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冠天下之风流军师 第274节

卫特司前脚一出,不到半个时辰,早已经混入军营中的拓跋武,立刻就发起了信号。

赵云在拓跋智的带领下,以轻骑绕至乌孙后营十里之外,此刻一得到信号,立刻领大军冲入乌孙的老营。

这时在乌孙的老营中,只有精兵五千,要面对训练了五年之久,装备、武器全是精良,又是从天而降的“飞羽弓骑”,胜负不战可知。

乌孙勇士杨可得知有敌军来袭,立刻领兵出来交战。

赵云眼尖,一见敌将也就是勇士杨可,便是当喉一箭,杨可只觉喉咙一凉,就跌下马来。

赵云熟练的带着“飞羽弓骑”围着敌营转圈,手中的弓,纷纷射出。

突然帐内火起,原来混入军中的拓跋武,见士兵都去迎敌,便在军中放了几把大火。

赵云见营内火起,知道此乃拓跋兄弟的暗号,立刻收起箭支,命全军拔出战刀,对着乱成一团的乌孙军冲杀过去,乌孙溃败,不至片刻,战斗结束。

赵云立刻打开了诸葛亮在他走的时候给他的锦囊,赵云见后,立刻“哈哈”大笑。

他令士兵收拾战场,控制羊群,亲自布下防线,将乌孙老营重新整理了一遍。

***********

却说,卫特司领后军在支援的途中,正遇蓝余所领的残军,两军一合.清点了一下人数,还有士兵五万。

蓝余双眼徘红,咬牙道:“乌孙勇士的大仇,我们来日再报,你我先回老营,在商议对策,为死去的勇士报仇。”

卫特司的脑中,突然灵光一闪,急忙对着父亲提议道:“父王且慢,请听孩儿一言,汉人中有一个叫做孙武的神人,他写有《孙子兵法》,孩儿在路过我族的汉人手中买得一本,其中在计谋中有一段话:‘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抚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次汉人追我军逃,我军的士气依然低下。我们就算回到了老营,也不一定能抵挡住汉人大军。而汉人在追击我军过程中,一定会产生骄敌的心态,孩儿觉得我们应该趁这大好时机,领我乌孙勇士掉头重新攻打汉人大军,以扬我乌孙神威。”

蓝余低头想了一会儿,看了他唯一的儿子一眼,下定决心道:“汉人是天下各族公认的弱小民族,若是我们败在他们的手上,那我们将会被所有草原上的民族瞧不起。为了我族的荣耀,为了身为男人的善严,你们愿意当胆小鬼,还是愿意当勇士!”

“我们愿当勇士!”“勇士!勇士!勇士!………”

蓝余见士气高涨,立刻高举手中弯刀大喊道:“杀……勇士们,随我杀。”

这一下突击,顿时打了在先头追击的陷阵军团中的轻骑部队一个措手不及,虽然陷阵军团精锐不至于小瞧对手,但是心理的放松还是有的。

这一下迎头痛击.乌孙骑兵充分的发样了它的彪悍,在没有双边马蹬的情况下,他们用他们的技术.稳占了上风。

前来追击的大将正是高顺,高顺见对方士兵神勇,又打了他一个出其不意,知道自己再战下去可能有失败之险,只有避敌锋芒,才是上策。

高顺望了一眼乌孙骑兵,果断的下令道:“后军转为前军,前军转为殿后部队,撤!”

所有士兵立刻就按照高顺的命令行动向后撤去。

高顺又叫来了一名士兵,对他说了几句话,那士兵领命而去。

高顺亲自领后军断后,且战且退。

蓝余见计策成功,立刻就指挥着部队全力攻击。

过了不久,那名士兵来到了高顺身旁,大声喊道:“任务已经完成。”

高顺一笑,让所有骑兵分两路左右插开。

见了高顺军动向的卫特司,心头一跳,不明白为什么本来果断撤退的对方,会做出这送死的举动。

不过,下一刻,他知道了答案,可惜已经晚了,一队霸气纵横的骑兵出现在他的面前,在这骑兵面前,他几乎有了不战而逃的感觉。尤其是最前头的两将,一将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手中的丈八蛇矛左右挥舞,有如一头无敌的雄狮。

另一人头顶嵌宝紫金冠,身披缨格红锦袍,腰系碾玉狮子带,脚穿鹰嘴抹绿靴,手中的一柄大锤也令人望而心生畏惧。

“燕人张翼德来也!”

