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慧摇摇头,“嫂子,我从不问夫君这些事,他觉得该告诉我的就会说了,不说的多半是有些忌讳。”
老太太赞许道:“这才是做人媳妇的样子,当年你们的父亲还在时,枢密院的事他从来都不说,我也是从来都不问,所以才能相安。女人啊!要有心,心别乱,一乱就是错。”
这话有深意,以至于回到自己的地方后,吴氏还在想着。
奶娘送了一杯她习惯喝的茶,听到了些喃喃自语。
“……安之若素吗?不能浮躁,一浮躁心就乱了……”
……
朱棣没吃午饭,赵王来求见也被拒了。
大太监心惊胆战的看着朱棣站在故皇后的画像前,已经站了有半个时辰。
“妙云,你倒是轻省的去了,朕却还在这里煎熬着……”
听着这话,大太监垂首暗自悲伤。
为人父母的终究是难于取舍,当父子之间还搭上了无上皇权时,非铁石心肠之人不能决断。
朱棣站了许久,突然说道:“你看瞻基以后如何?”
大太监正在伤感,闻言几乎被吓尿了。
犹豫了半天,他终究不敢违背朱棣的意思,只得说道:“陛下,太孙殿下锐意进取,和您最像。太子……殿下终究……身子不大康健,要多多保养才是。”
说完这话,大太监浑身就像是从水里捞出来的一样。
朱棣回身,看到大太监狼狈的模样,就说道:“传朕的旨意,兴和伯做事毛躁,着抄写佛经十本。”
大太监眼皮都不眨一下的听着,生怕漏掉一个字。
朱棣面带萧瑟之意,说道:“赵王行事无状,着禁足一月。”
大太监赶紧应了,然后出去交代。
走出大殿,一阵冷风吹过,大太监不禁打个寒颤,心中叫苦。
千万别病了呀!
朱棣的身边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长期少了谁,你就别想着再回来。
交代完之后,大太监赶紧叫人给自己弄了一碗姜汤,浓浓的喝了下去。
而旨意下去后,刚回到王府的朱高燧傻眼了。
作为朱棣宠爱的幼子,除去早些年他不知道收敛,被朱棣收拾了一次之外,何曾被这般对待过?
“为何?”
朱高燧接旨后问道。
来传旨的是个生面孔,朱高燧有些不安。
这太监说道:“奴婢们只知道旨意,其它的一概不知。”
这就是藩王和继承人之间的差别。
如果换做是朱高炽和朱瞻基,谁要是敢这么倨傲和生硬,那就是在作死,比如说黄俨这种人就是例子。
朱高燧大怒,但面上不显,还让人给了些宝钞,好生送出去。
等人一走,朱高燧怒道:“黄俨那条老狗去了朝鲜那么久还不回来!他是乐不思蜀了吗?”
谢忱的面色不大好看,说道:“殿下,朝鲜如今可是大明的地方,黄俨再想像以前那般的肆无忌惮,已然不可能了。按照行程,年前他就会赶回来。”
朱高燧嘿然冷笑,目光阴冷的道:“那方醒栽的好赃!父皇也不加辨别就认为是本王做的,真真是……老……”
谢忱的面色越发的惨白了,他退后几步,出门看看左右,没看到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朱高燧冷冷的道:“怕什么!本王就不信父皇不知道,不过是拿了本王杀鸡儆猴罢了!做了还说不得了吗?”
第1194章 负荆请罪
感谢书友:“天天5分钟”的万赏!
……
“让我抄佛经?”
方醒接旨后简直是不敢相信。
来传旨的居然是梁中,这很有趣,非常有趣。
梁中板着脸道:“陛下的旨意,你不抄试试?”
方醒苦着脸道:“老梁,这是咋回事?我可没犯事啊!”
梁中的头不动,眼珠子左右晃动了一下,喝道:“少啰嗦!接了旨意就老老实实地抄,熏陶一下你那满肚子的戾气和煞气!”
方醒马上就肃然道:“是了,果然还是陛下关心我,这杀戮过多,据说有阴魂附身,时间长了就会生成各种煞气,什么桃花煞,鸳鸯煞……”
“噗!”
跟着梁中来的两个太监听到这个都笑喷了,梁中回身道:“兴和伯的脸面也是你等能折辱的?出去!”
两个太监不敢反驳,悻悻的出去了。
“我说兴和伯,你就消停些吧,咱家都差点儿被你带累了!”
梁中吐着苦水:“本来是家事,可你这么一折腾,差点就弄成了国事,吓死咱家了你可知道?亏得太孙府抓到的是赵王的人,不然咱家可就得去见太祖高皇帝了!”
方醒笑道:“不过是虚惊一场罢了,我当时弄错了,以为是那个啥……后来那家伙吐实了,才知道是赵王的人,哎!误解了太子殿下,我马上去请罪。”
梁中点头道:“这才是臣子的模样,赶紧去吧,顺便去借几本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