾出来了一台锻打机来配合他。

  反正皇帝的要求是,尽快的把这东西搞出来,材料什么的都不重要。

  至少要先证明这个设计他是有用的,是有效的。

  确定了这一点之后,再去逐渐的减配。

  能用木头替代的就用木头,能用石头的就用石头,反正总之就是一句话。

  搞研究的时候,铁料随便用,但是大规模应用的时候,这么做是绝对不行的。

  八天后……

  又是一个内阁会议的举行日。

  作为大汉开国,也是华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科举。

  满朝上下对于这件事情还是很关注的。

  不只是朝中,民间百姓对此也很关注。

  现在毕竟不是以前了,这几年家里面的日子也渐渐的好了起来。

  不说供应全部的孩子去读书,但集中力量去供应一个,咬咬牙还是能坚持下来的。

  虽然第一届科举参加的都是一些权贵之后,但是关于县学和郡学,以及洛阳书院的报名方式大家是都知道的。

  而且这些县学,并不看你的出身,哪怕你只是一个普通农户,只要你的孩子达标了,也是能够进入的。

  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大汉的开明之处了。

  上学,是要交学费的。

  而对于一些交不起学费的家庭,朝廷在这上面的操作也很灵性。

  家人可以用出卖劳动力的方式来抵消学费。

  可以是耕种官田,若是没有名额了,就去搞运输,若是还没有名额,就去采矿开发什么的,反正总会给你安排个地方的。

  只要你被选上了,你想去,那么有没有钱都不用担心。

  而县学作为初级教育,一个县也只有那么一座,规模也很有限制,自然不可能让全县的适龄儿童都进来。

  于是学部便设立了一个条件,县学只招收六到八岁的孩子。

  即年满六岁,当年算作六岁,年满八岁,当年算作八岁。

  也就是说,哪怕是这一年的最后一天出生的,他在今年就六岁了,所以他就是按照六岁来报名的。

  当然,对于那些出生较晚的学生来说,这是相对不公平的。

  大一些倒是无所谓,可五岁可六岁,差别还是有的。

  不过好在有三次机会,加上每次考试的时间又是定在秋末,而在考试前,县学会抽出一个月的时间对其进行辅导,然后择优录取。

  这一个月也不是白辅导的,一人需要交纳一钱的辅导费用。

  至于这个年纪的孩子能学到啥,学没学到不重要,反正考试又不会超纲。

  教了啥就考啥,看的是你记住了多少。

  在这个制度模式下,年纪小的基本就是陪太子读书的那种,提前走个过场,熟悉一下流程,为来年做准备。

  不过现在大家都在观望,虽然有兴趣的人很多,但现在谁也没有见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百姓对于知识的渴望度。

  咋说呢!

  现实要比想象的更残酷。

  想象中百姓应该是欢天喜地的样子,一个个急躁躁的想要将孩子送去县学。

  然而现实是,若是不能确定将来真的能通过这条渠道成为官员,那我每年投入那么多送他去读书干个球啊?

  在家种地他不香嘛?

  所以,大佬们自然知道这是将来的趋势,挡不住的那种。

  但民间普遍都在观望,想看一看这条路到底能不能行的通。

  在这个局面下,吏部那边也是加班加点的用了五天的时间,对一百多位考生的试卷进行了不下于五遍的交叉审核,最终又请了三省的长官前来阅卷,共同商议,这才赶在这次内阁会议之前拿出了最终的结果。

  “科举的成绩如何?”王不饿也知道今天会出最终的成绩,而关于这件事情,他也没让人去打听。

  看着王不饿,曹参的脸上充满了纠结。

  早就劝了,可就是不听,现在可咋弄啊……

首节上一节355/525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