“南蛮盂获来也!”

两将齐声大喊,声音几乎盖过了两军交战的声响。

卫特司吃惊地望着前头两将,感慨道:“谁说汉人弱小,就是这两人,在草原上也是罕逢对手。”

两军一相交,乌孙骑兵立刻就被张飞和盂获撕开两道口子,将他们冲了个七零八落。混乱不堪。

这时,左右两翼的陷阵骑兵充分的利用他们灵活的优势,随意屠宰着失去冲击力又被冲乱的乌孙士兵,另外已经撤退的两支陷阵骑兵也在张南的带领下迂回到了乌孙士兵的后方。

原来,高顺在见了乌孙骑兵的反击后。就审视度势了一番,他觉得单凭自己士兵的力量要想面对人数高于自己,又强悍的乌孙骑兵,即使是胜利也是惨胜,于是他就果断的改变了战斗计划。

用自己的小股士兵来拖住对方,再让战斗力最强的“黑甲铁骑”来进行突破,打乱对方的阵型,再利用自己的骑兵有双边马蹬的特点,来打杀对方被冲乱的残兵,最后再借用轻骑兵的速度绕到了乌孙兵的后方,对乌孙士兵给予了致命的打击。

前后左右四路一起围杀。

蓝余和卫特司根本就分不清楚对方到底有多少士兵,乌孙士兵的士气也急速下跌,不过由于陷阵营的骑兵有限,虽然高顺的战法出色,但是还是被蓝余和卫特司等人利用这一缺点强行突破了一个缺口逃了出去。

蓝余领残兵回老营。

到了老营前。

一股肃杀之气从营中传来。

卫特司心生警觉,仔细看了一下营寨,立刻高声道:“父王,有些不对劲,您看此营中明显有经过整修的痕迹,还有许多营帐搭的位子并不正确。”

蓝余心头一惊.看了一遍营帐,这一看立刻吓了他的三魂六魄.高声喊叫道:“还好王儿警觉,不然我乌孙必然全军覆灭。”

原来,这事要追溯到百年前。

当年汉人常惠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缺乏和盟诚意的匈奴单于,背弃信义,欲以高官厚禄拉拢苏武和常惠背弃国家,归顺匈奴。苏武、常惠不辱使命,不失气节,义正词严给以痛斥,匈奴单于恼羞成怒,扣留了他们。

匈奴为消磨苏武和常惠的斗志,对他们分而治之,拘遣苏武于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牧羊,囚常惠于官府牢狱.以繁重的苦役折磨他,妄图以此淫威,使他们屈服,背叛汉室。如果说苏武在北海受的是饥寒困顿,罕见人烟之苦。而常惠此时己沦为匈奴达贵的宫廷奴隶,完全丧失了做人的自由。然而,常惠始终不忘自己是堂堂大汉的使节,苦愈重而志愈坚,他严格的恪守着自己民族崇尚的“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气节和信念,挫败匈奴人多方面的威胁、利诱和欺骗,坚持19年而不屈。直至汉胳帝继位,匈奴与汉重新和好,匈奴单于才将不辱使命,十九载如一日的苏武和常惠释放,厚待以礼,送回汉朝。

常惠返汉后,受到同僚们的称赞和汉胳帝的信任,委其光禄大夫之职,留在宫廷作皇帝处理匈奴问题的顾问和应对事务。宣帝继位后,匈奴与汉的关系又日趋紧张,边事时有发生,为了联合西邻诸国一道抗击强敌,彻底清除边患,宣帝遂命悉知匈奴的常惠为校尉,持节出使西域乌孙国,与其结盟合作,共同抗御匈奴。

可是匈奴来去如风,夜袭,偷袭令人防不甚防。常惠根据自己对匈奴的了解,和中国的五行创了一套非常出色的防御匈奴偷袭的下寨方法,最后汉、乌合击匈奴,大获全胜,消灭了共同的患害。

由于常惠是文官,回朝后没有再次领兵的机会,此下寨方法就失传于大汉,而乌孙历代却是记住了这套下寨方法,此下寨方法一直流传至今。(以上皆为野史,正误不论)

而赵云等人并不知情.他们也只是依照诸葛亮所给的锦囊所设置的请君入瓮之计。他们都不知道有这一回事。

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诸葛亮的连环妙计再绝,也不是老天的对手。

3-237中卷 第237章 智勇双全——赵子龙

首节上一节274/462下一节尾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