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冠天下之风流军师 第165节

刘琦再次行礼道:“先生放心,今日上不至天,下不到地,计出君口,入琦之耳,绝对不会给外人知晓,先生可以安心。”

当下,刘琦就将荆州的具体情况说了一遍。

罗灵风听后无语了,这刘琦可不是一般的白痴,罗灵风给他的定义就是比阿斗还傻,阿斗最起码在司马昭手上还懂得一些自保,而刘琦却是一点自保能力也没有,到现在为止他手中是一点实力也没有,唯一可以信任的就只有文聘一人。

不过,罗灵风知道文聘根本就不愿意加入刘琦的阵营,只是由于无意中救了刘琦,破坏了蔡瑁的计划,才不得不加入到刘琦的阵营中。

现在襄樊的士兵全部在蔡瑁的手上,文聘的两千不太可靠的士兵,根本就不可能是蔡瑁的对手。

罗灵风冷静的将消息在脑中过滤了一遍,说道:“襄樊一地,已经在蔡瑁的掌控之中,大公子只要身在襄樊,就逃不开蔡瑁的毒手,为今之计,只有趁着刘荆州还有判断能力的时候,学习公子重耳离开襄樊危险之地,自行发展势力,以策万全。”

刘琦点了点头。又问:“那依先生之见,何地最为适合?”

罗灵风伸出两个指头比划道:“有两处,一处为江夏,江夏太守黄祖早亡,江夏正缺能人守御,公子可以上言要求镇守江夏;二处是上庸,上庸虽然人少城低,但是与我军汉中相连,只要一出事端,我军便可出汉中之兵救之。”

刘琦豁然开朗,大悟道:“谢先生指点,琦立刻就回襄阳求父亲大人,将我调至上庸。”

送走了刘琦,罗灵风等人又至堂中与众人一起结束了这次宴会。

回府的路上,罗灵风将刘琦一事,告诉了诸葛亮。

诸葛亮笑道:“真乃天助我军也!有刘琦守在上庸,我就日后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进入荆州,不过我军自从徐州开始,连年征战,百姓虽不至于苦不堪言,但也有诸多怨言,三年之内,绝对不可再起战斗。”

罗灵风同意的点了点头,道:“三年,在这三年中,曹操和孙策也应该不会妄动刀戈。孙家和我军一样,定六郡,平交州,战南越,也使他们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大大的减弱,三年之内,也无能力再战,曹操现在正在深入乌恒腹地,就算会胜利,也定是惨胜,三年以内.恐怕也没有这个实力分兵南下。”

“是啊”诸葛亮感慨道:“三年时间也许够用了,可是亮这几日心中正为改革一事而烦忧。大汉的军制政策利弊相差太大了,非常不利于修养生息,亮苦思良久,也不得一法。”

罗灵风一听,也明白了诸葛亮心中的担忧。

东汉王朝在统治上沿用了许多西汉的方针与政策,而且在一些方面做了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加适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在东汉前期,政权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势力的融和,使国家趋于稳定,在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都超过了西汉的水平。公元105年,蔡伦在前人的基础上改造了纸张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的文字记录方式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同时造纸术也作为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流传至今。东汉王朝对后世的另外一项贡献走制陶业的发展,它使中国彻底脱离了青铜时代的材料束缚,把一些以前为豪门贵族专有的用品带入了寻常百姓家。

不过,综合起来看,西汉的科技进步无论是其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明显占优势;从哲学上看,东汉王充的《论衡》是一大杰出成就,西汉时期主要从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确立了儒学在国家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正统的儒述来讲,在当时是具有其先进性的,但东汉时期的儒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畿纬之学风行,也就是宣扬天命皇权的思想,把阴阳五行同儒家伦理附会在一起,让儒学带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这为以后东汉时期豪强地方起兵割据称雄作了思想工具的准备。从哲学史角度来讲,就并非好事,至少它这种畿纬之学搞乱了人们的思想、禁锢了人民的思维,从发展的意义上讲应该视为一种倒退;另外,就在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东汉时候道教开始形成。对后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种彩响显而易见是属于负面的,因此,从文化上讲,东汉有进步,但总体上却属于倒退。

一个人思想、思维被禁锢以后。就很难再发展壮大起来。

清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清朝尽管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拙,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朝就是因为禁锢了人的思想,闭关自守,国中科技跟不上,才有了后来八国联军侵华一事。

东汉时期豪强大地方势力的膨胀是这一时期政治上的显著特点,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又恰恰是东汉统治者在政策上调整的结果,比如度田制度假民公田、再比如选官上的“阀阅”制度和累世公卿就恰恰是社会倒退的反映,它直接造成了政治上的腐朽和黑暗,并最终酿成了“党锢”之祸,直接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因此,从政策上讲,虽然东汉统治阶级主观上想加强皇权,而实际上却削弱了皇权。

