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他不会问,这是个人的修行,收获和苦头应当慢慢的回味,成为自己一生的财富或是教训。
喝完汤,冯翔嘴也不擦,说道:“山长,乡间还很穷,不过种了土豆的地方倒是能吃饱,就是看着那衣衫褴褛的让人觉得可怜,还有就是愚昧……”
“愚昧?”
方醒微微叹息,许多农户一生都未曾离开自己居住范围的三十里地,纯属是在活着。
“是的山长。”
冯翔目露戚色道:“学生曾经看到一个病人,因为家中认为他那是痼疾,活不了多久,就把他放在家中等死。学生到时,那人已经奄奄一息了,后来学生出钱请了郎中来,说是热证,要是早就医的话,不过是几服药的事,后来那人就……”
“不是担心痼疾,而是……”
冯翔的家境还算不错,至少不会担心钱财,所以他不懂这些。
方醒沉声道:“那是没钱,明白吗?不敢请郎中。”
冯翔分辨道:“山长,那郎中说过,当初最多一百多铜钱就能治好了呀!”
方醒看着地面,冷冷的道:“可若是痼疾呢?治不治?”
冯翔愣住了,他的眼中突然滑落泪水,哽咽道:“那户人家极好,那人临死前还叮嘱家人,不要让我们进去,免得沾染了晦气……”
方醒叹息道:“那是认命了呀!”
生病了不敢去就医,那是因为……担心是大病,到时候家人肯定会倾家荡产去医治,所以不如熬着,熬过了就是老天爷赏了一条命,熬不过……就是天意如此,命该绝于此时。
“家人侥幸,病人侥幸,于是就这样了。”
方醒没有去剖析更多的心态,只是淡淡的说了这个判断。
冯翔想起了那家的孩子,吃个烤土豆都要分一半给自己的孩子,就霍然起身。
“你要去干什么?”
方醒问道。
冯翔推开门,回身拱手道:“山长,学生想起那个孩子就觉得心中不安,恨不能此时就赶到那里,看看他可能吃饱饭。”
方醒愕然,问道:“难道他家已经艰难到这般地步了吗?”
冯翔点头道:“是,那孩子的母亲也是体弱多病,若是……山长,学生想去一趟,不然此生难安。”
“在哪里?”
“在宁国府。”
方醒算了一下时间,说道:“这样你就没法过年了,不过我支持你这样做。”
人有时候会为了某件事而突然冲动起来,不去做就焦躁不安。
方醒随后就准备了些药材和钱钞粮食,让王琰出了两名军士跟着一起去。
目送着三人消失在街道尽头,方醒吩咐人去告知冯家,然后就去找到了朱瞻基。
“哎!”
朱瞻基本来好些的心情顿时就被郁郁填满了。
可他知道,方醒也知道,这等事不知道在大明各地每天要发生多少起,作为太子,他需要的是尽力提高大明百姓的生活水平。
朱瞻基看着那个素食火锅没了胃口,他出了房间,看着阴霾的天空,沉声道:“我要让百姓衣食无忧。”
很普通的一句话,却代表了朱瞻基的决心。
衣食住行,衣食是生存。
“好。”
方醒应了。朱瞻基回身,目光炯炯的道:“百姓不该这般困苦,不该这般愚昧,然后万里挑一的出几个读书人,然后没有谁会去关心那些百姓。过完年那些学生还得出去,继续去教,不过让他们记得把各地的情况记录下来……”
封闭而愚昧的乡村现状让朱瞻基失望了,却也振奋了。
可方醒却知道这条路很漫长,不说那些愚昧的坚持,各地的村老乡老,那些仕宦都是阻力。
路再难,可也得走!
第1586章 查民疾苦(为盟主‘Avera’贺,加更!)
方醒和莫愁吃了年夜饭,然后方醒找了个大团圆结局的话本念给莫愁听。
“……二人执手相望,无语凝噎,那奸人被官府捉拿,悔不当初,这真是人心趋善,果报不爽。”
方醒把话本合上,侧身一看,不禁就笑了。
躺在床上的莫愁脸蛋微红,一手揪着方醒的衣服,一手捂着小腹,已经睡着了。
方醒斜靠在床架上,想着那些已经躲在驿馆中许久没出来的使者,想着北平等着明天更换年号的朱高炽,还有家中的妻儿……
……
窗纸透过了微白,一夜就这么靠在床架上打盹的方醒活动着僵硬的脖颈。
“叩叩叩!”
非常小声的敲门声,方醒轻轻拿开莫愁的手,蹑手蹑脚的去开了门。人一出去,就赶紧反手把门关上。
“伯爷,殿下出去了。”
来人是沈石头,他有些悻悻的道:“殿下带了贾全和一些侍卫,说是去看看那些百姓怎么过年的。”
方醒打个哈欠,然后有人送来洗漱用具。
洗漱完毕,方醒看了一眼莫愁还未醒,就交代了要弟:“让她睡,等醒来告诉他,我和殿下出去有事,晚些时候回来。”
要弟应了,风风火火的去厨房准备莫愁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