皇权一弱,自然就有野心家从中作粳,从而也会导致混乱,也正是这种原因使得历代的皇帝都非常的忌讳功臣。

罗灵风脸色一变,他终于想到了要点,他向来不喜欢从政,自己所提的建议都是一些利民而实用的,没有注意到上方的权力,也就根本没有想到那么多。

诸葛亮一个成长在儒家为尊的世界中,居然能想的这么透彻,看得那么长远,的确是厉害。

罗灵风由衷的佩服道:“孔明兄大才,吾远不及亦。”

次日,清晨,罗灵风一早便快速的赶往府衙议事厅,在诸葛亮的提醒下,罗灵风几乎是彻夜未眠。

他将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政策前后都做了一番总结,最后选出来的最好的政策就是唐太宗的三省六部制,这个政策也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罗灵风一入议事厅,就见刘备一人正在处理公务,对于刘备这以身作则的行为罗灵风也是很佩服的。

刘备见了罗灵风立刻指着一旁的凳子道:“灵风一来,定然有事情发生,坐下来慢慢谈。”

罗灵风行礼道:“麟昨晚得孔明指点,发现了大汉的制度政策有许多弊端,麟彻夜苦思,根据贤相萧何的治世政策,再加以改良,形成了一套利国利民的的政策,特来向主公请示。”

刘备双眼一亮,急道:“灵风又有什么惊世骇俗的想法,说来听听。”

罗灵风看向刘备道:“众所周知,我军一地狭长,由上至下,地域极广,却不稠密,不好管束。”

刘备点了点头,示意罗灵风继续说下去。

罗灵风道:“麟的想法是将我军的所有土地设定一个完整的体制,简称‘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刘备不解。

罗灵风继续说道:“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是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麟这三省六部制是根据大汉的管制改良的……,这样既便于集思广议,又使之互相牵制,从而避免出现权臣专权的局面,最主要的就是大大的增加了中央集权,绝对不会出现大权旁落的现象。”

刘备双眼暴出精光,立刻下令道:“来人,请田军师、徐军师,诸葛军师、庞军师、陈事中(陈群)、法功曹、陈功曹(陈登)、张长史放下手中一切事物,速速前来议事。”

不一会儿,众人皆至,人人额上都溢出了一丝细汗。

刘备将三省六部制一说,众人不约而同的以看怪物的眼神望着罗灵风,仿佛他就是一个灭绝了数千年的恐龙一般。

刘备问道:“灵风的这个提议你们认为可行否?”

诸葛亮有些激动地说:“怎么不可行,这样完整的制度就算是治理天下也不是问题,更何况是我军的三州之地?”

田丰担忧的说:“我怕这样大势改革会引来非议,毕竟献帝还在。”

庞统摇头道:“这有什么关系,以曹操的智慧不会做出如此不智之事,现在天下大局以定,三分之势已经在所难免,曹操在短时间内绝对不会与我军为敌,而这个制度可以使主公坐在大堂中,就可治理领地中的所有事物,知道领地中的一切动向,大大加强了处理事情的效率。”

“庞军师说的没错”马良接口道:“这三省六部制几乎可以杜绝领地中的不法官员的为非作歹,有工部在,可以让百姓更加了解官员,从而‘官民一体’,民心所向。”

陈群也点头同意:“有了这个政策,以后办事情就可以有条不紊,不用今天干这个,明日干那个,象只无头苍蝇一样没有头绪。”

陈登沉思了一下,也点头同意了这个政策。

罗灵风对着田丰道:“元浩是担心‘枪打出头鸟’吧?现天下已经到了三雄争风的时刻,根本不用在意这些,要是还在前几年的群雄逐鹿的话,只要曹操的诏书一下,说我们私自改动大汉军制,有谋反之嫌,那我军就会成为众矢之地,后果就会象袁术一样,遭众诸侯围攻,而现在不同,能从众诸侯中脱颖而出的,必定不是简单之辈,不会再去响应曹操的号召,增强曹操的威势,麟认为非常之时,就应当行非常之事,只要我军强大,汉室就可复兴,只要我军民心所向,就有力量去与曹孙争雄,而三者六部制确实可以让我军上下焕然一新,从而达到这个目地。”

田丰被说服了,笑道:“灵风所言甚是,是丰过于迂腐了。”

刘备也被罗灵风的一番话说的热血沸腾,光复汉室是他一生的梦想,眼看梦想渐进,其豪气焕发的下令道:“既然众先生都认为三省六部制可行,那此事就由灵风全权处理。”

就这样三省六部制被定了下来。

中书省由田丰掌管,是中枢决策和最高出令机关,负责指示起草诏令及下行文书,并送交门下省审核、副署,付诸施行。

门下省由刘备军中政务第一的诸葛亮、冷静稳重的徐庶共同管理,其主要负责纠正军政得失和审阅各种上政令,提出供刘备裁决的意见,因而起着刘备的参谋作用。

尚书省为最高行政管理机关,权利极为旁大,省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更是为刘备军军中的总体实力,在罗灵风的强硬坚持下,由刘备亲自掌管。

首节上一节165/462下一节尾节目录